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doc
— 1 — 万盛经开发〔2023〕7 号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关于 印发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区属国有重点企 业,驻经开区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 认真贯彻执行。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2023 年 5 月 26 日 (此件公开发布) — 2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 决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 于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 发〔 2021〕36 号)、国 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 动方案》(国发〔2021〕 23 号)、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22〕 8 号)和《重庆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渝府发〔 2022〕40 号)精神,制定 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十四五” 期 间,全区 产业结构绿色低碳 转型升级、能源绿色 转型成效显著,煤电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能源利 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合理控制,以新能源为 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构建,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物流、 新型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绿 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 型成效显著,全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到 2025 年,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 2020 年下降 16%,二氧化碳排放 — 3 — 完成重庆市下达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为全区如 期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 期 间,全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 进展,绿色经济 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初步建立, 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物流、新型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重 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煤电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等 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消费 逐步减少,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和产品发展走在全市前列,碳汇 能力持续提升,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广,全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逐 渐完善。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 产总值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顺利实现 2030 年前 碳达峰目标。 二、全面系统推进碳达峰 (一)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行动。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新能源(储能)、新一代 信息技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培育“ 1+3”战略性新 兴产业集群, 创建全国资源型地区可持 续发展示范区。促进制造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 高效利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深化制 造业数字化赋能与绿色化转型联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 — 4 — 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 合,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化改造 项目,支持建设智能化绿色示范工厂。推动平山产业园区建设绿 色园区,推进企业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降低能源消 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到 2025 年,建设智能工厂 5 个、数字化车 间 17 个,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4.5%。(经济 信息局牵头,发展改革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服务业绿色低碳升级。将“绿色+”融入生产性和生活性 服务业全过程。推进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绿色金融机构 落户万盛,鼓励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争取“绿易贷” 再贷款、 “绿 票通 ”再 贴现专项 支持计划。推动商 贸行业绿色发展,支持奥 特莱斯商圈、南桐综合配套商圈、黑山石林旅游商圈建设智慧商 圈,支持国能奥特莱斯、财富广场等创建绿色商场。引导发展绿 色物流,促进流通企业绿色升级,成立城市共同配送联盟,鼓励 企业探索配送新模式,加快物流设施、物流配送车辆绿色化改造, 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展物流配送,实施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 化、减量化。推进科技研发与设计产业发展,提升节能低碳、生 态环保科技研发服务能力。推动文化旅游绿色低碳发展,探索 “云旅游” 模式,支持黑山谷、万盛石林等景区打造低碳景区。有 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倡导酒店、餐饮等服务单位 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励办展设施循环利用。 (发展改革局、经 — 5 — 济信息局、财政局、交通局、商务局、文化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 负责)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推动生猪、食用菌、猕猴桃、茶叶、笋竹、特色水果、生态 渔业等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构建“ 1+6+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 农业体系。持续优化农业用肥用药结构和施用方式,推广食用菌、 水果、笋竹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动生猪畜 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发展生态渔业循环养殖模式。推动农业 标准化生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和管理,积极推进“ 黑山谷” 区域公用品牌建 设,全面提升农产品 品质。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鼓励生态种植养殖,持 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全 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完善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设施,提高畜禽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 2025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 型,开展食用菌、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生长过程数字化监测试点, 到 2025 年,建成 5 个智慧农业示范点。 (农林局牵头,商务局、发 展改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保障能源供应安全。重视煤电的托底保供和辅助服务作用, 稳定外煤入渝保供渠道,持续巩固黔煤、陕煤、川煤进入万盛。 — 6 — 支持页岩气企业有序加快勘探开发进度,扩大全区页岩气产能, 强化区外气源保障。