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闵行区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
闵行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碳达峰、 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 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工作部署,结合闵行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能级显著提 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化示范稳步推进,绿色生 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十四五” 期间,力争 新增光伏装机容量 19.2 万千瓦,到 2025 年,单位生 产总值(GDP )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以上,单位 生产总值(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市下达目标。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发 展能级全面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 技术创新和转化机制有效运行,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 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十五五” 期间,进 一步加大光伏设施建设规模,到 2030 年,单位生产 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确保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二、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彻于全区经济社会 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加强统筹谋划的同时,进 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举措、重点主体,组织实施 “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大力推进光伏建设。加大分布式光伏应用,充分利 用工业厂房、产业园区、公共建筑、交通设施等建筑 物屋顶、外立面或附属空闲场地,实施一批“光伏+” 工程。加快推动莘庄、马桥整镇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大力推动新建建筑安装光伏,2022 年起新建政府机 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 不低于 50%;其他类型公共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 比例不低于 30%。推动既有建筑安装光伏,到 2025 年,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 50%以上;到 2030 年,实现应装尽装。 “十四五”期 间,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容量 19.2 万千瓦;“十五五” 期间,进一步加大光伏设施建设规模。(责任单位: 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 区房管局、区交通委、区机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 绿化市容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2.持续推进低碳能源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依托 氢能源车产业链优势,拓展物流、客运班车等移动源 氢能应用场景,探索研究在虹桥商务区、莘庄工业区、 闵开发和漕河泾等区域规划布局加氢站。因地制宜推 进可再生能源应用,2022 年起新建公共建筑、居住 建筑和工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 能光热、浅层地热能、氢能、余热等多元化能源应用。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交通委、区 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区机管局) 3.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 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 补发展,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 ”为主体的微电 网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 大力发展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的储能技术。开展 虚拟电厂建设试点,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 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推进建筑楼宇电力 需求侧管理试点示范。加强用户侧分布式供能、热泵 等综合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把握莘庄工业区、闵 开发、紫竹、临港浦江园等园区绿色转型发展契机, 推进一批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 经委、区建管委、区科委) (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4.加快存量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整 体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逐步开展外环沿线、虹梅 南路沿线、中春路沿线、南虹桥地区、吴泾地区等重 点区域和产业结构调整,稳妥推动华谊能化、吴泾发 电、吴泾热电关停搬迁,腾挪新产业发展空间。不断 优化制造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 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四大 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南北联动、互相支撑的产业 格局。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 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的深度融合。 到 2025 年,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 50%。(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 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 5.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动能。瞄准绿色低碳发展 新赛道,发挥闵行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 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 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新能源 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领域, 依托核电技术龙头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实施资源整合, 努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智能电网核心技术企 业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智能电网产 业集群。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 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 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赋能节能低碳改造,助推节能 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 改革委、区科委) 6.推进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及设备改造。严格落实工业 节能降碳“百一” 行动,以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 目(以下简称“两高一低”项目)为重点,推动余热余 压利用和能源系统优化,重点园区按“一园一策” 制定 园区能效提升路线图,推进工艺过程温室气体和污染 物协同控制。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推进一批绿色工厂、 零碳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示范单位,打造高效 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以电机、风机、 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锅炉、制冷机、电梯、 环保治理设施等为重点的节能减污降碳改造,推广先 进高效的产品设备,全面提升系统能效水平,力争年 均实现 1%的节能量。(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 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 7.深入推进工业节能精细化管理。将能耗和碳排放管 理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强化源头管控,将单位增加 值(产值)能耗水平作为规划布局、项目引入、土地 出让等环节的重要门槛指标,引入能效承诺制、部门 会商机制,建立完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两高一低” 项目管控清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 ”项目盲目发展, 建立实施区级“两高一低”项目联合评审机制,严格落 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验收管理。科学开展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双控管理,有序推动工业企业开展 能源审计,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 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责任单位:区 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资源局) (三)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 8.