一种新型光伏储能逆变器系统
·分布式电源及并网技术·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4No.9) 一种新型光伏储能逆变器系统 张彦虎, 刘宝其, 胡 兵, 薛丽英, 赵为 [阳光电源(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203] 摘要:针对家庭使用的光伏储能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光伏储能逆变器系统结 构。系统由两个Dc/Ac变换器背靠背组成,利用直流母线电容使得电网侧与负荷侧解 耦。系统具有好的并、离网直接纯无缝切换特性。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 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光伏;储能;逆变器系统结构;协调控制 中图分类号:TM 4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531(2014)09一0045_()4 A Novel PV Energy Storage InVerter System ZHANG Ynnhu,LIU BnOqt,HU Bing,XUE Li≯ing,ZHAO Wei 『sunshine Power(shanghai)co.,Ltd.,shanghai 201203,china] 0 引 言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 源u J,在各国政府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光伏 发电系统主要以并网系统为主,离网系统为辅。 作为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一种形式,当光伏发电系 统渗透率增加时,若不采取特殊措施,会引发很多 问题。例如引发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误动作、引 发电网电压和频率的波动等怛o。虽然逆变器可 通过增加控制功能来迎合电网的需求,对电网稳 定性做出贡献,但贡献能力是有限的。 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增加储能装置可在 很大程度上缓解该问题。储能系统、光伏系统以 及负荷组成了一个多源的微电网系统口圳。微电 网系统的运行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其中一项关 键技术就是并网/离网模式的柔性切换。常见的 张彦虎(1976), 男,博士,主要从事 电力电子技术在新 能源中的应用、分 布式发电及微电网 系统的研究。 解决问题思路是通过采取一些特殊的控制时序在 并网和离网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但效果一般口。7 o。 本文分析了当前常见光伏储能系统的结构, 并给出基于该结构的并网/离网切换解决方案,指 出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从系统结构的重建角度 出发,提出一种新的系统结构,并给出新系统结构 的运行方式。 1 光伏储能系统 1.1光伏储能系统的作用 光伏储能系统可向电网提供清洁能源,在负 荷高峰时段对电网进行调峰,电网发生故障时持 续向本地负载供电等待电网恢复等优势。常规光 伏储能系统旧‘8 o如图1所示。 若电网中存在关键负荷,光伏储能系统在电 网出现故障时能独立向其供电,等到电网恢复后 刘宝其(1985),男,高级系统工程师,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变换技术的研究。 胡兵(1977 ),男,博士后,主要从事新能源转换系统、储能微网系统的研究。 一45一 慕淼茹吣一~~一~~ m血 峨 ㈣k胁舶 一蛐 一 州“成姒 啡一胜此 妒删 雌一~一岫蝻一一 一跚姒舶 一枷一一幽廿咿印一m尝篇峪.篡蕈.~咖肌峨山一妒畔舢乩善.一毗 一~一 一吣~嘲差| 一一协咄一一疵腻㈨池?删珊 删蛐 一Ⅻ岫岫 一哆掣‰Ⅲ油一Ⅲm-譬∞甜d=罩舭 洲-蚕 畔矧-蚕=蚕础 Ⅲ_薹 即.则呻.碍毗 ■ Ⅵm-耋乩 ∥出1l一一一訾她一~~~~~一一 A-善 ㈨ 鹏k ㈨K 痂 舛m 呲-亘 万方数据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4No.9) ·分布式电源及并网技术· 直流母线 图1常规光伏储能系统 系统再并入电网发电,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必须维 持本地关键负荷上电压的稳定。