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SE+PERC电池资料整理-吴帅.pdf
2019 SE+PERC电池资料整理 吴帅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太阳能电池的 能量损失分析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图 ①太阳电池受光照后,能量小于禁带宽度的光子 不能被吸收,直接穿过电池而透射 出去 。 ② 若光子的能量比禁带宽度大,就会被吸收而产 生电子 -空穴对,电子和空穴分别 被激发 到导带和 价带的高能态,处于高能态的光生载流子很快与 晶格相互作用,将能量 交给声子而回落到导带底 和价带顶,这一过程称为热化过程 ( thermalization),热化过程使高能 光子的能 量损失一部分。 ③ 光生载流子的电荷分流和输运,在 p-n 结内的 损失。 ④ 光生载流子输运过程中的复合损失。 ⑤ 电压的输出又有一压降,引起接触电压损失。 太阳能电池的 能量损失分析 为减少电学损失以提高电池效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 ① 选用良好晶体结构(高 纯度 、少缺陷)的硅片和类型(如 n 型) ; ② 发展理想的 p-n 结形成技术(如离子注入) ; ③开发 理想的钝化技术,使器件表面或体内晶界的光生载流子复 合中心失去复合活性, 如 SiO2、 SiNx、 SiC、非晶硅( a-Si)和 H2 钝化等技术 ; ④ 采用合理的金属接触技术,以 使电池 的串联电阻最小,并联电 阻最大 ; ⑤ 最佳的前场和背场技术。 高效太阳能电池主要技术因素 太阳电池的主要技术参数有 短路电流 ( Isc)、开路电压( Voc)和填充因子 ( FF),这三个参数与电池材料、几何结构 和制备 工艺密切相关。所有的高效晶 体硅太阳电池技术,都是围绕如何获得较高的 Isc、 Voc和 FF 而展开的。 高效太阳能电池主要技术因素 几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钝化发射极太阳能电池 ( passivated emitter solar cell, PESC) 近年来,晶体硅太阳电池的一个重要进展来自于表面钝化 技术水平的提高。 澳大利亚新 南威尔士大学采用钝化技术, 在高效太阳电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钝化 发射 极 太阳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 图所 示。首先使用热氧化的技 术在硅片的表面生长一层 小于 10nm 的 SiO2 层,在这样 的厚度之下,载流子几乎不可能隧穿,从而起到钝化 发射 极表面 的作用;在背面沉积一定厚度的铝层,铝和硅热处 理之后会形成合金,可以吸除 电池体内 的杂质及缺陷,因 此提升了电池的开路电压。 SiO2 并不是覆盖电池整个表 面, 而是通过 光刻在栅电极的下面形成 5um 的细槽,在 这些细槽内,金属栅电极直接与硅片接触 ,这样 ,通过使 电极区域面积的缩小来增强电极区的钝化效果,进而降低 了表面态,减小 了表面 的复合速率,开路电压得以提高。 PESC 电池结构 示意图 几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 p-n 结的形成是太阳电池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扩散时掺杂浓度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 要 。发射区 掺杂浓度对转换效率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常规晶体硅太阳电池中,通常 采用较 高浓度 的掺杂,目的是使硅片和电极接触面之间的接触电阻减小,从而降低 其串联电阻。 但是若 掺杂浓度过高,电池的顶 .层复合增大、使得少子寿命也随之降 低,这就会影响电池 的短路电流 和转换效率。为解决发射区掺杂浓度对太阳电池转 化效率的限制,提出了 选择性发射极 ( selective emitter, SE)电池的设计方案, 即在金属栅线(电极)与硅片接触的 地方 及其附近进行高掺杂和深扩散,而在电极 以外的地方进行低掺杂浅扩散。 SE 电池与 传统 电池基本结构对比如 图所 示。采用 SE 结构的太阳电池,它具有如下优点 : ①降低串联 电阻,提高填充因子。接触电阻与表面掺杂浓度有关,表面掺杂浓度越 高, 接触电阻越 小 。 ② 减少载流子复合,提高表面钝化效果。 SE 电池结构的电极间浅扩散可以使载流 子横向流动 .时的复合几率有效的减少,提高载流子收集效率;另外,低表面掺杂浓 度 可以 使表面态密度较低,这样也可提高钝化效果 。 ③ 增强电池短波光谱响应,提高 短路电流和 开路电压。