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中和的绿色投资机遇探究_饶尧.pdf
70 71 科技资讯 SCIENCE Green;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 记于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 大会上提出,中国努力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1] 。这 一碳中和目标的宣示,可以说为“零碳中国”明晰了方 向,给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勾勒了 重要内容,加大了能源革命的动力。碳中和这一奋斗目 标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来 讲 ,也 是 给了 市 场 一 个 信 号,从 而 将会对关注零碳发展的长期价值投资者产生助推作 用 ,增 加 了 对零碳资产、零碳技术及零碳项目进行投 资的信心。 1 内 涵 解 读 :何 为 碳 中 和 如果把全球温升可以稳定于某一给定的水平,就 是说将全球“净”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为零。换言之, 排入到大气的温室 气体与吸收的量之间达到了平衡, 这 种 状 态 就 称 之 为 中 和 或 者 净 零 排 放 。因 为 当 前 人 为 72 7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资讯 2021 NO.04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工程与工业技术 排放到大气的温室气体绝大多数是CO 2 ,所 以 各 个 国 家在提出中和或者零碳排放目标时,基本上是使用碳 来代指温室气体。笔者在对碳中和进行内涵挖掘时, 梳理出各个国家提出的中和,大致是气候中和、净零 排放、碳中和及净零碳排放这4种 [2] ,笔 者 指 出 碳 中 和 实质而言就是对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2 价值解读:面向碳中和所带来的的改变 2.1 推动能效领域的节能 能效领域主要产业是节能服务,得益于政策拉 动,发展速度比较迅猛,市场也成熟。能效产业 现在处于新时期,即市场主导替代了政策主导,故而 得 有 新 发 展 动 力 来 推 动 。但 是 国 内 当 前 的 大 多 数 节 能 服务公司的企业规模均是中小企业,并且行业的集中 度不高,故而具备整体深度节能服务的资质与能力 是缺乏的。工业部门的能效提升主要来自于3个维度, 即余热余压利用、通用设备利用数字化技术的流 程与系统优化 [3] 。建筑能效的提升当前正处于高速发 展 阶 段 ,相 对 比 民 用 建 设 而 言 ,大 量 公 共 建 筑 单 位 的 能耗水平较高,并且在将来这个节能空间还是比较大 的 ,换 言 之 ,这 也 是 能 效 发 展 的 一 个 新 增 长 动 力 ,而 其侧重点在于建筑围护结构与供暖制冷系统能效的 提升。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智能化、数字化等 的使用与渗透,也会为传统建筑行业探寻出更深层面 的节能能力。 2.2 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 工业、建筑及交通这3个领域将会发生终端能源消 费电气化。工业过程热的电气化是工业电气化的核心, 主要的方式是红外、电弧、微波加热等新技术,现在尚 处于发展的技术萌芽时期,当然,政府所提倡的生产 流程改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动也决定着产业 发展。 采暖的电气化是建筑电气化的核心,主要方式是 空 气 源 热 泵 。在 将 来 ,南 方 有 的 地 方 夏 热 冬 冷 区 域 的 采暖需求量会增大,理所当然需要政府促进建筑采暖 节能标准的先行,培育高端新建小区与别墅市场进行 投资并加以关注,推动舒适型、智能化、高端化冷暖两 联供空气源热泵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市场开拓。 针对北方地区农村住宅市场采暖的需求量,政府 可 保 持 一 定 时 间 的 补 贴 ,促 进 服 务 团 队 建 设 及 专 业 安 装,把用户端的成本进行缩减,此外,可以反馈空气源 热泵采暖技术的更新。 提高乘用电动汽车使用率是交通电气化的核心, 应该从两个维度来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第一,必须 解决电动汽车充电及里程问题,破解之道是规划新兴 充电模式及优化电池技术;第二,使用差异化竞争战 略,纳入人性化服务、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等创新手 段,增添新的体验与优势推进电动汽车转变成出行 体验的工具与新兴热点科技。 2.3 推进零碳发电技术 到2050年,主要的电源将会是零碳发电技术,并且 目 前 相 应 的 技 术 相 对 而 言 也 已 比 较 成 熟 ,由 之 前 的 政 策扶持转变成了市场化导向,成型的产业链已形成,相 对比传统化石能源,其竞争优势明显。影响电源发展 的关键因素是经济性,成本逐渐降低,最廉价电源将 会是风光发电,行业发展比较明显的趋势以风光为 主、水电与生物质为辅。降价将会是将来电力市场的 价格走向,而成本的逐渐降低也将会是各种发电技术 或者相关供应链发展的主题曲。 3 机遇挖掘:碳中和行动带动的绿色投资路径 3.1 培育CCUS新技术经济范式 (1)整合了CCUS技术即(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和氢能生产技术 系统氢成为零污染的高效能源和工业原料,发展走向 将会比较好 [3] 。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既可以把高碳能源 转化成零排放氢能,又可在转化程序里集成低功能 耗、低成本的CCUS技术,进而使燃料源头节能减排得 以实现。展示CCUS技术在氢能生产、运输和利用过程 的集成潜力和减排效益,并且挖掘CCUS技术与氢能 技术整合的新技术系统。 (2)厘清CCUS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集成可 行性和发展潜力。