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徐汇区碳达峰实施方案.pdf
null2null 徐汇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 大战略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具体工作要求, 有力有序有效 做好本区碳达峰工作,根据《 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 实施意见 》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本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明显优化, 与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 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 用取得重要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环型社 会基本形成。到 2025 年,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比 2020 年 下降 13.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市级下达 指 标。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 升级取得重大 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基本 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简约适度的绿色生 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社会水平明显提升,确保 2030 年前 实现碳达峰。 二、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 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加强统筹谋划的同时,进一步聚焦重点举 措、重 点区域、重点行业,组织实施“碳达峰九大行动”。 null3null (一)能源低碳 绿色 转型行动 加快构建 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保障硬 底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硬任务,同时保障 全区如期实现碳达 峰硬目标。 1.大 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大力推进光伏 大规模开发和高质 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充分利用园区、市政设施、 公共机构、住宅等土地和场址资源,实施一批“光伏 +”工程, “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不少于 2.2 万千瓦。大力 争取新增外来清洁能源供应和使用。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区商务委、区规划资源局、 区建设管理委、区机管局、区住房 保障房屋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局、 区绿化市容局、各有关部门) 2.探索综合能源智慧化利用。 推动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 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满足城区需求,适应可再生能源 大比例接入需要,结构坚强、智能互动、运行灵活的电网, 推 广应用“钻石型”配电网。完善用电需求响应机制,引导工业 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推进 建筑楼宇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示范,力争 2025 年,需求侧尖 峰负荷响应能力不低于 5%。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 互补发展,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 储能”为主体的微电网和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大力发展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的储能 技 术 。(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区科委) 3.大力促进节能降碳增效。 强化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能源 审计管理制度,引导督促用能单位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深挖节 能潜力。加强用能单位精细化节能管理,建成覆盖全区所有重 null4null 点用能单位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推动高耗能 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 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大力推动 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推广先进高效的产 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 打造各领域、各行业能效“领跑者”。 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 监察和日常监管,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 强化常 态化节能环保监管执法。(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 委、区建设管理委、区市场监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机管局) (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 高质量发展 ,坚决遏制高耗能、 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以下简称“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 产业体系。 1.构建 高端 现代 的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低 效土地资源退出,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 金融四大产业集群,壮大信息服务业、在线新经济,抢跑创新 药、高端医疗器械、互联网 +医疗等赛道,扩大数字文娱、演 艺影视、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优势,引进外资标杆性金融机构、 牌照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知名对冲基金等。推动全区产业体 系向低碳化、绿色化、高端化优化升级。( 责任单位:区发展 改革委、区商务委、区文旅局、区科委、区金融办 ) 2.深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将绿色低碳作为未来产业 发展重要方向和新兴增长点,提高绿色低碳新理念对产业发展 的渗透性,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 推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深 null5null 度融合。将绿色低碳产业纳入区重点产业范畴,培育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循环再生利用、储能和智能电网、碳 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氢能等绿色低碳循环相关制造和服务产 业,集聚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 审计等节能服务机构。( 责 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区科委、区文旅局、区生 态环境局 ) 3.严控 “两 高一低 ” 项目盲目发展。 全面排查在建项目, 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 平。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 “两高一低”项目, 除 涉及 本区城市运行和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 和强 链补 链延链等 项目外,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 “两高一低 ” 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要求,严格实施节能、环评审查。 在产业项目发展的全过程深入落实能耗双控目标要求,将单位 增加值(产值)能耗水平作为规划布局、项目引入、 土地出让 等环节的重要门槛指标。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提高非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合理控制数据中心总量规模,新建数据中 心能源利用效率( PUE)不高于 1.3,持续提高效益产出要求, 单位增加值能耗原则上优于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加快 既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力争 PUE 不高于 1.4。加大“上大压 小”力度,将规模小、效益差、能耗高的小散老旧数据中心纳 入产业限制和淘汰目录。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 委、区科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 (三)城区建设碳达峰行动 推进城区 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 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null6null 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重点 举措。 1.推进城区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科学 确定建设规模,合理控制城区建筑面积总量,严格管控高耗能 建筑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就业岗位和居住空间均衡 融合布局。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全面贯彻至城区空间 规划、土地出让、方案设计、建设施工等建设全过程,建设海 绵 城市。推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信息模型( BIM)等智能化 技术应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推行全 装修住宅,减少建 设过程能源资源消耗。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 造中,严格实施建筑拆迁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 责任单 位:区建设管理委、区规划资源局、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区发展改革委) 2.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 形成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超 低能耗建筑技术和监管体系。