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实施“南北 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科学确定建设规模, 合理控制建筑面积总量,打造资源统筹、功能凸显、 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 念,将低碳理念贯穿至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出让、方 案设计、建设施工等建设全过程,增强城乡气候韧性, 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严格实施 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推行绿色施工, 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应用,大力推进装 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推行全装修住宅。 (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规划资源局、区房管局、 区发展改革委) 9.大力推进新建建筑低碳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 能强制标准和本市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标准。新建民用 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 100%,重点区域 70%以上 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两星级及以上标准。鼓励引 导开展近零碳排放、超低能耗建筑示范试点项目建设, 推动前湾地区开展“近零”建筑试点建设,推进超低能 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十四五”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示范 200 万平方米,“十五五”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 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 50%,规模化推进新建公共建筑 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到 2030 年,新建民用建筑 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2022 年起 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 再生能源。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替 代率达到 10%;到 2030 年,进一步提升到 15%。(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发展改 革委、区机管局、区市场监管局) 10.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管理。支持公共机 构、大型公共建筑采取高效制冷行动,更新淘汰低效 设备,运用智能管控等技术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建筑 能耗及碳排放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加强建筑用能智能 化管控,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碳排放限额管理。 持续推进重点用能公共建筑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 开展公共建筑能效公示和对标达标行动。“十四五” 期 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172 万平方米,其中平 均节能率 15%及以上的建筑面积达到 20 万平方米; “十五五”期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258 万平方 米,其中平均节能率 15%及以上的建筑面积达到 30 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发 展改革委、区机管局) 11.着力提升建筑智慧运行管理服务水平。聚焦建筑 碳排放监测管理、能源与环境智能服务、可再生能源 监测等核心功能,建立全区公共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 平台,到 2025 年,实现对 1500 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的 碳排放实时监测分析,建立全区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 量动态地图。(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科委、区卫 健委、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各街镇、莘 庄工业区) 12.逐步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和改造。营造自然紧 凑的乡村格局,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农房群落自然、 紧凑、有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农房绿色低碳 设计建造水平,引导新建农房执行《农村居住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完善农房节能措施,提高 农房能效水平。加快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 效照明、电动农用车、节能环保灶具、农机、渔船等 设施设备。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 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 用,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等安装光伏。鼓励建设星级 绿色农房和零碳农房。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 用能的电气化水平。(责任单位:区建管委、区农业 农村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四)交通领域碳达峰行动 13.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轨交、铁路、 公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公共交通主体地位, 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中运量网络建设,打造中运量网 络与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建立一体化交通换乘网络。 到 2025 年,实现集建区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覆盖率 达到 35%,公交站点 500 米覆盖率达到 92%。强化 “15 分钟”生活圈的交通设施配置,强化多网融合, 确保各类换乘方式的高效衔接,强化站点 50 米范围 内步行、非机动车、公交站点的配套,50 米内公交 站点配套率达 85%以上,1 公里范围有停车换乘供给。 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提供更优质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务, 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系统,鼓励使用分时租赁等共享出 行方式。(责任单位:区交通委、区规划资源局、区 发展改革委) 14.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应用。推进交通工具向电气 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 辆全面电动化,积极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 到 2025 年,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 政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 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 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区属节能与新能源 公交车辆占比达到 90%。(责任单位:区交通委、区 发展改革委、区绿化市容局、区机管局、区财政局) 15.推进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充电桩、配 套电网、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便利 高效的充换电网络,推动构建“多方协同、智能有序、 统建统营”的共享充电桩新模式,加大公用、专用充 电式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公共停车场(库)按照不少 于配建标准总停车位的 12%要求建设充电设施,小区 住宅停车场按照 100%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 装条件,快充车位占比不少于总充电车位的 30%。推 进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 “十四五”期间,新增专用标准桩 3100 个、新增公共 标准桩 700 个,建设出租车示范站不少于 6 个。(责 任单位:区交通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房 管局、区规划资源局) (五)推进新基建绿色行动 16.统筹新基建设施规划布局。按照“ 满足必须、功能 聚焦、高效绿色、性能突出”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 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严控数据中心总量规模。 确有建设需求的,鼓励数据中心在工业园区内布局,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布局联动,实现资源的协同高效利 用。推动 5G 基站设施共建共享,在交通、能源、工 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同步考虑 5G 网 络建设,统筹考虑网络演进以及行业应用需求,新建 基站加大共建共享力度,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建设。 (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交通委) 17.严格把控新建数据中心准入条件。根据区域功能 定位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数据中心,强化数据中心项目 能效准入门槛,新建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不 高于 1.3,持续提高效益产出要求,单位增加值能耗 原则上优于全市和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责 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 18.