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施耐德电气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1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 经济观察报联合出品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成立于 2021 年 5 月。遵循严格 的方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通过对中国经济、产业和商业进 行严谨、实用和创造性的研究,为公众和商界提供融合全球智慧 的专业洞见,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领先智库。 我们的研究团队汇集了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领域的 一线专家、深耕前沿技术的研发工程师、参与行业政策和标准制 定的专家学者,也聚集了来自业界各科研院所的学术界领袖、为 企业掌舵的管理层,以及来自于通讯、信息安全、互联网、管理 咨询、市场研究等领域的生态伙伴专家。 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行业、技术、宏观等方面,同时基于自 身发展以及所提供的企业咨询服务中的积累,将深入探讨企业战 略、研发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品牌推广 等话题,并与社会积极分享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一线调研,以数 据驱动分析,实现深层价值提炼,进而帮助企业中高管理层把脉 宏观,见微知著,助力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把握时代机遇、 加速变革转型。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介绍 TYmNsMmRsQmNpOoMtRpMqNzRaQ9R6MmOpPnPqRiNpPpRjMnNwO8OrQpOwMnMnPNZtQqO 目录 前言:见机而动,起而行之 研究背景 1. 核心观点:四个关键因素助企业碳中和目标达成 调研对象统计及主要发现 四个关键因素 2. 构建核心低碳能力−把控内部因素 理念先行:企业低碳顶层规划与文化及人才培养 融合主业:把握低碳战略与业务的融合 技术助力:全面的技术理解及合理的技术引入 3. 突破可持续发展瓶颈−撬动外部因素 借力政策,未雨绸缪 前沿技术,加速进程 战略合作,伙伴赋能 结语:厘清步骤,成就未来 关于作者 4 4 7 8 14 15 16 18 19 26 28 30 31 34 35 4 自改革开放的 43 年以来,中国推进了大规模产业发展的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重化工工业等高耗能产业,承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高耗能产业转移。 43 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一成 果的实现是由中国特有的“三个红利”,即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及环境红利 来支撑维系的。由于过去基础薄弱,发展虽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存有三 个方面的“未完成”:城镇化建设目标尚未完成、城市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目标尚未完成。这三个“未完成”,决定了新一 轮发展的基础仍然需要重工业、基础设施等高耗能产业做支撑。 1) 但随着“三 个红利”的基本消失,要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完成新百年目标,我们需要 直面来自自然环境和国际形势引发的国内产业转型的挑战。 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 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在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 前实现碳中和。通常意义上来看,碳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不 少国家都把碳中和设定为国家战略目标。目前,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 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目标,且大多遵循的是“净零碳”原则。其中, 法国、瑞典、丹麦等国家已经就此明确立法。 前言:见机而动,起而行之 研究背景 注(1) 摘自顾为东《能源 4.0,产业能源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结构》 5 在中美、中欧之间的国际协商中,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已经成为重要 话题。民族复兴的渴望与制造业大国的担当,需要中国通过双碳目标来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同时,彰显大国责任。 双碳目标的提出意义 低碳与节能减排的区别 国家自“十五”以来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节能的目的是要减少能 源消耗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碳中和与节能减排虽然都是围绕着可持续发 展这一共同目标,但碳中和作为一种升级的、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其内涵和外延比节能减排的范围更为广泛,几乎影响到经济、产业和社会领 域的方方面面。