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浪潮下的产业投资机会_段国圣.pdf
Capital Market 资本市场 77 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April 2022 总第 期 101 碳中和浪潮下的产业投资机会 2020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双碳”目标,这一目标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很多领域产 生颠覆性影响,同时也会带来积极的正面效应。按照当前碳中和实现路径进行推演,碳中和浪潮将对诸 多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长期视角,从产业发展角度探讨碳中和浪潮下的产业投资机会。 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我国一直高度重 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 来,我国一直积极履行碳减排承诺。2020年9月,习 近平主席在联合国郑重宣示,我国将努力争取2030 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 标),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碳中和目标。 过去两年中,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顶层设计和重 点领域实施方案加快制订,“1+N”政策体系逐步成 形,碳达峰、碳中和将持续扎实推进。 实现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从我国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角度看,实 现“双碳”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第一,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阶段更早、时间更短。 一方面,美国、日本和欧洲碳达峰时,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GDP)分别为当时全球人均GDP的2.4~6.6倍。 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预计彼时我国人均GDP将增 长至2万美元以上,仅相当于当时全球平均的1.5倍。从 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率仅 65%,能源需求总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而主要发达国 家实现碳达峰时已基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可以通过 高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碳减排。另一方面,我国碳 减排路径斜率明显高于主要发达国家,根据主要发达 经济体的规划与权威机构估算,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 过程,欧洲用71年,美国50年,日本37年,而我国仅 用30年。 第二,从能源需求部门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 较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更高,电气化改造更加困 难。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占比39.4%(其中制造业、 非制造业工业、建筑业占比分别为27.3%、5.1%、 7.0%),与之相比,美国、欧洲、日本第二产业占比 段国圣 资本市场 总第 期 仅在20%~30%。与一产、三产相比,第二产业碳排 放强度天然更高,通过电气化改造实现减碳也面临更 多困难。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保持制造业 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也意味着 我国必须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碳中 和之路。 第三,从能源结构来看,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 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需要能源体系根本变 革。我国油气资源相对短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 一支独大,占比超过60%,煤炭产生的碳排放占能源 部门碳排放的80%。煤炭是一种相对更低效的能源, 提供相同的能量,煤炭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石油 的1.5倍,天然气的2.2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碳 中和提出更大挑战。从工业化以来发达国家能源结构 转型的经验看,普遍经历了以煤为主到以油气为主的 转型过程,而我国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更 早地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直接由“燃煤时代”进入 “风光”时代。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及其潜在冲击 实现碳中和的具体路径包括能源体系清洁化、 终端电气化、低碳减排技术应用等,这一过程将对能 源、交运、工业等全领域带来极大冲击和颠覆。与此 同时,无论是能源结构转型还是工业、建筑业的电气 化改造与低碳生产工艺的采用,都将带来一定的边际 成本,可能对中长期通胀中枢产生推升作用。 第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是落实碳 中和的基础保障。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到 2060年我国总体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将从目前的 80%以上下降至20%左右;在电力结构中,火电占比 将从当前的70%下降至10%左右,而光伏、风电、核 电等新能源将成为能源体系的主体,合计占比预计超 DOI:10.19409/j.cnki.thf-review.2022.04.014 Capital Market 资本市场 78 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April 2022总第 期 101 资本市场 马得原 过75%。