同时,由于 SE 结构电池存在 一个横向的 n++—n+高低结,和传统结构相比 ,此 高低结可以提高开路电压。 几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选择性发射极 太阳能电池 SE 电池(左)与传统晶体硅电池(右)的结构对比示意图 几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金属环绕贯穿 ( metal wrap throug, MWT)太阳能电池 通常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射区以及发射区的电极都在电池正面,尽管电 极栅线在 电池正面 的所遮面积仅为电池面积的 7%左右,但这部分栅线依 然会阻挡电池对阳光的吸收 ,可以 通过减小栅线宽度来减少遮光的面积, 然而较细的栅线会导致电极的接触电阻增加 ,从而 降低转换效率,而且 工艺难度也会増加,如果把正面电极转移到背面,使发射区 电极和 基区 电极均位于电池背面,即所谓的背接触电池,则可以降低或完全消除正 面栅线 电极的 遮光损失,从而提高电池的效率。一般 MWT 电池的结构 示意图如 图所 示。 几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金属环绕贯穿 ( metal wrap throug, MWT)太阳能电池 MWT 电池的主要优势是: MWT 电池与常规太阳电池的主要区别是 主栅 .线位于 电池的 背面,仅保留了正 .面的细 .栅,因此正 .面的遮 .光 面积减小,接受 .光照的 .面积增大, 有效增加 了电池片的短路电流, 使转换效率得以提高。由于激光钻孔后,在孔内进行扩散及 金属化 , 这样正面和孔中就是电池的发射区,可以实现双 p-n 结,位于前表面 的发射极细 栅所 收集的电流通过金属化的通道引导到电池的背面主栅, 共同对载流子进行收集,使 载流子的分离和与收集效率提高。因此, MWT 电池对材料质量要求不高,少子寿命较低的硅片 采用此结构仍 可以获得较高的短路电流,应用于多晶硅电池更加有利于降低成本。 同时 , MWT 电池制作光伏组件时,不存在正面主栅的焊接,电池片 之间的连接均由背面电极 提供 ,降低了由焊接引起的电阻损耗,使电 池到组件的损耗降低,提高组件的输出功率。 但是 MWT 电池的组件 封装技术及其低成本化、是 MWT 技术面临的问题。 几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IBC 太阳能电池 IBC 电池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被 提出, 是研究最早的背结电池,最开 始主要 应用于 聚光系统中。该电池是利用光刻技术,在背面分别进行 硼、磷局域扩散,形成 p+发射极 和 n+背表面场,同时发射区电极和 基区电极也交叉排列在背面。在电池前后表面 覆盖一 层热氧化 SiO2, 以降低表面复合。在高聚光条件下的电压饱和效应可以通过重扩散所 形成的 p+区与 n+区进行有效消除,此外, p+和 n+区接触电极的覆 盖面积几乎较小到背 表面 的一半,使其串联的电阻大幅度降低。如何 制作出质量比较好、呈叉指形间隔排列的 p区 和 n 区是 IBC 电池的核 心。 IBC 电池除具有背接触电池的所有优点外,还由于电池 前表面 没 有金属栅线,带来了如下好处 : ① 由于正面无栅线遮挡,入射光子更多,可以 增加电池 的短路电流密 度 ; ② 由于正面无栅线,不必考虑正面的接触电阻问题,可以最大 程度 优 化前表面的陷光和表面钝化性能 ; ③ 由于正负电极都放在电池背面,不用考虑金属栅 线对 电池的遮挡问 题,可以将栅线宽度加宽,降低金属接触的串联电阻 。 几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HIT( 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film)太阳能电池 HIT 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 图所示, 它是以 n 型单晶硅片为衬底,在 经过 清洗 制绒的 n 型 CZ c-Si 正面首先沉积厚度为 5~ 10nm 的本 征氢化非晶硅薄膜 (i-a-Si: H),接着 进行 p 型氢化非晶硅薄膜 (p- a-Si: H)的制备,从而形成 p-n 异质结。在硅片背面 依次沉积 厚度 为 5-10nm 的 i-a-SI: H 薄膜、 n 型 a-SI: H 薄膜 (n-a-Si: H)形成 背表面场。在 掺杂 a-Si: H 薄膜的两侧,再沉积透 .明导 .电氧 .化物 薄膜 (TCO),最后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在 两侧 的顶层形成金属集电极, 构成具有对称结构的 HIT 太阳电池。