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清华大学.pdf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 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 Reaching Air Quality Standard And Carbon Peak In Chinese Cities: 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ies 清华大学 2023.5 Tsinghua University May, 2023 关于报告 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和张强教授团队编制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 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以下简称“双达”报告),旨在基于自下而上的城市排放清单,建立经济 - 能源 - 排放耦合动态响应分析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协同分析框架,动态预 测未来中国城市能源和排放的变化,综合评估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各措施带来的减排效益, 探讨空气质量目标导向下城市“双达”的路径和策略,为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背景下“双达”在城市层 面的实践提供研究参考和决策依据。 ABOUT THE Report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the team of Academician He Kebin and Professor Zhang Qia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ompiled “ Reaching Air Quality Standard And Carbon Peak In Chinese Cities: 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i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Dual Reach” report), aiming to build an economic-energy-emission coupled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method as well as the collabor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of achieving air quality standards and peaking carbon emiss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dynamically predict future changes in energy and emissions in Chinese cities,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impact of various measures for industrial, energy,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structure adjustments. Furthermore, we also explore the pathways and strategies of “Dual Rea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ir quality goals. This report provides the research reference and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practice of “ Dual Reach“ at the city lev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and local institutional reforms. 作者团队 贺克斌 清华大学 / 中国工程院 张 强 清华大学 薄 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施沁人 清华大学 宋子谦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张露瑶 清华大学 孙世达 清华大学 徐晨曦 清华大学 张改革 清华大学 关于作者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清 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 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研究 30 多年,被认为是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与公 共健康领域顶尖专家之一。国家有关酸雨与 PM 2.5 污染防治的行动 计划中均有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其主持建立的中国多尺度排放 清单模型(MEIC)在线平台,确立的结合排放、观察与模拟的新 污染源解析方法,以及其所开发的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解决方案的动 态评估模型。 ABOUT THE AUTHORS Professor He Kebi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dean of the Carbon Neu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Textile Engineer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f. He has been conducting research 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for over 30 years,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China’s top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air quality and public health. He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that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national action plan on acid rain and PM 2.5 pollution control,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platform of Multi- 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 (MEIC),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approach for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integrating emission,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ynamic assessment model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solutions. 