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 直击日本碳中和:知日鉴中,制造业国家的碳中和之路
[Table_first1] 中国 A 股策略 策略 研究 策略报告 [TABLE_COVER] 直击日本碳中和 知日鉴中 : 制造业国家的碳中和之路 作为全球第五大碳排放国家,日本于去年开启了碳中和规划的进程 。 由于 日本 的 碳中和规划较 为 详细,且其 作为制造业大国, 碳排放的行业结构与 中国较为相似, 因此 日本经济产业省 设计 的 14 个领域目标对中国相关行 业的未来规划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长远来看,碳中和概念涉及中国经济 的 方方面面,题材体量庞大 且 具有长 期跟踪价值。但 对于主题投资而言,市场往往倾向空间广阔 、 落地迅速的 成长股 , 而 碳中和题材 的 落地时间过长,在 一定 程度上削弱了吸引力 。 此 外 , 考虑到后疫情时期错综复杂的全球外交和地缘政治环境,碳中和除经 济意义外还具备更深远的外交意义 , 这也使得 其 短期 潜在波动率可能较 高 。 我们建议投资者 加大关注未来数年日本相关领域 的 技术进步和商用化进 程 。 从 知日鉴中 角度出发 ,我们总结 了 日本碳中和政策 可能 对中国 具有的 五点 启示 和借鉴 。 资本市场 目前 对碳中和题材反响热烈, 但 考虑到 碳中和 的实现应建立在最小化其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上,因此 我们认为 应重点 关注 相关 科技领域的蓝海 、 而不是周期股的炒作 。 整体来看,我们 对碳中 和题材 有四大 观点,并建议投资者 加大对新能源、新能 源 车、储能、智能 制造、绿色建筑及建筑材料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 证券研究报告 2021 年 05 月 13 日 [Table_first3] 分析师 策略研究团队 宋劲 jin.song@nomuraoi-sec.com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2 高挺 ting.gao@nomuraoi-sec.com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6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1] 中国 A 股策略 策略 [TABLE_TITLE] 直击日本碳中和 知日鉴中 : 制造业国家 的碳中和之路 [Table_Info2] 证券研究报告 2021 年 05 月 13 日 [Table_Author1] 分析师 策略研究团队 宋劲 jin.song@nomuraoi-sec.com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2 高挺 ting.gao@nomuraoi-sec.com SAC 执证编号: S1720519120006 [TABLE_SUMMARY] 日本出台碳中和路径 规划 。 日本首相菅义伟 在 2020 年 10 月 26 日 发表 执 政后的首场演讲,承诺日本将争取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同年 12 月 25 日, 日本经济产业省 发布《 2050 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 , 共涉 14 个行业 领域。与多数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制造业在 日本 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偏高, 因 此日本 能源业 和 制造业 的 排碳量相对较大, 而 交通运输 的排放量 相对较小。 在 日本 的 14 个碳中和路径行业中, 4 个涉及能源行业,占比最高。 日本碳中和规划对中国借鉴意义较高 。 日本作为制造大国,是发达国家中第 二产业排碳 量 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且 因福岛事 件, 其 当前 的 能源 结构 同样对化石燃料发电 有较 高依赖 性 。此外,日本 计划 的 碳达峰时间在发达国家中 属于 较晚 的行列 , 且碳排放量较大。若日本 2021 年正式开启碳中和,那么未来几年日本的产业变化和技术突破对中国有 较 高 的借鉴意义。 结合海外国家的发展情况, 并从知日鉴中的角度出发, 我们 对 中国碳中和政策的宏观建议 总结 如下: 1)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的达成 不应 以 牺牲经济增长 为代价 ; 2)碳中和目标具备更为深远的 外交 意义,这也使 得 相关 政策 在 短期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3) 我国的 碳中和政策应结合双循 环战略,并注意保障本国供应链和能源安全; 4)碳中和对科技进步依赖度 较 高,也需考虑本国 的 技术路径; 5)中国 的 碳中和目标实现期 虽然仍有一 段时间 ,但需提早加大 碳中和技术的投入。 碳中和题材仍存不确定性,重点关注科技领域投入。 自习近平主席于去年 9 月发布讲话后 ,中国 便开启了碳达峰和碳中和 进程 ,将其列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规划内容中,并将启动 2030 年碳达峰规划(详见附录) 。 对于 中国积极的碳中和规划,资本市场反响热烈,诸多碳中和概念股层出不穷, 题材的启动更是先于政策的落地。结合我们报告中的观点,借鉴日本碳中和 规划,我们对国内二级市场碳中和题材的投资启示如下: 1)碳中和题材虽 空间广阔,但题材落地时长过长,投资者需高度关注其天然的不确定性; 2) 当前市场格局未定型,因此专注龙头的策略不如战略配置全产业链; 3)碳 中和 的 更大空间在技术进步,而非影响经济活动的单一减产 的做法 (年初至 今周期股虽然存在如碳交易等红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但中长期仍将受制于 更严格环保要求而加大的资本投入,其表现难以持续) ; 4) 随着新兴科技产 业的增长空间被放大 ,投资者应基于自身资产 的 久期 结构 ,适当放宽对估值 的容忍度。 