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总体情况与成效.pdf
发电行业参与全国碳市场总体情况与成效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22年 12月 7日 目 录 CONTENTS 1. 全球碳市场概况 2. 全国碳市场总体情况 3. 主要成效 全球碳市场分布 资料来源: ICAP《全球碳市场进展 2022年度报告》 资料来源: ICAP《全球碳市场进展 2022年度报告》 全球碳市场规模 目 录 CONTENTS 1. 全球碳市场概况 2. 全国碳市场总体情况 3. 主要成效 时间 文件 内容 2011年 3月 16日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并作为一项要任务纳入“十二五” 政府工作计划 。 2011年 10月 2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 《 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 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排 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试点碳市场拉开序幕。 2013年 11月 15日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 度”,将碳市场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统筹考虑。 2014年 9月 1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年)的通知》 提出“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 场”“健全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研究与国外碳排放交易市场衔接” 等要求。 2014年 12月 10日 国家发改委印发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 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 2016年 1月 11日 国家发改委印发 《 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 》 部署了全国碳市场启动的重点工作。 2017年 12月 18日 国家发改委印发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贯彻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 2020年 12月 29日 生态环境部印发 《 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 行业)》 《纳入 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 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要求做好发电行业配额预分配工作。 全国碳市场政策发展 时间 文件 内容 2020年 12月 31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 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规定了各级生态环 境主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 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工作要求。 2021年 3月 26日 生态环境部印发 《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 》 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 告核查活动。 2021年 5月 14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 《 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 》《 碳排放 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 》 和 《 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 行) 》 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参与方合法权益。 2021年 10月 23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 《 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 》 督促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重点排 放单位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 2021年 10月 23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 《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切实加强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全国碳市 场平稳有序运行。 2022年 2月 15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 《 关于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后续相关工作的通知 》 要求 2022年 2月 28日前完成未按时足额清缴配额重点排放单位的责令限期改正。 2022年 3月 10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 《 关于做好 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 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 》 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工作。 2022年 6月 7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 《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调整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 调整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相关参数取值方式。 全国碳市场政策概述(续) 全国碳市场制度概述 全国碳市场主要制度构成及运行流程 碳市场制度主要包括: ⚫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 ⚫配额分配制度 ⚫碳交易管理制度 ⚫履约清缴制度 ⚫信息公开制度 监测、报告与核查 全国碳市场 MRV体系工作基本流程 ⚫监测、报告与核查是碳排放 的量化与数据质量保证的过 程。 ⚫从碳市场早期阶段开始,国 家就陆续出台了多项文件以 规范碳排放的 MRV流程。 