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pdf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2022 · 12 国家 · 省级 · 城市 2022 Research Report of China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撰写,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 庆大学联合发布,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 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且不得对 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中 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所有。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 .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R]. 重庆 , 2022. 报告作者 : 蔡伟光,武涌,倪江波,于艳辉,吴景山,付宇,王博,邵琪,付彦博,胡诗文,刘诗颖,李妍,黎烜, 朱双玉,刘赛,王霞,霍腾飞,高景鑫,施庆伟,马敏达 本报告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19BJY065)、儿童投资基金会(项目号:2107-06837)、 能源基金会(项目号:G-2109-33435)资助。 在此郑重感谢资助方对本报告的支持和帮助。 2022 中国建筑能耗 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CHINA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RESEARCH REPORT 免责声明: 推荐引用格式: 专委会专家组成员 : 任宏,李德英,那威,苏醒,徐强,宋业辉,于忠,乔振勇,王庆辉,卢振,刘正荣,罗多,郑超超, 孙金磊,曹慧,马晓雯,吴蔚沁,朱宝旭,刘绍勇,刘雄伟,李林涛,杜博轩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简介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 是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协会由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企事业单位、社 会组织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 行业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主要从事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 和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社团标准、认证标识、技术推广、国际合作、会展培训等服务。 协会宗旨: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 为本、依法推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打造“绿色、健康”建筑为己任,面向政府、行业、市场、企 业、从业人员五个服务,大力推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协会愿景: 引领建筑向更高能效、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营造未来可持续人居环境 共同价值观: 卓越 服务 创新 包容 合作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简介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于 2016 年 3 月组织成立了 能耗统计专业委员会 ,旨在整合行业力量, 协同开展建筑能耗和建筑碳排放专项研究,夯实建筑节能数据基础。2021 年,专委会正式更名为 中 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Building Energy and Emissions, CABEE) 。 专委会是广大致力于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核算、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单位和专业人士自愿加入 组成的社会团体,隶属于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的分支机构。专委会定位为公益性、研究型组织。 专委会的目的和宗旨在于 :搭建中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共享平台,为政府制定政策、标准、规 划提供数据支撑,为建筑节能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来源,为建筑节能行业提供数据增值服务,为我国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专委会现有成员单位 15 家 ,包括: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学 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河南建筑科学 研究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朗绿科技、中国水发兴业能源集团、云南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天 津市建筑节能推广培训中心、中国建筑集团技术中心、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重庆大学为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专委会自 2016 年起每年发布《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历年 报告主题分别为: 2016 年,全国建筑能耗测算; 2017 年,分省建筑能耗测算; 2018 年,建筑碳排放核算; 2019 年,建筑碳达峰情景预测; 2020 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核算与碳中和情景预测; 2021 年,省级建筑碳排放达峰形势评估。 2022 年,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城镇污水处理碳排放核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核算。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专委会建立了涵盖区域建筑能耗、建筑面积、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 构建了区域建筑碳达峰碳形势与状态评估模型、碳达峰碳中和情景预测方法,开发了中国建筑能耗 与碳排放数据库(www.cbeed.cn),为中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支撑。 