我们建议投资者加大对新能源、新能 源 车、储能、智能制造、绿 色建筑及建筑材料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并加大关注未来数年日本相关领 域技术进步和商用化的进程。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3 正文目录 知日鉴中:制造业强国的碳中和及其投资机会 4 直击碳中和 .6 日本碳中和对中国更具借鉴意义 12 投资启示 17 附录 18 图表目录 图表 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6 图表 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6 图表 3: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7 图表 4: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7 图表 5:日本温室气体排放结构( 2018 年) .7 图表 6:日本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 2018 年) .7 图表 7:美国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 2018 年) .8 图表 8:英国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 2018 年) .8 图表 9:日本发电结构变化 8 图表 10:日本化石能源发电结构变化 .9 图表 11:中美日英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 10 图表 12:中美日制造业占 GDP 之比 .12 图表 13:中美日第三产业占 GDP 之比 .12 图表 14:全球部分国家碳达峰时间表 .13 图表 15:中国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 .13 图表 16:制造业增加值占现价 GDP 之比 .14 图表 17: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 14 图表 18:日本发电结构 .15 图表 19:中国发电结构 .15 图表 20:中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年) .15 图表 21:日本能 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年) .15 图表 22:德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年) .16 图表 23:韩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年) .16 图表 24:美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年) .16 图表 25:欧盟(除德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16 图表 26:印度能源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年) .16 图表 27:南非能源行业碳排放结构( 2016 年) .16 图表 28:日本经济产业省《 2050 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 .18 图表 29:日本经济产业省《 2050 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续) 19 图表 30:中国碳中和相关政策 20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4 知日鉴中 : 制造业 强国的碳中和及其 投资机会 自习近平主席于去年 9 月发布讲话后,中国便开启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进 程,将其列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规划内容中,并将启动 2030 年碳达峰 规划(详见附录)。对于中国积极的碳中和规划,资本市场反响热烈,诸多碳中 和概念股层出不穷,题材的启动更是先于政策的落地。 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碳排放历程的研究和各国 近期 碳中和政策的 汇总 ,我 们总结 了 中国碳中和的宏观启示 ,具体 如下: 碳达峰 与碳中和目标不应牺牲经济增长。 在梳理全球主要国家的碳达 峰 过 程中,我们总结出 有 两类碳达峰的国家: 1) 经济结构升级带来制 造业外迁 ,而且 对环保 问题 更 加 重视 的国家; 2) 经济陷入衰退而被动 实现碳达峰 的国家 。我们认为环保不应过度牺牲经济活动,中国的碳 达峰与碳中和规划不宜过度激进。 碳中和目标具备更为深远的外交意义,这也使得政策短期仍存在一定 不确定性。 由于 碳中和规划 可能对 经济活动 造成一定 的负 面的 外部性 影响,具有一定的博弈因素 ,现在 需 要 全球各国 的 共同努力。尤其对 于拜登政府而言,若要实现环保目标,那么 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 的 碳排 放 国家势必不可缺席。考虑到后疫情时期错综复杂的全球外交和地缘 政治环境,碳中和除经济意义外,还具备更为深远的外交意义。但这 也使得碳中和政策在短期存在不确定性。若 国际 外交环境出现变化, 不排除短期内中国政府考虑修改或调整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进而 加 大 二级市场相关题材的潜在波动率。 相较中国已披露的规划纲要, 日本经济产业省 针对产业的规划指引更加明 确。 从 知日鉴中 的角度出发 ,我们认为研究日本碳中和政策 或 对中国具有如下 启示: 碳中和政策应结合双循环战略,并注意保障本国供应链和能源安全。 