此外,由于光伏、风电为代表的零碳电力非连 续的固有属性,智能电网与储能系统建设也是能源体系 重构的重要环节。 第二,工业、交运、建筑部门的电气化改造是实现 碳中和的核心路径。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计,到2050 年,我国各用能部门总体电气化率将从目前的25%左右 提升至50%以上,包括交运领域的铁路、汽车等将实现 100%纯电化,工业领域也将通过电炉取代化石能源燃 烧,建筑业领域通过电力热泵应用等减少建筑采暖和热 水供热环节的碳排放。 第三,传统行业需要应用新的技术实现低碳化转 型。除电气化改造外,工业、建筑业部门还将大量推广 应用各类节能减排技术,通过生产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应 用实现减排。钢铁、水泥、有色等传统行业可能需要大 量的资本投入用于生产工艺改造;建筑业领域装配式住 宅的渗透率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化石能源的使用不 会降至0,碳捕获、碳封存技术未来也可能成为实现碳中 和的手段之一。 实现碳中和将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 对我国而言,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除助 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外,还在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升能源安全水平、扩展国际合作 空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 第一,低碳转型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向。国际 上看,碳排放强度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单位 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普遍偏低,美国、欧盟、日本每 1000美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在0.20~0.25吨,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平均为0.23吨;而进入 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强度则明显高于世界平均 水平,印度、俄罗斯每1000美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在 0.9吨左右,我国为0.68吨,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39吨。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强度更大,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 式密切相关。伴随产业高端化、精细化转型,单位产值 对应的CO 2 排放也将有所降低。 第二,低碳转型将一定程度上倒逼产业结构升级。 碳中和对清洁电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带来巨大需求空 间,与供给端我国的产业链优势、工程师红利优势相契 合,往往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带动制造业 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例如,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光伏 等产业发展,我国在光伏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保持了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光伏产业“微笑曲线”的 两端——利润率水平较高的上游设备、材料和下游发电 环节,也均占据有利地位。再如,交运领域电气化转型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换道超 车的机会。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Plugin Vehicle)销 量前20的车企中,中国品牌占据8席,合计销量占比达 42.5%;动力电池市场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装机量 占比48.6%,实现了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第三,碳中和有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传统 化石能源不同,清洁能源的生产依靠制造能力而非资源 禀赋。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原油、天然气年均进口 2000亿~3000亿美元。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 转化,能够发挥我国的制造业优势,有助于提升中国能 源独立性。根据全球可再生能源署统计,目前我国陆上 风能、水电、光伏装机全球占比分别为39.2%、28.1%、 36.4%,位居世界第一。 第四,推动碳中和有助于拓展国际合作空间。2018 年以来,中美摩擦从贸易领域逐步扩展到科技、地缘 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中美关系变化意味着我国发展 面临的国际环境出现根本变化。拜登总统上台后,提出 “竞争、合作、对抗”的对华政策框架。未来很长一段 时间里,中美战略竞争可能持续深化。气候议题是中美 重要的“公约数领域”,而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是我国参 与国际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 碳中和浪潮下的产业投资机会 根据不同机构的测算,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 的总投资规模在百万亿级别,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相当于 每年1%~2%的GDP。按照当前碳中和实施路径进行推 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有巨大差别。