因企制宜推广应用天然气和屋顶光伏分布 式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供给占比,为用电大户提供有效电力补 充。完善城镇燃气储气调峰设施。 (发展改革局牵头,经济信息 局、商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因地制宜、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 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评估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风电、屋 顶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结合电网布局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有 序推进平山产业园区屋顶光伏试点。稳步提升制氢能力,适度超 前建设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智 能化制造、工业互联网锂电池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氢能产储运 用全产业链,加强氢能示范应用推广。积极探索利用江水源和浅 层地能资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及 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生活垃圾与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采取 就近收集资源、就近加工转化、就近消费的分布式开发利用模式, 稳步发展非粮液体生物燃料、成型燃料,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 稳步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发展改革局、经济信息局牵头,生 态环境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优化 煤炭消费结构,有序推动煤电、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用 煤行业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推进城乡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推动 — 7 — 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持续优化现役煤电机组运行管理,常规 火电机组规模保持稳定,以“上大压小” 等方式严控新增煤电项目, 推进新增煤电机组全部用于安全调峰保底供应并按照超低排放 标准建设。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三改联动 ”,对 30 万千瓦级和部分 60 万千瓦级燃煤机组灵活性 改造。 (发展改革局、经济信息局牵头,生态环境局、平山园区管 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有序引导成品油和天然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 间,积极有序推广电能替代、可再生能源供热和燃料、天然气和 绿色氢能等清洁低碳能源,积极推进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 生活等领域实施“以 电代油” ,不断提高 电气化率,加快发展先进 生物液体燃料,稳步扩大低碳燃料、可持续燃料等各领域应用, 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动全区 页岩气商业化开发,打造成渝地区重要页岩气开采基地。有序推 进天然气高效利用,优先满足民生用气需求,坚持“宜管则管、宜 罐则罐、宜沼则沼” ,有序推动天然气向 乡村延伸。有序推动全区 燃煤自备电厂和热电联产机组实施“煤改气” ,适度布局天然气调 峰电厂。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 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加快“油气电氢” 综 合能源站建设,完善 LNG 加气站点网络化布局,推进 LNG 加气站项目建设。完善城镇燃 气调峰设施,逐步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主,气田调峰、CNG 和 — 8 — LNG 储备 站为辅,可中断用户为补充的综合性调峰系统。 (发展改 革局牵头,生态环境局、经济信息局、商务局、平山园区管委会 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电力体系。推动新规划建设的风电、 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保供基地,强化 储能电站安全建设,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鼓励电源 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应用,支持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投资储能 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锂电池储能产业集群,落实业主项目法 人安全运行的主体责任,积极落实新能源发电项目运行和收益 机制。加快灵活性电源改造和建设,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及智能化 技术,加强全网统一调度,探索建设“源网荷储” 协调发展、集成 互补的能源互联网。探索通过发电权交易、合同转让交易等鼓励 新能源替代火电机组发电。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全面深 化大数据分析电力管理能力,推动调度运行智能化、扁平化,增 强电网就近就地平衡能力。持续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积极引导 用户错峰用电,释放居民、商业和一般工业负荷的用电弹性。 (发 展改革局牵头,经济信息局、国家电网万盛电力分公司等按照职 责分工负责)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利用 市场化手段平衡电力电量。推动电力调峰等辅助服务市场化,积 极探索落实用户侧参与辅助服务费用分摊和分享机制。通过发 — 9 — 电权交易、合同转让交易等鼓励新能源替代火电机组发电。推动 完善以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与公用电网之间的运行和收益机 制。完善万盛页岩气开发利用利益共享机制。 (发展改革局牵头, 经济信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弹性管理和能 耗强度年度弹性管理,落实国家、全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 制,加强节能形势的监测预判,加强能耗“ 双控” 政策与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优先支持能效 水平高、单位增加值能耗低的项目,加强项目节能审查管理。依 法依规做好节能监察管理,聚焦工业、公共机构、数据中心等行 业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专项监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 查制度执行情况专项监察。探索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对 煤电、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耗能企业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 管,探索开展项目用能和碳排放综合产出效益评价。对高耗能高 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决遏制 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格项目能耗准入条件。 (发展改革 局、经济信息局牵头,统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快在煤电能源、精细化工、 新材料等重点用能企业推广应用电窑炉、电锅炉、高效电机等节 能新技术装备,积极推进企业开展落后煤电机组、工业锅炉等低 — 10 — 效设备淘汰和节能改造。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 强节能设备研发与应用交流合作,持续提升设备能效水平。加快 实施重点用能设备、工序等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和上云用云, 支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 碳排放监测和信息共享等。加强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 换热器、工业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完善生 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制度。 (经济信息局牵头, 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动智慧城市管理建设,实施城市 节能降碳工程,推动老旧小区节能节水改造和功能提升,加快推 动平山—南桐片区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建筑、交通、 照明、供冷供热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公共机构 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对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 照明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 管理模式。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 用,推动平山产业园建设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园区。有序推进煤电 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对照标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升级,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加快构建集污水、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 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 — 11 — 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发展改革局牵头,经济信 息局、城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机关事务中心、交通局等按照 职责分工负责) (四)循环经济降碳行动。 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坚持“一园一策” 发展原则,推动 关坝煤电化园区、平山产业园区等制定循环化改造方案,提升园 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依托重庆电厂环保迁建项目,规划建 设园区电网设施、改造升级园区电力设施,优化建设园区天然气 主管线,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加快绿色园区建设。围绕 先进材料、锂电、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 发展和引进关联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促进项目间、企业间、 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推动能源 化工、生物医药等企业清洁生产,推动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 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加强园区废水、废气、废渣等 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 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到 2025 年,关坝煤电化园区、 平山产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 (经济信息局牵头,发展改革局、 规划自然资源局、城管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大宗固废资源利用效 率,推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 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 — 12 — 利用。推进煤矸石和粉煤灰在工程建设、塌陷区治理、矿井充填 等领域的利用。积极推广脱硫石膏在生产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 等领域的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鼓励建筑垃 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推动将建 筑垃圾用于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 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鼓励利用秸秆生 产环保板材、碳基产品、聚乳酸、纸浆等,推动秸秆资源转化为 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到 2025 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60%,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 60%。(经济信息局牵头,发展改革局、 生态环境局、交通局、农林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布局纳入 全区国土空间规划,依法保障用地需求,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 利用中心、再生资源中转回收处理中心、基层回收网点三级回收 网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 点“ 两网融合” ,推动 城乡废旧物资回收 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以 电器电子、汽车产品为重点,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推进 废旧塑料、废旧橡胶(轮胎)、废合成纤维、玻璃纤维、再生纸等 再生非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 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 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 积极推行“ 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 上线下协同,提升居民交 — 13 — 投废旧物资便利度。 (发展改革局、商务局牵头,经济信息局、规 划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市场监 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推进覆盖全域的生 活垃圾分类,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镇)、示范社区 (村)、示范小区(单位)创建,建立各类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模 式。统筹布局生活垃圾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健全与垃圾分类、 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推广 密闭、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系统。加强塑料 污染全链条治理,限制包装材料过度使用,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 产品进城,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 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立与分类收集 相衔接的运输网络体系,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 管理,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探索 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提高生活垃圾 中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利用水平。到 2025 年,生活垃圾资源 化利用比例达到 65%左右。到 2030 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 例提升至 70%。(城管局牵头,发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 分工负责) 三、重点领域推动碳达峰 (一)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 14 — 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 淘汰力度。依托页岩气资源,推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领域的 资源化利用。发挥甲醇产能优势,延伸甲醇下游产业,实现烯烃 等基础化工原料本地化供应。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产 业,推动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节能 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引导企业转变用 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 (经济信息局牵头,发 展改革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 负责) 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违规新 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 用比例,鼓励有色金属企业实施“煤改气 ”工程。