在此前的宏观报告中( 《中国“双循环”战略:从盖房到造芯》 , 2020 年 10 月 29 日) , 我们曾强调 “ 双循环”发展战略旨在减少中国对部分 关键高科技产品的进口依赖,并降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外需的依赖 度 。从日本的碳中和政策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疫情后日本对本国供 应链安全的考量,例如日本要求 到 2040 年风电设备零部件的国内采购 率 应 提升到 60%。碳中和涉及经济 的 方方面面, 决策者 在政策制定和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保障本国供应链和能源供应的安全。 碳中和对科技进步依赖度高,也需考虑本国技术路径。 在 保障 经济 发 展 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势必需要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这一过程 中,日本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本国 当前 的技术路径 , 例如在能源领域加 大氢能源的投入,且在汽车领域加大对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投 入 。 日本希望 借力碳中和,进一步扩大本国在相关科技 领域 的领先优 势。 中国 的 碳中和目标实现期 虽然 较晚,但 仍 需提早加大 对 碳中和技术的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5 投入。 在尽量减少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前提下, 碳中和路径势必需要更 强的科技进步来推动。越早实现在绿色建筑新材料、节能减排和碳循 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商用化,就越容易 在本轮全球碳中和浪潮 中 建立先发优势。 伴随全球碳减排、碳中和趋势带来的新增市场空 间, 这种优势将实现新一轮的产业迭代,具有碳中和技术先发优势的 国家将更易从技术和产品出口中 获益,从而 冲抵国内节能减排对经济 的 负面影响。即使中国 计划在 2060 年实现 碳中和目标,但考虑到先开 启碳中和的国家未来将会 拥有 碳中和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现在全球 主要国家均站在碳中和技术的起跑线上,中国应趁此机会,在 追逐 碳 达峰目标的 同时提前 推动 开展碳中和技术的升级和商用化。 结合上述观点,借鉴日本碳中和规划,我们对国内二级市场碳中和题材的 投资启示如下: 碳中和题材虽空间广阔,但题材落地时长 较 长,投资者需高度关注其 天然的不确定性。 对于主题投资而言,市场往往倾向空间广阔且落地 迅速的成长股。但中国规划的碳达峰时间为 2030 年,碳中和时间为 2060 年,题材落地时间过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题材的吸引力。我 们建议投资者需高度关注碳中和题材因投资回报期过长而带来的 较 高 的 不确定性。 当前市场格局未定型,因此专注龙头的策略不如战略 性 配置全产业 链。 对于碳中和主题而言,不 仅 相关领域的产业链格局尚不明朗, 而 且 国内政策 也 尚处于规划阶段。因此 在高速变化的行业中, 当前 行业 龙头的未来表现充满不确定性。专注于当前行业龙头的配置容易错失 个股的成长红利。我们建议投资者基于产业链视角进行全产业链相关 个股的战略配置,可参考当前市场占有率进行加权配置,并随行业变 化随时调整个股的配置比例。 碳中和 的 更大空间在技术进步,而非影响经济活动的单一减产。 正如 前文所述,我们认为碳中和题材的主线仍将聚焦科技进步。 短期来 看, 周期股虽然存在如碳交易等红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但中长期仍 将受制于更 严格环保要求而加大的资本投入,其表现难以持续。我们 建议投资者关注碳中和相关科技行业的成长性。 随着新兴科技产业的增长空间被放大, 投资者应基于自身资产 的 久期 结构 ,适当放宽对估值的容忍度。 在经历过去两年的上涨之后,消费 医药和科技行业估值均已大幅超出 历史 均值。即使是在 今年 一季度的 调整之后,前期热门行业 的估值 仍 相对 偏 高 。我们认为,对于高速变 革的行业而言,历史估值的参考意义显著小于周期行业 。 对碳中和带 来的科技进步的需求之下,新兴科技产业的增长空间被放大,投资者 应基于自身资产久期及业绩考核期,适当放宽对估值的容忍度。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投资者加大对新能源、新能 源 车、储能、智能制造、 绿色建筑及建筑材料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并加大关注未来数年日本相关领 域技术进步和商用化的进程。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6 直击 碳中和 日本于 2020 年底提出碳中和政策路径规划 日本首相菅义伟 2020 年 10 月 26 日 在执政后的首场演讲中,承诺日本将争 取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同年 12 月 25 日, 日本经济产业省 发布《 2050 年 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日本《 2050 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涉及的 14 个领域 规划细则见 附录 ) 。 作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五大的国家, 2019 年日本碳排放量占全球 3.3%。日 本的碳中和路径对于促进全球环保目标的达成颇为重要。日本的碳中和政策公 布晚于中国,但从产经省的规划路径中看,其对于 14 个减排脱碳领域的规划要 细于中国。(中国迄今的碳中和政策见附注) 全球碳排放现状 碳排放总量与国家的经济体量息息相关。