加快推进既有数据中心节能改造。重点推进既有 数据中心绿色升级改造,通过智能微模块、智能供电、 智能温控、智能管理的“模块化+智能化” 重构,打造 下一代低碳智能数据中心。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 能源利用水平,引导具备条件的数据中心采用光储一 体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梯次利用,配套余热回收,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推广高效制冷、先进通风、AI 调优 等先进技术,改造后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力 争不高于 1.4。(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 区科委)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9.推进产业循环发展。全面推进莘庄工业区、闵开 发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现有循环化园区的提质升 级,以清洁生产一级水平为标杆,不断提升行业清洁 生产整体水平,到 2025 年,创建 1-2 个绿色园区、 推进 50 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产业园区完 善固废分类收集、中转、储运体系,布局利用处置设 施,提高区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区内固废收集 与协同处置能力,提升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能级。积极 创建“无废城市” ,到 2025 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达到 98%以上。(责任单位:区经委、区生 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 20.建设社会循环体系。健全完善源头减量机制,减 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治理,引导消 费者优先采购可循环、易回收、可再生的替代产品。 加大推动净菜上市力度,促进源头减量。完善提升可 回收物点、站、场体系,推进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交 投,积极培育“互联网+” 回收模式,不断提升可回收 物资源利用率,鼓励两网融合中转站与环卫停车场合 并建设。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确保垃圾分类 达标率保持 95%以上。加快推进实施闵行东部资源化 利用中心等项目建设,健全生活垃圾全程监管体系, 实施垃圾分类处置全过程管控,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回 收利用率。到 2025 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45%以 上。(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发展改革委、区 生态环境局、区经委、区农业农村委) 21.提升建设领域循环发展水平。推动节约型工地建 设和装修垃圾减量,大力推进工程渣土等废弃物源头 减量。推行装修垃圾全程分类收运新模式。提升建筑 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推进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 和华漕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建设运营,提高装修垃 圾、拆房垃圾和工程泥浆的再生利用水平,到 2025 年,装修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 75%。(责任单 位:区建管委、区绿化市容局、区发展改革委)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22.强化先进绿色前沿技术创新。以深化上海南部科 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聚焦闵行南部区域,加强浦 江两岸东西联动,优化布局“零号湾 ”、临港浦江国际 科技城、莘庄工业区、马桥试验区等创新策源区,打 造高端产业引领高地,加快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 的前沿科技项目。聚焦新能源设备、储能和新型电力 系统、氢燃料电池、绿氢制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化工、超高效光伏电池、碳捕集等 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域,加强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深化节能降碳减污增效协同技术应用 基础研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责任单位: 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23.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低成本可再生 能源制氢、高效光伏、新能源等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 术的示范应用,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 享,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先行先试技术 创新及绿色发展项目,建设多能互补智能能源微网, 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在能源电力领域的示范应 用,支持核反应堆主设备用系列锻件的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先进适用的 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24.强化功能平台科技成果供给。加快建立高校、科 研院所、企业以及双创基地、产业基地、产业社区等 多主体梯度分工、衔接有效、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 制。完善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从研发、孵化、加速到 形成产业规模的科创全链条布局。做大做强上海交大、 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大学科技园,争取引进国内外 知名高校在闵行设立大学科技园,形成大学科技园集 群,着力提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服务能 力。区校联动推动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支持科 技创新基地、科研创新平台等建设,逐步实现科技园 与成果转化基地深度对接。(责任单位:区科委、区 发展改革委、区经委) 25.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 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 置。加强南科创公共服务中心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 大力集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技术转移、科技金 融、市场化应用以及会计、法律、信用等各类服务供 给水平。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 产业基地”服务链。引导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共建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实施碳达峰、碳中 和高端领军人才汇聚计划,加快集聚一批拥有引领性、 原创性、填补空白技术的“高精尖缺 ”国内外领军人才 及创新团队落地闵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实施大 学校友资源集聚计划,创新校友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 实施青年创业人才凝聚计划,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科 研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 区经委) (八)生态碳汇能力提升行动 26.构建绿地生态空间。打造 “城园相融 ”的公园城市 形态,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 -社区公园- 口袋(线性)公园”的公园体系。重点推进虹桥城市 副中心 1 平方公里 C 字形前湾公园、黄浦江滨江公园、 上海未来之舟公园、剑川路公园等一批地区大型公园 绿地建设。新建或改建一批社区公园或街心花园(口 袋公园),上述各类公园新改建数量达到 100 座。到 2025 年,新增各类绿地 550 公顷,实现中心城、主 城区公园绿地 500 米服务半径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园 绿地面积达到 12 平方米。(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 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27.系统实施林地建设。聚焦城市开发边界外市级生 态走廊、生态间隔带及近郊绿环等生态空间,结合一 般公益林和生态廊道建设,有计划地开展实施造林和 林地改造,持续提高各类绿地乔木种植比例,新增森 林面积,到 202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19.8%。(责 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 委) 28.构建城市绿道和立体绿网。积极推进立体绿网建 设,以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创新产业片区建设为 契机,打造一批立体绿化精品项目。衔接上海市“一 江一河”滨水绿道建设,形成以区域级廊道为核心, 城市级绿道为纽带,社区级绿道为补充的三级绿道网 络体系,适时推进黄浦江、吴淞江沿岸公共空间滨水 绿道,结合虹桥和莘庄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推进 建设环城及环社区绿道。到 2025 年,新建立体绿化 15 万平方米,完成绿道建设 200 公里。(责任单位: 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29.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围绕“ 衣、食、住、行、 用”等日常行为,引导市民及游客全面深入践行绿色 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 理消费,全面推行光盘行动。鼓励发展二手交易市场, 推进电子产品、家电、书籍等二手商品的重复使用。 