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直击日本碳中和:知日鉴中,制造业国家的碳中和之路
[Table_first1] 中国A股策略 策略研究 策略报告 [TABLE_COVER] 直击日本碳中和 知日鉴中:制造业国家的碳中和之路 作为全球第五大碳排放国家,日本于去年开启了碳中和规划的进程。由于 日本的碳中和规划较为详细,且其作为制造业大国,碳排放的行业结构与 中国较为相似,因此日本经济产业省设计的14个领域目标对中国相关行 业的未来规划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长远来看,碳中和概念涉及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题材体量庞大且具有长 期跟踪价值。但对于主题投资而言,市场往往倾向空间广阔、落地迅速的 成长股,而碳中和题材的落地时间过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吸引力。此 外,考虑到后疫情时期错综复杂的全球外交和地缘政治环境,碳中和除经 济意义外还具备更深远的外交意义,这也使得其短期潜在波动率可能较 高。 我们建议投资者加大关注未来数年日本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商用化进 程。从知日鉴中角度出发,我们总结了日本碳中和政策可能对中国具有的 五点启示和借鉴。资本市场目前对碳中和题材反响热烈,但考虑到碳中和 的实现应建立在最小化其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上,因此我们认为应重点 关注相关科技领域的蓝海、而不是周期股的炒作。整体来看,我们对碳中 和题材有四大观点,并建议投资者加大对新能源、新能源车、储能、智能 制造、绿色建筑及建筑材料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证券研究报告 2021年05月13日 [Table_first3] 分析师 策略研究团队 宋劲 jin.song@nomuraoi-sec.com SAC执证编号:S1720519120002 高挺 ting.gao@nomuraoi-sec.com SAC执证编号:S1720519120006 [Table_Info1] 中国A股策略 策略 [TABLE_TITLE] 直击日本碳中和 知日鉴中:制造业国家的碳中和之路 [Table_Info2] 证券研究报告 2021年05月13日 [Table_Author1] 分析师 策略研究团队 宋劲 jin.song@nomuraoi-sec.com SAC执证编号:S1720519120002 高挺 ting.gao@nomuraoi-sec.com SAC执证编号:S1720519120006 [TABLE_SUMMARY] 日本出台碳中和路径规划。日本首相菅义伟在 2020 年 10 月 26 日发表执 政后的首场演讲,承诺日本将争取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25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共涉14个行业 领域。与多数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制造业在日本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偏高,因 此日本能源业和制造业的排碳量相对较大,而交通运输的排放量相对较小。 在日本的14个碳中和路径行业中,4个涉及能源行业,占比最高。 日本碳中和规划对中国借鉴意义较高。日本作为制造大国,是发达国家中第 二产业排碳量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且因福岛事 件,其当前的能源结构同样对化石燃料发电有较高依赖性。此外,日本计划 的碳达峰时间在发达国家中属于较晚的行列,且碳排放量较大。若日本2021 年正式开启碳中和,那么未来几年日本的产业变化和技术突破对中国有较高 的借鉴意义。结合海外国家的发展情况,并从知日鉴中的角度出发,我们对 中国碳中和政策的宏观建议总结如下:1)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不应 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2)碳中和目标具备更为深远的外交意义,这也使 得相关政策在短期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3)我国的碳中和政策应结合双循 环战略,并注意保障本国供应链和能源安全;4)碳中和对科技进步依赖度 较高,也需考虑本国的技术路径;5)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实现期虽然仍有一 段时间,但需提早加大碳中和技术的投入。 碳中和题材仍存不确定性,重点关注科技领域投入。自习近平主席于去年9 月发布讲话后,中国便开启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将其列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规划内容中,并将启动2030年碳达峰规划(详见附录)。对于 中国积极的碳中和规划,资本市场反响热烈,诸多碳中和概念股层出不穷, 题材的启动更是先于政策的落地。结合我们报告中的观点,借鉴日本碳中和 规划,我们对国内二级市场碳中和题材的投资启示如下:1)碳中和题材虽 空间广阔,但题材落地时长过长,投资者需高度关注其天然的不确定性;2) 当前市场格局未定型,因此专注龙头的策略不如战略配置全产业链;3)碳 中和的更大空间在技术进步,而非影响经济活动的单一减产的做法(年初至 今周期股虽然存在如碳交易等红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但中长期仍将受制于 更严格环保要求而加大的资本投入,其表现难以持续);4)随着新兴科技产 业的增长空间被放大,投资者应基于自身资产的久期结构,适当放宽对估值 的容忍度。我们建议投资者加大对新能源、新能源车、储能、智能制造、绿 色建筑及建筑材料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并加大关注未来数年日本相关领 域技术进步和商用化的进程。 