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线上版)-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pdf
本研究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以下简称“社投盟”)资助,并提供技术支持,旨在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生态 建设、促进国际交流。报告描绘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布局,并基于案例研 究和行业访谈探索了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期待本报告可以促进中国市场“影响力投资” 的发展,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义利并举,投向美好未来! 报告著作权由研究团队与社投盟共同所有。报告中的观点和结论谨代表研究团队观点,不属于社投盟及其 附属机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主席、理事和会员等。图表和表格中的颜色、边界等信息并不反映对该地区 法律地位的任何判断。 本报告于2022年11月首次发布。 报告的转载和引用请参照以下规则: 1.任何机构或个人如需转载报告内容,需事先与社投盟联系获得授权,报告中所涉及的文字、图表和观点 原则上“不允许修改转载”; 2.报告内容的引用需注明来源,请引用为: 卢轲等.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2022).深圳: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2022.11. 如有关于研究的任何问题,请咨询社投盟特约研究员卢轲:luke.lu@casvi.org 马蔚华 葛兴安 王 思 黄志敏 王苡憬 曾惠子 骆潇濛 卢 轲 高 杨 李 懿 张日纳 葛愈丹 杨云轲 陈鑫悦 杨 黔 荣誉顾问 研究顾问 研究负责人 研究项目助理 研究团队 版权所有 © 2022本研究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以下简称“社投盟”)资助,并提供技术支持,旨在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生态 建设、促进国际交流。报告描绘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布局,并基于案例研 究和行业访谈探索了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期待本报告可以促进中国市场“影响力投资” 的发展,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义利并举,投向美好未来! 报告著作权由研究团队与社投盟共同所有。报告中的观点和结论谨代表研究团队观点,不属于社投盟及其 附属机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主席、理事和会员等。图表和表格中的颜色、边界等信息并不反映对该地区 法律地位的任何判断。 本报告于2022年11月首次发布。 报告的转载和引用请参照以下规则: 1.任何机构或个人如需转载报告内容,需事先与社投盟联系获得授权,报告中所涉及的文字、图表和观点 原则上“不允许修改转载”; 2.报告内容的引用需注明来源,请引用为: 卢轲等.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2022).深圳: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2022.11. 如有关于研究的任何问题,请咨询社投盟特约研究员卢轲:luke.lu@casvi.org 马蔚华 葛兴安 王 思 黄志敏 王苡憬 曾惠子 骆潇濛 卢 轲 高 杨 李 懿 张日纳 葛愈丹 杨云轲 陈鑫悦 杨 黔 荣誉顾问 研究顾问 研究负责人 研究项目助理 研究团队 版权所有 © 2022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 影响力投资 101 本报告旨在探索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的价值。 影响力投资,是旨在产生积极且可度量的社会与 环境影响力,并同时带来财务回报的投资。该概 念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并 在全球推广,截至2022年全球不完全统计资产规 模已达1.164万亿美元。双碳目标,则是2020年 9月22日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 合国大会宣布的目标: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 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影响力投资的核心投资领域 之一,诸多的影响力投资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度量的成效。因 此,影响力投资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发 挥了一定作用。理论上,影响力投资也有潜力帮 助中国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但是,在中国双碳 政策接连出台、投资活动井喷式发展的当下,对 于影响力投资如何帮助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讨论 却极其有限。本报告希望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探 讨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潜在价值, 吸引更多人在这一领域应用、创新,从而促进双 碳相关投融资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分为八个章节,前五章讨论了中国实现双 碳目标的全球背景、政策布局、产业规划、投资 需求以及关键挑战,第六章和第七章总结了海外 通过影响力投资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以及国内相 关方对影响力投资价值的初步认识和争议,最后 第八章总结了影响力投资对双碳目标的价值及其 实现路径。 ● 第一章阐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 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影 响深远且紧迫,改变刻不容缓,其应对关键 在于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七种温室气体(尤 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全球53个国 家已经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设定了碳中和 目标。 ● 第二章汇总并分析了中国与双碳目标相关的 政策。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出台应对气候变 化相关政策;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调 整;2021年“1+N”政策体系提出,从减少碳 排放、加强碳吸收和有组织地推进碳减排工 作三方面制定了可追踪的执行路线图。 ● 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发展 要求。中国需要在电力、制造、交通以及建 摘要 感谢以下机构和个人在报告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 致谢 个人 (排名不分先后) 刘 钊 张润涛 张 昕 左 林 卢 琦 葛 勇 路培贤 陶 岚 王逸霖 徐钿钿 庞宝欣 王苡憬 Lisa Genasci 浦晓文 汤晓娜 黄宇璠 机构 (排名不分先后)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001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 影响力投资 101 本报告旨在探索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的价值。 