加快再生有色金 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 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 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减少能源消耗环节的间接排放,提升生产过 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经济信息局、发 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 负责) 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快低效产能退出,推动能效水平应 提尽提,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利用差 异化错峰生产政策鼓励绿色低碳发展。严控新增水泥熟料产能 — 15 — 和独立水泥粉磨产能,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粉 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鼓励企业开 展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工艺技 术装备,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加快非碳酸盐原料替代,减少 建材行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加大窑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 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到 2025 年,水泥产品单位熟料综合能耗水 平降低 3%以上。 (经济信息局牵头,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生态环 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化发展。构建“中心城区—新型城镇 —美丽乡村” 协调联动 的城乡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重庆主城都市 区重要支点城市。推进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建设,提升城区绿化 水平,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 利用,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 推动被动式技术在建筑中应用,推行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加快发 展装配式建筑。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建 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推动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和绿色施工 协同发展,利用 BIM 虚拟施工、建筑工 业化等智能建造技术提 高施工效率,有效减少材料损耗,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 开展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有序扩大新能源机械设备的施工应 用比例,逐步替代高排放和高噪声的柴油机械设备,实现施工设 — 16 — 备的能源清洁化。在南桐—平山片区开展绿色城镇、绿色社区示 范建设并逐步在全区推广。推动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 拆大建。到 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达到 30%,绿色建材 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70%,到 2030 年提高到 80%。(住 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规划自然资源局、农林局、发展改革局等按 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开展建筑 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 城市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探索在平山—南桐片 区开展超低(近零)能耗建筑、低碳(零碳)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建 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型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有序推 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设备更新,利用绿色金融政策推动 适宜的公共建筑实施绿色化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步 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 能耗限额管理,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到 2025 年,实施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 1 个。 (住房城乡建设 局牵头,机关事务中心、发展改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建筑用能清洁低碳化。探索在具备资源利用条件的镇 街和园区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在中低层 住宅、酒店、学校、医院等建筑规模化应用,打造一批热泵、生物 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在建筑空 — 17 — 调、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领域推广高效电气化应用技术与设备, 在平山产业园区、工业厂房、公共建筑等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和 光伏建筑一体化试点,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土地开展集中式光 伏发电,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 电蓄冷空调等。到 2025 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力争 达到 1 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 力争达到 50%。(经济信息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规划自然资 源局、机关事务中心、发展改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行动。 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 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 碳排放。加强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 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建设,探索推进万盛西服务区建设换 电站。研究推进市郊铁路重庆中心城区—綦江(万盛)段建设,规 划研究公交限时专用道,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 平。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推动货运站场装卸机械 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 电、油改气” 工程。 积极推广沥青冷(热)再 生、水泥路面破碎再生技术,努力实现公路建设路面旧料“零废 弃” 。加快“ 绿色公路 ”“绿色机场”建设,研究推进以重要干道为依 托,打造公路绿色景观走廊,建设“美丽 公路” 。加快发展智慧交 通,加强智能感知、信息发布等设施设备建设,提升运输智能化 — 18 — 水平。 (交通局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调整提升交通运输结构和组织效率。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促 进大宗货物“ 公转铁 ”。推动铁路、公路运 输服务错位发展,推广 铁路集装箱运输,鼓励“散改集” 和中长 距离公路货物运输向铁路 转移。优化城区公交线网,加密次支公交网络,加快城区主要客 流走廊的公交站点候车亭改造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改造,实现 对大中型居住社区、商务社区等主要社区的全覆盖,引导公众选 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持续开展城区交通缓堵行动,重点缓解老 城区部分路段拥堵问题。推动平山—南桐片区、新经济产业园等 新城区因地制宜发展自行车交通,推进慢行步道标准化建设,构 建“ 慢行 +公共交通” 为主体的绿色交通体系。到 2025 年,城市公 共交通站点 500 米覆盖率达到 100%。(交通局牵头,发展改革局、 商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 工负责) 推广应用低碳运输工具装备。