aXrQrPpQrMpPoRqOtOqOsOrM6McM6MnPrRpNqRjMpPmRkPoPqM9PmMvNwMqQqRNZrMoQ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3 正文目录 知日鉴中:制造业强国的碳中和及其投资机会 4 直击碳中和 .6 日本碳中和对中国更具借鉴意义 12 投资启示 17 附录 18 图表目录 图表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6 图表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6 图表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7 图表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7 图表5:日本温室气体排放结构(2018年) .7 图表6:日本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2018年) .7 图表7:美国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2018年) .8 图表8:英国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2018年) .8 图表9:日本发电结构变化 8 图表10:日本化石能源发电结构变化 .9 图表11:中美日英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 10 图表12:中美日制造业占GDP之比 .12 图表13:中美日第三产业占GDP之比 .12 图表14:全球部分国家碳达峰时间表 .13 图表15:中国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 .13 图表16:制造业增加值占现价GDP之比 .14 图表17: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 14 图表18:日本发电结构 .15 图表19:中国发电结构 .15 图表20:中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15 图表21:日本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15 图表22:德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16 图表23:韩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16 图表24:美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16 图表25:欧盟(除德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 16 图表26:印度能源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16 图表27:南非能源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16 图表28:日本经济产业省《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 .18 图表29:日本经济产业省《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续) 19 图表30:中国碳中和相关政策 20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4 知日鉴中:制造业强国的碳中和及其 投资机会 自习近平主席于去年9月发布讲话后,中国便开启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进 程,将其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内容中,并将启动2030年碳达峰 规划(详见附录)。对于中国积极的碳中和规划,资本市场反响热烈,诸多碳中 和概念股层出不穷,题材的启动更是先于政策的落地。 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碳排放历程的研究和各国近期碳中和政策的汇总,我 们总结了中国碳中和的宏观启示,具体如下: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不应牺牲经济增长。在梳理全球主要国家的碳达 峰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有两类碳达峰的国家:1)经济结构升级带来制 造业外迁,而且对环保问题更加重视的国家;2)经济陷入衰退而被动 实现碳达峰的国家。我们认为环保不应过度牺牲经济活动,中国的碳 达峰与碳中和规划不宜过度激进。 碳中和目标具备更为深远的外交意义,这也使得政策短期仍存在一定 不确定性。由于碳中和规划可能对经济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的外部性 影响,具有一定的博弈因素,现在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尤其对 于拜登政府而言,若要实现环保目标,那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 放国家势必不可缺席。考虑到后疫情时期错综复杂的全球外交和地缘 政治环境,碳中和除经济意义外,还具备更为深远的外交意义。但这 也使得碳中和政策在短期存在不确定性。若国际外交环境出现变化, 不排除短期内中国政府考虑修改或调整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进而加 大二级市场相关题材的潜在波动率。 相较中国已披露的规划纲要,日本经济产业省针对产业的规划指引更加明 确。从知日鉴中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研究日本碳中和政策或对中国具有如下 启示: 碳中和政策应结合双循环战略,并注意保障本国供应链和能源安全。 在此前的宏观报告中(《中国“双循环”战略:从盖房到造芯》,2020 年10月29日),我们曾强调“双循环”发展战略旨在减少中国对部分 关键高科技产品的进口依赖,并降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外需的依赖 度。从日本的碳中和政策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疫情后日本对本国供 应链安全的考量,例如日本要求到2040年风电设备零部件的国内采购 率应提升到60%。