影响力投资,是旨在产生积极且可度量的社会与 环境影响力,并同时带来财务回报的投资。该概 念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并 在全球推广,截至2022年全球不完全统计资产规 模已达1.164万亿美元。双碳目标,则是2020年 9月22日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 合国大会宣布的目标: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 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影响力投资的核心投资领域 之一,诸多的影响力投资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度量的成效。因 此,影响力投资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发 挥了一定作用。理论上,影响力投资也有潜力帮 助中国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但是,在中国双碳 政策接连出台、投资活动井喷式发展的当下,对 于影响力投资如何帮助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讨论 却极其有限。本报告希望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探 讨影响力投资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潜在价值, 吸引更多人在这一领域应用、创新,从而促进双 碳相关投融资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分为八个章节,前五章讨论了中国实现双 碳目标的全球背景、政策布局、产业规划、投资 需求以及关键挑战,第六章和第七章总结了海外 通过影响力投资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以及国内相 关方对影响力投资价值的初步认识和争议,最后 第八章总结了影响力投资对双碳目标的价值及其 实现路径。 ● 第一章阐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 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影 响深远且紧迫,改变刻不容缓,其应对关键 在于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七种温室气体(尤 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全球53个国 家已经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设定了碳中和 目标。 ● 第二章汇总并分析了中国与双碳目标相关的 政策。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出台应对气候变 化相关政策;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调 整;2021年“1+N”政策体系提出,从减少碳 排放、加强碳吸收和有组织地推进碳减排工 作三方面制定了可追踪的执行路线图。 ● 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发展 要求。中国需要在电力、制造、交通以及建 摘要 感谢以下机构和个人在报告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 致谢 个人 (排名不分先后) 刘 钊 张润涛 张 昕 左 林 卢 琦 葛 勇 路培贤 陶 岚 王逸霖 徐钿钿 庞宝欣 王苡憬 Lisa Genasci 浦晓文 汤晓娜 黄宇璠 机构 (排名不分先后)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001筑四大领域减碳,脱碳路径的主线可归结为 “能源供给端脱煤化—能源转换端低碳化—能 源消费端电气化”,配合工业活动能效提升、 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碳捕捉技术落地和生态 碳汇巩固。 ● 第四章结合产业发展要求指出了中国的投资需 求。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资金缺口达百万亿, 并且九成需要调动社会资本;目前双碳领域 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要实现双碳目标绿色 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特别需要引导金 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绿色股权投资。 ● 第五章总结了前四章中体现的中国实现双碳 的三大挑战。第一,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 来生产力突破;第二,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 气候变化的平衡;第三,产业转型需要撬动 大量社会资本支持。 ● 第六章汇总了八家在碳中和领域有所建树的 海外机构的影响力投资实践。在双重目标的 指引下,这些机构通过影响力投资方法论的 开发和实践案例的积累,努力让影响度量为 投资带来增量价值;许多大型投资机构正通 过注资小型影响力投资机构来切入这一领 域,这一领域最大的挑战是促进技术创新, 并需要继续开发影响度量手段。 ● 第七章汇总了十家双碳投资相关的投资者、 创业者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访谈。双碳领 域影响力投资先行者认为影响力投资能够挖 掘价值洼地,找到尚未被主流资本关注的蓝 海赛道,并且通过影响力投资这一概念团结 价值观相同的投资者、创业者和第三方服务 机构从而协力创新;然而,目前中国市场对 影响力投资这一追求双重目标的概念存在争 议,其产生价值的链条、相对优势的基础、 需要衡量的重点以及核心的需求主体都尚不 清晰。 ● 第八章尝试定义影响力投资本质并勾勒其对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者被 价值观驱动追求双重目标,影响度量等手段 的完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双重目标。出于 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道德正义,在双碳领域 既需要促进减碳技术的早期创新,也需要帮 助各类人公平地适应气候变化。因此影响力 投资将帮助解决“生产力发展”和“平衡适应和 减缓”的挑战。此外,通过搭建追求“双重目 标”的生态,影响力投资也可以撬动更多社会 资本进入双碳领域,从而帮助解决“吸引社会 资本”的挑战。 总而言之,追求双重目标的影响力投资,可以在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支持早期创新从而提 高生产力、考虑减缓和适应平衡从而促进公平。 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是气候变化。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习主席于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提出 了“中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做出了伟大承 诺。 2022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综合评估报告显示,虽然各国正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但是这些努力仍不足以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限制在关键的1.5摄氏度以内。