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碳中和手册:概念、现状与政策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 碳中和手册:概念、现状与政策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 中信证券研究部 ▍ 核心要点 明明 首席FICC分析师 S1010517100001 章立聪 固定收益分析师 S1010514110002 余经纬 首席大类资产配置 分析师 S1010517070005 自 2020年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在 2030年 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来,国家领导人、各部委及地方政 府高度重视两“碳”目标,针对绿色减碳任务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和具体性政策。 本文旨在对“碳中和”的基本指标、概念以及当前的政策出台情况做梳理。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要在 2030年前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指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即通过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式抵 消全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根据当前我国 碳排放状况,减碳目标分为两大阶段。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到 2030 年碳排放增速减少至 0,达到碳排放总量顶点;随后前期蓄力的减碳政策及措 施开始释放明显成效,温室气体排总量逐步下降,到 2060年达到排放总量与碳 捕捉总量平衡的目标。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大国,电力、矿物冶炼是国内主要排碳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仍旧较大,总体的碳排放量与日俱增, 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 341.69亿吨。我国自2005年超过美国成为主要碳排 放国后,每年的碳排放经历了较快的增长,但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 我国碳排放量达98.25亿吨,占世界总体碳排放量的 28.75%。2005-2019年,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 60.98 亿吨增长至 98.25 亿吨。电力、矿物冶炼、交运 等贡献了大部分的碳排放份额。 ▍国家及各部委领导人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及“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 央出台多项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作出中国将积极参与 全球环境治理,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采取有力政策措施的承诺;李 克强总理在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通过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制度建 设等一系列举措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央行行长易纲、证监会副主席方 星海也提出以市场化方式使资金向实现碳中和领域流动。国务院、生态环境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也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 ▍各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及 2035 远景目标中对中央 重要性指导意见做出了响应,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重点 领域节能、支持重点行业或地区优先达到“碳中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创新绿色科技、完善法律法规、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详述。各省市、 自治区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为实现减碳节能做出了今年的目标规划。各 省市、自治区在指导意见的大框架下,结合地区自身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及经 济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具体的节能转型措施。 ▍根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的原则, 各部委对重点领域的减碳政策出台了更详细的规划指导。本文归纳了电力、石 油化工、交通运输、建筑材料、钢铁和有色、碳排放权交易等重要领域的相关 政策,也对其他领域政策进行了简述。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 目录 重要概念和指标.1 碳排放现状 3 目前中国依旧是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大国 .3 电力、矿物冶炼仍旧是国内主要排碳领域 .3 “碳中和”相关中央及地方政策 .4 中央领导人讲话及中央部委文件 .4 地方政府“碳中和”相关政策及规划 .7 重点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 12 电力领域. 12 石油化工领域 . 14 交通运输领域 . 15 建筑材料领域 . 15 钢铁和有色金属领域 16 碳排放交易权领域 17 其他领域. 18 插图目录 图1:世界主要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3 图2:中国2017年各部门碳排放情况 3 表格目录 表1:中央领导人讲话及中央部委文件 .4 表2:地方政府“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以下简称“规划”)、 2021政府工作报告(以下 简称“报告”)“碳中和”相关内容 8 表3:电力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 13 表4:石油化工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 14 表5: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 15 表6:建筑材料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 16 表7:钢铁和有色金属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17 表8:碳排放交易权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18 表9:其他领域“碳中和”相关政策 1 cZrQoRpPrMsMnOsQpNtPnRpPaQ9RbRpNpPoMrQeRrRmQiNnMnO8OpOwPuOmRoPwMtRzQ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自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在 2030 年前 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来,国家领导人、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两“碳”目标,针对绿色减碳任务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和具体性政策。什么是“碳中和”? 当前碳排放现状如何?我国计划从哪些方面达成“碳中和”?本文将对此做出解答。 ▍ 重要概念和指标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在某一个时点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 中国承诺在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指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通过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 式抵消全部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排放强度(简称碳强度):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碳排放强 度持续下降,但仍高于欧美)。 人均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人数。 碳价格:即界定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将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价格内在化,使得原来隐 性的社会成本转为显性的生产成本,进而促使生产主体降低排放动机。 碳税:即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政府通过对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 比例征税,从而把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以达到降低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的目的。 理论碳价(碳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illiam D.Nordhaus定义的碳的各期社 会成本的折现值。 绿色溢价:产生碳排放的产品(化石能源)与不会产生碳排放的替代品(清洁能源) 之间的成本差异。 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 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标签: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 的指数标示出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以便推广低碳排放技术。 碳足迹: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 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碳市场:即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 碳交易:指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对碳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提 高了市场效率。 新能源:即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相较于 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的优势在于:(1)可再生性与永续利用;(2)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不依赖矿藏;(3)不含碳,减轻碳排放。新能源的不足在于:(1)能源密度低,开发利用 单位成本高;(2)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更需要及时储能。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指 将二氧化碳(CO2)从工业或者能源生产相关源中分离并捕集,加以地质、化工或生物利用, 或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封存,使 CO2 与大气长期隔离的技术体系,该技术被认为是削减温 室气体排放以的有效途径。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 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基于 ESG 绩效,能评估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 任方面的贡献而非单纯的财务情况。相对来说,ESG 评分表现良好的公司对于社会价值 最大化的追求更为强烈,更具有竞争优势和长期投资价值。但目前该评价体系仍在不断完 善中。 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 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城市:即能够提供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和绿色生活的城市,本质上就是生态城市。 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绿色的自然与生态环境;②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衡量的指标包括 但不限于环境健康度(包括污染防治、碳排放、空气质量等方面)、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设 计(同时关注环境美学和城市活力)、社会资源公平性(包括住房供给、贫富差异等)、交 通效率(绿色出行)、能源可持续性(利用是否高效、是否可再生)等多个方面。 指标解释来源:碳排放交易网等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 碳排放现状 目前中国依旧是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大国 全球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仍旧较大,总体的碳排放量与日俱增, 2019年达 341.69亿吨。