在 经历了 过去 20 年的发展后,中 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家,其排放总量约为第二名美国的两倍。除经济总量 外,经济结构和环保节能技术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例如制造业占 GDP 比例相对较高的日本和德国 的 人均碳排放量 均 相对偏高, 但 其中可再生能源比重 更高的德 国 的 排碳 量低于 日本。 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来看,中国 仍明显低于 发达国家。 2019 年中国 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7.1 吨 /人,较 10 年前增加 1.4 吨,增速较 2000-10 年 间明显放缓( 2000 年: 3.1 吨)。 当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等发 达国家和俄罗斯。 图表 1: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 Our World in Data、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 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资料来源: Our World in Data、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中国 的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自十二五期间至今持续下行。这 反映了 中 国 成功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影响。 2019 年中国 的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 量为 0.9 吨 /美元,低于俄罗斯和印度, 但 远 高于 美国、日本和德国等 发达国 家。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吨 / 人 0 5 10 15 20 25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0 04 2 0 0 5 2 0 0 6 20 0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0 14 2 0 1 5 2 0 1 6 20 17 2 0 1 8 2 0 1 9 吨 / 人 中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美国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7 图表 3: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 Our World in Data、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 4: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 Our World in Data、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不可忽视的是,碳中和政策虽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对于经济增长本身 有 一 定的负外部性。对于制造业依赖度较高的国家而言,碳中和政策对经济所带来 的压力显著更大。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外交环境之中,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产 业结构的差异,排碳量本身存在较为悬殊的差异,国家间的“博弈”也不利于 碳中和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碳中和政策影响面广且影响时间较长,题材体量庞大且投资机会众多。但投 资者需注意,中国等国家的碳中和政策可能会带有较为浓厚的“外交色彩”,其进 展和落地进度很可能 受到 全球外交环境变化的较大影响。 从日本当前的排碳结构看日本碳中和路径 由于其制造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偏高, 日本 制造业 的 排碳量相对较大 ,这 一点与多数发达国家不同,但与德国较为相似 。 2018 年日本能源 的 行业排碳结 构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占比高达 24%,能源 行业 (主要为发电等) 占比 44%,交通运输占比 19%。 相比 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日本能源 的 制造 业与建筑业的排碳比例显著更高,同时交通运输的排碳占比明显偏低。 图表 5: 日本温室气体排放结构( 2018 年) 资料来 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 6: 日本能源 的 行业排碳结构 ( 2018 年)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0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吨 / 美元 0 0 .2 0 .4 0 .6 0 .8 1 1. 2 1. 