碳中和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决策者在政策制定和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保障本国供应链和能源供应的安全。 碳中和对科技进步依赖度高,也需考虑本国技术路径。在保障经济发 展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势必需要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这一过程 中,日本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本国当前的技术路径,例如在能源领域加 大氢能源的投入,且在汽车领域加大对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投 入。日本希望借力碳中和,进一步扩大本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的领先优 势。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实现期虽然较晚,但仍需提早加大对碳中和技术的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5 投入。在尽量减少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碳中和路径势必需要更 强的科技进步来推动。越早实现在绿色建筑新材料、节能减排和碳循 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商用化,就越容易在本轮全球碳中和浪潮 中建立先发优势。伴随全球碳减排、碳中和趋势带来的新增市场空 间,这种优势将实现新一轮的产业迭代,具有碳中和技术先发优势的 国家将更易从技术和产品出口中获益,从而冲抵国内节能减排对经济 的负面影响。即使中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考虑到先开 启碳中和的国家未来将会拥有碳中和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现在全球 主要国家均站在碳中和技术的起跑线上,中国应趁此机会,在追逐碳 达峰目标的同时提前推动开展碳中和技术的升级和商用化。 结合上述观点,借鉴日本碳中和规划,我们对国内二级市场碳中和题材的 投资启示如下: 碳中和题材虽空间广阔,但题材落地时长较长,投资者需高度关注其 天然的不确定性。对于主题投资而言,市场往往倾向空间广阔且落地 迅速的成长股。但中国规划的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碳中和时间为 2060年,题材落地时间过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题材的吸引力。我 们建议投资者需高度关注碳中和题材因投资回报期过长而带来的较高 的不确定性。 当前市场格局未定型,因此专注龙头的策略不如战略性配置全产业 链。对于碳中和主题而言,不仅相关领域的产业链格局尚不明朗,而 且国内政策也尚处于规划阶段。因此在高速变化的行业中,当前行业 龙头的未来表现充满不确定性。专注于当前行业龙头的配置容易错失 个股的成长红利。我们建议投资者基于产业链视角进行全产业链相关 个股的战略配置,可参考当前市场占有率进行加权配置,并随行业变 化随时调整个股的配置比例。 碳中和的更大空间在技术进步,而非影响经济活动的单一减产。正如 前文所述,我们认为碳中和题材的主线仍将聚焦科技进步。短期来 看,周期股虽然存在如碳交易等红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但中长期仍 将受制于更严格环保要求而加大的资本投入,其表现难以持续。我们 建议投资者关注碳中和相关科技行业的成长性。 随着新兴科技产业的增长空间被放大,投资者应基于自身资产的久期 结构,适当放宽对估值的容忍度。在经历过去两年的上涨之后,消费 医药和科技行业估值均已大幅超出历史均值。即使是在今年一季度的 调整之后,前期热门行业的估值仍相对偏高。我们认为,对于高速变 革的行业而言,历史估值的参考意义显著小于周期行业。对碳中和带 来的科技进步的需求之下,新兴科技产业的增长空间被放大,投资者 应基于自身资产久期及业绩考核期,适当放宽对估值的容忍度。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投资者加大对新能源、新能源车、储能、智能制造、 绿色建筑及建筑材料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并加大关注未来数年日本相关领 域技术进步和商用化的进程。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6 直击碳中和 日本于2020年底提出碳中和政策路径规划 日本首相菅义伟2020年10月26日在执政后的首场演讲中,承诺日本将争 取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25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2050年 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日本《2050 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涉及的 14 个领域 规划细则见附录)。 作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五大的国家,2019年日本碳排放量占全球3.3%。日 本的碳中和路径对于促进全球环保目标的达成颇为重要。日本的碳中和政策公 布晚于中国,但从产经省的规划路径中看,其对于14个减排脱碳领域的规划要 细于中国。(中国迄今的碳中和政策见附注) 全球碳排放现状 碳排放总量与国家的经济体量息息相关。在经历了过去 20 年的发展后,中 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家,其排放总量约为第二名美国的两倍。除经济总量 外,经济结构和环保节能技术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例如制造业占 GDP 比例相对较高的日本和德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均相对偏高,但其中可再生能源比重 更高的德国的排碳量低于日本。 