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 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 广和普及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 化替代,有序推动纯电动(换电)出租车发展,逐步降低传统燃油 汽车在新车销售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稳步推进换电模式、氢 燃料电池、液化天然气在重型卡车、营运大客车领域的试点应用。 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推进老旧公交客车报废更新,全 — 19 — 部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替代。全面推进货运车辆标准化、 厢式化、轻量化,推动城市配送车辆绿色化,鼓励开展一批燃料 电池货车示范运营,优化承担万盛城区物流配送的城市新能源 车辆的便利通行政策。到 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 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 (交通局牵头,公安分局、经济 信息局、发展改革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绿色低碳行动。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借助成渝地区建设全国一体 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契机,谋划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 绿色数据中心,构建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助力重庆数据中心集 群建设。全力打造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网络和应用升级改 造。统筹推进 5G 网 络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部署,优先实现 5G、千兆以上网络全覆盖。强化大数据、5G 网络等在交通、能源、 工业和市政等领域应用,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经济信息局 牵头,发展改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 构,推动采用风光、储能等多种能源形势互补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 等低碳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 鼓励进行绿色测评。加快推动老旧高能耗设备退网和升级改造, 落实 5G 网络先进能效 标准,加快节能 5G 基站推广应用。加强 — 20 — 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组织开展新型基础设施生产能耗情况 调查,完善能耗和能效水平事前评估、事中监测和事后审计全流 程,建立能耗清单,做好能耗跟踪测评,将年综合能耗超过 5000 吨标准煤数据中心纳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强能效监察考核, 引导利用率低、耗能高、效益差的设施腾退升级。统筹 5G 与可 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布局,严控废旧设施处理。建立健全数字基 础设施产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 (经济信息局牵头,发展 改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绿色低碳农业农村行动。 推进农村用能结构低碳转型。实施农机绿色节能行动,加大 老旧农机淘汰力度,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农村用能革新, 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和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 开发利用,推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利用工程。加强农村环 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建设改造,提升 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有序推进农村日常照明、炊事、采暖制冷 等用能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乡村节能降碳。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 一体化在农房建设中的应用。 (农林局牵头,经济信息局、发展改 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农田碳储量。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推进退 化耕地综合治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宜机化改造,持续 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到 2025 年,新建 3 万亩 — 21 —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2 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 效计划,合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绿色投入品创新研发, 鼓励发展有机肥、营养土与基质土产业。加大畜禽饲养管理,加 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农膜生产、 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推广生态地膜、 秸秆地膜等易降解替代地膜。推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水域 滩涂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管理,推进养殖尾水节水减排。到 2025 年,农膜回收率达到 90%。(农林局牵头,商务局、规划自然 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体系支撑碳达峰 (一)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行动。 培育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主体。推动万盛经开区创建市级高 新区,以平山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基地建设, 争创国家级绿色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绿色能源、工业节能降碳、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建筑、绿色智慧交通、废弃物综合利用、 生态碳汇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 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 企业牵头建设绿色低碳创新平台,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绿 色转型发展。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 企业培育工作。鼓励科研平台、科研机构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 — 22 — 果纳入绩效考核中,鼓励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 合作,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领域协同攻关。完善绿色低碳科技 创新体制机制,采用“揭榜挂帅” 机制,开展科技攻关。到 2025 年, 新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 150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50 家,国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50 家。 (科技局牵头,经济信息局等按职责分 工负责) 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应用。推动绿色能源、工业节能降碳、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建筑、绿色交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 态碳汇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申报碳达峰、碳中和 领域国家及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积极申报林业贷款贴息和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疫 防控、绿色示范村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市级绿色低碳专 项,加大对生物资源科研力度。