“十四五”期间累计落实超低能 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 10 万平方米。“十五五”期间,新建居 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 50%,规模化推进新 建公共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到 2030 年,新建民用建 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参与居住建筑、各类公共建筑 设计能耗和碳排放限额体 系完善,制定土地出让、设计审查、 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监管要求。新建建筑按照本市绿色建筑管理 办法执行。着力发挥绿色建筑规模化效益,全面推行绿色生态 城区建设。鼓励新建建筑实际运行能耗按合理用能指南先进值 进行 对标, 投入使用后, 实际运行能耗未达到合理用能指南先 进值的新建筑开展节能调适 。( 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 null7null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机管局、 区 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教育局、各有关部门) 3.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十四五”和“十五五” 期间累计完成既有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410 万平方米以上 , 其中 平均 节能率 15%及以上的建筑面积达到 45 万平方米 。持续推 进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不断提升既有公共建 筑能效水平 。 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源审计,建 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管理制度。支持公共机构、 大型公共建筑采取高效制冷行动,更新淘汰低效设备,运用智 能管控等技术实施改造升级。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维 护过程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协调,减少市政工程重复建设和施 工,持续开展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先进低碳、零 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提升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 区建设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机管局、区 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各有关部门 ) 4.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 域的应用,参与构建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量核算标准 和全周期管理体系, 2022 年起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 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到 2025 年,建筑可再生能 源替代率达到 10%;到 2030 年,进一步提升到 15%。推进适宜 的新建建筑安装光伏, 2022 年起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 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 50%,其他类型公 共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 30%。推动既有建筑安 装光伏,到 2025 年,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 达到 50%以上;到 2030 年, 实现应装尽装。推广太阳能光热、 null8null 光伏与建筑装配一体化,推进浅层地热能、氢能、工业余热等 多元化能源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引导建筑供暖、 生活热水等向电气化发展,推动新建公共建筑逐步全面电气 化。探索建筑设备智能群控和电力需求侧响应,合理调配用电 负荷,推动电力少增容、不增容。( 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 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区科委、区机管局、 区住房保障房 屋管理局 、区教育局、区 卫健委、各有关部门) (四)交 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 推动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发展 绿色 交通 ,大力倡导推行绿色低碳出行。 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 加快推进交通工具向电气 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扩大电力、天然气、先进生物 液体燃料、氢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公共 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积极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 持续推进液化天然气、生物质燃料、氢燃料重型货运车辆的示 范试点及推广应用。到 2025 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 车辆占比超过 50%,将新能源车辆纳入总量控制管理,加大传 统燃油车辆的低碳替代力度,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 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 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以及租赁汽车、市区货运车、市内包 车有适配车型的,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车或 燃料电池汽车。 (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 区绿化市容局、区机管局、区公安分局) 2.加 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 null9null 和碳排放。新建大型交通枢纽设施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 准建设,并实现光伏应装尽装,实施既有枢纽设施的绿色化改造。 加快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配套基础 设施建设。推动新增公共建筑、经营性停车场库按照标准建设公 共充电桩,“十四五”期间新增公共充电桩 2250 个。居住项目严 格落实新能源充电泊位配建标准,条件成熟时推动自(专)用桩 共享改造。 积极调动市场力量开展 新能源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 设 。( 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 ) 3.积极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 和慢行系统的出行环境和服务水平。持续完善多模式公共交通 系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完善轨道站点配套接驳设施,优化 地面公交线网功能 和布局,加强上海南站、徐汇滨江等重点地 区公交保障服务。积极推广新能源车,引导车辆合理使用,推动 个体机动交通向公共交通方式逐步转移。依托“ 15 分钟生活 圈” 建设,加快构建徐汇滨江等区域的慢行空间走廊 , “十四五” 期 间 结合绿道建设、道路环境提升等新增骨干慢行通道 30 公里。 推 进 徐家汇商圈、西岸金融 城等重要节点 立体慢行系统建设。 开展全区慢行空间及设施梳理研究,与区域慢行走廊、重要慢 行节点相衔接,逐步形成串联主要功能区、主要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开放空间等的 城区慢 行网络。到 2025 年,绿色交通出行 比例达到 75%;到 2035 年 ,达到 85%。( 责任单位: 区建设管理 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公安分局 ) (五)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以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为统领,全面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null10null 1.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 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深入推进清 洁生产,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在产品全 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推动设施共建共享、 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 安全处置,提高区域内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园区 完善固废中转、储运体系,布局利用处置设施,到 2025 年, 重点园区率先实现固废不出园。提升医废处置能力,建成大中 小型医疗机构全覆盖的医废收运体系。到 2025 年,一般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责任单位:区商务委、 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 2.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 全面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 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和转运设施建设,构建常态长效管理 机制。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深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强化一次性塑料制品源头减量,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规 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加快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减少 二次包装,推广可循环、易回收的包装物。推 进会展业绿色发 展和办展设施循环使用。继续推进净菜上市,促进蔬菜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减少农贸市场蔬菜废弃物产生量。优化完善可回 收物“点站场”体系。到 2025 年,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达 45%,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责任单位:区绿化 市容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委 ) 3.推 进建设领域循环发展。 