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楼体并不是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 污染源,以往相比电力及重工行业来说,建筑节能减排的力度通常小于后者。 但由于建筑业涉及资源消耗大、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同时建造过程中应用 大量包括水泥在内的建筑材料,水泥的核心原材料是碳酸钙,天然含碳元素, 即便使用清洁能源生产也存在碳排放,因此在“双碳”目标的提出下,对建 筑行业的低碳建造和低碳运营提出了新的挑战。 彰显大国责任 当前,工业品价格在需求推动下保持上涨势头。以钢铁为例,2020 年 11 月以来,中国钢铁类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月环比涨幅始终高于 2%,一度 高于 7%。考虑到大宗商品需求扩张很难在未来几年完全复制,在此背景下, 低碳行动有利于防止经济(尤其是资源类产业)由复苏转向过热,缓解未来 可能出现的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 发达国家都在设立各种形式的碳标签政策或制定严格的低碳排放标准, 对进口商品做出准入限制,形成“低碳壁垒“。同时,部分海外大企业也 开始对产业链上下游提出相关要求。苹果公司于 2020 年 7 月宣称,计划 未来十年内,在所有业务、生产供应链及产品生命周期内将净碳排放量降 至零。面对发达国家和海外头部企业的施压,国内企业只有积极面对才能 保障外贸主动权。 掌握外贸主动权 稳定经济增长 6 领军企业的准备 作为承载并实现国家目标的关键群体——企业,将是这场全社会减碳 运动中的主力军。在这次的企业调研中,透过各位高管的反馈,我们看到了 企业的踌躇与渴望,但更多的是期待与决心。“双碳”是国家中长期目标, 对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既要有远景规划的耐心,又需从自身的生产运营到 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考量? 作为具有带头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各家对“双碳”目标的看法及 企业的战略规划将带给整个行业以方向指导。本着这一目的,以施耐德电 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主导,在《经济观察报》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对超过 100 位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的高管调研,我们现将全部调研结果及从中发掘 并提炼的洞察与公众分享,希望能够带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众多企业及整个 社会价值参考。 从国家层面看碳中和目标 从中国的经济特点来看,2030 年实现碳达峰并不难,目前碳达峰行动 已经从中央落实到地方:在全国 31 个省市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 超半数提出要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有 7 个省市表示要提 前实现碳达峰。但其后 30 年内实现碳中和的难度较大,不仅由于这一时间 表比发达国家更为紧迫,更由中国产业结构所决定,在高耗能产业仍作为未 来一段时间里经济支柱的国情下,如何能够实现减碳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是需 要思考的关键。 7 1. 核心观点:四个关键因素助企业碳 中和目标达成 企业是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单位,影响着整个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产 出。整体减排任务需要被分解在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整上,这就需要企业 制定相应的具体减排计划。领军企业是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具有 示范性效应,领军企业的积极应对将带动行业内其他中小企业的跟进。 8 在这次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调研中,来自 100 余位的企业高管 和政策研究者展示了他们对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00 余位高管来 自十个纵深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他们所展示的行业经验及由此总结出的洞 察观点将覆盖到大多数产业和经济门类,从而构架一个碳中和与可持续发 展的整体框架。 调研对象统计及主要发现 样本分布 化工建材 金融 消费及物流 电子制造 IT 互联网 地产 / 基建 汽车机械 生命科学 矿业环保 电力 其他 9 受访企业表示有明确制定的碳中和时间表和减排计划。在领军企业 中,这个 比例有望在短短三年内增加到 80% 近 40% 请问您的企业是否有确定碳中和实现的目标时间? 有 无 受访企业未来不满足于达到碳治理方面的行业平均水平,领军企业们希望能 够在减碳方面获得竞争力 近 90% 在碳中和发展的背景下,5 年之内您的企业力争达到行业什么水平? 业内平均水平 行业中上水平 减碳先锋 10 领军企业明确表示准备或正在建立数字化驱动的碳治理方针 近 94% 您会把数字化技术用于您企业的碳治理方面吗? 不会 不确定 会 领军企业观察到或表示担心来自产业链下游在低碳方面的施压,并在碳治理 过程中倾向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实现低碳目标 约 80% 您是否担心或已经观察到来自供应链下游企业在低碳方面的施压? 14.4% 已经施压 22.5% 不担心 26.1% 观察到即将面临压力 37.0% 尚未观察到、但担心会有此方面压力 11 双碳目标作为国家层面的整体目标,落实到具体产业及行业,其路径 与模式也不尽相同。