4 1 .6 1 .8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0 0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0 1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吨 / 美元 中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美国 能源 89%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 8% 农业 3% 能源行业 44% 制造与建筑 行业 24% 交通 19% 其它行业 13% 挥发性排放物 ( 来自燃料 ) 0%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8 图表 7: 美国能源 的 行业排碳结构( 2018 年)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 8: 英国能源 的 行业排碳结构( 2018 年)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能源业是日本减排计划的重点领域 日本 的 14 个碳中和路径行业中, 4 个涉及能源行业,占比例最高。由于日本 资源储备贫乏, 其 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资源品进口。不论从 战前 的海外米糖殖民, 还是战后至今对中东等地区石油运输的依赖,均反映出这一点。 由于当前能源 行 业 的 排碳占比最高,日本的碳中和规划的核心也是针对能源领域。 能源业占比最重的是发电,而日本的发电结构历史上多次因事件冲击而出现 较大变迁。 1973 年以前,日本发电严重依赖石油发电机组, 70 年代化石能源发 电 占比 一度超 80%,其中 70%为石油发电。 但随着三次石油危机对全球油价的 强烈刺激,日本在 70-90 年间大量启动 了 其他发电方式 的建设 ,其 中包括化石燃 料领域的煤炭和天然气以及核电。然而 2011 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日本被迫关 停国内 54 个核反应堆机组。虽然后续陆续有小批量机组重启,但社会质疑等因 素使得日本在过去十年间的核能发电量极小。 图表 9: 日本发电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能源行业 35% 制造与建筑 行业 12% 交通 33% 其它行业 10% 其它 ( 未另指定 ) 4% 挥发性排放物 ( 来自燃料 ) 6% 能源行业 26% 制造与建筑 行业 13% 交通 33% 其它行业 25% 其它 ( 未另指定 ) 0% 挥发性排放 物 ( 来自燃 料 ) 3% 0 10 20 30 40 50 60 % 水力发电量占比 核能发电量占比 非化石能源合计占比 福岛核电站事故及后续影响大 幅降低核电发电占比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9 图表 10: 日本化石能源发电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在较高的环境保护压力,尤其是发电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威胁国家能源安 全的背景之下,日本针对能源领域的碳中和路径主要有二: 对现有能源体系的改造: 在提升现有化石能源发电机组的运转效率要 求之下(效能从 41%提升至 43%, 经济产业 省 2021 年 4 月 9 日 公布 的目标 ),现有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将大幅提升。例如 , 核能产业制定 了针对 SMR 技术的技术与市占率规划要求以及 在 2040-2050 年间开 展聚变示范堆建造和运行 等。 对新能源的研发: 日本计划到 2030 年安装 10 GW 海上风电装机容 量,到 2040 年达到 30-45 GW,同时在 2030-2035 年间将海上风电成 本削减至 8-9 日元 /千瓦时;到 2040 年风电设备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 提升到 60%; 到 2030 年,实现氨作为混合燃料在火力发电厂的使用 率达到 20%,并在东南亚市场进行市场开发,计划吸引 5000 亿日元 投资;到 2050 年实现纯氨燃料发电 。 此外, 在 日本技术路径依赖度较 高的氢能发电领域,日本计划 到 2030 年将年度氢能供应量增加到 300 万吨, 2050 年达到 2000 万吨 ; 力争在发电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将氢能 成本降低到 30 日元 /立方米, 2050 年降至 20 日元 /立方米。 对氢能的 规划离不开其他领域的 协同,如日本计划在核电领域 开展利用高温气 冷堆高温热能进行热解制氢的技术研究和示范 , 到 2050 年将利用高温 气冷堆过程热制氢的成本降至 12 日元 /立方米 ,协助扩大氢能在未来 能源体系中的占比。 交通行业预计将配套发力电能载具 由于 原材料及能源 严重依赖 进口, 在 “节约意识” 的 驱动下,日本车以节 油闻名全球。这使得日本交通行业的碳排放较其他主要发达国家有优势。若采 用交通行业总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本国当年汽车保有量来计算,截止 2015 年 , 日本本国 的 每台车平均 年 碳排放量仅为 2.7 吨,这一水平令排放标准颇为严格 的欧盟也为之汗颜(英 国 2015 年为 3.1 吨 /辆每年),更不用提 单车 排放量极高 的美国( 2015 年为 6.6 吨 /辆每年,高于同年国六标准实施之前的中国)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 煤炭发电量占比 石油发电量占比 天然气发电量占比 日本石油发电的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三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剧烈波动,并 促使日本电力市场结构变化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0 图表 11: 中美日英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配合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的浪潮,日本汽车业和电池产业 也 同样做出了颇 为激进的规划。