面对这样的逆潮,在 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主席再次强调了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展现了大国担当与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我很高兴看到这份报告尝试了以影响力投资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探索。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一场颠覆 性的能源革命,又是一场重大的经济转型,本质上是一场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减排技术尚未成熟、碳排放核算和交易体系有待完善、需要调动大量社会融资等挑 战。影响力投资是过去十余年在全球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创新投资理念和实践,它强调一笔投资既有良好 的财务回报,又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可测量的正面影响。影响力投资尝试融合,以公益的理念、商业的模 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五大发展理念非常契合。这份报告清晰地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影响力投资的推广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在实 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能更好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危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在历史上,我们已经有许多的先行者,在不断 呼吁和推动我们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在气候变化的危机下,我们需要有更多实践者在决策中超 越以往只考虑经济增长的单维模式,综合考虑每项活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帮 助实践者实现这一转变,就是影响力投资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所共同期待的未来。 2022年10月31日 序 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 影响力投资 003 002筑四大领域减碳,脱碳路径的主线可归结为 “能源供给端脱煤化—能源转换端低碳化—能 源消费端电气化”,配合工业活动能效提升、 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碳捕捉技术落地和生态 碳汇巩固。 ● 第四章结合产业发展要求指出了中国的投资需 求。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资金缺口达百万亿, 并且九成需要调动社会资本;目前双碳领域 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要实现双碳目标绿色 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特别需要引导金 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绿色股权投资。 ● 第五章总结了前四章中体现的中国实现双碳 的三大挑战。第一,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 来生产力突破;第二,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 气候变化的平衡;第三,产业转型需要撬动 大量社会资本支持。 ● 第六章汇总了八家在碳中和领域有所建树的 海外机构的影响力投资实践。在双重目标的 指引下,这些机构通过影响力投资方法论的 开发和实践案例的积累,努力让影响度量为 投资带来增量价值;许多大型投资机构正通 过注资小型影响力投资机构来切入这一领 域,这一领域最大的挑战是促进技术创新, 并需要继续开发影响度量手段。 ● 第七章汇总了十家双碳投资相关的投资者、 创业者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访谈。双碳领 域影响力投资先行者认为影响力投资能够挖 掘价值洼地,找到尚未被主流资本关注的蓝 海赛道,并且通过影响力投资这一概念团结 价值观相同的投资者、创业者和第三方服务 机构从而协力创新;然而,目前中国市场对 影响力投资这一追求双重目标的概念存在争 议,其产生价值的链条、相对优势的基础、 需要衡量的重点以及核心的需求主体都尚不 清晰。 ● 第八章尝试定义影响力投资本质并勾勒其对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影响力投资者被 价值观驱动追求双重目标,影响度量等手段 的完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双重目标。出于 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道德正义,在双碳领域 既需要促进减碳技术的早期创新,也需要帮 助各类人公平地适应气候变化。因此影响力 投资将帮助解决“生产力发展”和“平衡适应和 减缓”的挑战。此外,通过搭建追求“双重目 标”的生态,影响力投资也可以撬动更多社会 资本进入双碳领域,从而帮助解决“吸引社会 资本”的挑战。 总而言之,追求双重目标的影响力投资,可以在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支持早期创新从而提 高生产力、考虑减缓和适应平衡从而促进公平。 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是气候变化。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习主席于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提出 了“中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做出了伟大承 诺。 2022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综合评估报告显示,虽然各国正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但是这些努力仍不足以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限制在关键的1.5摄氏度以内。面对这样的逆潮,在 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主席再次强调了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展现了大国担当与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我很高兴看到这份报告尝试了以影响力投资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探索。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一场颠覆 性的能源革命,又是一场重大的经济转型,本质上是一场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减排技术尚未成熟、碳排放核算和交易体系有待完善、需要调动大量社会融资等挑 战。影响力投资是过去十余年在全球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创新投资理念和实践,它强调一笔投资既有良好 的财务回报,又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可测量的正面影响。