通过聆听不同产业及行业领军企业高管的声音,我们可 以对相关产业及行业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建立初步的认知: “电力行业应准确把握能源转型发展趋势,着力提升电力对各区域内 碳排放指标分配、可再生能源交易等方面的影响力;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发展的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围绕改善民生拓 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充电桩等设施布局力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2) “绿色能源的发展也是中国利用自己的优势,规避国外石化能源制约 的战略举措。中国结合国内资源特点,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加 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持续加强新能源 电力消纳和跨区输送能力建设,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的集中式开发,积 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新能源的就地开发利用, 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特别是推动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的光伏发电、分散 式的风电。此外,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新型储能的研发应用。” ——华锐风电总裁助理黄强 电力 注(2) 来源: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董事长揣小勇 18.1% 自身能力 81.9% 兼顾自身能力与外部资源利用 在推动低碳目标的规划、立项、评估和实施过程中,您的企业是通过企业自身能力来推进 这一目标,还是倾向于完全依靠外部资源力量,又或者两者兼有? 12 “化工建材是碳排放的重要产业之一,“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将对 行业全方面、全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化工建材产业要提前全面达峰、主 动达峰,实现低碳发展,关键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能源 消耗的减量化、减排化和高性能、多功能为原则,兼顾减排要求和经济适用 性,加快部署推进具有迭代性的低碳前沿技术的研究、储备和应用。”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陈璐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国石化首次将“洁净”纳入愿景目标, 加大天然气、电替代步伐,大力发展绿氢炼化,不断提高原料低碳化比例, 统筹转型升级与减碳进程、结构优化与碳排放控制,在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 上,提出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 生产过程低碳化,确保在国家碳达峰目标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力争比国家 目标提前 10 年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 ——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党组宣传部部长吕大鹏 “离散工业企业大量用电,要实现 2030 年碳达峰目标,还需要政府政 策的配套。” ——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洪荣聪 “施耐德电气作为离散工业企业,很多工厂都装了电能能源管理系统 PME,目的是为了监控、收集、分析各地方、各设备的电力消耗,从而采 取相应解决方案。数字化和自动化是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方面的工具,前 提是具备精益运营的理念。流程优化之后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可使效率进一 步提升,实现增效减碳。” ——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 重工业 离 散工业 13 “对于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贯穿产业的全生命周期,除 了前期建造阶段,后期运营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忽略后期的节能减排工作, 没有把设备设施调到最高效运作的话会导致能耗浪费。因此,从一开始就要 对未来做顶层设计,才会让营运阶段变得更容易,否则迟早需要把不是那么 高效的设备进行改造,这将会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太古地产中国内地技术统筹及可持续发展总监胡煜琳 地产 “数据中心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了更好地了解数据中心的运行状 况,会涉及到很多楼宇自动化和数据中心自动化技术。为了更加智能地了解 数据中心的设备,我们引入了边缘计算:小到一个传感器、大到服务器所有 设备的状况,与整体楼宇的信息汇集到一起,以更精细的方式管理我们的设 备,从而开源节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青云 QingCloud 解决方案与架构副总裁沈鸥 “在 2060 年之前实现交通行业碳中和,需要在未来 40 年内快速实现 能源转型。