核心作者单位介绍 重庆大学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智库) 是由重庆大学 1977 级杰出 校友詹复成捐资、经重庆大学批准,由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 学院牵头,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 院联合参与的一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8 年入选 CTTI 中国智库索引,2020 年首批入选重庆市新 型智库。研究院旨在立足行业、钻研学术、建言政府、服务大众,通过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学部、人 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等学科群,组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院将紧密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 中的重大战略、依托充裕的科研资源和多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囊团,通过科学研究、行业创新、 政府咨询、示范推广等融智服务方式,为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推进城乡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和“产、学、研、政”一体化协作网络建设,引领开放、创新、高效和可持续的中国建 设管理新趋势。 重庆大学可持续建设国际研究中心 于 2012 年 10 月,由重庆大学管 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牵头,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学部成立。2013 年中 心与英国里丁大学、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等国内外 7 所知名院校成立了可持续建设国际研究联盟。2017 年中心成为重庆大学首批校级人文社 科重点科研平台。中心深耕可持续建设领域,围绕城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城乡安全可持续统筹以及 城乡双碳可持续发展,践行多学科交叉引领下的多尺度、多维度、多粒度研究,赢得广泛赞誉。 朗绿科技 成立于 2013 年,是建筑及相关领域全国领先的绿色技术 服务公司,致力于绿色科技赋能建筑,实现节能、低碳、健康、智 慧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社会实现碳中和。朗绿科技为各类建筑(园区)提供绿色技术整体解决 方案及专项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建筑节能、建筑能源与环境科技系统、智慧控制及管理系统、能源 与设备运维管理、碳管理、室内污染物防控、综合能源服务及绿建认证咨询等。朗绿科技是朗诗控 股唯一从事绿色技术服务的成员企业,提供从技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交付到长期运维的全过程 服务,现有 100 多位技术专家、300 多项专利技术、200 多个项目的实践经验,在技术实力与市场规 模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报告参研单位 : 0 引言 1 1 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 2 2020 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 2 全国全过程碳排放变化趋势 . 5 建材生产碳排放 . 6 建筑施工碳排放 . 8 建筑运行碳排放 . 9 2 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 13 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 13 分气候区建筑运行碳排放变化趋势 16 各省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 17 新冠疫情对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影响 18 3 中国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 . 20 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 21 城市人均建筑运行碳排放 23 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 24 4 结语 . 27 附录 1 国家与省级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 28 附录 2 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 30 参考文献 . 31 content目录 content 目录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再次强调“积极稳 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也对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 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回顾过去一年,国家部委陆续出台政策文件遵循增进民生福祉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改善人居环境 的目标导向,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走深、走细、追求实效。国家层面双碳战略“1+N” 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各个省份也基本完成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将陆续 发布。下一阶段,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将落实到城市层面,各个城市也将编制城乡建设领域碳 达峰实施方案。然而,城市层面建筑碳排放数据严重缺乏,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按照党的二十 大报告精神和国家对住建领域绿色发展转型的总体安排,《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将建筑碳排放测算与分析继续深入至城市层面,促进住建领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完善。 本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3 个方面:首先是全国层面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的数据核算分析,其次是省级 建筑运行碳排放数据分析,最后是城市级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分析。 