影响力投资尝试融合,以公益的理念、商业的模 式、金融的工具和科技的手段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五大发展理念非常契合。这份报告清晰地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影响力投资的推广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在实 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能更好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危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在历史上,我们已经有许多的先行者,在不断 呼吁和推动我们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在气候变化的危机下,我们需要有更多实践者在决策中超 越以往只考虑经济增长的单维模式,综合考虑每项活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帮 助实践者实现这一转变,就是影响力投资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所共同期待的未来。 2022年10月31日 序 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价值 影响力投资 003 002图表目录 115 应对气候变化 成为全球共识 1.1 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 7 1.2 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 . 9 1.3 53个国家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承诺碳中和 11 01 双碳目标下的 中国投资需求 4.1 实现碳达峰资金缺口达百万亿,社会资本需求占九成 . 51 4.2 双碳领域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 56 4.3 政府和上市公司活跃,需引导金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股权投资 . 59 04 双碳目标下的 中国政策布局 2.1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 17 2.2 2020年后中国由上至下推动双碳目标 . 18 2.3 解读“1”:明确2025年和2030年“双碳”量化目标 23 2.4 解读“N”:十大行动聚焦碳减排、碳吸收与工作开展 . 26 02 双碳目标下的 中国产业前景 3.1 碳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 33 3.2 电力部门是未来绿色供能主体 . 36 3.3 工业部门推进电气化并提升能效与碳吸收 . 41 3.4 交通运输终端使用全面电气化 . 45 3.5 建筑物提升能效,减少电力消耗 . 47 03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可能面临的挑战 5.1 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生产力突破 . 62 5.2 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平衡 . 65 5.3 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 . 69 05 影响力投资 如何助力中国 实现双碳目标 8.1 定义:影响力投资被双重目标驱动,践行影响度量 105 8.2 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创新直接助力减碳,适应气候变化间接促进减碳 110 8.3 搭建生态:资产所有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投资解决公共问题 112 8.4 总结:影响力投资作为工具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追求双重目标 114 08 碳中和领域 海外影响力投资 实践与反思 6.1 实践特征:在双重目标指引下,多种影响力维度应用方案展现增量价值 . 73 6.2 发展挑战:聚沙成塔,技术与评估手段是重大难题 82 06 双碳领域 中国影响力投资 探索与争鸣 7.1 初步认识:影响力投资引导价值共创潜力高,但生态尚在发展早期 . 86 7.2 价值争议:有意愿推动影响力投资的主体模糊,核心动力不足 94 07 目录图表目录 115 应对气候变化 成为全球共识 1.1 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 7 1.2 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 . 9 1.3 53个国家实现碳达峰,136个国家承诺碳中和 11 01 双碳目标下的 中国投资需求 4.1 实现碳达峰资金缺口达百万亿,社会资本需求占九成 . 51 4.2 双碳领域绿贷和绿债占据主流,股权投资占比需十倍增长 56 4.3 政府和上市公司活跃,需引导金融机构和非上市公司参与股权投资 . 59 04 双碳目标下的 中国政策布局 2.1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 17 2.2 2020年后中国由上至下推动双碳目标 . 18 2.3 解读“1”:明确2025年和2030年“双碳”量化目标 23 2.4 解读“N”:十大行动聚焦碳减排、碳吸收与工作开展 . 26 02 双碳目标下的 中国产业前景 3.1 碳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 33 3.2 电力部门是未来绿色供能主体 . 36 3.3 工业部门推进电气化并提升能效与碳吸收 . 41 3.4 交通运输终端使用全面电气化 . 45 3.5 建筑物提升能效,减少电力消耗 . 47 03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可能面临的挑战 5.1 实现碳减排亟需技术带来生产力突破 . 62 5.2 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平衡 . 65 5.3 产业转型需要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 . 69 05 影响力投资 如何助力中国 实现双碳目标 8.1 定义:影响力投资被双重目标驱动,践行影响度量 105 8.2 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创新直接助力减碳,适应气候变化间接促进减碳 110 8.3 搭建生态:资产所有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投资解决公共问题 112 8.4 总结:影响力投资作为工具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追求双重目标 114 08 碳中和领域 海外影响力投资 实践与反思 6.1 实践特征:在双重目标指引下,多种影响力维度应用方案展现增量价值 . 73 6.2 发展挑战:聚沙成塔,技术与评估手段是重大难题 82 06 双碳领域 中国影响力投资 探索与争鸣 7.1 初步认识:影响力投资引导价值共创潜力高,但生态尚在发展早期 . 86 7.2 价值争议:有意愿推动影响力投资的主体模糊,核心动力不足 94 07 目录应对气候变化 成为全球共识 [1] 01. 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 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 53个国家实现碳达峰, 136个国家承诺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当今面临的最紧迫的危机,全球多地最高气温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极值。