对于交通整体行业来说,不仅需要保持对清洁替代能源的投入 和布局,而且需要抓住 2020-2030 的黄金 10 年,利用已经渐成规模的电 动汽车和高速铁路等解决方案,通过节能增效,快速实现道路交通排放提 前达峰,并尽早开始下降。中国已经在交通行业的排放控制方面迈出了坚 实的步伐,一个清洁低碳高效的交通体系,必然成为贡献于国家碳中和目 标的亮点行业。” 3) 数据中心 轨道交通 注(3) 来源:落基山研究所 王喆、刘琦宇 14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许多共同的因素都影响着低碳化转型的进程。这 些内外部的因素不仅包括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引入,企 业文化的培养、运营细节的精细化把控、产业链的共赢等因素,都对于企业 能否从容面对双碳挑战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与调研的众多高管表示,尽管外部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企业仍应 致力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比如对新技术的掌握,在效率与可持续 之间寻找平衡的能力等等。 那么企业该如何为双碳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做好准备?如何能真 正受益于此,获得更高的收益产出?基于调研结果以及对影响行业的多种因 素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答案在于以下四个关键成功因素: 深入理解“十四五”时期国家 碳减排目标与宏观经济形势对所在 产业链的影响,将可持续发展当做 核心战略,积极打造企业的减碳文 化,顶层规划先行,从组织与领导力、 文化和人才等各层面为企业注入低 碳化的思维方式 对于前景明确的新技术、新方 案(如数字化),从战略与组织层 面加速布局,迭代进步,占得先机; 对前景尚未明朗的颠覆性技术,紧 密团结外部生态伙伴开展系统性分 析,研判新兴科技对行业整体和企 业本身的影响,对未来的能源管理 和精益运营做好准备 碳中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使得 单个企业需着眼于全局,打造自身 能力的同时,充分借助外部力量, 与政策、市场、技术的变化形成协 同,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合作, 与战略合作企业形成能力优势互 补,借助合作伙伴实现专业技能的 快速提升 把可持续基因融入到业务的方 方面面:从研发设计、生产、包装、 运输、回收等各个环节,通过不断 完善卓越运营标准、提高标准化操 作水平,同时将关键指标向下分解、 将运营能力与绩效挂钩、改善运营 流程,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 理念先行 融合主业 技术助力 伙伴赋能 四个关键因素 15 2. 构建核心低碳能力−把控内部因素 16 依托于国家自“十五”以来的节能减排政策,目前企业在减碳方式的 选择上,“节能”不出意外地成为了领军企业最主要的减碳方式。此外, “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能源管理体系长期规划”是领军企业普遍认同的途径, 约 66% 的受访企业选择了该选项, 这一比例大于能源替代和通过节省原 材料的方式实现的减碳。仅有 9% 的企业选择通过购买碳抵消的方式来 实现减碳。 理念先行:企业低碳顶层规划与文化及人才培养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多数领军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地全面参与。 在具体的碳中和发展规划方面,不同企业在路径的选择上展现出了一定的差 异化。受访企业中,超 2/3 的企业选择积极面对:约 33% 的企业表示正基 于成熟的顶层设计基础而全面推进,同时有相同比例的企业从项目开始试点, 逐步尝试与主业融合。只有约 14% 的企业表示等待相关政策出台后开始规 划,另有 20% 的企业表示会从某项业务开始,谨慎慢跑。 目前您的企业主要通过哪种方式实现减碳? 节能 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能源管理体系长期规划来实现 能源替代 节省原材料或原料替代 购买碳抵消 73.9% 65.8% 39.6% 9.0% 45.9% 17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专家认为,想要推动可持续发展,最终成 功打造碳中和企业,需要企业在组织与领导力、文化和人才等层面注入低碳 化的思维方式: 首先,领导层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有充足的认识和决心,自上而下地推 动低碳化转型进程并合理调整组织架构、调配资源。 同时须明确企业目前的 碳排情况,并制定减排目标,注重在资产层面制定具体减排措施,计算其减 排潜力和投资回报情况,即经济效益、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预估,从 中找出最可行、最经济的碳减排路径。企业在低碳化转型开始阶段,常会同 时拥有在多个不同方向发力的可能性,因此低碳目标顶层规划制定至关重要, 并且需要兼顾阶段性小目标与长远目标,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不 应把快速实现投资收益作为唯一指导性原则。 此外,文化是低碳化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 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在推进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领导层更须以身作则,将原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 维转化为敏捷化、数字化、可持续化的思维,鼓励员工在运营环节中,摸索 出为实现精益和减碳目标而自下而上建立的新准则。为此,企业需要建立可 持续发展的文化,在定义了低碳化的最终目标与现阶段重点后,领导层需要 积极利用每一个沟通机会与渠道,将这一愿景清晰地传递给组织各层级人员, 唤起员工的认同与共鸣。 