也可以用 p 型单晶硅 为衬底 , 获得对应结构的异质结 电池 . HIT 电池的制作工序为:硅片 → 清洗 → 制绒 → 正面 沉积 非晶硅薄膜 → 背面沉积非晶硅薄膜 → 正反面沉积 TC0 薄膜 → 丝网印刷电极 → 边缘 隔离 → 测试。 HIT 太阳能电池结构示意图 晶体 硅太阳能电池钝化接触技术 太阳能电池表面钝化结构的演进 早期丝网印刷电池 普通丝网印刷电池 PERC/PERL 电池 背面钝化接触电池 背面钝化接触电池结构 钝化 接触理论 当一块半导体突然中止时,理想单晶 晶格的完整周期性就会被突然破坏。 周期性 势函数 将导致禁带中出现电子 能级。半导体中的单一缺陷会在禁带 中产生分立能态,而表面 处周期函数 的突然中止,将会导致如 图所 示的 情 形, 即在整个半导体禁带中 会出现 允 带能级分布。同样,在硅的晶体结构 中,表面与界面都代表了严重的不连 续性。 因此 ,在硅材料表面存在着一 系列密度很高的容许能级,这些能级 对应了禁带之中的能量 ,电子 和空穴 就会在禁带内的某个能级(复合中心) 复合,如 图所示, 禁带 中存在 的这些 缺陷能级使价带之中的空穴和导带之 中的电子在缺陷能级中进行复合,这 种 复合 通常被称为间接复合。 表面状态示意图 表面能态示意图 晶体硅表面示意图 钝化 接触理论 载流子复合必然伴随能量的降低,能量守恒要求这部分 降低的能量必须被释放出来, 释放能量的方式有三种 : ① 发射光子,以这种方式释放能量的复合为辐 .射复 .合或 者发 .光 .复合; ② 发热,也就是多余的能量会使晶格震动更为强烈 ; ③ 将能量传给其他的载流子 ,增加 其动能,这种复合被 称为俄歇( Auger)复合 。 钝化的实质是令结构缺陷包括表面处的不饱和键饱和, 从 能带结构 上看就是令其能级被填充而不能起作用,钝 化是硅晶太阳电池技术的关键核心之一。 目前较好的钝化水平可以使表面复合速度降到 10 cm/s 水平。 间接复合过程示意图 钝化 接触理论 晶界的局域态缺陷 包括 (1)悬挂键 (dangling bond 或 broken bond)引起的晶体 缺陷; (2)从外界沉积的非本征杂质 (extrnsic impurity); (3)晶体生长过程中在界面聚集的非本征杂质。 钝化 接触理论 钝化接触结构的隧穿 钝化接触技术既能降低表面复合,又无需开孔。要用于 钝化接触结构的材料 必须满足 ① 对电池表面具有良好的钝化效果 ; ② 可以有效地分离准费米能级 ; ③ 可以高效 将一 种载流子从吸收层传输到掺杂层 。 有了 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把这一结构用于电池的表面, 形成既满足钝化要求,又无需开孔即可传输电流的钝化 接触结构太阳能电池 。 研究 人员首先在电池背面用 化学方法 制备一层超薄氧化 硅,然后再沉积一层掺杂硅薄层,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 接触结构。 图为背面 TOPCon 结构太阳能电池的隧穿效应示意图, 厚度 为 1-2nm 的二氧化硅层 对载流子 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在允许多子电子通过的同时阻挡了少子空穴的传输。 钝化接触结构隧穿效应示意图 钝化 接触理论 钝化接触结构的隧穿 具体来说,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的隧穿原理如 图所 示: 以 n 型电池为例,正面 首先 生长超薄的二氧化硅层,作 为表面钝化层,然后沉积硼掺杂的 p+型非晶硅层,这两 层共同 构成正面空穴传输层。沉积后,硅片靠近表面由 于能带弯曲,阻挡了电子向正面的 移动 ,电子只能向后 表面移动。相反的对空穴来说,虽然二氧化硅层对空穴 有一个小的阻挡 ,但 由于二氧化硅层很薄,空穴可以隧 穿然后通过高掺杂的 p+型非晶硅。在背面同样 沉积超薄 二氧化硅层和掺磷的 n+非晶硅层,同样由于能带弯曲, 空穴无法穿过背面,而 电子可以 穿过,所以这两层构成 了电子传输层。通过在电池正反两面沉积选择性传输层, 使得光 生载流子只能在吸收材料中产生富集然后从电池 的一个表面流出,从而实现电子和 空穴 的分离。 选择性接触电池能带图 SE原理 -量产化 原理 :在金属栅线与硅片接触部位及其附近进行高浓度掺杂,而在电极以外的区域进行低浓 度掺杂,这样,既降低了硅片和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又降低了表面的复合,提高了少子寿 命 ; SE的优点 : 1)降低串联电阻,提高 FF; 2) 减少载流子复合,提高表面钝化效果; 3)增加电池短波光谱响应,提高短路电流和开压; SE激光原理:激光掺杂中,利用激光的热效应,熔融硅片表层,覆盖在发射极顶部的磷 硅玻璃中的 P原子进入硅片表层,磷原子在液态硅中的扩散系数要比在固态硅中的扩散高数个 数量级,固化后掺杂磷原子取代硅原子的位置,形成重掺杂层 ; 量产化 SE SE优势验证 Eta ISC UOC FF Irev2 Rs Rsh 计数 