推动节约型工地建设和装修 垃圾减量,大力推进工程渣土等废弃物源头减量,探索实施 建筑工程废弃物排放限额管理。鼓励采用模块化部件、组合 式设计、易回收和重复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内装,鼓励大型展 null11null 会、赛事采用可循环利用装饰材料。稳定优化建筑垃圾资源 化利用设施布局,进一步拓宽工程渣土利用消纳途径。畅通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利用渠道,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 术研发推广,促进再生建材高水平利用。推进污泥资源化利 用,全面实现污水厂污泥零填埋,加快建成一批通沟污泥处 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展疏浚底泥的全过程全覆盖跟踪监 管,加强检测分析和分类处置。(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 区 绿化市容局) (六)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 关键技术,持续提升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本区 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1.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 依托漕河泾开发区、徐 汇滨江等核心载体,聚焦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碳捕集和封存、 人工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 域,推进基础性研究开展,吸引绿色低碳产品、项目、技术、 投资和人才汇聚本区。 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推动新能源及配 套产业发展。发挥本区 90 余家 跨国 总部引领作用,在低碳 技 术 应用、产业链碳中和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引导。 (责任单位: 区科委、区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 2.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 大力推动应用场 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先进适 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和 装备在能源电力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广建筑领域集光伏发电、 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能源系 null12null 统、节能降碳减污增效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 用,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 用,加快提升重点领域 绿色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责任单位: 区科委、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 )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依托科研院所资源,吸 引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与 转化功能型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碳中和研究机构。鼓励 重点企业、 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 心 。加强 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引进, 推进形成具 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机制, 鼓励上海 交大、 华东理工等 高等学校加快新 能源 、储能、氢能、碳减排、 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 鼓励校企 联合 开展 产 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 责任单位:区科 委、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委) 4.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 企业承担国家和上海市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牵头 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新模式, 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参与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 责任 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 (七)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以生态城区建设目标为引领,优化 布局体系,提升生态质 量,打造开放共享、多彩可及高品质生态空间,持续增强生态 系统碳汇能力。 null13null 1.持续增加公园绿化供给。 完善由城市公园、地区公园、 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城区公园体系,聚焦城 区公园布局盲点问题,改建或新建口袋公园 20 座左右,结合 “一江一河”等生态资源,推动建设大型标志性公园,持续推 进环城公园带建设,建成 1 座以上特色公园,新建 5 座左右社区 公 园。到 2025 年, 全区公园总数达到 42 座,公园绿地面积增 加 42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2%。( 责任单位:区绿化市 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2.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聚焦重点结构性生态空间,持 续加大造林力度,形成群落多样、生态与景观兼顾的城市森林 基底。重点围绕环城生态公园带和黄浦江沿线等重点生态走 廊,因地制宜新增和改造城区绿地,稳步提高乔木种植比例, 营造城区森林群落。提升林地服务水平,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实施森林抚育。构建点上造林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连片 成网的城市森林。到 2025 年,累计提升城市森林资源 50 公顷。 ( 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 (八)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简约 适 度的消费理念,全面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 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 情、市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强对公众的 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创新宣传方式,将绿 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影视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结 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 null14null 主题活动加强宣传,持续深入开展市民低碳行动、节能减排小 组活动、减塑限塑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专项活动,增强社会 公 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责任 单 位: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教育局、 区规划资源局、区建设管理委、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区 机管局)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围绕“衣、食、住、行、用” 等日常行为,引导市民全面深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 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全面推行光盘行动,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各类绿色低 碳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 新时尚。引导 激励 市民积极参与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可回收 物分类等 实践。鼓励发展二手交易市场,推进电子产品、家电、 书籍等二手商品的 重复使用。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支持有条件 的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提升 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建设管理委、区商务委、区 市场监管局、区机管局) 3.引 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 意识,提升资源利用和绿色创新水平。支持区属国企制定实施 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 要结合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深入分析节能 减碳潜力,制定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管理 水平提升。推动区域内 上市公司和发债 企业加强环境信息披 露,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 null15null 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督促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国资委、区金融办、区生态环 境局 ) 4.强化干部培训。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 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区委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 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对全区各级领导 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 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要 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切实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责 任单位: 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发展改革委 ) (九)绿色 低碳城区行动 坚持分类施策、上下联动,积极推进各类低碳示范创建 , 探索各类低碳零碳 试点示范,有力支撑全区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 1.