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来看,中国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9年中国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1吨/人,较10年前增加1.4吨,增速较2000-10年 间明显放缓(2000年:3.1吨)。当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等发 达国家和俄罗斯。 图表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中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自十二五期间至今持续下行。这反映了中 国成功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影响。2019年中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量为0.9吨/美元,低于俄罗斯和印度,但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 家。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吨 /人 0 5 10 15 20 25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0 04 2 0 0 5 2 0 0 6 20 0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0 14 2 0 1 5 2 0 1 6 20 17 2 0 1 8 2 0 1 9 吨 /人 中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美国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7 图表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不可忽视的是,碳中和政策虽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对于经济增长本身有一 定的负外部性。对于制造业依赖度较高的国家而言,碳中和政策对经济所带来 的压力显著更大。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外交环境之中,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产 业结构的差异,排碳量本身存在较为悬殊的差异,国家间的“博弈”也不利于 碳中和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碳中和政策影响面广且影响时间较长,题材体量庞大且投资机会众多。但投 资者需注意,中国等国家的碳中和政策可能会带有较为浓厚的“外交色彩”,其进 展和落地进度很可能受到全球外交环境变化的较大影响。 从日本当前的排碳结构看日本碳中和路径 由于其制造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偏高,日本制造业的排碳量相对较大,这 一点与多数发达国家不同,但与德国较为相似。2018 年日本能源的行业排碳结 构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占比高达 24%,能源行业(主要为发电等) 占比 44%,交通运输占比 19%。相比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日本能源的制造 业与建筑业的排碳比例显著更高,同时交通运输的排碳占比明显偏低。 图表5:日本温室气体排放结构(2018年)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6:日本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2018年)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0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吨 /美元 0 0 .2 0 .4 0 .6 0 .8 1 1. 2 1. 4 1 .6 1 .8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0 0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0 1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吨 /美元 中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美国 能源 89%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 8% 农业 3% 能源行业 44% 制造与建筑 行业 24% 交通 19% 其它行业 13% 挥 发 性 排放物 (来自燃料 ) 0%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8 图表7:美国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2018年)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8:英国能源的行业排碳结构(2018年)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能源业是日本减排计划的重点领域 日本的14个碳中和路径行业中,4个涉及能源行业,占比例最高。由于日本 资源储备贫乏,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资源品进口。不论从战前的海外米糖殖民, 还是战后至今对中东等地区石油运输的依赖,均反映出这一点。由于当前能源行 业的排碳占比最高,日本的碳中和规划的核心也是针对能源领域。 能源业占比最重的是发电,而日本的发电结构历史上多次因事件冲击而出现 较大变迁。1973年以前,日本发电严重依赖石油发电机组,70年代化石能源发 电占比一度超 80%,其中 70%为石油发电。但随着三次石油危机对全球油价的 强烈刺激,日本在70-90年间大量启动了其他发电方式的建设,其中包括化石燃 料领域的煤炭和天然气以及核电。然而 2011 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日本被迫关 停国内 54 个核反应堆机组。虽然后续陆续有小批量机组重启,但社会质疑等因 素使得日本在过去十年间的核能发电量极小。 