系统能够工作于 并网模式和孤岛运行模式,以保证本地关键负荷 的供电安全,同时必须保证在两种工作模式问的 切换是无扰动、无缝的,以减小本地关键负荷上电 压的闪变或并网电流的突变。 1.2并网/离网切换策略 常规光伏储能系统中,在并网情况下光伏组 串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由u1或者u2执行完 成,U2控制Bus电压和逆变并网电流,U3根据上 位机发出的指令进行充、放电控制;在离网情况 下,u2先与电网脱离,u3控制Bus电压,u2控制 逆变电压。针对u2单元,采用的并网/离网切换 策略如图2所示。 图2常规光伏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 在并网情况下,直接控制并网电流,u2等效为 电流源特性,称为电流源模式;在离网情况下,U2 等效为电压源特性,称为电压源模式。当电网掉电 或恢复时,存在电流源模式与电压源模式的互相切 换。这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是电流源模式和电压源 模式之问相互切换过程中,尤其是电流源向电压源 模式切换时,电压环控制存在起动响应过程,会造 成负载电源畸变。但不能实现真正的无缝切换。 2 新型光伏储能系统结构 2.1新型光伏储能系统结构 本文所提新型光伏储能系统拓扑结构如图3 ——46—— 所示。其中光伏接口、电池接口和电网接口为能 源端口,分别通过单向Dc/Dc(u1)、双向Dc/Dc (U3)和双向DC/AC(U2)连接于直流母线;交流 负荷端口通过DC/AC(U4)连接于直流母线,可 连接三相或者单相负荷。此外,直流母线也作为 一个负荷端口直接为直流负荷提供能量。系统 中,直流母线作为4个变换器的能量交换点,需安 装较大的电容用于并网/离网切换过程中的能量 缓冲并便于各变换器之问实现解耦控制。 l+ c.『 电网 —⑧]弋刁 单向 干网 双向 —⑧一1 DC/ACPV DdDC c丁匕一 U2 —⑧一Ul 双向 双向 电池 DC/DC DC/AC —叫AC —一负荷 U3 U4 图3新型光伏储能的系统拓扑结构 2.2新型光伏储能系统运行方式 新型光伏储能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4新型光伏储能系统的结构不意图 上位机作为人机接口设备可查询系统状态和 给定综合调度信息,控制和采集系统中各变换器 的控制参数、处理整个系统的控制过程。控制器 主要负责u1、u2、u3及u4的瞬时功率平衡 控制。 2.2.1运行模式说明 在并网情况下,U1根据PV情况起动或停 止;U2控制母线电压及并网电流,四相限运行; U3根据上位机指令起动或停止工作;U4保持运 万方数据 ·分布式电源及并网技术·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4No.9) 行在电压源状态,为关键负荷提供电源。在离网 情况下,u1根据PV情况起动或停止;u2脱离电 网,停止工作;U3接管Bus电压控制权力;U4保 持运行在电压源状态,为关键负荷提供电源。 并网、离网运行模式的差异主要在于U2是 否工作,同时U4保持在电压源模式不问断运行。 2.2.2并网/离网切换控制策略 新的储能逆变器系统结构在并网/离网切换 时,优势体现得非常明显,让切换过程变得非常简 单。当控制器判断到电网发生异常或者掉电时, U2停止工作,U3快速接管母线电压控制权力,控 制母线电压稳定在设定值。当电网恢复正常后, 需要从离网切换到并网时,让U2运行在电流源 模式,整个切换过程中U4保持在电压源模式不 问断运行。具体并网/离网切换策略如图5所示。 J\位为!之/i、. U1:MPPT; 』、、迥21 u2:Bus电压 并网电流: 孥◇≤享矽 u3:恒压限 流充放电: + Y + Nj u4:负载电压 U1:NⅢPT: U1:Bus U1:~ⅢPT: u3:Bus电 电压: U3:Bus电 压恒流充 U3:恒压限 压恒流充 电: 流放电: 电: u4:负载 u4:负载 u4:负载 电压 电压 电乐 + + +Y嗡磊未≥『巡≯N J I 二网/离网标志位=1 并网/离网标志位=O 卸载或者停机 + + + 图5并l碉/离l碉切换控制策略 R。。。指蓄电池的充电状态,P,。和P‰。分别指 光伏组件能发出的光伏功率和负载功率。在并网 状态下,前面已有描述,不赘述。在离网状态下, 如果R,。Rh。。时分2种情况:①如果蓄电池还 没有充满电(即RsocRsoc…),则U1做MPPT,U3控制母线 电压并恒流放电,u4控制负载电压;②蓄电池没 有电可放(即R。。。≤R。。。…),则卸载或者停机。 2.3新型光伏储能系统评价 由分析可知,光伏储能逆变系统可以通过上 位机组建微电网系统,给本地的直流和交流负荷 提供优质、高效的电源。