最后,碳中和做为一项长期任务,企业需要配备类似智慧能源架构师 这样的角色,或通过成立可持续发展办公室等方式推动跨部门协作和横向数 据信息流通,促进低碳化与各业务之间的协同。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低碳化技术、运营数据分析结果只 有在特定人才的手上才能转变为价值与洞见。因此,企业一方面应系统培养 您认为您的企业制定碳中和发展规划会选择哪种路径 ? 从项目开始试点,逐步尝试 已经有成熟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 从某项业务开始,小步慢跑 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开始规划 32.4% 32.4% 14.4% 20.8% 18 融合主业:把握低碳战略与业务的融合 在传统的转型之中(比如局部能耗的降低),转型的起点、终点、路 径是相对清晰可见的。然而,双碳目标的达成所涉及的远不止能源管理, 需要企业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特性,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加 强高级管理层甚至是董事会的参与,厘清内部管理职责,设置合理有效的 碳减排目标。对企业来说,低碳转型也不仅是打破发展惯性、应对环境变 化的被动应对,更是主动作为、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 相较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减碳和可持续发展只会带来社会效益,企业 很难收获经济效益,目前走在发展前列的企业正在进行两者的结合,实现 社会效益的同时,将低碳理念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及回收 等主营业务中,并由此获得经济回报。 以设计环节为例,太古集团通过使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数字化工具进行建模,替代了人工出图,实现了在设计环节对 机电线管和空调等设备的提前布局和灵活调整,省却了现场改动的时间, 同时节约了材料,整体提高了建设过程的效率。在一些商业建筑的改造项 目中,比如空调改造,因涉及到对既有机房的改造,BIM 的使用避免了过 去边尝试边布局、设备搬进搬出的困扰,实现快速准确安装,并且根据计 算出的后期运维能耗,给出最优能源利用建议,减少了后期建筑运维过程 中的碳排放。 从生产环节来看,煤化工是一个典型的可以将减碳与主业相融合的代 表行业。行业本身的高污染、高能耗特性使得煤化工企业面临着迫切的转 型需求。如果能够利用多数有机化学工艺过程产生热量的原理,当煤炭作 为化工生产原料时,将其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作为能源并进入能源供给 体系,即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化电”与正常火电、水电、核电及其他可再 生能源一起,共同构成新的电力供给体系,则能够实现物质的最高效率利 用和污染物的最低排放。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产量,通过能源与 物质循环技术的集成,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能源化工共轨融合发展的清洁高 效的工业化之路。 4) 这样既能解决煤化工产业和相关地区产业升级和环境 和提升现有员工的技能,尤其是文化和软技能的打造,使其能更加适应企业 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市场上专业的精益运营和数字化人才 力量,配合企业人才共同为企业低碳及可持续转型保驾护航。 注(4) 摘自《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 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课题组 19 保护难题,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中国的新方案,同时实现了煤化工企业的 效率提升和成 本节约,收获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是仅次于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以及生活 消费以外的排名第四大能源消耗行业,大量的碳排放产生于物流配送运输环 节。通过内部开发的数字化工具,施耐德电气根据不同产品的尺寸,自动地 计算出不同产品所能够采用的最恰当、最经济的包装方式,从而减少了塑料 等填充物的使用,减少了 1/3 的包装盒用量,更减少了运输车辆使用频次, 既实现了低碳生产和运输,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除了设计、生产、包装、运输等过程的低碳化,“绿色产品”也渐渐 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抓手。以中压环网柜及开关柜 产品为例,以往为了保证开合的可靠性,市面上广泛使用一种名为六氟化硫 的惰性气体作为绝缘物质,这是一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气体,虽然会被密 封在机柜中,但仍面临着在几百年之后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为此,施 耐德电气开发了一种无六氟化硫的中压环网柜及开关柜产品,于 2020 年上 市,获得了来自客户端的极大认可。 技术助力:全面的技术理解及合理的技术引入 技术能力是企业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内部因素,持这一观点的 企业占到受访企业的 85%,排名第二的选项是研发和人才,约 70%,说明 大部分企业看到了技术和研发对于减碳的重要性。多位高管表示,更好的技 术能力有助于企业消除对政策的担忧,企业需要持续的技术引进及研发活动 为业务提供优化空间。 