重 点 排 放 单 位 核 查 技 术 工 作 组 现 场 核 查 组 选 择 适 用 的 核 算 和 报 告 指 南 提 交 排 放 报 告 和 数 据 质 量 控 制 计 划 省 级 生 态 环 境 主 管 部 门 建 立 核 查 技 术 工 作 组 评 审 排 放 报 告 和 控 制 计 划 提 交 评 审 表 、 现 场 核 查 清 单 是 否 现 场 核 查 建 立 现 场 核 查 组 是 现 场 核 查 完 成 现 场 核 查 清 单 是 否 存 在 不 合 格 项 否 提 交 整 改 措 施 及 相 关 证 据 否 是 验 证 出 具 核 查 结 论告 知 重 点 排 放 单 位 信 息 公 开 及 报 生 态 环 境 部 ➢ 碳排放实测 • 仅从促进企业碳实测方面,缺省值引入后,重点排放单位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率从 2018年 的 30%左右提高到了目前的 90%左右,发挥了一定效用。 • 2022年 6月 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调整 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规定下调缺失月份燃煤单 位热值含碳量的缺省值至不区分煤种的 0.03085tC/GJ。 ➢ 数据质量帮扶 • 调研帮扶。 2021年 5-6月,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火电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调研帮扶工作。 • 监督帮扶。 2021年 10-12月,生态环境部组织 31个工作组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 扶,重点对部分省份控排电力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核查督查。 数据质量 ➢ 碳排放 监测试点 • 本着自愿原则 , 中国华电 、 国家能源 、 国家电投等三个集团公司所属的 18家发电企业 、 22台机组参 与碳监测试点工作 。 • 在 设备安装方面 , 试点单位以现有污染物烟气在线监测系统 ( CEMS) 为基础 , 主要通过增加二氧 化碳浓度监测模块方式开展试点监测 , 少数试点安装两套二氧化碳浓度 、 流量监测设备用于比对; 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大致各占一半 , 其中 , 国产设备提供商主要有雪迪龙 、 聚光科技 、 南京国电院 ;进口设备提供商主要有德国西克 、 美国热电 、 美国艾默生 、 加拿大优胜 、 日本富士等 。 • 在 数据比对方面 , 基于 22台试点机组 96个自然月的监测数据和核算数据对比 , 两者相对偏差范围在 -18.0%~ 30.6%之间 , 监测碳排放量与核算碳排放量的相对偏差在 ±10%以内的比重为 61.4%。 • 《 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 ( DL/T 2376-2021) , 对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选 型安装 、 调试检测和运行管理环节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 提升监测数据的质量 。 ➢ 覆盖行业: • 根据全国碳市场分阶段、有步骤的建设思路,按照“ 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 个”原则 ,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后,未来将逐步纳入 石化、化工、建 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 等高排放行业,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面。 • 全国碳市场以 发电行业 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全国碳 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2162家。 ➢ 覆盖气体: 初期仅覆盖 CO2一种温室气体,逐渐纳入其他温室气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和行业范围,由生态环境部拟订, 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开。 覆盖范围 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地区分布情况 ➢ 重点排放单位 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设施类型比重情况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山 东 江 苏 内 蒙 古 浙 江 河 南 山 西 黑 龙 江 河 北 广 东 新 疆 安 徽 辽 宁 陕 西 吉 林 四 川 湖 北 江 西 广 西 福 建 宁 夏 贵 州 湖 南 重 庆 天 津 建 设 兵 团 云 南 上 海 甘 肃 北 京 青 海 海 南 覆盖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 • 地区分布 • 企业分布 • 设施类型 纳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 的 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 单位属于电力央企的有 606家 , 占比约为 28%。 其中 , 华能 、 大唐 、 华电 、 国家能源 、 国 家电投占比分别约为 5%、 5% 、 5%、 7%、 4%。 重点排放单位 ➢ 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 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等因素 ,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 ➢ 碳排放配额分配 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 ,根据 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 偿分配比例。 ➢ 我国发电行业碳配额管理单位的配额核算采 用 基准法 。 ➢ 2019-2020年碳排放配额总量由 自下而上 汇 总上报的形式确认。 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 全国碳市场总量与配额制度体系工作流程 机组 CO2配额总量 供电基准值 Be 实际供电量 Qe 修正系数 F 实际供热量 Qh 供热基准值 Bh ➢ 配额计算: 2019-2020年燃煤机组 /燃气机组配额计算公式: ◆燃煤机组修正系数 • 冷却修正系数 Fl:水冷取值 1 空冷取值 1.05 • 供热量修正系数 Fr: 1-0.22×供热比 • 负荷(出力)系数修正系数 Ff:纯凝机组 四种情况 热电联产 取值为 1 ◆燃气机组修正系数 • 供热量修正系数 Fr: 1-0.6×供热比 统计期机组负荷(出力)系数 修正系数 注: F 为机组负荷(出力)系数,单位为 % 常规燃煤纯凝发电机组负荷(出力)系数修正系数 2019-2020年各类别机组碳排放基准值2021-2022年各类别机组碳排放基准值(征求意见稿) 交易管理 全国碳市场交易管理流程示意图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主要由 交易主体、交易产品、交易规 则、交易机构、交易行为等要 素构成。交易制度需要建立有 效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调节机 制和防止市场操纵的风险控制 机制,确保市场要素完整、公 开透明、运行有序。 ➢ 使用 CCER 抵销配额清缴条件: 用于配额清缴抵销的 CCER,应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一)抵销比例不超过 应清缴碳排放配额 的 5%; (二)不得来自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 因 2017 年 3 月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相关备案事项 已暂缓 ,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可用的 CCER 均为 2017 年 3 月前产生的减排量 , 减排量产生期 间 , 有关减排项目均不是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 减排项目 。 抵消机制 全国碳市场交易情况(上线以来) 截至 2022年 12月 6日 ,自开市以来累计 338个 交易日,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 CEA)累计成交 量 2.04亿 吨,累计成交额 90.40亿 元 , 成交均价 44.35元 /吨 。 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量 3610万吨, 挂牌协议成交额 17.59亿元,成交均价 48.73元 /吨 ;大宗协议成交量 1.67亿吨,大宗协议成交额 72.80亿元,成交均价 43.40元 /吨。 全国碳市场交易最新行情 全国碳市场交易情况(上线以来) ➢ 成交数量 • 全国碳市场自开市以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交易量随履约周期变化明显。启动当天成交 量超 410万吨,首日效应过后交易热度逐步减弱;履约期前成交量显著提升, 2021年 11- 12月总成交量 1.59亿吨。首个履约期结束后,市场总体交易意愿下降,成交量明显回落。 ➢ 成交价格 • 挂牌协议交易:全国碳市场以 48.00元 /吨的价格开盘,挂牌协议交易单笔成交价在 38.50 元 /吨 -62.29元 /吨。 ➢ 交易时间 • 2021年 7月 -2022年 12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交易主要集中在 2021年 11月和 12月。 ➢ 交易方式 • 从成交量来看,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约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 5倍。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7-16 7-31 8-15 8-30 9-14 9-29 10-14 10-29 11-13 11-28 12-13 12-28 万吨 1 大宗交易协议 成交量 挂牌协议 成交量 收盘价 元 /吨 全国碳市场交易情况(第一个履约期)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 。 第一个履约期 的管控年份为 2019年 -2020年 , 交易履约时间为 2021年 7月 16日至 2021年 12月 31日 , 累计运行 114 个交易日 。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 ( CEA) 累计成交量 1.79亿 吨 , 累计成交额 76.6亿 元 。 其中 , 挂牌协议成交量 约 3077万吨 , 挂牌协议的累计成交量占比 17%, 成 交额约 14.51亿元 , 挂牌协议成交均价为 47.16元 /吨 ;重点排放单位累计使用 3200余万吨 CCER进行配 额清缴抵销 , 成交额超过 9亿元 。 全国碳市场履约清缴(第一个履约期) 总体来看 , 首个履约周期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 履约效果较好 。 按履约量计 , 履约 完成率为 99.5%;中央企业履约完成率 100%, 为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 首个履约周期中仍有少数重点排放单位未能按时按量完成履约清缴 , 按照相关管理规 定 , 对于这些未完成履约的重点排放单位会进行相应处罚 。 各省 ( 市 、 区 ) 履约清缴总体情况较好 , 如 , 山东省履约比例 99.82%; 又如 , 江 苏省纳入企业共 209家 , 202家企业全部完成履约 ; 又如 , 内蒙古自治区履约清缴率 99.80%( 按履约量计 ) 。 目 录 CONTENTS 1. 全球碳市场概况 2. 全国碳市场总体情况 3. 主要成效 (一)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 全国碳市场顺利启动上线交易 , 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 从运 行上看 , 上线交易一年以来 , 全国碳市场机制总体畅通 、 运行平稳 , 碳配额价格没有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按履约量计 , 履约完成率 99.5%, 交易量满足企业履约的基本需求 , 符合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 工具的预期 。 24 发电企业参与碳交易的 全过程 。 全面认识了碳市场的全链条管理 , 切身感受到了 碳 市场对企业经营 、 管理的意义和 影响 。 (二)碳减排和碳交易认识显著增强 25 电力行业 2021年碳 排放强度同比下降 0.5% (三)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 促进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 。 推动存量煤电节能改造 、 供热改造 、 灵 活性改造 , 淘汰低效率落后煤电机组 。 本次调研企业 2021 年碳排放强度同比 下降 1.3% 26 本次调研的约 100家电厂案例的 2021年单位火电发电量平均二氧 化碳排放量 862克 /千瓦时 , 同比 下降 1.3%, 降幅比行业高 0.8个 百 分点 。 制度 体系建设逐渐 完善 。 制定 碳交易管理 制度 , 加强统筹管理 。 数据管理 日趋 规范 。 认真执行数据质量控制计划 , 加强碳排放数据 体系化 、 标准化 、 信息化 。 (四)碳排放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53.6% 87.8% 98.1% 100.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元 素 碳 实 测 率 27 本次调查 的五 大发电集团和 九家地方电力 集团 企业碳元 素实测率从 2018年的 50% 左右提高到 2021年的 100% 首个履约期允许企业使用 CCER抵销 5% 的 配额 量 。 有利于 降低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 度 和 控排企业履约成本 。 碳资产管理为企业低碳转型带来 机遇 。 对未来吸引资金技术投入到节能减碳 、 新能 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五)减排成本降低渠道进一步拓展 28 (六)低碳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 探索 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与 实践 。 坚持技术引领 , 加大大规模低 成本碳捕集 、 封存与利用技术研发 、 示范与应用 。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总体来看 : ◆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 ◆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促进企业减排 二氧化碳 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29 yangfan@ce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