引 言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2 全国建筑全过程 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 1 2020 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 2020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 22.7亿tce ,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45.5%。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能耗 11.1 亿 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22.3%; 建筑施工阶段能耗 0.9 亿 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1.9%; 建筑运行阶段能耗 10.6 亿 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21.3%。 2020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50.8亿tCO 2 ,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50.9%。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28.2 亿 tCO 2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 28.2%; 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 1.0 亿 tCO 2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 1.0%;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6 亿 tCO 2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 21.7%。 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包括全国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三个阶段,具体范围如下: 1. 建材生产能耗和碳排放,指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在其生产全过程(含上游的原材料)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包括房屋建筑和基础 设施工程。 2. 建筑施工能耗和碳排放,指建筑业企业施工生产活动带来的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与建筑业统计年鉴口径一致,包括房屋建筑工 程施工(含新建、改扩建、翻新装修、建筑拆除等施工)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 3. 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指当年既有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费,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等维持建筑使用功能的能耗,以及炊事、 热水、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室内活动的能耗,在宏观统计上表现为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中扣除交通运输后的能耗与碳排放。 注: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3 其他 0.5亿tce 公共建筑 4.2亿tce 城镇居建 4.1亿tce 农村居建 2.3亿tce 建材生产阶段 11.1亿 t ce 22.3% 44% 40% 4% 39% 21% 52% 建筑运行阶段 10.6亿 t ce 21.3% 建筑全过程 45.5% 其他 54.5% 22.7亿tce 2020中国建筑 全过程能耗 施工阶段 0.9亿 tce 1.9% 水泥 4.9亿tce 钢铁 5.8亿tce 其他 1.2亿tCO2 城镇居建 9.0亿tCO2 公共建筑 8.3亿tCO2 农村居建 4.3亿tCO2 建材生产阶段 28.2亿 tC O2 28.2% 52% 44% 4% 42% 38% 20% 建筑运行阶段 21.6亿 tC O2 21.7% 建筑全过程 50.9% 其他 49.1% 50.8亿tCO2 施工阶段 1.0亿 tCO2 1.0% 水泥 12.3亿tCO2 钢铁 14.7亿tCO2 2020中国建筑全 过程碳排放 图1 | 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及占比情况 a. 能耗 b. 碳排放 1. 能 源 消 费 数 据 按 照 发 电 煤 耗 测 算 ; 2. 2020 年 全 国 碳 排 放 总 量 为 99 亿 吨 , 数 据 引 自 英 国 石 油 公 司 ( BP) 发 布 的 2021 年 《 世 界 能 源 统 计 年 鉴 》 。 3. 建 材 生 产 能 耗 与 碳 排 放 口 径 为 当 年 建 筑 业 消 耗 的 建 材 在 其 生 产 全 过 程 ( 含 上 游 的 原 材 料 ) 能 耗 和 碳 排 放 , 包 括 房 屋 建 筑 和 基 础 设 施 工 程 。 4. 建 筑 施 工 阶 段 能 耗 和 碳 排 放 口 径 为 建 筑 业 企 业 施 工 生 产 活 动 带 来 的 能 源 消 费 及 其 碳 排 放 , 与 建 筑 业 统 计 年 鉴 口 径 一 致 , 包 括 房 屋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 含 新 建 、 改 扩 建 、 翻 新 装 修 、 建 筑 拆 除 等 施 工 ) 和 基 础 设 施 工 程 施 工 。 注: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4 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说明 依据国际标准,碳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三个范围。同样,本报告 将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界定为以下 3 大范围: ①建筑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直接消费的化石能源带来的碳排放,主要产生于建筑炊 事、热水和分散采暖等活动。生态环保部发布的《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 就是按照此口径划分行业碳排放边界。 ②建筑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消费的电力和热力两大二次能源带来的碳排放,这是建 筑运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①和②相加即为建筑运行碳排放。 ③建筑隐含碳排放。指建筑施工和建材生产带来的碳排放,也被称为建筑建造碳排放或建筑 物化碳排放。其中建筑施工碳排放,包括建造阶段施工、使用阶段维护施工和建筑到寿命拆 除施工的碳排放。 由于建筑业中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厂房仓库等房屋建筑和铁路、道桥、隧道、水利水运等 基础设施土木工程建筑,建筑建造碳排放也可据此划分为两个口径:一是建筑业建造碳排放, 二是房屋建筑建造碳排放。前者涵盖当年所有工程建设项目所消耗建材而产生的的隐含碳排 放,可用投入产出法或实物消耗测算法进行核算;后者是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所消耗建材而 产生的隐含碳排放,不仅包含当年的建材消耗量,还包括往年的建材消费。 建材生产能耗边界 工程范围 年度 测算方法 口径一: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生产排放 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 仅限于当年的建材消耗量 投入产出表法 实物消耗测算法 口径二: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建材生产 隐含 碳排放 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 包括往年的建材消耗量 实物消耗测算法 建筑业 施工(维护、拆除) 上游产业 建材生产、运输 下游产业 建筑运行 建筑建造 建筑全过程 null 房屋建筑:住宅、公共建筑、厂房等 null 土木工程建筑:铁路、道桥、隧道、水利水运等 null 农村住宅 null 北方采暖 null 城镇住宅 null 公共建筑 null 化石能源直接排放 null 间接电力排放 null 间接热力排放 null 钢铁 null 石灰 null 水泥 null 玻璃 null 铝材 null 其他 阶段 划分 类别 划分 排放 来源 图2 | 建筑与建造阶段划分及核算口径辨析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5 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变化趋势 9.3 12.5 18.6 22.3 0 5 10 15 20 25 2005 2010 2015 2020 建筑运行 建材生产 建筑施工 建筑全过程 建筑 全过程能耗 ( 亿 t ce ) 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 22.3 32.5 45.2 50.8 52.2 0 10 20 30 40 50 60 2005 2010 2015 20 21 建筑运行 建材生产 建筑施工 建筑全过程 建筑 全过程碳 排放 ( 亿 tC O 2 ) 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 图3 | 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变动趋势 a. 能耗 b. 碳排放 2005-2020 年间,全国建筑全过程 能耗由 9.3 亿 tce,上升至 22.33 亿 tce,扩大2.4倍,年均增速为6.0%。 “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 的年均增速分别为 5.9%、8.3% 和 3.7%。 2005-2020 年间,全国建筑全过 程碳排放由 22.3 亿 tCO 2 ,上升至 50.8 亿 tCO 2 ,扩大 2.3 倍,年均增 速为5.6%。分阶段碳排放增速明 显放缓,“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 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 7.8%、 6.8% 和 2.3%。2010-2015 年间的碳排 放波动是由建材生产碳排放的巨幅 变动引起的。 此外,本报告预测了2021年的建 筑全过程碳排放。预测2021年 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将达52.2亿 tCO 2 ,同比增长2.7%,其中建筑 运行、建材生产和建筑施工阶段碳 排放将分别为22.4亿tCO 2 、28.7 亿 tCO 2 和 1.0 亿 tCO 2 。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6 建材生产碳排放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0 2 4 6 8 10 12 14 2005 2010 2015 2020 建材生产能耗(亿 tce) 建材生产碳排放(亿 tCO2) 亿 tce 亿 tCO 2 10.95 16.49 25.52 28.17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2005 2010 2015 2020 钢材 水泥 其他 亿 tCO 2 图4 | 建筑业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 a. 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 b. 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材料类别 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正步入平台期。 2020年全国建筑建材生产能耗 为 11.10 亿 tce;碳排放为 28.17 亿 tCO 2 ,同比下降 7.1%。下降的主要 原因是当年建材的用量显著下降, 钢材与水泥消费量均减少约1亿吨。 建材生产碳排放总体上处于上升趋 势, 从 2005 年 10.9 亿 tCO 2 上升 至 2020 年 28.2 亿 tCO 2 ,年平均 增长幅度为 6.5%,与能耗上涨增幅 持平。“十三五”期间建材生产碳排 放年均增速为2.0%,增速明显放缓, 正步入平台期。 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在“十二五” 期间出现较大的波动(基于过程法 和投入产出法的测算结果均出现较 大波动),这是由于当年建材消 耗量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变动。例 如,2010 年全国建筑业钢材消耗量 为 4.5 亿 吨,2011 年 与 2012 年 全 国建筑业钢材消耗量分别为6.6、 9.2 亿吨,相比 2010 年分别增长了 46%、102%;2010 年全国建筑业 铝材消耗量为 1.7 亿吨,2011 年与 2012 年全国建筑业铝材消耗量分别 为 3.8、6.4 亿吨,相比 2010 年分别增长了 119% 和 265%;同样,2010 年全国建筑业水泥消耗量为 15.2 亿吨,2011 年与 2012 年全国建筑业水泥消耗量分别为 28.4、37.3 亿吨,相比 2010 年分别增长 了 87%、146%。这导致 2011 和 2012 年建材生产能耗和碳排放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 20%。 从建材种类来看, 钢材 和 水泥 的生产碳排放占建筑业建材生产碳排放的 95% 以上,是最主要的影响 因素。