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商场、超市、旅游 商品专卖店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充分运用新媒体 等创新宣传方式,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 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持续 深入开展市民低碳行动、节能减排小组活动、减塑限 塑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专项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 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责 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 区教育局、区经委、区建管委、区交通委、区市场监 管局、区机管局) 30.深入开展各类绿色创建及低碳试点示范。大力推 动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推动重 点区域创建上海绿色生态城区,落实规划设计理念, 加快开展相关技术项目和工程建设,在全市绿色生态 城区推广中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低碳示范创建工 作,推进南虹桥、紫竹等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推进 一批低碳社区,到 2025 年,每个街道至少创建 2 个 低碳社区。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绿色办公行动, 营造健康室内环境,倡导绿色公务出行,推动绿色学 校、绿色医院、绿色食堂和节水型机关创建。(责任 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规 划资源局、区建管委、区经委、区机管局) 31.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强化市民环境意识,鼓 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 模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 好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市民使用绿色 产品,积极参与绿色志愿服务,使绿色消费、绿色出 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责任单位:区 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经委、区 机管局) (十)重点区域低碳示范行动 32.树立南虹桥绿色低碳发展新标杆。推动南虹桥打 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标杆和绿色开放共享的国际主城, 探索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低碳示范与 推广,全面落实前湾重点建设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 三星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探索“近零” 建筑、零 碳园区建设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近零” 技术等绿 色前沿科技落地应用试点建设。高标准建设北青公路 以北 10 平方公里,探索“近零”标杆示范发展模式, 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站,推动前沿绿色低碳技术应 用,开展碳中和先行先试。(责任单位:南虹桥开发 公司、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生态环境局) 33.打造马桥绿色智慧城区新样板。重点发展智能装 备制造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产业和创新研发产业, 推动“AI+” 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向绿色智能场 景应用延伸产业链,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绿色低 碳场景应用的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建成 5 个人工智 能创新平台,打造数字赋能、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的 智慧城区新样板。(责任单位:马桥试验区管委会、 区发展改革委、区建管委、区生态环境局) 34.推进重点产业园区低碳转型示范。莘庄工业区探 索以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绿色智能数字化体系的 产业集群发展,力争成为城市形态和低碳生态融合的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打造低碳化、智慧化、集约化 的新型综合产业城区;闵开发加大向产业研发社区转 型力度,加快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建设和既有 建筑节能改造,鼓励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数字化 赋能绿色化引入创新示范应用场景。(责任单位:莘 庄工业区管委会、闵行开发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 区生态环境局、区建管委) 35.推进高新产业承载区低碳融合发展。紫竹国家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产业, 瞄准新兴产业领域和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发 向,支持绿色科技企业孵化,建设各类技术支撑平台, 逐步打造成为“东方硅谷”。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重点 围绕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检 验检测等“5+X” 的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绿色低碳发展布 局、升级和推进,着力建设绿色智慧之岸、低碳国际 生命健康城,成为上海引领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和高 端制造重点区域。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围绕软件开发、 网络通讯、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区域绿色 低碳转型发展,力争形成聚集众多跨国公司的绿色高 科技总部园区。(责任单位:紫竹高新区管委会、临 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管委会、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发展 公司、区发展改革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设立闵行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系统 推进碳达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碳达峰 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对各街镇和重点领域、重点行 业、重点园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督促各项 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各街镇(莘庄工业区)同步成立 工作领导专班,形成市、区、镇三级工作体系。(责 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莘庄 工业区)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莘庄工 业区)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 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 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实情况 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 社会组织要对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要求,积极发挥自身 作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 委、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部门,各街镇、莘庄工业 区) (三)严格监督考核。建立并完善能耗双控和碳排放 控制考核机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 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企业、部门党政领导 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内容,按任务完成情况给 予表彰奖励和批评问责。各街镇、各部门应组织开展 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 要及时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责任 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部门, 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四)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区级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 建设,推进碳排放监测平台建设。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编制闵行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 据的统计、监测与核算体系,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和 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制定 相应的核算体系。(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生 态环境局、各有关部门) (五)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区级节能降碳政策制 度体系,逐步加大节能降碳资金投入,加强对节能环 保、新能源、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绿色 低碳数据管理平台等项目和产品技术的财税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低碳科 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一批具有先进技术、示 范效应的节能减排、低碳试点示范项目。(责任单位: 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委、区生态环境局、 区建管委) 资料来源:https://zwgk.shmh.gov.cn/mh-xxgk- cms/website/mh_xxgk/qzfwj_rsrm/content/afdbb8cf- faaa-48e7-ad57-8b9a9888e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