上层的控制系统可根据 一定的优化目标对系统进行能量管理和调度,使 得用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当电网掉电时,只需将母线电压控制切 换为U3控制即可,U2停止工作,U4一直正常工 作,可保证系统并网/离网状态之问的无缝切换, 本地的关键负荷不受影响。 5 诵 臭 3.1仿真系统介绍 针对所提新型光伏储能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单向u1选择为Boost电路;双向u3选择为双向 Buck/Boost电路;双向U2选择为三相三线全桥 电路;U4选择为三相四线制的三相半桥电路。 3.2仿真结果分析 u2和u4输出端口电压和电流的仿真波形 如图6所示。 400 芝202 ≥一200 一400要:蕊芝叭l 瑟旷\/^\√/^\√ 400 L—百打—1志■—晶r—百高—1盔■百06要一冀roⅣo 图6并网/离网切换仿真波形 一47— 万方数据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4No.9) ·分布式电源及并网技术· 由图6可见,在f=0.04 s时,电网掉电,电网 电压消失,并网电流变成0 A;u4依然保持很好 的运行状态,对于关键负荷无任何冲击。真正做 到了并网/离网的无缝切换。 4 结 语 本文针对光伏储能系统,首先分析了常规系统 拓扑及其并网/离网控制策略的优缺点,接着提出 了一种新型的系统结构,增加了一个单向的Dc/Ac 用于为本地的关键负荷提供不问断电源,系统具 有丰富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可实现电网掉电 时关键负荷供电完全不受影响。最后,仿真验证 了所提系统结构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兴,曹仁贤.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赵上林,吴在军,胡敏强,等.关于分布式发电保护 及微网保护的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 (1):73—77. (上接第32页) 由表5可见,优化后的样机功耗(最低动作 电压)降低了55%,动作时问缩短45%,体积减小 60% 3 结 语 (1)磁通变换器在动铁心开始运动后,由于 受到运动反电势的影响,在速度达到一定的数值 后,线圈电流反而减小,在电流曲线上出现下凹。 (2)设置磁阻相对较小的旁路并调整铁心的 工作点在磁化曲线的拐点附近,能够在较小电流 下更加显著地抵消永磁体的吸力,从而减小磁通 变换器的动作电压。 (3)磁通变换器动作过程的仿真结果与试验 结果很好吻合,验证了仿真方法及结果的正确性。 (4)通过对磁通变换器优化方法的研究,利 用本文的优化方法对磁通变换器进行了优化设 计。优化前、后样机的对比测试表明,优化方法能 显著地降低功耗、提高动作速度。 一48一 【参考文献】 BOMPA L.SCHUELLER P.SABOMADIERE J C. Analvsis and svlmlesis of an electromagnet used for circuit breaker oper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1985,21(6):2464—2467. ATIENZ E.PERRAUET M.WURTZ F,et a1.A methodology for the siz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ic release J .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2000,36(4):1659—1663. 向洪岗,陈德桂,李兴文,等.基于磁场和等效磁路 的磁通变换器特性仿真和优化设计[J].电工技术 学报,2009,24(4):85—91. 陈德桂.磁通变换器的优化设计[J].低压电器, 2005(9):7—9. 颜威利,杨庆新,汪友华,等.电气工程电磁场数值 分析f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周英姿,尹天文,李甲,等.磁通变换器的动态特性 仿真[J].低压电器,20ll(12):1—3,23. 收稿日期:2014 04一03 一一一一一 一班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瓤一一~一一一n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铽一~~一 3 4 5 6 7 8 ]J]J]J]I 1 2 3 4 5 6 rl rl rl r}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