储能和多能互补技术是将来多元功 能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面临的问题,探寻可再生能源 与CCUS、储能与CCUS集成、整合技术的新方向,进而 构建低碳多元功能体系。 3.2 碳中和催化低碳复苏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各个国家的政府在制定积 极的经济复苏政策。但是依托于能源消耗来刺激经 济,可能会造成不可修复的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风 险。相对而言,低碳复苏以其借助于加大对可再生资 源的投资等公共支出,可以实现转型为可持续、低碳 72 73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资讯 2021 NO.04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工程与工业技术 经济,并且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及 学者的认可。换言之,低碳经济复苏不失为继续进行 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一个机会。 3.3 激励行业和企业碳中和 (1)碳中和对企业来说,碳排放的标准将会越来越 高,或者碳排放的成本将会逐步提高。企业将来竞争力 大小的决定因素,就在于能够顺利践履碳的零排放 [4] 。 故而,在碳中和的过程中,行业标准将会是借助于产品 市场的竞争来实质性地形成。 (2)商业的格局将会随着消费者低碳偏好、商业伙 伴的碳中和行动而被改变,并且碳中和行动将会借助 于市场或者生产链而被逐渐扩散、传递到其他行业或 企业里去。 (3)建设周期比较长、高排放的投资建设项目在碳 中 和 的 进 程 中 将 会 遭 受 政 策 性 的 风 险 ,但 是 如 果 说 对 此类项目的融资及商业吸引力进行降低,也是从另一 个角度来为低碳技术的研究、推广、行动做铺垫。 4 机 制 建 构 :践 履 碳 中 和 行 动 中 助 推 绿 色 投 资 的 策略 4.1 法律层面营造碳中和生态 (1)我国应该对市场化工具进行充分使用,进而将 企业的零碳化发展成本降低。比如,对全国碳市场的 启动进程进行加快,将碳价纳入企业生产的决策环 节,借助于碳价信号的使用来对企业以最低成本来实 现碳减排的引导。 ( 2 ) 通 过 使 用 气 候 融 资 与 投 资 工 具 ,对 企 业 零 碳 创 新所需承担的成本及风险进行缩减 [5] 。完 善 相 关 的 政 策体系,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到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投 资与融资中去。 (3)加大对低碳、零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低碳、零碳新技术进行政策优惠倾 斜,对其进行政府采购或者技术授权,进而增加企业 进行碳中和发展的收益。 4.2 技术层面鼓励创新创造 使用2015—2050年在1.5℃情景下数据量化分析, 累计的碳排放大约在2 471t CO 2 ,相 对 比 在 2 ℃ 情 景 下,总计额外减少排放380亿tCO 2 [6] 。依据减排的贡献 来分析,电力部门的额外减排量是最多的。而电力部 门减排措施还是依赖BECCS等减排技术。交通及建 筑部门主要是依托终端能源结构调整,工业部门主要 依托于对能 效的提高 [7] 。 故而,1.5℃情景主要是依托BECCS等,但是这个 技术不是蛮成熟,此外也需要在能源结构调整这一 块,需要加大对氢能技术以推广与应用。这些关键技 术能否得到更好的研发、示范及推广应用,直接影响 着1.5℃目标的实现与否,应该加大对这些低碳技术的 研发。 4.3 政府做好保驾护航的公共服务 (1)政府制定相应针对市场的减排政策,比如碳税 制度、碳排放交易机制等,降低基于零碳能源技术的 税收以相关研发、示范、推广及应用成本,提高对传统 化石能源技术使用的成本与税收,提高零碳能源技术 的发展与市场空间 [8] 。 (2)政府提升创新链生命力 [9] ;整 体 性 地 推 进 为 创 新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制度及风险控制等环 节的制度保障体系。营造技术转化成产品的良好生 态,实施价格补贴等,促进减排或碳汇技术的研发及 示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 [2] 邓旭,谢俊,滕飞.何谓“碳中和”?[J].气候变化研究 进展,2020(12):3-4. [3] 王灿,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 [J].中国环境管理,2020(6):60-61. [4] 张雅欣,罗荟霖,王灿.碳中和行动的国际趋势分析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2):3-4. [5] 张九天,张璐.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碳捕集、利用与封 存发展初步探讨[J].热力发电,2021(1):5-6. [6] 王克,刘芳名,尹明健,等.1.5℃温升目标下中国碳排 放路径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2):5-6. [7] 丁雨莲.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 碳补偿研究——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D]. 南京师范大学,2015. [8] 李洁.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 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 学,2020. [9] 柳典.个人“碳中和”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武 汉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