日本计划 到 21 世纪 30 年代中期实现新车 销售 全部转变为纯电 动汽车( EV)和混合动力汽车( HV)的目标, 并 实现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目标;到 2050 年将替代燃料的经济性降到 低于 传统燃油车价格的水平。 除此之外,船舶和航空业也在碳中和路线图 的规划 中。日本计划 在 2025- 2030 年间开始实现零排放船舶的商用,到 2050 年将现有传统燃料船舶全部转化 为氢、氨、液化天然气( LNG)等低碳燃料动力船舶。 同时日本将 推动航空电气 化、绿色化发展,到 2030 年左右实现电动飞机商用,到 2035 年左右实现氢动 力飞机的商用,到 2050 年航空业全面实现电气化,碳排放较 2005 年减少一半。 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将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在尽量减少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碳中和路径势必需要更强的科技进 步来推动。越早实现在绿色建筑新材料、节能减排和碳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 突破和商用化,就 越 容易 在 本轮全球碳中和浪潮 建立 先发优势。 伴随全球碳减 排和碳中和趋势带来的新增市场空间, 这种优势将 推动 实现新一轮的产业迭 代,具有碳中和技术先发优势的国家将更易从技术和产品出口中 获益,从而 冲 抵国内节能减排对经济负面影响 。 由于稠密的人口密度以及较高的制造业占比, 东亚国家的 第二产业碳排放 占比远高过除德国外的主要发达国家。日本政府在这一领域的碳中和路径规划 如下: 制造业 碳中和: 经济产业省 目前已出台了关于半导体和通信产业的碳 中和规划,计划 将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1.5 万亿日元提升到 2030 年的 3.3 万亿日元,届时实现将数据中心的能耗降低 30%;到 2030 年半导体市场规模扩大到 1.7 万亿日元; 2040 年实现半导体和 通信产业的碳中和目标。 建筑业碳中和: 日本计划 到 2050 年实现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净零排放。 其中 重点任务 包括 : 1) 针对下一代住宅和商业建筑制定相应的用能、 节能规则制度; 2)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 IoT)等技术实 现对住宅和商业建筑用能的智慧化管理;建造零排 放住宅和商业建 2 3 4 5 6 7 8 9 10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吨 / 辆每年 英国 中国 日本 美国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1 筑; 3) 先进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发; 4) 加快包括钙钛矿太阳电池在内 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下一代太阳电池技术 的 研发、示范和部署; 5) 加大 太阳能建筑的部署规模,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发展。 资源循环和碳循环规划: 日本计划 发展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到 2030 年实现 二氧化碳 回收制燃料的价格与传统喷气燃料相当,到 2050 年 二氧化碳 制塑料实现与现有的塑料制品价格相同的目标。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2 日本碳中和对中国更具借鉴意义 日本作为制造大国,是发达国家中第二产业排碳量 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日 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且因福岛事件,其当前的能源结构同样对化石燃料发电 有较高依赖性。此外,日本计划的碳达峰时间在发达国家中属于较晚的行列,且 碳排放量较大。若日本 2021 年正式开启碳中和,那么未来几年日本的产业变化 和技术突破对中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图表 12: 中美日制造业 占 GDP 之 比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 13: 中美日第三产业占 GDP 之比 资料来源: Wind、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日本碳达峰时间晚于其他发达国家 若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值的一年视作碳达峰标志,那么发达国家的产业升 级和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衰退 都可能 是碳达峰的原因。 1965 年至 2019 年间,全球 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年化 2.1%的速度逐年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和经济 陷入衰退的国家陆续 实现碳 达峰。其中,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的英国 和 法国于 上世纪 70 年代便已达峰;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占比相对较高的日本 在 2008 年才 实现达峰 ,但 同为制造业大国 的 德国早已 在 上世纪 70 年代 实现碳达峰。 