致谢 本研究由清华大学统筹撰写,由能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ACKNOWLEDGEMENT This report is a produc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is fu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1 研究背景和目标 .1 1.1 研究背景 .2 1.1.1 中国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所面临的挑战 .2 1.1.2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协同路径的意义 3 1.2 研究目标 .3 2 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 4 2.1 城市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5 2.2 措施评估方法 8 2.2.1 措施分类 .8 2.2.2 措施评估 .19 3 中国城市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评估 .21 3.1 已有研究进展 22 3.2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协同分析方法 .23 3.2.1 城市类型划分 23 3.2.2 中国城市尺度排放预测模型建立 .25 3.2.3 情景设计方法 29 3.3 全国城市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评估 .30 3.3.1 碳达峰目标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作用 .30 3.3.2 协同目标对全国城市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的推动作用 .37 4 城市编制“双达”路径技术指南 46 4.1 城市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47 4.2 城市编制“双达”路径工作思路 .52 4.3 城市编制“双达”路径工作内容 .53 目录 C A T A L O G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方法及案例研究 5 典型城市案例 .56 5.1 综合服务业型城市 .57 5.1.1 北京市“双达”路径分析 57 5.1.2 深圳市“双达”路径分析 66 5.2 偏轻工业型城市 75 5.2.1 济南市“双达”路径分析 75 5.2.2 成都市“双达”路径分析 84 5.2.3 苏州市“双达”路径分析 93 5.2.4 合肥市“双达”路径分析 101 5.3 偏重工业型城市 108 5.3.1 唐山市“双达”路径分析 108 5.3.2 郑州市“双达”路径分析 115 5.3.3 石家庄市“双达”路径分析 123 6 不同类型城市协同减排路径 .133 6.1 综合服务业型城市 .134 6.2 偏轻工业型城市 135 6.3 偏重工业型城市 136 6.4 能源生产型城市 137 6.5 旅游型城市 138 6.6 农业型城市 139 7 结论与展望 .140 7.1 结论 141 7.2 减排措施总结 142 7.3 城市“双达”建议 .142 研究背景和目标 1 在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面 临着来自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双重 挑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决 定了我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 高度同源性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快 结构调整、深挖协同减排潜力将是我国应 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 2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 方法及案例研究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所面 临的挑战 在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的经 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的快速增 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面临着来自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的双重挑战。近年来,以 PM 2.5 为特征的大气复 合污染给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 了不利影响。全国主要城市群地区均出现了不同 程度的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 放达峰,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 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 着2013年我国政府启动向污染宣战,相继发布 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后,大 气污染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十三五” 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工作 推进成效最好、得到公众乃至国际社会高度认 可的五年,全面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超额实现 “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2021 年 全国 339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8 个城市环境空 气质量达标,占比64.3%。其中,细颗粒物(PM 2.5 ) 年均浓度已实现“十三五”以来的“六连降”, 浓度平均为 30μg/m 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 到 87.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 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 输结构还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 近或达到上限,依旧面临生态环境风险累积高发的 局面。2021 年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仍有 121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空气质量未达标 城市数量超过 1/3,与世界生态环境先进水平相比, 与 2035 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目标相比,与我国自 身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由于能源、工业以及民用领域的固定源污染减排潜 力逐渐缩小,未来空气污染防治难度将加大,我国 城市空气质量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以城市为单元的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将持续推进与升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五次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造成气候变暖 的主要原因。有证据显示,1750 年至今的总人为 辐射强度相比 2005 年报告中的数值提高了 43%。 在过去 50 年里,全球共发生 1.1 万多起由天气、 气候和水导致的灾害,造成了 200 万人死亡和 3.6 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极端天 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及严重性有所增加, 各方已经在《巴黎协定》达成共识,在本世纪末, 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之 内设定为基本目标,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之内 而努力。