我国自2005年超过美国成为主要碳排放国后,每年的碳排放经 历了较快的增长,但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2019 年,我国碳排放量达 98.25 亿吨,占世 界总体碳排放量的 28.75%,较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存在较大的减排空间。 图1:世界主要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亿吨)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电力、矿物冶炼仍旧是国内主要排碳领域 2005-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 60.98亿吨增长至98.25亿吨。电力、矿物冶 炼、交运等贡献了大部分的碳排放份额。根据Wind数据库的有效统计显示,2017年电力 行业的碳排放量达 41.43亿吨,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碳排放量达 28.47亿吨,分别占 当年总排放量(92.97亿吨)的44.56%、30.62%。此外,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 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以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钢铁工业节能 低碳发展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建材行业 2020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 14.8亿吨,较 2019年增幅2.7%,钢铁行业2020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总体排放量的 15%。 图2:中国2017年各部门碳排放情况(亿吨)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美国 中国 印度 欧盟 日本 俄罗斯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4 ▍ “碳中和”相关中央及地方政策 中央领导人讲话及中央部委文件 自 2020年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力争在 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来,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社会, 逐步实现“碳中和”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央高度重视“碳中和”承诺,多次 在重要性讲话上提及“碳中和”目标,各部委也出台多项纲领性文件,为实现“碳中和” 目标提供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气候雄心峰 会等6个国际会议上提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为实现“碳达峰” 与“碳中和”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并呼吁各国携手共面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李克强 总理在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通过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一系列举 措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央行行长易纲、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提出以市场化的方 式,使现资金向实现碳中和领域流动,并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 重点工作,支持相关机构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各部委出台的主要相关政策如下: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及 2035 远景目标建议 文件从全国层面进行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 放分别降低 13.5%、1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4.1%的总目标。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 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以 2025 年和 2035 年为节点,逐步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 通过市场对碳排放量总量进行分配。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能否 率先达峰,特别是重点行业能否提前达峰,将是我国兑现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关键,要支 持有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峰。财政金融方面,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等会议提出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推动重点行 业结构调整,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 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等 指导意见。 表1:中央领导人讲话及中央部委文件 时间 来源 相关文件 具体内容 2020.9.22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 性辩论上讲话 —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 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 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9.30 习近平在联合国生 物多样性峰会上的 讲话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力争按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应对气候变 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2020.11.2 国务院办公厅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到 2025 年,我国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5 时间 来源 相关文件 具体内容 规划 ( 2021-203 5)》 降至 12.0 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 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力争 2035 年我国纯电动汽 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020.11.5 生态环境部 《全国碳排 放权交易管 理办法(试 行)》 适用于监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的排放配额等交易以 及排放报告与核查、排放配额分配、排放配额清缴等活 动。生态环境部负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排放 配额分配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 逐步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2020.11.17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 领导人第十二次会 晤上的讲话 — 坚持绿色低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好应对气 候变化《巴黎协定》,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提供更多帮助。 2020.11.22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 团领导人利雅得峰 会“守护地球”主题 边会上的致辞 — 二十国集团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指导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全 面有效实施。中国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加快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 2020.12.12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 — -到 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 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 千瓦以上。 2020.12.16 -2020.12.1 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要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 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 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 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 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 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 能力。 2020.12.19 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 —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发言 支持相关机构开发更多商品 指数基金、商品指数ETF等投资产品,研究推出碳排放 权期货。 2020.12.18 -2020.12.1 9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 作会议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持续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 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 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 治理。 2020.12.2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的 中国能源发 展》白皮书 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能源绿色生 产和消费,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快提高清 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0.12.25 央行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 — 首次提及“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2020.12.29 生态环境部 《关于统筹 和加强应对 气候变化与 生态环境保 护相关工作 的指导意见》 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 污染物排放,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等 工作,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 峰行动。“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工作统筹融合的格局总体形成,协同优化高效的工 作体系基本建立。 2020.12.31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 — 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推动绿 色发展。推动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支持优化能源结构, 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问题。 