LPD75欧姆 +SE流程 21.56 10.011 0.665 79.68 0.038 0.00147 536 23 TS88欧姆 +SE流程 21.55 10.064 0.6679 78.91 0.041 0.00152 399 20 SE 21.69 10.065 0.6711 79.04 0.050 0.00149 436 127 差值( SE-TS88欧姆) 0.14 0.0010 0.0032 0.13 0.009 -3E-05 37 SE优势验证 Eta ISC UOC FF Irev2 Rs Rsh 计数 常规双面 +SE印刷 21.45 9.871 0.6693 79.32 0.0285 0.0016 769 48 SE 21.58 9.8745 0.6726 79.40 0.0591 0.0015 425 85 差值( SE-常规双面) 0.13 0.0035 0.0033 0.08 0.0306 -0.0001 -344 SE的电性能优势趋势基本与理论一致,数据显示, UOC优势比较 明显, ISC和 FF优势不明显 ; 量产化 SE SE重扩 SE浅扩 SE重扩 常规双面 PERC扩散 SE扩散的 ECV比较 量产化 SE SE工艺流程 ➢SE扩散 分为常规炉管和 SE激光扩散,常规炉管进行浅 掺, SE激光进行重掺,因表面有 PSG层保护,两者均可 进行 库存 ; ➢ 常规炉管扩散除了需要进行浅掺,还需要为激光在 PSG层中储备一定的磷,以备激光进行重掺;所以激光 前后的方阻降低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基本在 40欧姆 左右; 量产化 SE SE工艺流程 激光 印刷 检测 PECVD 制 绒 常规炉管扩散 (高方阻) 湿法刻蚀 氧化 AL2O3 SE激光扩散(低方阻) 量产化 SE 激光原理 1.激光定义: 激光的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 LASER的 音译,是取自英文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 “ 通过受激发射光扩 大 ” 。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经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 1964年按照我 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 “激光”。 2.激光产生理论 介绍 激光在产生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以下三种状态: a. 受激吸收(简称吸收):处于较低能级的粒子在受到外界的激发,吸收 了能量时,跃迁到与此能量相对应的较高能级 。 量产化 SE 激光原理 b.自发辐射:粒子受到激发而进入的激发态,不是粒子的稳定状态,如存在 着可以接纳粒子的较低能级,即使没有外界作用,粒子也有一定的概率,自 发地从高能级激发态 ( E2)向低能级基态 ( E1)跃迁,同时辐射出能量为 ( E2-E1)的光子 。 c. 受激辐射(激光 ) : 当频率 为 =ν( E2-E1) /h的光子入射时,会引发粒子 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从 能级 E2跃迁到 能级 E1,同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 频率、相位、偏振态以及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 量产化 SE 激光原理 3.晶体 腔:工作物质,谐振腔,激发源 • 工作物质:使受激辐射成为介质中的主导过程,必要条件是在介质中造成离 子数反转分布,即使介质激活。例如:掺钕钇铝石榴石 ( Nd:YAG) YAG激光 晶体。 • 谐振腔:加强介质中的受激辐射,通常由两块与工作介质轴线垂直的平面或 凹球面反射镜构成。工作介质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后就能产生光放大。谐振腔 的作用是选择频率一定、方向一致的光作最优先的放大,把其它频率和方向 的光加以抑制。 • 激发源:要使工作物质成为激活态,需要外界激励作用。一般有光泵式,电 激励式,化学式。 量产化 SE 激光原理 激励能源 工作物质 全反射镜 部分反射镜 激光的产生过程可归纳为: 量产化 SE 激光原理 镜头聚焦原理 ——凸透镜 量产化 SE 激光原理 激光刻划原理 量产化 SE 激光原理 激光扫边原理 ——激光控制系统 冷却系 统 激光电 源 激光腔 反 射 镜 扩 束 镜 Q 开 关 输 出 镜 声光电源 计算机系统 扫描振 镜 运动工作台 聚焦系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