图表9:日本发电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能源行业 35% 制造与建筑 行业 12% 交通 33% 其它行业 10% 其它 (未 另指定 ) 4% 挥 发 性 排放物 (来自燃料 ) 6% 能源行业 26% 制造与建筑 行业 13% 交通 33% 其它行业 25% 其它 (未 另指定 ) 0% 挥发性排放 物 (来自燃 料 ) 3% 0 10 20 30 40 50 60 % 水力发电量占比 核能发电量占比 非化石能源合计占比 福岛核电站事故及后续影响大 幅降低核电发电占比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9 图表10:日本化石能源发电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在较高的环境保护压力,尤其是发电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威胁国家能源安 全的背景之下,日本针对能源领域的碳中和路径主要有二: 对现有能源体系的改造:在提升现有化石能源发电机组的运转效率要 求之下(效能从41%提升至43%,经济产业省2021年4月9日公布 的目标),现有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将大幅提升。例如,核能产业制定 了针对SMR技术的技术与市占率规划要求以及在2040-2050年间开 展聚变示范堆建造和运行等。 对新能源的研发:日本计划到2030年安装10 GW海上风电装机容 量,到2040年达到30-45 GW,同时在2030-2035年间将海上风电成 本削减至8-9日元/千瓦时;到2040年风电设备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 提升到60%;到2030年,实现氨作为混合燃料在火力发电厂的使用 率达到20%,并在东南亚市场进行市场开发,计划吸引5000亿日元 投资;到2050年实现纯氨燃料发电。此外,在日本技术路径依赖度较 高的氢能发电领域,日本计划到2030年将年度氢能供应量增加到300 万吨,2050年达到2000万吨;力争在发电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将氢能 成本降低到30日元/立方米,2050年降至20日元/立方米。对氢能的 规划离不开其他领域的协同,如日本计划在核电领域开展利用高温气 冷堆高温热能进行热解制氢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到2050年将利用高温 气冷堆过程热制氢的成本降至12日元/立方米,协助扩大氢能在未来 能源体系中的占比。 交通行业预计将配套发力电能载具 由于原材料及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在“节约意识”的驱动下,日本车以节 油闻名全球。这使得日本交通行业的碳排放较其他主要发达国家有优势。若采 用交通行业总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本国当年汽车保有量来计算,截止2015年, 日本本国的每台车平均年碳排放量仅为2.7吨,这一水平令排放标准颇为严格 的欧盟也为之汗颜(英国2015年为3.1吨/辆每年),更不用提单车排放量极高 的美国(2015年为6.6吨/辆每年,高于同年国六标准实施之前的中国)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 煤炭发电量占比 石油发电量占比 天然气发电量占比 日本石油发电的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三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剧烈波动,并 促使日本电力市场结构变化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0 图表11:中美日英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配合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的浪潮,日本汽车业和电池产业也同样做出了颇 为激进的规划。日本计划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新车销售全部转变为纯电 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V)的目标,并实现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目标;到2050年将替代燃料的经济性降到低于传统燃油车价格的水平。 除此之外,船舶和航空业也在碳中和路线图的规划中。日本计划在 2025- 2030年间开始实现零排放船舶的商用,到2050年将现有传统燃料船舶全部转化 为氢、氨、液化天然气(LNG)等低碳燃料动力船舶。同时日本将推动航空电气 化、绿色化发展,到 2030 年左右实现电动飞机商用,到 2035 年左右实现氢动 力飞机的商用,到2050年航空业全面实现电气化,碳排放较2005年减少一半。 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将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在尽量减少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碳中和路径势必需要更强的科技进 步来推动。越早实现在绿色建筑新材料、节能减排和碳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 突破和商用化,就越容易在本轮全球碳中和浪潮建立先发优势。伴随全球碳减 排和碳中和趋势带来的新增市场空间,这种优势将推动实现新一轮的产业迭 代,具有碳中和技术先发优势的国家将更易从技术和产品出口中获益,从而冲 抵国内节能减排对经济负面影响。 由于稠密的人口密度以及较高的制造业占比,东亚国家的第二产业碳排放 占比远高过除德国外的主要发达国家。日本政府在这一领域的碳中和路径规划 如下: 制造业碳中和:经济产业省目前已出台了关于半导体和通信产业的碳 中和规划,计划将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5万亿日元提升到 2030年的3.3万亿日元,届时实现将数据中心的能耗降低30%;到 2030年半导体市场规模扩大到1.7万亿日元;2040年实现半导体和 通信产业的碳中和目标。 建筑业碳中和:日本计划到2050年实现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净零排放。 