按照受影响方向为 利好或利空、受影响的程度是颠覆性变革或改良升级, 可将相关产业分为四类,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投资逻辑和 思路。 第一类(利好+颠覆性变革)以清洁电力行业为代 表,包括光伏风电设备、氢能源产业链、储能设备、碳 捕捉封存和利用等领域,相关行业技术迭代快、受益于 政策支持、长期市场空间确定性强,有望呈现爆发式增 长。第二类(利空+颠覆性变革)以煤炭、石油、天然 气等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为代表,尽管短期受冲击影响有 限且可能存在供需错配,但长期风险将持续积聚,可关 Capital Market 资本市场 79 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April 2022 总第 期 101 万晨洁 资本市场 总第 期 注转型机会或困境投资机会。第三类(利空+改良升 级)主要为面临低碳转型的工业部门,包括钢铁、水 泥、石化等行业,中期来看,低碳转型要求增加额外资 本开支,利好行业龙头公司,可能带来产业竞争格局的 重构。第四类(利多+改良升级)主要为受益于碳中和 趋势的细分领域,包括装配式建筑、新能源电力运营、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电网建设等,须密切关注政 策落地时点,把握投资机会。下面就几个核心产业和投 资领域展开讨论。 清洁电力设备产业:长期趋势确定性强,把握产 业变迁规律 电力系统清洁化趋势带来相关产业长期空间确定。 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新能源产业的长期 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风电、光伏、储能等电力设备领 域,技术或政策驱动下可能会有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根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球风光装机量复合增速在 20%以上,而电化学储能装机年复合增长率(CAGR) 有望达到80%以上,相关行业长期景气确定性强。 但投资这些新兴产业,也要面临更大的挑战。第 一,对新兴产业,先发优势可能并非稳固的护城河,行 业发展早期难以形成稳态的竞争格局。一方面,技术扩 散效应会削弱先发者优势,先发者大量研发投入换来的 技术进步与工艺改进,数年左右即会扩散至全行业。另 一方面,不同行业的技术演进特征不同,部分行业颠覆 性的技术创新频发,积累的先发优势可能成为拖累。 光伏行业过去20年的技术迭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材 料方面,从最初的薄膜材料到晶硅材料,从多晶硅主导 到单晶硅反超;电池片方面,从铝背场电池(BSF)到 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电池(Perc)电池,从Perc电 池到当前拓普康(Topcon)与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HJT)的技术路线竞争。光伏行业颠覆性创新迭起, 一代颠覆性新塑造一代龙头,而一旦踏错技术,旧时代 的龙头也不断被时代淘汰。 第二,新兴产业的高估值、高成长预期隐含了比较 强的假设,一旦这些假设被证伪,很可能面临业绩和估 值的戴维斯双杀。此外,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业绩 和估值表现也有不同。即便相关产业及标的公司的成长 性符合预期,当新兴产业产品渗透率提升至一定水平, 也可能出现“杀估值”的情况。 对于长期确定性强,但产业发展路径存在不确定性 的行业,投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及动态, 可以围绕核心赛道与产业建立产业链研究体系,不断提 升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知,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交叉 印证,更好把握产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的演变,把握 投资节奏。对于涉及前沿核心技术的部分产业,资管机 构应积极建立与学术界、企业界、产业资本的互动生 态,扩大能力圈,提升认知深度。 新能源基础设施:不同子行业成熟度不同,采取 不同的投资模式 电力是碳中和路径下的首要切入点,除电力设备 外,新能源基础设施也有明确的投资价值。与传统电力 基础设施相比,新能源基础设施涉及的行业整体成熟度 低、技术更迭快、市场成长性强,投资热度高。 目前,绿色电力基础设施领域的细分行业包括垃圾 发电、风光发电、充换电基础设施、独立储能等,对不 同的子行业,适合采取股权、债权等不同的投资模式。 第一,相对处于成熟期的垃圾发电,适合规模配置,获 取长期稳定现金流。第二,风光发电,虽然处于高速扩 产期,但由于电力交易体系、电网硬件制约、政策变化 等因素,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集中式电站投资额 大、收益率稳定、运营风险较低,可实现资产端大体量 配置;分布式电站市场化程度高,相对集中式电站运营 灵活、风险更大,更加适合股权投资。第三,更加新兴 的赛道例如充电桩、独立储能等还处于行业发展早期, 需要去筛选不同特定场景下的投资经济性。 对于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而言,在国内利率中枢趋 势回落、合意资产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可积极关注新能 源基础设施领域的股权、债权投资机会,更好满足长期 资金的资产配置需求,探索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模式 和路径。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产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 浪潮下全面崛起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20年迎来拐点之年。总量 上,2020年全球销量300万辆,同比增长42%;2021年 销量突破600万辆,同比翻番。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 渗透率8%(中国15%、欧洲20%、美国4%),2022年 预计达到11%~12%,未来市场空间还很大。结构上, 以特斯拉、中国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一批有竞争力的车 企和车型激发出真实需求,行业度过补贴主导的阶段, 进入“低碳政策+真实需求”驱动的新时期。 