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7 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排放已实现碳达峰 2020年全国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 1 排放15.59tCO 2 ,同比下降5.4%。“十一五”、“十二五” 和“十三五”期间,其年均增速分别为 10.6%、7.7% 和 -2.8%,2014 年后已呈现出下降趋势。 住宅建筑建材生产碳排放的占比逐年上升,2005 年为 51.0%,2020 年为 62.7%,提高了近 12 个百分点。钢铁、水泥、石灰和砖块是主要的排放来源,其生产排放占总排放的 90% 以上。 1 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排放不包含基础设施土木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排放,其不仅有部分当年的房屋建筑建材,还涉及 在当年竣工的往年房屋建筑的建材。 20 15 10 5 0 7.51 12.40 18.00 15.59 0 5 10 15 20 2005 2010 2015 2020 碳排放(亿 tCO 2 ) 住宅建筑 公共建筑 钢筋 水泥 砖块 铝材 石灰 其他 图5 | 房屋建筑竣工建材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8 建筑施工碳排放 建筑业施工碳排放增速持续放缓,已进入达峰预备期,总量增长空间有限。 施工面积的大幅增长是建筑 业施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 动因素。 2020年全国建筑业施工碳排放为 1.02 亿 tCO 2 ,同比下降1.5%,其 范围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含新建建 筑施工、既有建筑翻修施工和建筑 拆除施工)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 “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 其年均增速分别为 7.9%、4.9% 和 2.1%,呈现下降趋势。2013 年是增 速变化的分界点,前后年均增速变 化较大,从 8.1% 下降至 1.4%。 2005-2020 年,我国建筑业施工面 积从35亿m 2 增长至149亿m 2 , 扩大超过3倍,带来超1亿tCO 2 的排放。但随着建造施工的绿色环 保要求不断加强,清洁施工建造技 术深入推广、施工过程能源结构不 断优化,单位施工面积碳排放和单 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显著下 降。15年来,全国单位施工面积 碳排放由 14.0 kgCO 2 /m 2 降至 6.8 kgCO 2 /m 2 ,下降51%;单位建筑 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由0.48tCO 2 / 万 元 降 至 0.14tCO 2 /万元,下降 70%。排放强度的下降是施工碳减 排的主要驱动因素。 0 40 80 120 160 亿 m 2 0.0 0.1 0.2 0.3 0.4 0.5 0.0 4.0 8.0 12.0 16.0 2005 2010 2015 2020 tCO 2 /万元kgCO 2 /m 2 单位施工面积碳排放( kgCO 2 /m 2 )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亿 m 2 ) 单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 tCO 2 /万元) 图6 | 建筑施工碳排放及相关指标变化趋势 a. 建筑施工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 b. 建筑施工面积及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0.0 0.2 0.4 0.6 0.8 1.0 1.2 0.0 0.2 0.4 0.6 0.8 1.0 1.2 2005 2010 2015 2020 施工能耗(亿tce ) 施工碳排放(亿tCO2 ) 亿 tCO 2 亿 tce 2013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9 建筑运行碳排放 碳排放增速持续放缓,“十三五”期间已降至2.8%。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得知,2020 年全国建筑存量为 696 亿 m 2 , 其中 80% 为住宅建筑, 20% 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中,城镇居住建筑 320 亿 m 2 ,占比 58%,农村居住建筑 233 亿 m 2 ,占 比 42% 1 。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的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全国建筑运行能耗为10.6亿 tce,同比增长 3.0%;碳排放 21.62tCO 2 ,同比增长 1.5%。此外,参考 2021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数据, 并根据各建筑类型能耗占比与历年增长趋势对 2021 年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预估,预计 2021 年我 国建筑碳排放将回归正常增长速度,达到 22.4 亿 t CO 2 。 1 第 七 次 全 国 人 口 普 查 数 据 中 城 镇 和 农 村 人 均 住 房 建 筑 面 积 分 别 为 38.6m 2 和 46.8m 2 , 但 该 数 据 仅 考 虑 了 家 庭 户 , 未 统 计 集 体 户 数 据 。 经 研 究 测 算 , 本 报 告 所 采 用 的 实 际 城 镇 和 农 村 人 均 住 房 建 筑 面 积 分 别 为 35.6m 2 和 46.0m 2 , 略 低 于 null七 普 null数 据 。 从变化趋势来看, 2005 – 2020 年,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增长5.8 亿 tce,年平均增长率为 5.4%;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增长 10.7 亿 tCO 2 ,年平均增长率为 4.7%。碳 排放年均增速小于能耗年均增速, 表明建筑运行阶段能源相关的碳 排放因子降低(建筑运行综合碳 排放因子从 2005 年的 2.3 tCO 2 / tce 下降至 2020 年的 2.0 tCO 2 / tce),全国建筑能源结构逐渐优 化。 142, 20% 320, 46% 233, 34% 8.34, 38% 9.01, 42% 4.27, 20% 4.2, 39% 4.1, 39% 2.3, 22% 8.7, 39% 9.3, 42% 4.4, 19% 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 2021年 建筑碳排放 22.4亿tCO 2 2020年 建筑碳排放 21.6亿tCO 2 建筑面积 696亿m 2 建筑能耗 10.6亿tce 预估值 图7 | 2020年建筑运行阶段能耗与碳排放 图8 | 建筑运行阶段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 0 4 8 12 16 20 24 0 2 4 6 8 10 12 2005 2010 2015 2020 运行能耗(亿tce ) 运行碳排放(亿tCO2 ) 亿tCO 2 亿 tce 年均增速: 5.4% 十三五 4.6% 十二五 6.0% 十一五 5.7% 十三五 2.8% 十二五 4.2% 十一五 7.0% 年均增速: 4.7%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0 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碳 排放增速高于农村居住建筑。 