2021.1.4 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6 时间 来源 相关文件 具体内容 会议 架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 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能力,推动建设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 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 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2021.1.5 生态环境部 《碳排放权 交易管理办 法(试行)》 由生态环境部拟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的温室气 体种类和行业范围,组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 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组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 册登记系统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记录碳排放配额 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 2021.1.21 生态环境部2021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会议 — 着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保障制度体系,综合运 用“三线一单”、生态环保督察执法和碳排放权、排污权 交易等法律、市场、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形成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拓 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和区域范围,着手考虑开展新污染 物监测评估与治理,催生新业态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 2021.1.25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 论坛“达沃斯议程” 对话会上的特别致 辞 — 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 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 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1.2.2 国务院 《关于加快 建立健全绿 色低碳循环 发展经济体 系的指导意 见》 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 坚持创新引领和市场导向。到2025年,绿色产业比重、 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能源资 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 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 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 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 2035 年,绿色发展内 生动力显著增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 境根本好转。 2021.2.8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 点行业碳达峰、碳中 和研讨会 — 围绕产业结构、重点产品市场需求及进出口、绿色低碳 技术创新与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建设等方面提出达峰路线图、达峰时间预测及相应技术 路径等。工业是碳排放重要领域,能否率先达峰,特别 是重点行业能否提前达峰,将是我国兑现应对气候变化 承诺的关键,要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峰。 2021.2.19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 委员会第十八次会 议 — 要围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 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 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 济体系,统筹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使 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 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 2021.3.1 国家电网 “碳达峰、碳 中和”行动方 案 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发展清洁 能源、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能源技术创新。预计 2025、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25%左右。在能源消费侧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 强化能耗双控,坚持节能优先、加快冶金化工等高耗能 行业用能转型、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快电能替代等。 预计 2025、2030 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0%、35%以上。 2021.3.5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21 政府工作报告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新能源,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7 时间 来源 相关文件 具体内容 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装 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 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 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升生态系统碳汇 能力。 2021.3.12 全国两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 景目标纲要》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 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 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 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 覆盖率提高到24.1%。 2021.3.15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 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 电力系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 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加快 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 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碳排放权 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2021.3.20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央行行长易纲讲话 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 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 定和货币政策,需及时评估应对。央行把绿色金融确定 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包括完善绿 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 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 战、深化国际合作等。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政府、国务院、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电网等 地方政府“碳中和”相关政策及规划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中央纲领性文件为依据,在其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及 2035 远景目标中对重要性指导意见做出了响应,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重 点领域节能、支持重点行业或地区优先达到“碳中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创新绿 色科技、完善法律法规、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详述。各省市、自治区在 2021 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为实现减碳节能做出了今年的目标规划。 各省市、自治区在指导意见的大框架下,结合地区自身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及经济情 况,因地制宜,提出具体的节能转型措施。北京、上海等经济领先型省市制定森林覆盖率 45%、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左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到 17%左右等具体目标,力争做实现“碳中和”的排头兵。河北省将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 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系统推进大气、水、土壤综合治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老工 业区提出在提高煤炭及二氧化碳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 可再生能源,推动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推动钢铁、化工、建筑材料等产业耦合,促进原材 料工业协同发展。重庆、四川提出建设跨省市空气质量信息交换平台,发挥西南区域空气 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作用,推动川渝联合预报预警,开展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徽、 江西、江苏、河南、湖南等地计划引入优质区外电路,坚持省外优质引入和省内加快建设 相结合,构建保障有力、清洁低碳、适度超前的能源供应体系。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 源,未来将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抓好煤炭消费减量等量 替代。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新疆等自治区计划加快调整优化产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8 业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同时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海南、云南等具有生态环境优势的地区将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力争走在实现“碳中 和”的前沿位置。 表2:地方政府“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以下简称“规划”)、2021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碳 中和”相关内容 地区 具体内容 北京市 规划: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 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 报告: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森林覆盖率达 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加强细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突出碳排放 强度和总量“双控”。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节水行动方案,全市 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加强土地资源环境管理,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 天津市 规划: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强化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 用,推动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开展节水行动。持续减少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打造能 源创新示范高地。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深化河湖湾长制,推行林长制、山长制、田长制。 报告: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 结构,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技术 研发应用。积极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施 工业污染排放双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上海市 规划: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实 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到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3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总 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左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7%左右。