20 “短期挑战并不是能源的可用性 - 世界上有至少可供下个世纪使用的充 足碳氢资源 -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技术作为主要的推动力,以高效和安全的方 式生产这些资源。” ——欧洲某能源管理机构负责人 值得留意的是,相比于技术能力、研发和人才,高管们对管理的重 视程度低于预期。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专家认为,企业在未来实现 低碳目标的过程中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而并非仅仅是某个单点的技术难 题。因此,管理能力对长周期发展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帮助企业在 长期竞争中能够从容践行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使用 3S 体系 (Schneider Sustainability System) 为企业提供咨询解决方案,该体系可以作为系统性 检视并提升企业在领导力、人才、文化等层面减碳表现的分析框架。通过对 思维模式、战略意识、转型禀赋、沟通效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分析,企业 和员工能够更系统性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晰改进点和需要使用的工具。 实际的应用案例,我们将在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后续的具体行业洞察 报告中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您认为企业实现低碳发展,内部的哪些因素是关键因素? 技术能力 研发和人才 管理能力 经营情况 融资能力 85.2% 69.3% 42.6% 12.9% 58.4% 21 我们认为,部分企业在理解数字化在落地运营时所起到的作用这一问 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各有约 2/3 的受访企业高管认为数字 化有利于企业“碳资产管理,实现成本优化”、“实现能耗追踪,输出碳报告”、 实现“能源风险的预测与控制”,结合与部分企业高管的交流,能够发现 大部分领军企业已对数字化的作用有了基本认知。但相比于认为数字化可 以“综合性”地帮助企业实现能源优化的认可比率(约 93%),企业对于 数字化如何具体且全面地提升运营表现的认知仍有提高的空间。如何将企 业的顶层规划及日常生产运营中的方方面面与数字化融合,而非囿于某项 数字化功能,成为企业摆脱“装备党”陷阱、改善运营表现进而提升能源 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 “企业未来‘双碳’目标任务艰巨,采用数字化技术是应该和必须的, 数字化技术已经融入到生活方方面面,所以在碳排放及碳达峰的实际工作 中要更多更好的采用数字化技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数字化技 术可以降低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比较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差距,补 足短板。” ——重钢集团钢管公司副总经理刘力 技术要务一:全面理解数字化对于减碳的作用 92.8% 通过数字化管理软件,实现能源优化 71.2% 通过碳资产管理,实现成本优化 64.9% 通过碳追踪工具,生成碳报告 59.5% 通过预测性方案,实现风险预测与控制 1.8% 其他 您认为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节能减碳的哪些问题? 22 技术要务二:能源利用技术的合理引入 尽管意识到能源利用技术的重要性,但广泛的行业调研指出,即使是 那些已经推出数年能效管理方案的企业,其所伴随的较高成本和潜在风险也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解决方案的大规模部署。绿色能源管理技术的推 行受具有不同关注点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影响,需要谨慎对待,盲目上马的 能源技术将带来部署周期的延长及额外成本支出。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 院专家认为,其解决办法应该是基于绿色能源管理理念,在能源供给和能源 需求双端,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进行从顶层设计,到软件系统以及硬 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规划,提前部署覆盖源网储荷全过程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供给侧应满足清洁能源优化配置与消纳,需求侧着重提升电气化和多能互补, 双端提高数字化及能效水平,从而达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可靠、高效的能 源管理目标。 诚然,没有某一项技术是“万能法宝”,数字化与能源利用技术都是 一整套工具箱的灵活组合,通常不存在固定的使用说明,而是需要企业依据 内外部情况快速迭代调整。数字化与能源技术的结合,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 智能而高效地采集、整合与利用生产和运维过程中的数字资产,改善运营表 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太古地产从 2016 年开始通过能源技术革新控制碳排放,通过构建能源 管理平台,把每分每秒,全部设备的能源数据上传到平台进行大数据监控分 析。