世界气象组 织数据显示全球2021年的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基线高出了1.1°C [2] ,预测全球年均温度有50%的几率 [3] ,在2022-2026年间有一年或以上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5°C [4] ,且这一几率正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能在大气中存留100年,且这其中高达80%的碳会在20-200年的时间里溶解到海洋中 [5] , 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多重危害,造成包括空气污染、海水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生物多样性骤减在内的不 可逆转的环境影响。而这些环境问题最终也会辐射到卫生健康与经济民生领域,带来水资源安全受到威 胁、大批人口面临流离失所、粮食和药品供应受影响、巨量的经济损失等一系列社会风险。 1.1 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 [2]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 2021: one of the seven warmest years on record, WMO consolidated data shows. Press Release Number: 19012022 [3]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 WMO update: 50:50 chance of global temperature temporarily reaching 1.5°C. Press Release Number: 0905202 [4]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 2021: one of the seven warmest years on record, WMO consolidated data shows. Press Release Number: 19012022. [5] IPCC. 2022,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H.-O. Pörtner, D.C. Roberts, E.S.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M. Tignor, A. Alegría, M. Craig, S. Langsdorf, S. Löschke, V. Möller, A. Okem (eds.)]. In: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M. Tignor, E.S.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Craig, S. Langsdorf, S. Löschke, V. Möller, A. Okem, B. Rama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 Press. [6] 世界卫生组织. 2021, 环境(室外)空气质量和健康:重要事实. [7] Kulp, S., Sidhva, S. 2021, Sea level rise is a near-term danger. Paris: UNESCO. javier-mars 2021 [27704] [8] 科技日报. 2021, 科学家呼吁重视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1] 本章作者:葛愈丹,卢轲 世卫组织数据表明温室气体浓度加剧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大环境风险之一,已导致420万人 过早死亡,其中约91%的人居住在中低收入国家 [6] 。 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所引发的海洋酸化导致了海洋温度上升、珊瑚白化,对 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且对沿海地区渔业和旅游业 产生影响。 温室气体效应加剧使海水受热升温、陆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在下个世纪可能淹没 诸如马尔代夫、雅加达、上海、曼谷等沿海地区的大部分陆地面积,还会对数亿居民的民生 福祉产生影响。气候模型预计2100年海平面将创下平均上升1.5米的高记录,约1.5亿人将 失去家园 [7] 。 全球变暖伴随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也将影响适合耕作的农业区域及其作物产量,蝗虫、毛虫等 粮食害虫会因高温更加活跃,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粮食安全与长期供应。据悉,全球气温在 35摄氏度基础上每上升1度,农作物产量将降低10% [8] 。 ● ● ● ●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 第一部分 007应对气候变化 成为全球共识 [1] 01. 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 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 53个国家实现碳达峰, 136个国家承诺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当今面临的最紧迫的危机,全球多地最高气温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极值。世界气象组 织数据显示全球2021年的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基线高出了1.1°C [2] ,预测全球年均温度有50%的几率 [3] ,在2022-2026年间有一年或以上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5°C [4] ,且这一几率正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能在大气中存留100年,且这其中高达80%的碳会在20-200年的时间里溶解到海洋中 [5] , 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多重危害,造成包括空气污染、海水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生物多样性骤减在内的不 可逆转的环境影响。而这些环境问题最终也会辐射到卫生健康与经济民生领域,带来水资源安全受到威 胁、大批人口面临流离失所、粮食和药品供应受影响、巨量的经济损失等一系列社会风险。 1.1 气候变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 [2]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 2021: one of the seven warmest years on record, WMO consolidated data shows. Press Release Number: 19012022 [3]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 WMO update: 50:50 chance of global temperature temporarily reaching 1.5°C. Press Release Number: 0905202 [4]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 2021: one of the seven warmest years on record, WMO consolidated data shows. Press Release Number: 19012022. [5] IPCC. 2022,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H.