其中重点任务包括:1)针对下一代住宅和商业建筑制定相应的用能、 节能规则制度;2)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IoT)等技术实 现对住宅和商业建筑用能的智慧化管理;建造零排放住宅和商业建 2 3 4 5 6 7 8 9 10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吨 /辆每年 英国 中国 日本 美国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1 筑;3)先进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发;4)加快包括钙钛矿太阳电池在内 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下一代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示范和部署;5)加大 太阳能建筑的部署规模,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发展。 资源循环和碳循环规划:日本计划发展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到 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回收制燃料的价格与传统喷气燃料相当,到 2050年二氧化碳制塑料实现与现有的塑料制品价格相同的目标。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2 日本碳中和对中国更具借鉴意义 日本作为制造大国,是发达国家中第二产业排碳量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日 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且因福岛事件,其当前的能源结构同样对化石燃料发电 有较高依赖性。此外,日本计划的碳达峰时间在发达国家中属于较晚的行列,且 碳排放量较大。若日本2021 年正式开启碳中和,那么未来几年日本的产业变化 和技术突破对中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图表12:中美日制造业占GDP之比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13:中美日第三产业占GDP之比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日本碳达峰时间晚于其他发达国家 若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值的一年视作碳达峰标志,那么发达国家的产业升 级和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衰退都可能是碳达峰的原因。1965年至2019年间,全球 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年化 2.1%的速度逐年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和经济 陷入衰退的国家陆续实现碳达峰。其中,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的英国和法国于 上世纪 70 年代便已达峰;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占比相对较高的日本在 2008 年才 实现达峰,但同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早已在上世纪70年代实现碳达峰。 0 5 10 15 20 25 30 35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 中国 日本 美国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 中国 日本 美国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3 图表14:全球部分国家碳达峰时间表 资料来源:BP、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相较日本的GDP增速,日本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显著更快。90年代初泡 沫破裂后,日本的碳排放量仍稳步上涨,直到金融危机前才达峰。1990年至 2008年间,虽然日本实际GDP年化增速仅为1.1%(期间世界银行统计的全球 实际GDP年均增速为3.7%),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化增速达到1.3%(期 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速为1.9%)。 图表15:中国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BP、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占比相对 偏高,使得其排碳量相对更大。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制造 业增加值占比平均约14%,而日本高达20%,甚至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 水平(18%)。 此外,东亚人口稠密,碳排放需求相对更大。 