探索绿色建筑、绿色型材、生态 环保、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场景, 推动与传统行业碳中和需求深度融合,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引 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 资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通过 转让、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绿色低碳科技成 果在万盛转化应用。 (科技局牵头,规划自然资源局、经济信息局、 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绿色低碳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将绿色低 — 23 — 碳技术创新纳入自身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 业承担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绿色低碳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 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依托全市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 交易网络平台推动绿色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落地。健全绿色低碳 技术第三方检测、评估、认证体系,建立健全认证结果的采信互 认机制。深入实施节能降碳人才集聚工程,加强碳达峰、碳中和 人才培育工作。 (科技局牵头,人力社保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 分工负责) 开展低碳零碳负碳重点工程示范应用。推动风能、太阳能等 零碳电力技术以及电化学、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发展,加快研发 智慧能源、智能电网、微电网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强能源互联 网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资源制氢、储氢、运氢和用 氢技术以及低品位余热利用等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示范应用。 支持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多技术单元集成创新,研 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加强建 筑节能改造、能效提升、运维能源管理,实施智能交通等电动化、 高效化、清洁化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支持玻璃、建材等高碳排放 行业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应用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 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技术,加强绿色生产工艺、 — 24 — 技术、设备及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 (科技局牵头,经济信 息局、发展改革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区域协同支撑碳达峰行动。 加强与重庆中心城区碳达峰协同联动。借助重庆中心城区 在金融、科技、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高端要素集聚优势, 强化同重庆中心城区合作,协同推进碳达峰。推进与重庆中心城 区产业技术合作,提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 健康等产业绿色创新发展能力,承接重庆中心城区绿色低碳产 业,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制造集群。对接市级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重庆中心城区金融资源支持万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绿色 消费品认证管理,落实市级能效、水效、环境标识等标准,增强 中心城区绿色消费品保供能力。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 系,加强中心城区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再生资源利用。 (区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助力成渝协同联动推进碳达峰。协同推动川渝清洁电力配 置一体化,协同开发页岩气资源,共同打造百亿级西南地区储气 调峰基地。提升区域交通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一体化水平,融入 “成渝电走廊 ”“成渝 氢走廊”建设。积极布局制 氢、加氢基础设施, 服务成渝地区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工作。联动 大渡口、自贡等老工业城市,建设产业转移集中承接地,高质量 承接绿色低碳产业转移。协同开展区域绿色低碳生活行动,倡导 — 25 — 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 。(区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 负责) 推动綦江—万盛一体化推进碳达峰。建立綦万全方位协同 降碳体制机制,牵住以降碳为源头协同治理举措的“牛鼻子” 。协 同推动綦万电网一体化建设,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电力 保供网络,共建以煤电、抽水蓄能发电等为重点的现代化能源体 系,协同开发页岩气资源,共同促进能源绿色发展。协同推动生 态环境治理,联合打造老瀛山、黑山谷绿色生态空间,协同开展 森林、湿地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协同推进孝子河—綦 江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永桐新城绿色发展,构建油、气、 电、氢、光、储融合一体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共同推动城市交 通运输、城市建筑、产业开发等领域低碳发展。 (发展改革局牵头, 生态环境局、文化旅游局、经济信息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 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助力渝黔协同联动推进碳达峰。与黔北地区共同推进绿色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交通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一体化 水平。协同推动页岩气、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 道沿线能源保障基地。协同开发沿边生态康养旅游资源,努力建 设好渝黔生态康养度假旅游大环线,推进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发 展。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 — 26 — 制,共建大娄山生态屏障,共同打造绿色生态空间。推动跨区域 绿色低碳市场共建共享,加快与黔北地区财税金融、标准体系方 面合作,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开展“双碳” 联合行动。 (区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局、文化 旅游局、经济信息局、交通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 市在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生态环境 局牵头,发展改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融入共建绿色“一带 一路” 。利用西部陆 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 务区等开发平台,加强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等领域合作,鼓励绿 色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加强国际交流,聚焦 绿色制造、数字经 济、康养旅游等领域,高水平举办国际性重大交流活动,加快引 进一批重大项目。(发展改革局牵头,生态环境局、商务局、经济 信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打造绿色低碳贸易体系。积极优化全区贸易结构,大力发展 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 放产品出口。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 标准制修订,推进标准衔接,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 (经济信息 局牵头,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碳汇提升支撑碳达峰行动。 — 27 — 持续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建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