太古地产目前正致力于将各营运项目数据传到云端,并引入机器学习技 术,帮助监控能耗变化以识别可供改善的空间,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在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太古集团建立起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总面 积 190 万平方米的 6 个大的商业综合体都有了相应的数字化能效管理方案 : 通过以 AI 助力的 EcoStruxure 框架的云边端数字化工具,从设计与建造到 运营与维护阶段都建立了能效优化方案,打造了从个体项目到集团层面的能 效管理与可持续体系。结合互联互通的硬件产品、PSO 电力监控系统、云 能效 EA、搭建了灵活的树状结构算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策略算法, 太古地产由此加速了全企业数字化与低碳可持续发展。 案例:太古地产 23 技术要务三:加强终端用能的电气化 除了供给端的生产技术,消费端的用能技术在碳中和中也扮演着重要 角色:企业需加强终端用能部门(工业、建筑、交通)的电气化替代,即通 过电气技术替代化石燃料供能技术,从而可有效减少终端部门,乃至全经济 尺度的二氧化碳排放。 以工业部门为例,其二氧化碳的排放占据总排放的 40%。加强工业部 门的电气化可以有效提高过程效率,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具体到 中国,在 2 ℃ 和 1.5 ℃的情境下,工业电气化水平年均应提升约 0.9 和 1.4 个百分点。 5) 建筑领域作为耗能大户,未来节能增效空间潜力巨大。施耐德电气商 业价值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商业楼宇,还是新建或改造的住宅楼宇, 使用电气化供热系统替代天然气供热设备将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热泵的改 进,以及电力成本的逐渐下降,建筑领域的电气化供热在未来将更具竞争力。 在交通领域,除了行业内企业提高自身运输设备、产品的电气化率,相 关企业也可以通过统筹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具体而 言,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的过程中,推广电气化除了具有脱碳的优势,还能 带来创新型的实时智能管理技术,优化电池消费。例如,智能充电桩除了提 供电力,还能为电网和建筑提供电力存储,从而节省系统成本。据 IRENA 的测算,智能充电能极大降低峰值负荷,降低电网成本达 10%。 6) 注(5) 摘自《中国长期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 注(6) 参考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计算结果 技术投资分析与建议 在低碳技术方面的投资上,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受访企业 普遍都认为零碳势必要加大净投入,实际上选择好适合的路径和工具,比如 通过引入低廉价格的清洁能源,前期投入成本完全可以较为快速地收回。在 决定哪种工具更适合时,企业应思考以下 3 个关键问题: • 为了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企业预期投入多少有形或无形资源? • 每个可供备选的减碳方案的收益与风险是什么?哪个方案与企业规划 的可持续化发展节奏更契合? • 每个可供备选方案的短期与长期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上述问题兼顾了企业的短期投资效率与长期转型目标,能够帮助企业 在现有资源与条件的限制下选择最优的技术工具组合推动低碳化转型。总之, 企业在尝试引入层出不穷的能源管理技术、数字化技术时,需要清楚了解自 24 以数字化技术为例,根据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减碳过程中作用的行业和 范围的不同,施耐德电气总结了不同的工具箱组合,目的在于对内提升效率, 对外适配不同企业的特点创造适合的商业模式。由于辅以数据技术的低碳化 转型具有高度灵活性,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同一转型期望 效果可能由多种工具组合实现。例如,想要实现企业碳审计信息与经验的共 享,既可以打造并维护专属知识数据库,也可以在已有的业务管理系统中增 加记录项目内容的模块。 身如何在“够用就行”和“装备党陷阱”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到平衡。 因此,企业需谨慎评估减碳相关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在领军企业中, 减碳的投资已经产生分级:亿元级、千万级、百万级投入的企业各占约三分 之一。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规模不同,企业对于绝对投资额不宜盲目攀比或 妄自菲薄,应科学地评估自身的设备情况、能源管理现状和自身业务中循环 经济的发展空间,精细且合理地进行投入。 目前您所属的企业在节能减排、减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每年的投入是什么水平? 百万级别 千万级别 一亿及以上 资金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 设备更新 能源管理 循环经济 73.3% 71.3% 62.4% 25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于相关的投入能够达成的产出是否有全 面的认知。监管的达标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固然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促进减 碳过程持续进行的最重要推手还是来自经济因素。短期来看,似乎只有能够 量化节能、精益改造或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企业才能有更充足的动 力去主动推行目标清晰的低碳化转型;然而,我们观察到更早实现碳达峰的 欧洲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围绕低碳产品和服务的系统性、市场化的商业逻辑, 更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产品及服务所带来的品牌向上、溢价提升,给予了那 些重视低碳发展的企业的积极经济反馈。