-O. Pörtner, D.C. Roberts, E.S.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M. Tignor, A. Alegría, M. Craig, S. Langsdorf, S. Löschke, V. Möller, A. Okem (eds.)]. In: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M. Tignor, E.S.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Craig, S. Langsdorf, S. Löschke, V. Möller, A. Okem, B. Rama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 Press. [6] 世界卫生组织. 2021, 环境(室外)空气质量和健康:重要事实. [7] Kulp, S., Sidhva, S. 2021, Sea level rise is a near-term danger. Paris: UNESCO. javier-mars 2021 [27704] [8] 科技日报. 2021, 科学家呼吁重视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1] 本章作者:葛愈丹,卢轲 世卫组织数据表明温室气体浓度加剧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大环境风险之一,已导致420万人 过早死亡,其中约91%的人居住在中低收入国家 [6] 。 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所引发的海洋酸化导致了海洋温度上升、珊瑚白化,对 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且对沿海地区渔业和旅游业 产生影响。 温室气体效应加剧使海水受热升温、陆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在下个世纪可能淹没 诸如马尔代夫、雅加达、上海、曼谷等沿海地区的大部分陆地面积,还会对数亿居民的民生 福祉产生影响。气候模型预计2100年海平面将创下平均上升1.5米的高记录,约1.5亿人将 失去家园 [7] 。 全球变暖伴随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也将影响适合耕作的农业区域及其作物产量,蝗虫、毛虫等 粮食害虫会因高温更加活跃,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粮食安全与长期供应。据悉,全球气温在 35摄氏度基础上每上升1度,农作物产量将降低10% [8] 。 ● ● ● ●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 第一部分 007图表1 气候变化对不同自然与人类系统的影响风险等级 图表2 全球温度变化观测数据及人为排放对气候路径影响的模拟数据 资料来源:IPCC,社会价值投资联盟 资料来源:IPCC,社会价值投资联盟 与此同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2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 [9] 中发出严正警告,人 类对气候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的机会窗口正在逐渐关闭,若不立即针对所有部门进行深度减排,将全球变 暖限制在1.5℃内将毫无可能。因此,人类采取气候行动刻不容缓。IPCC研究肯定了人类对累积碳排放量 的控制能很大程度地影响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C标准内的概率。如图2所示,在模拟的不同气候变化可 能的范围中,更快速的碳减排行动(蓝色路径标注出的区域)相比无行动(紫色路径标注出的区域), 能显著降低气候升温阈值超标的可能性。 图表3 1970-2020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构成 资料来源:联合国,社会价值投资联盟 [9] IPCC. 2022,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M. Tignor, E.S.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Craig, S. Langsdorf, S. Löschke, V. Möller, A. Okem, B. Rama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A, 3056. 1.2 碳中和目标致力减少温室气体净排放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 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 目标”。“碳达峰”(Carbon Peak Emission)指某地区或行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时点,是先 行于“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即人为源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汇的清除量相互抵消的必要条件。对 比“碳达峰”着力碳消费总量与碳强度的“减法”,“碳中和”则以碳排放端与吸收端的总平衡为目标,在达 峰基础上对碳汇与碳负排放的“加法”作出了额外要求。 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规定管控的七种温室气体,囊 括了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氧化亚氮(N 2 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 (SF 6 )、三氟化氮(NF 3 ),且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共197个全球缔约方。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21排 放差异报告》显示 [10] ,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过去50年间断崖式地超过了其他六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图表3),且以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主(约66%)。据2018中国气候变化更新报告,我国 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总体符合全球特征,以二氧化碳为主导,其占温室气体总排放比例超80%(图表4), 其中因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比约97.8%,高于全球水平。 暖水珊瑚 红树林 小型低纬度渔业 北极地区 陆地生态系统 沿海地区 河流 农作物田 旅游业 热疾病患病与死亡率 极高风险 高风险 中风险 低风险 气候变化造成的 额外影响/风险程度 2006-2015 0 1.0 1.5 2.0 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变化 [10]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1,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 The Heat Is On – A World of Climate Promises Not Yet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