分行业、 分领域实施光伏专项工程,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 报告: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 6a 排放标准。开工建设竹园-白 龙港污水连通工程,加快建设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竹园污水处理 厂四期等工程。建设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启动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重庆市 规划:建设跨省市空气质量信息交换平台,推动川渝联合预报预警。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依 法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淘汰老旧车辆,实施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源“红 黄绿”分类管理。推进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 报告: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57%。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 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培育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河北省 规划: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 专业化服务水平。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废旧物资和可再 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 报告: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规划,支持 有条件市县率先达峰。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打造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5年森林 覆盖率达到 36.5%,万元 GDP 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5%、15%、19%;加快 无煤区建设,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00万千瓦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2%。 山西省 规划: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 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 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报告: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抓好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力争 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120亿立方米。健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 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储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开展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探索用能权、 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辽宁省 规划:开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煤炭及二氧化碳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核能、氢能及燃料 电池技术等,推动钢铁、化工、建筑材料等产业耦合,促进原材料工业协同发展。利用化工、冶 金行业的副产品发展新型绿色建材,推动菱镁、水泥行业回收二氧化碳,发展碳化工产业。推广 煤气制烯烃技术,合理利用钢铁、石化行业副产氢气资源;提高碳素企业的资源保障水平。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9 地区 具体内容 报告: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支持氢能规模化应用和装备发展。建设碳交易市场, 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营造林202万亩,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能耗“双控”管理, 推进绿色化生产,既要把能耗增量控制住,又要把能耗存量降下来。 吉林省 规划:提高天然气、煤炭、石油、油母页岩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探索天然气掺氢气技术应 用,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报告:支持白城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 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支持乾安等县市建设清洁能源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 秸秆全量化处置,统筹抓好燃煤、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城市扬尘等污染治理,有效应对重污 染天气,力争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左右。 黑龙江 省 规划:推动煤炭等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 地。新能源装机比重和消费占比大幅提升,合理降低碳排放强度。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等以生态为 本底的新产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和释放生态价值,支持国有林区开展森林生态资源资产化和资本 化试点,构建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 报告: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项目,优化风电、光伏发电布局。探索“生态银行”运行 模式,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削减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村地 区散煤使用,加大淘汰地级市建成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力度。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 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建设100万亩、森林抚育建设483万亩。 江苏省 规划:推进石化、钢铁、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着力发展化工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 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气化工程和“外电入苏”,有序发展海上风电,组 建太湖绿色发展研究院。加强盐城黄海湿地等保护修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长江、淮河— 洪泽湖、大运河、黄河故道等生态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报告: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着力整治扬尘污染,努力实现 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扎实推 进清洁生产,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加强节能改造管理,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 汇能力,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浙江省 规划:开展“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 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气。率先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构建绿色低 碳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构建电油气“三张网”,打造长三角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完善油品储备体 系,打造国家级油气储备基地。 报告: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和“零碳”体系试点。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 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电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机制,落实能源“双控”制度,非化石能源占一 次能源比重提高到 20.8%,煤电装机占比下降 2 个百分点;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出用能 空间180万吨标煤。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安徽省 规划:实施“能源供给保障”工程,支持长三角煤炭储备基地、长三角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两 淮坑口电站、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城乡配电网和两淮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完 善“三纵四横一环”省级主干天然气管网,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 能源体系。 报告:严控高耗能产业规模和项目数量。推进“外电入皖”,全年受进区外电260亿千瓦时以上。 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完成电能替代60亿千瓦时。推进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建设天然气主干 管道160公里,天然气消费量扩大到65亿立方米。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 机100万千瓦以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成造林140万亩。 福建省 规划:发展环保产业,做强专业化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发展绿色金融,建设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 验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 关、绿色家庭、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动低碳城市、低碳园区试点建设,探索建立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报告:创新碳交易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碳汇金融。加快漳州、南平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 区建设,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业生产废弃物减排降污。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 色保险、绿色投资。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达峰,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 江西省 规划:发展新能源,力争装机达到1900万千瓦以上;发展支撑性“兜底”电源,建成瑞金二期、 丰城三期、信丰电厂等项目。推进天然气发电,引入优质区外电力,建成雅中直流工程。支持九 江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探索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天地空”一 体化生态气象观测体系。 FICC碳中和系列|2021.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0 地区 具体内容 报告:深化“五气同治”和联防联控,争取更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 50万亩造林 绿化、20万亩森林“四化”、11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深化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加快九江长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