0 5 10 15 20 25 30 35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 中国 日本 美国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 中国 日本 美国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3 图表 14: 全球部分国家碳达峰时间表 资料来源: BP、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相较日本的 GDP 增速,日本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显著更快。 90 年代初泡 沫破裂后,日本的碳排放量仍稳步上涨,直到金融危机前 才 达峰。 1990 年至 2008 年间,虽然日本实际 GDP 年化增速仅为 1.1%(期间世界银行统计的全球 实际 GDP 年均增速为 3.7%),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 的 年化增速 达到 1.3%(期 间全球 二氧化碳排放量 年均增速为 1.9%)。 图表 15: 中国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 BP、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占比相对 偏高,使得其排碳量相对更大。 按照世界银行 的 统计,全球高收入国家 的 制造 业增加值占比 平均 约 14%, 而 日本高达 20%,甚至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 水平( 18%)。 此外,东亚人口稠密,碳排放需求相对更大。 0 5 ,0 0 0 1 0 ,0 0 0 15 ,0 00 2 0 ,0 0 0 2 5 ,0 0 0 3 0 ,0 0 0 3 5 ,0 0 0 40 ,0 00 百万吨 二氧化碳排放量 : 世界 1 9 7 3 年英国、法国、 德国碳排放达峰 1 9 8 4 年前苏联地区 碳排放达峰 1 9 8 7 年波兰碳排放 达峰 2 0 0 1 年瑞士碳排放 达峰 2 0 0 5 年意大利碳排 放达峰 2 0 0 7 年美国和西班 牙碳排放达峰 2 0 0 8 年日本碳排放 达峰 2 0 1 2 年以色列碳排 放达峰 0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 10 ,0 00 1 2 ,0 0 0 0 2 0 0 4 0 0 6 0 0 8 0 0 1 ,0 0 0 1, 2 00 1 ,4 0 0 1 9 6 5 1 9 6 7 1 9 6 9 1 9 7 1 1 9 7 3 1 9 7 5 1 9 7 7 1 9 7 9 1 9 8 1 1 9 8 3 1 9 8 5 1 9 8 7 1 9 8 9 1 9 9 1 1 9 9 3 1 9 9 5 1 9 9 7 1 9 9 9 2 0 0 1 2 0 0 3 2 0 0 5 2 0 0 7 2 0 0 9 2 0 1 1 2 0 1 3 2 0 1 5 2 0 1 7 2 0 1 9 百万吨 日本 中国(右轴) 百万吨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 A 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4 图表 16: 制造业增加值占现价 GDP 之比 资料来源: Wind、世界银行、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 除全球和高收入国家数据外均为 2019 年数据,全球及高收入国家为 2018 年数据 其次,日本 虽然对节能减排一直非常重视,但在能源等领域的绿色科技使 用上相对偏保守。德国作为高制造业占比的国家,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便逐渐实 现碳达峰 ,远远 领先于 日本 。 早在 1971 年德国便公布了《环境规划方案》,并 于 1986 年正式成立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核安全部。德国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远 高于日本,且对新技术如光伏和风电等的运用策略也更为 积极 。 在清洁能源利 用上,德国的发展也远比日本更加激进。 例如 , 在福岛核事故后,德国大力发 展太阳能和风电等非核电能源,有效维持了本国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占比。 图表 17: 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 资料来源: Wind、 IEA、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但从人均碳排放和单位 GDP 碳排放量来看,德国和日本的碳排放水平相 当。 2019 年日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8.7 吨,同期德国为 8.4 吨;同年日本 和德国的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为 0.18 吨。 这一水平远低于同期的美国 和欧盟,说明制造业国家也可在科技投入的配合下实现更好的环保结果。 日本碳排放结构与中国更相似 从能源结构上来看,日本与中国相同,发电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这主要 是 受福岛核事故 的影响,日本原本发展迅速的核电遭遇了重大打击。与中国不同 27 20 19 18 15 14 11 10 0 5 10 15 20 25 30 中国 日本 德国 中等收入国家 全球 高收入国家 美国 英国 % 0 10 20 30 40 50 60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0 11 20 12 20 1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2 0 2 0 % 德国 日本 下载日志已记录,仅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