IPCC 第六次报告指出,自 1850-1900 年 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 1℃,并指出从 未来 20 年的平均温度变化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 达到或超过 1.5℃,并对未来超过 1.5℃的全球升 温水平的可能性进行了新的估计,指出除非立即、 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 制在接近 1.5℃或甚至是 2℃将是无法实现的。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碳排放 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 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到 2030 年的自主贡 献目标,包括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 2005 年下降 60-65%。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5 届 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 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 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3 研究背景和目标 从中国政府首次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提出 “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到峰值”以 来,我国开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3-2016 中 国碳排放总体呈平稳下降的趋势,然而 CDIAC、 UN、BP 多个机构数据显示,2017 年受到经济上 行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回暖态势, 中国碳排放出现反弹。研究表明,2018 年中国碳 排放相比2017年进一步上升,碳排放强度下降 带来的减排量被重工业生产回暖和天然气使用增 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量所抵消。截至2020年,中 国碳排放强度比 2015 年降低了 18.8%,比 2005 年降低 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 40%- 45% 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 的局面。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还 会持续增长,而非化石能源准备周期和建设周期 长、投入高的特点将导致我国能源系统向非化石 资源转型面临较大的阻力。综合来看,中国实现 2030 年达峰目标仍然面临着挑战。 1.1.2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协同 路径的意义 在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面 临着来自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双重挑战。 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温室 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高度同源性的特点, 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结构调整、深挖协同减排潜 力将是我国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 途径。 城市是政策落地实施的基本单元,是未来实 现协同减排的关键区域。目前,广州、大连、成 都等城市已经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研究,北京、 武汉等城市提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但能将两者 统一起来的城市不多。根据各地区官网政策公开 信息统计,截至2022年4月,全国31个省(区、市) 目前仅有 26% 的省(区、市)制定并出台了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受资源禀赋、 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城 市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和排放特征也有较大 差异,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减排路径也将显著不同。 因此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制订协同减排路径、探究 我国空气质量达标和城市碳达峰间的协同作用, 对实现我国城市尺度的协同减排具有关键意义; 然后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总结不同类型城市协 同减排措施,编制城市协同减排典型案例集,并 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不同类型城市开展协同减排 工作的重点和思路,可供省、市两级生态环境管 理部门和地方技术支撑部门开展协同“双达”培训、 不同类型城市开展协同“双达”政策实践交流使用; 同时也为决策者出台协同“双达”政策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标 (1)建立基于统一源分类体系与源排放表征 技术方法的城市尺度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 的清单编制方法; (2)建立经济-能源-排放耦合动态响应 分析方法以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协 同分析框架; (3)以北京、深圳、成都、合肥等城市为典 型案例城市,进行能源、经济发展预测,制定符 合其城市发展的城市协同“双达”路径,综合评 估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各措施带来 的减排效益。 (4)基于典型城市的实践案例,探讨空气质 量目标导向下城市“双达”的路径和策略,为国 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背景下“双达”在城市层面的 实践提供研究参考和决策依据。 4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 方法及案例研究 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 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 2 建立高精度的城市排放清单是摸清城市排放现状、指导城市未来协同减排路径的基础。 在我国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分析历史城市尺度大气污染物和碳 排放特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统一污染物与碳 排放的、覆盖所有全国城市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序列,以及对应的措施评估方法。 5 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 2.1 城市大气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建立高精度的城市排放清单是摸清城市排放 现状、指导城市未来协同减排路径的基础。在我 国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分 析历史城市尺度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特征、变化 趋势及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仍然 缺乏统一污染物与碳排放的、覆盖所有全国城市 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序列。 