深入推进城区实现碳达峰。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区域布 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要 求,大力发展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倡导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 活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责任单 位:区政府各有关部门) 2.持续开展各类低碳示范 试点。 推进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 区创建低碳发展实践区,形成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样本。总 结推广凌云街道梅陇三村“低碳示范社区”创建经验,持续打 造徐汇区低碳社区,“十四五”期间推进虹梅街道华悦家园等 有条件的社区创建低碳社区,推进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创建近零 null16null 碳排放社区。实施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推动能 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国际先进的节能低碳园区。促进 以徐汇滨江为增长极的东部高质量滨江发展带和以漕河泾开 发区为增长极的西部高能级科创集聚带等重点区域低碳 发展 。 (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漕河泾开发区、 西岸集团、相关街道镇) 3.着力打造 低碳发展 城区 。 针对北部中央活动区、中部融 合更新区和南部战略拓展区实施“一区一策”,打造一批各具 特色、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样本。 以低碳为重要导向,加快探索规划引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重大产业项目准入、绿色金融引导、区域协同碳达峰等体制机 制创新,加大力度推进新能源开发应用、低碳交通发展、海绵 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以紧凑集约的空间布局、绿色低碳的产业 体系、智慧韧性的基础设施、畅通便捷的公共交通和优美低碳 的人居环境为特点的低碳城区发展典范。探索 支持区内重点 高 校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近零碳示范学校”,推动校园低碳 转型。充分利用徐汇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将绿色低碳数字 转型融入 政府、医院等公共机构 。 (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区建设管理委 、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规划资源局、 区商 务委 、区科委、区教育局 、区机管局、区卫健委) 三、政策保障 (一)落实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按照国家 和上海市核算体系和方法的统一要求,结合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编制方法基础和我区节能降碳目标分解落实等实际情况,落实 完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统计核算工作。支持行 null17null 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 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城的应用,提 高统计核算水平。( 责任单位:区统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 生态环境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市场监管局) (二) 健全区域规章制度。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碳中和、节 约能源、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 际,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支持我区相关机构和重 点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节能、可再生能源、氢能等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 标准,具有竞争 力的企业标准。( 责任单位: 区发展改革委、 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委) (三)完 善经济政策。 区级财政要加大节能减排和应对 气候变化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 碳交通、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等项目和产品技术的支持力 度,进一步强化对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重 大工程的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 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国家有关环境 保护、节能节水、应用绿色技术装备等绿色低碳税收优惠 政 策。持续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基础 研究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 的研发投 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针对落后产能 和低效企业实行的绿色电价政策,健全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 分时电价调整机制。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 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区科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建设管 理委、区国资委) null18null (四)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加快 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深入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引导金融 机构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企业和绿色低碳项目提供 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提高高碳项目的融资利率或融资门槛, 严控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 行业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开辟 绿色信贷业务快速审批通 道,将绿色贷款占比纳入业绩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债券,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鼓励 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有序推进绿色 保险服务,围绕安全降碳需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助力低碳 技术推广和产业绿色 低碳转型。( 责任单位: 区金融办、区发展 改革委、区科委、区生态环境局 ) (五)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电力交易及能耗双控制度之间的衔 接与协调。推动建立碳普惠机制。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持续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积极推广“一站式”综合能 源服务模式。 (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 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区委、区政府对碳达峰、碳中 和工作的集中领导,组织成立徐汇区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 领导小 组,负责对各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重要事项、 制定重大政策、组织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国家、 上海市以及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各司 其职,形成合力,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 null19null 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加强统筹协调,科学提出碳达峰 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 园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责 任单位:区委、区政府各有关部门 ) (二)强化责任落实。 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组织开展碳达峰相关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并将工作进展和重 大问题及时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各单位要深 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 扛起政治责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 求和区委、区政府明确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 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相关单位、 人民团体、社 会组织要对照国家、上海市及我区相关政策要求,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推进 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区委、区政府各有关部门) (三)严格监督考核。 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碳排放控制考 核任务,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 同管理、协同分解、 协同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 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 。对工作突 出的单位和个人按 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部门依 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碳达峰 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责任单位:区委、区政府各有 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