0 5 ,0 0 0 1 0 ,0 0 0 15 ,0 00 2 0 ,0 0 0 2 5 ,0 0 0 3 0 ,0 0 0 3 5 ,0 0 0 40 ,0 00 百万吨 二 氧 化 碳排 放量 :世界 1 9 7 3 年英国、法国、 德国碳排放达峰 1 9 8 4 年前苏联地区 碳排放达峰 1 9 8 7 年波兰碳排放 达峰 2 0 0 1 年瑞士碳排放 达峰 2 0 0 5 年意大利碳排 放达峰 2 0 0 7 年美国和西班 牙碳排放达峰 2 0 0 8 年日本碳排放 达峰 2 0 1 2 年以色列碳排 放达峰 0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 10 ,0 00 1 2 ,0 0 0 0 2 0 0 4 0 0 6 0 0 8 0 0 1 ,0 0 0 1, 2 00 1 ,4 0 0 1 9 6 5 1 9 6 7 1 9 6 9 1 9 7 1 1 9 7 3 1 9 7 5 1 9 7 7 1 9 7 9 1 9 8 1 1 9 8 3 1 9 8 5 1 9 8 7 1 9 8 9 1 9 9 1 1 9 9 3 1 9 9 5 1 9 9 7 1 9 9 9 2 0 0 1 2 0 0 3 2 0 0 5 2 0 0 7 2 0 0 9 2 0 1 1 2 0 1 3 2 0 1 5 2 0 1 7 2 0 1 9 百万吨 日本 中国(右轴) 百万吨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4 图表16:制造业增加值占现价GDP之比 资料来源:Wind、世界银行、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除全球和高收入国家数据外均为2019年数据,全球及高收入国家为2018年数据 其次,日本虽然对节能减排一直非常重视,但在能源等领域的绿色科技使 用上相对偏保守。德国作为高制造业占比的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逐渐实 现碳达峰,远远领先于日本。早在1971年德国便公布了《环境规划方案》,并 于1986年正式成立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核安全部。德国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远 高于日本,且对新技术如光伏和风电等的运用策略也更为积极。在清洁能源利 用上,德国的发展也远比日本更加激进。例如,在福岛核事故后,德国大力发 展太阳能和风电等非核电能源,有效维持了本国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占比。 图表17: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 资料来源:Wind、IE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但从人均碳排放和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德国和日本的碳排放水平相 当。2019年日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7吨,同期德国为8.4吨;同年日本 和德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为0.18吨。这一水平远低于同期的美国 和欧盟,说明制造业国家也可在科技投入的配合下实现更好的环保结果。 日本碳排放结构与中国更相似 从能源结构上来看,日本与中国相同,发电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这主要是 受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日本原本发展迅速的核电遭遇了重大打击。与中国不同 27 20 19 18 15 14 11 10 0 5 10 15 20 25 30 中国 日本 德国 中等收入国家 全球 高收入国家 美国 英国 % 0 10 20 30 40 50 60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0 11 20 12 20 1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2 0 2 0 % 德国 日本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5 的是,日本的发电原料主要来自进口,对外依赖度极高。这使得日本对可再生 能源发电技术的升级和产业化需求更加急迫。 图表18:日本发电结构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19:中国发电结构 资料来源:Wind、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中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与日本类似。两国能源行业(主要为发电)的 碳排放占比均为最高,制造业与建筑业占比次之。由于2014-2020年中国汽车 保有量累计增长41%,考虑到更加严苛的排放标准,预计当前中国交通碳排放 比例可能出现低于40%的增长。这使得中国的能源行业碳排放结构与日本的相 似度更加趋同。 与其他制造业国家中的德国相比,中国的交通排碳占比明显偏低,因此中 国汽车行业的减排压力可能相对较小;与韩国相比,中国在汽车和发电领域具 有更明显的减排优势(韩国发电对煤电依赖度较高,且中国的汽车减排控制更 严格)。 图表20:中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21:日本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 0 0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2 0 2 0 % 日本:化石能源发电 日本:水电及地热发电 日本:核能发电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0 2 0 0 0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0 04 20 05 20 0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2 0 2 0 % 中国:化石能源发电 中国:风力及水力发电 中国:核能发电 制造及施 工 , 2 4 .4 % 运输 , 7 .3 % 电力及热 力 , 3 9 .9 % 建筑 , 4 .5 % 其他 , 2 3 .9 % 制造及施 工 , 14 .7 % 运输 , 1 6 .0 % 电力及热 力 , 47 .0 % 建筑 , 9 .3 % 其他 , 1 3 .1 % [Table_Info4] Nomura | 中国A股策略 2021.05.13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16 图表22:德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6年)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图表23:韩国能源的行业碳排放结构(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