一方面,由于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 排的概念在近年来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 标后才逐渐受到关注,过去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物 排放清单和碳排放清单的发展相对独立,并未形 成统一的方法学。2013 年以来以“2+26”区域 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基于自身空气质量管理的需求 已经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手册》指导下 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但 并未关注碳排放。另外有一些研究收集公开的城 市年鉴数据(主要包括能源、工业产品产量等) 统一估算了中国部分城市的碳排放,但这类研究 往往不讨论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或仅通过简化方 法估算。 另一方面,缺乏完整的城市层面的基础数据 成为制约全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发展的 主要因素。由于基于代用参数将省级排放直接分 配到城市无法反映精细尺度上的真实排放分布情 况,应当尽可能使用城市级别的基础数据自下而 上地建立城市排放清单以保证清单精度和准确性。 然而,目前缺乏完整的、可支持建立全国大气污 染物和碳排放清单的城市级基础数据,如城市能 源消耗量、产品产量、各行业污染控制水平等。 城市本地调研数据获取周期长且往往不对外公开, 从城市统计年鉴中获取数据则存在数据缺失及口 径不统一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基于多源数据 融合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全国城市排放计算参数数 6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 方法及案例研究 据库,通过引入大量可定位至城市的电力和工业点 源信息、在县一级开展机动车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 的拟合及修正等方法保证各城市尽可能使用本地化 的排放计算参数,进而提升城市排放清单的表征精 度。然后,针对不同排放源使用基于技术和动态过 程的排放表征方法计算排放,建立起2012-2018 年覆盖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中国城市尺 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经空间化分配过程后可进一 步与空气质量模式进行对接。本研究建立的 2012- 2018 年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估算了在 城市行政区划边界内产生的直接排放,包括 SO 2 , NO X ,PM 2.5 ,CO,VOC,BC,OC,NH 3 和 CO 2 排放。图2-1展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建立 2012-2018年中国城市排放清单的技术路线。本 研究将城市排放清单源分类划分为电力、工业、交 通、民用、溶剂使用、其他,共六大类,并针对污 染物产生机理和排放特征的差异按照部门 / 行业、 燃料 / 产品、燃烧 / 工艺技术以及末端控制技术将 每类排放源分为四级,自第一级至第四级逐级建立 完整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由于单一数据源无法 满足基于四级排放源建立城市级排放清单相关数据 需求,本研究使用了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建立了完整 覆盖全国城市所有源分类的排放数据库,通过引入 大量点源及区县尺度参数保证了各城市排放计算参 数具有较高的本地化率,从而提升城市排放清单的 精度,涉及的数据源的具体信息见表 2-1。 对于可直接获取点源排放计算参数的排放源, 即电力源、工业源中被点源数据库覆盖的部分,通 过基于企业 / 设备和工序的点源排放表征模型精确 刻画各城市的电力及重点工业行业排放特征。首先 从数据库中获取逐点源的燃料使用量、工业产品产 量、硫份、灰分、末端控制信息等计算参数,然后 基于宏观统计数据、演替模型和中国多尺度排放清 单 模 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排放源 电力 工业 交通 民用 溶剂使用 其它 图 2-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建立 2012-2018 年中国城市排放清单技术路线 网络化排放 多个数据源 直接获得 补充约束 面源耦合 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 活动水平 排放因子 污染物去除效率 产品产量 硫份燃料消耗量 灰份 末端控 制信息 演替 模型 MEIC 排放因子 与末端控制信 息数据库 宏观 统计 面源 排放 代用 参数 行政 区划 信息 7 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 表 2-1 数据源信息 数据源 对应源 精度 信息 中国燃煤电厂数据库 (CPED) 电力源 - 煤电 机组 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分、 燃烧技术、末端控制信息 CCED 工业源 - 水泥 生产线 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分、 生产工艺、末端控制信息 生态环境部重点工业基础信 息的未公开统计结果(全口 径数据) 工业源 - 平板玻璃 生产线 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末端控 制信息 中国钢铁工业点源数据库 工业源 - 钢铁 生产线 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分、 生产工艺、末端控制信息 生态环境部环境统计数据 (环境统计数据) 工业源 - 钢铁、油气生产、 其他火电、焦炭、有色金属、 工业锅炉 企业 燃料使用量、燃料硫份、燃料灰分、 部分生产工艺和燃烧技术信息、 部分末端控制信息 区县尺度机动车排放数据库 交通源 - 机动车 区县 分区县排放量 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 (MEIC) 所有源 省 分省排放量 CEADs 所有源 省 分省分行业能源使用情况 分省能源平衡表 所有源 省 分省能源消费量 分省工业产品产量 所有源 省 分省工业产品产量 China,简称 MEIC,http://meicmodel.org)提 供的排放因子与末端控制信息数据库对计算参数 进行补充约束,最终形成四级排放源分类下标准 化的活动水平、排放因子和污染物去除效率,计 算点源排放并可进一步聚合至城市。对于无法获 取点源排放计算参数的排放源或非点源的排放源, 使用耦合面源排放的方法进行补充。对于交通源 中的机动车部门,使用 Zheng 等人开发的区县尺 度机动车排放模型估算获得的区县尺度机动车排 放按城市聚合,即得到了城市机动车排放量。该 模型在县一级进行了活动水平拟合和排放因子表 征技术方法的修正,通过将排放分配误差约束在 县域范围减少后续网格化过程引入的空间分配误 差,因此也能够保证城市尺度机动车排放表征的 精确度。对于电力源、工业源中未能被点源数据 库覆盖的部分,交通源中的非道路机械部门,民 用源,溶剂使用源和其他源,由于它们具有面源 排放特征且缺少城市层面可用数据,统一采用将 MEIC 提供的省级排放基于代用参数向下分配至 城市的方法。最终,各类源排放在省级尺度上受 到 MEIC 省级排放约束后形成中国城市尺度高分 辨率排放清单。各类源排放的编制方法参考了贺 克斌等人编制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 气体协同减排方法指南》。 为支持空气质量模式的输入,需要进一步对 排放进行网格化处理,点源排放从相应的数据库中 获取经纬度位置直接进行定位。机动车排放根据各 车型活动规律和不同类型道路行驶里程分配权重将 县级排放量分配到各类型道路,通过各类道路的高 精度路网数据最终将排放分配到网格。对于其他面 源,首先基于不同区县活动水平参数将排放分配到 区县,然后通过总人口 / 城市人口 / 农村人口栅格 数据将区县排放分配到网格。