Capital Market 资本市场 80 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April 2022总第 期 101 中国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竞争力强,产业链上不 同环节投资逻辑不同。电动车产业链包括上游资源品、锂电 材料、动力电池和下游整车等多个环节,产业容量大、增速 快,各环节属性不同,投资逻辑也不同。上游资源品(锂、 钴、稀土等)具有强周期性,须关注行业供需格局的错配; 锂电材料具有大化工、大冶炼属性,重点关注行业成本下 降、性能提升带来的边际变化;动力电池长期占据产业链 70%以上的利润池,须密切关注内部竞争格局的变化。 电动化之外,汽车智能化浪潮同样不能忽视。汽车智能 化是车厂(提升盈利)、用户(改善体验)、监管(更安全 +易监管)三方的共同诉求,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 值。当前时点,智能座舱已经快速普及,达到40%左右渗透 率,但智能驾驶仍在初级阶段,随着技术成熟、政策推进, 行业进入硬件先行、应用跟进的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 L3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达到23%,较2020年有10倍以上的增 长空间。 在中国整车厂和产业链全面崛起的背景下,投资中可重 点关注技术创新、价值重塑、新商业模式三条投资线索。例 如,技术创新领域关注激光雷达(获取高质量路面数据)、 碳化硅材料(电学性能优异、提升系统效率)等;价值重塑 方面关注产业链价值从硬件供应商向软件供应商的转移;新 商业模式则包括整车厂软件服务,如自动驾驶选装包、高级 车联网服务等。 传统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公司优势扩大 “双碳”政策对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逻辑也会产 生重大影响。 第一,对于煤炭、油气等传统化石能源行业,长期回 落趋势确定,但中短期行业格局演化路径不确定性较大。从 长期看,化石能源需求回落的确定性较强,目前的产能要经 历逐步退出过程,长期可能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据学者预 测,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我国煤电企业贷款的违约率可能 在10年内会上升到20%以上,其他高碳行业的贷款违约率也 可能大幅上升。从中短期看,碳中和政策对能源部门供给和 需求两侧均有影响,供需的期限错配可能使系统平衡更加脆 弱,从而导致能源价格波动加剧,带来交易性机会。例如,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资本开支下滑带来“十四五”期间 煤炭产能释放能力不足,而需求端新能源仍无法满足全部新 增能源需求。煤炭供需矛盾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凸显,并在 2021年需求持续超预期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化,最终煤价大幅 上涨,给相关板块带来投资机会。 第二,对于传统钢铁、化工等产业,“双碳”政策的 影响路径类似2016—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可能导致龙头 公司优势更加突出。首先,中长期看,“双碳”政策落地 要求限制新增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行业 集中度。可比阶段是供给侧改革前后,煤炭、钢铁、有色等 传统行业上市企业前三名(CR3)营收占比分别由2015年 的13.8%、5.6%和9.2%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35.2%、12%和 14.2%。其次,对环保和能耗要求提高需要大量的资本开支 和碳排放支出,只有盈利稳定的头部企业能够负担得起。最 后,碳市场、能耗双控等政策约束下,客户愿意为更低碳的 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因此产品碳足迹(产品在全生命周期 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同有可能给标准化产品带来 新的竞争优势(如低碳钢铁、低碳水泥、低碳原油等),有 利于环保达标的大型公司改善盈利能力。 以钢铁行业为例,“双碳”政策影响下行业限产预期增 强,生产工艺调整驱动成本曲线结构变化(中枢抬升、末端 更加陡峭),而需求相对刚性,因此盈利中枢有望保持。结 构层面,大型国企、民企兼并重组进程加快,行业集中度将 进一步抬升,竞争格局趋于优化。例如鞍钢与本钢合并后预 计产量将达到55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若宝武与山钢 协议重组完成后,宝武产量将达到近1.5亿吨,占全国产量 近14%。 中长期关注氢能等具备颠覆潜力的产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将持续发生技术的颠覆 和产业的变革,除了目前来看已经比较成熟的风电光伏、锂 电、电化学储能等技术领域外,也需要持续关注潜在的颠覆 式技术降本和创新进程,包括碳捕捉、氢能等相关产业链。 氢能源被称为“终极能源”,其应用将是一个里程碑式 的成果,未来在能源、动力、储能等多个领域或将有广泛应 用。达到规模应用需要制、运、储三个环节的共同进步。在 制氢领域,风光电解水制造绿氢,目前主要痛点是电的成本 和制氢工艺的改进降本;运氢环节,如果要通过管线规模化 输送,需要传输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例如现有输油输气管 道的改造;而储氢环节,需要解决体积和安全问题,目前技 术路径包括压缩空气、低温液态和吸附存储。这些新的技术 领域都会有非常丰富的投资机会。 碳捕捉是另一项可能颠覆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技术,在技 术成熟的前提下有可能帮助工业企业实现近零排放,是全球 气候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碳捕捉产业还处于起步 阶段,面临严重的高成本、低效益问题,根据科技部估计, 目前年二氧化碳捕捉量10万吨的项目,前期设备投资、每年 运行成本分别为2亿元、1.5亿元,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匹配。 后续若碳捕捉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性发展,相关领域将迎来 重大投资机遇。 (段国圣为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投资官,马得原为泰康资产一般账 户投资部研究员,万晨洁为泰康资产研究部研究员。本文编辑/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