为此,我们鼓励国内企业在着眼于 当下的监管达标和成本下降之余,也要秉承终局思维,提前眺望未来中国社 会在全面贯彻低碳思维之后可能达到的格局:在形成该格局的过程中,能率 先、科学地投入资源,做出引领市场的战略举措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在低碳 所带来的经济回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相关的投入达成了哪些产出? 履行了社会责任 符合了监督要求 降低了成本 获得品牌效应 提高了产品价格 82.2% 54.5% 46.5% 15.8% 54.5% 26 3. 突破可持续发展瓶颈−撬动外部因素 27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碳中和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除了企业的自身布局, 外部影响因素也决定着企业转型的方式和步骤。在对关键外部影响因素的评 价上,政策 / 监管成为了绝大多数领军企业的共同选择,高达 90% 的受访 企业高管持相同观点。新技术是排在第二位的选项,约 66% 的企业认为低 碳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技术的助力。此外,产业链及行业特性 也是企业比较看重的外部影响因素。 有关行业特性,不同行业的低碳路径和模式选择在第 1 章里的代表企 业反馈已有所涉及。在这一章节,我们分别就企业最为关注的政策和新技术, 以及由产业链上下游和来自合作伙伴的支持所引申的企业之间战略合作展开 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90.1% 政策 / 监管 65.8% 新技术出现 40.5% 产业链现状 39.6% 行业特性 26.1% 市场竞争 您认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的目标中,哪些外部因素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28 借力政策,未雨绸缪 企业心声:期盼更为明晰的政策落地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 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需要政府做好预期管理及引导。此次调研中,我们看到了企业对进一步政策 落地的期盼,90% 的受访企业高管认为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政府的政策指 引、支持及监管,81% 的企业希望得到外部“政策咨询”。 在企业面临合规性压力的时候,企业对政策的方向和细化要求有着更 多的期盼。此外减碳给企业短期带来运营成本的压力,相关的金融等配套政 策以及鼓励、激励政策是否能够落地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受访企业期盼如 下政策有进一步的明晰: 1. 行业政策: 各行业的碳达峰 / 碳中和时间是否明确,对企业有何强 制性要求? 2. 区域政策: 各区域的碳达峰 / 碳中和时间及路线是否明确,指标如 何落到企业? 3. 金融政策: 目前中小企业面临运营成本压力较大,对于减碳技改是 否有相关金融政策的支持,如低息贷款?绿色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有哪些? 4. 能源政策: 如何使用绿电?是否支持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签署直供电 的方式? 5. 鼓励 / 激励政策: 十三五期间节能鼓励政策作用明显, 减碳鼓励政 策是否会加大力度?是否会给使用新能源用电企业颁发绿证? 81.1% 政策咨询 77.5% 企业低碳目标规划咨询 66.7% 碳排放量及披露相关咨询 6.3% 其他 从咨询服务角度,您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 29 6. 碳市场: 碳市场的拍卖机制会将碳价直接传导至成本侧,是否会考 虑在国内采用碳税,如降低增值税等方式来缓冲企业的压力? 7. 认证相关政策: 零碳园区等零碳项目的认证流程如何?该去哪些机 构做权威认证? 8. 碳核查 / 碳审计政策: 碳核查及审计是确认碳指标的关键,如何做 好不同行业各类型企业的碳核算?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专家认为,企业对于未来的政策,可以从 碳排放管控、配额管理、碳排放权交易三个维度去解析。我们分析部分领先 地区与国家的政策,是为了帮助企业预见不远的将来碳排放政策可能的走向, 从而提前部署举措;亦是为了向政策制定者提供政府出台政策时思路上的参 考,以及企业视角下对政策引导的期待。 碳排放管控 政府会继续根据企业在减碳时的表现设立奖惩制度,推动产业结构的 低碳化进程。未来,纳入范围的重点排放行业有望扩大,同时重点排放单位 的排放量基准可能会降低,这一政策倾向有助于将更多因业务不同、规模不 同而导致的碳减排成本不同的排放主体引入碳交易市场,进而促进该交易机 制真正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配额管理 目前各地的配额分为免费发放和有偿发放。从部分地方情况来看,北 京政府将不超过年度配额总量的 5% 作为调整量,用于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 调整,调整量包括经审定的碳减排量;湖北政府并未采用其他地区配额基本 可结转清算的做法,而是采用“一年一分配,一年一清算”制度,加强对配 额分配灵活性的控制,对未经交易的配额进行收回、注销,以鼓励企业及时 进行市场化交易。未来,政策端在初始分配时很可能会更多地使用有偿分配 方式,对调整量的比例也会下调,对配额管控也会更加严格,企业宜尽早对 配额收紧做好预期。 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