至此,本研究建立的 中国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既可以支持全国城 市尺度的排放分析,又能与大气化学模式所需的网 格化输入对接支持空气质量模拟。 8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 方法及案例研究 2.2 措施评估方法 2.2.1 措施分类 2.2.1.1 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 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直接 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用能方式,并反映人 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 2020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为 556.63EJ,同 比下降4.5%,2009年至2019年平均增长1.9%。 中国连续 12 年保持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最大国的 地位,全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为 145.46EJ,同比增 长 2.1%,2009 年至 2019 年平均增长 3.8%,占 世界的比重为26.1%,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 创历史最高水平。从我国能源供应结构来看,目 前我国能源供应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 能源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燃煤机组在 总体电源构成以及火电中的主体地位。调整能源 结构,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一 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020年,全球总发电量为26.82万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0.9%,2009年至2019年平均增长2.9%。 中国连续 10 年保持全球最大发电国的地位,全年 总发电量为7.7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 2009 至 2019 年平均增长 7.3%,截至 2020 年, 中国发电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9.0%,比上年提高 1.21 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2020 年燃煤发 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比依然高达56.8%, 使得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电力 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电源结构来看,主要是水电开发速度不快, 核电和地热发展缓慢,小火电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 火电装机比重过大造成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同 时电力用煤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电力行业对煤炭 依赖度越来越高,对节能减排造成巨大压力。二是 从电源布局来看,主要是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 源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煤电装机过多、过 密,造成环保压力加大。此外,煤炭运输已占铁路 货运能力的l/3以上,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 超负荷的运输格局,更加剧了运力紧张,导致煤炭 的污染不仅存在于煤炭的终端消费,还存在于煤的 前期开发过程中。 因此,调整能源结构要从减少对石化能源资 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煤电比重;大力发展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把光伏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几个方面入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中国电力产业, 必须调整电源生产结构,优化电源布局结构,构 建以优化发展煤电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能源,合 理布局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 具体措施如表 2-1。 9 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 表 2-1 能源结构调整措施 措施名称 具体措施 加强散煤治理 将散煤监管职责全面分解落实到街道(乡镇),严格实施考核问责;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 委会)以及环境监管网格员作用,及时发现和制止“无煤化”区域散煤使用反弹等问题。 建立煤球球渣发现和上报制度,垃圾内发现煤灰和废煤球的,追根溯源,严格倒查,从重处罚。 煤炭质量管控 推进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炉前煤质检测体系建设,做好企业煤质信息收集管理及特殊煤质 报备工作。对使用不达标煤质的单位依法处罚,加强煤质检验机构管理,规范企业自测煤质 计量器具使用。 削减非电用煤 制定有色、耐材、炭素、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压减煤炭消费行动方案,明确划分压煤重点企业。 燃煤污染控制 开展工业炉窑用煤情况抽测,依法查处使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煤炭的企业。 开展燃煤锅炉在用燃煤执法检查,对违规使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的单位依法处罚并责令 整改。 研究制定各区县年度减煤目标,并下发各相关部门。 严把煤炭堆存关 督促各堆场建立煤炭经营管理台账,明确各批次煤炭来源及去向。 严把煤炭运输关 严格监管汽运煤炭车辆持证运输,严厉查处无证运煤、违反禁行规定、超载超限、无遮盖撒 漏、运输煤炭质量不达标等违法行为。 严把煤炭准入关 依法严厉查处无照经营、流动售卖散煤等违法行为。对涉农区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街镇全 覆盖,发现违法售卖行为的依法查没处罚。 煤电机组淘汰 制定年度燃煤电厂煤电小机组(小于 30 万千瓦以下)淘汰计划。 加强燃煤电厂监管(末端 治理) 对所有燃煤电厂开展巡查,重点检查燃料购买记录、使用台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及在 线监测数据情况,督促燃煤机组稳定达到超低排放。 锅炉综合整治 开展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执法检查,对排放超标单位依法处罚。 检查在用锅炉现状,动态更新完善在用锅炉台账。 对辖管工业燃煤及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开展巡查,其中对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至少抽查 20%。重点检查燃料购买记录、使用台账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等数据情况,适时抽取部 分锅炉进行监督性监测;对复燃煤和排放超标等违法行为依法严格查处,对已领取财政奖励 的锅炉依规予以追回。 开展在用燃煤小锅炉调查,加大燃煤小锅炉(含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 设施)淘汰力度。 对辖区内燃煤锅炉淘汰改造情况开展“回头看”,防治已淘汰的燃煤小锅炉“死灰复燃”。 清洁能源替代 开展农业大棚、食用菌、烤烟叶、中药材烘干、畜禽养殖等领域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工作。 制定全市及各区县年度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光伏发电等)发展目标。 推进清洁取暖 开展清洁取暖设备的运维服务,保障取暖设备正常运行。 扩大禁燃区范围 根据清洁取暖改造进展情况,调整扩大各区县禁燃区范围;相关远郊区(市)县可根据管控 需要,优化调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依法对违规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单位进行处罚。 加强企业监管 (末端治理) 重点企业部署安装环保用电智能监管系统。通过对工业企业生产设施与污染防治设施用电实 施负荷、异常用电等实时动态监测,实现对企业停产与限产、治污设施擅自停运与低负荷运 行的实时监测、预警、分析与管理。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各区县要全面评估实施改造的钢铁、水泥、陶瓷企业等是否严格按照超低排放指标要求进行 改造,未按要求达到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要进行停产改造。 10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 方法及案例研究 2.2.2.1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 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 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 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要坚持 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 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 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 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 转变。 2021 年以来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 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 业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先进制造业、 新兴服务业、“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 业态、新模式)”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 驱动力。其中,三大产业格局保持稳定,新兴服 务业发展迅速。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数据,截 至2021年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登记在册 企业分别为152.0万户、968.1万户、3722.2万户, 分别占 3.1%、20.0%、76.9%。第三产业呈大进 大出特点,新兴服务业新设企业增速明显,文体 娱乐、餐饮服务等加速恢复,服务业发展优势突 出,6个细分行业新设企业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 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关于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的意见》中,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意味着“碳达峰、 碳中和”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前所未有的压 力,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重大战略机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促进产业由高 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 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 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 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 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 由大变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 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 发展。具体措施如表 2-2。 11 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措施评估方法 表 2-2 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措施名称 措施说明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城市用地格局,构建城市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形成城市一级通风廊道 和二级通风廊道,一级通风廊道内污染企业逐步退出转移,通风廊道范围内避免过高过密建 筑物的开发建设,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集中整治,有序退出 与主导产业发展冲突的企业。 深化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 整和升级改造 完成有色金属冶炼、高能耗高污染再生铅再生铝生产、砖瓦、建筑陶瓷、岩棉、中大型石材 生产加工、园区外化学原料生产等行业调整。涂料、油墨行业基本完成从高 VOCs 含量产 品向低 VOCs 含量产品的转型升级;包装印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家具制造、木制品加 工等行业和涉涂装工艺的企业,使用的涂料、油墨等原辅料基本完成由高 VOCs 含量向低 VOCs 含量的转型升级。 推进企业集群升级改造 结合本地产业特征,针对特色企业集群,进一步梳理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发展规模及结构, 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总体要求,制定综 合整治方案,建设清洁化企业集群。 制定集群清洁运输方案,优先采取铁路、水运、管道等方式运输;推广集中供汽供热或建设 清洁低碳能源中心;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集中涂装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等。 实施镇村产业聚集区淘汰 机制 开展镇村产业聚集区年度考评,对本区评价排名后15%的镇村产业聚集区,采取疏解、淘汰、 整合、升级改造等措拖,实现“腾笼换鸟”、提质增效。 推进重污染工业企业搬迁 改造 对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铸造、炭素、化工、造纸、印染等重点行 业的工业企业开展全面调查摸底,严格依照行业排放标准确定重污染企业名单。 积极协调可以承接搬迁企业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统筹制定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方 案 , 明确企业就地改造、退城入园、转型转产或者关闭退出的搬迁改造方式和完成时间。 深入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一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