2020年,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 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分别为 8.34 亿 tCO 2 、9.01 亿 tCO 2 和 4.27 亿 CO 2 ,占建筑碳排放总量的比例 分 别 为 38.6%、41.7% 和 19.8%。 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共建筑碳排放 相比2019年有所降低,居住建筑 则相反,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符 合疫情下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 因封锁而能耗减少,人们更多居家 办公而导致居住建筑能耗增长的现 实。 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是碳排放 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2020 十年 间,公共建筑碳排放增长51%(6.34 亿 tCO 2 ),城镇居住建筑增长 37% (2.42 tCO 2 )。农村居住建筑虽然 也增长了 35%(1.11 tCO 2 ),但因 其原本就相对较少,且近年来随着 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排放增长速 率已放缓,其排放增量对总量的增 加影响较小。“十三五”期间,公共 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 2.8%;城镇居 住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 3.4%;农村 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 1.7%,基本步 入平台期。 5.53 8.34 6.59 9.01 3.16 4.27 0 2 4 6 8 10 2010 2015 2020 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 亿 tCO 2 “十三五”年均增速: 3.4% “十三五”年均增速: 2.8% “十三五”年均增速: 1.7% 36% 39% 39% 43% 41% 42% 21% 21% 20% 0% 20% 40% 60% 2010 2015 2020 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 图9 |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建筑类型 a. 分建筑类型排放变化趋势 b. 分建筑类型排放占比变化趋势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碳排放总量的增速不尽相同,但其占比情况相对固定。总的来看,公共建筑、城 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比重为“4 : 4 : 2”,城镇居住建筑略大于公共建筑。 202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分别为35.6m 2 和 46.0m 2 ;人均公共建筑面积为 10.1m 2 。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1 城镇居住建筑体量较大且增 长较快,是建筑面积增长的 最主要来源。 图10 | 建筑面积与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a. 分建筑类型面积变化趋势 b. 分建筑类型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10年间全国206亿m 2 的建筑面 积增量中,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 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面积增量值分 别为64亿m 2 、135 亿 m 2 和8亿 m 2 ,增量占比分别为 31%、65% 和 3%。 2020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强度为 31.1kgCO 2 /m 2 ,城镇居住建筑和 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 28.1kgCO 2 /m 2 和 18.3kgCO 2 /m 2 ; 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为 58.6kgCO 2 / m 2 ,显著高于另外两类建筑。 2010-2020 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强 度维持在31kgCO 2 /m 2 附近的水平, 多年来变动幅度较小。公共建筑和 城镇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下 降 17% 和 21%;农村居住建筑碳排 放强度升高 31%。 489 593 696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 亿 m 2 0 20 40 60 8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 建筑排放强度 kgCO 2 /m 2 建筑平均排放强度 建筑面积方面, 2010-2020 年,全国总建筑面积从 489 亿 m 2 增加到696亿m 2 ,总计增长 42%, 年均增长率为 3.6%。公共建筑面积急剧增加,从 78 亿 m 2 增加到 142 亿 m 2 ,增长 82%,年均增长 率为 6.2%。城市居住建筑面积从 186 亿 m 2 增加到 320 亿 m 2 ,增长 73%,年均增长率为 5.6%。农 村居住建筑积受农村人口流出等因素的影响,仅增长 3%。 注:2020年建筑面积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测算。历史年份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修正,故与以往报告中的数据不完全吻合。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2 建筑能源结构优化,电力碳 排放增长迅速,直接碳排放 连年下降。 2020 年建筑运行碳排放中,建筑直 接碳排放 5.5 亿 tCO 2 ,占排放总量 的 25%;电力碳排放 11.5 亿 tCO 2 ,占排放总量的 53%;热力碳排放 4.7 亿 tCO 2 ,占排放总量的 22%。 建筑直接碳排放在2016年达峰, 峰值为 6.7 亿 tCO 2 ,之后呈现连年 下降趋势,年均下降 4.8%。建筑电 力碳排放在“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 速为 7.1%,不仅总量已经较高,而 且表现出较为强势的增长趋势。热 力碳排放也在每年增长,但增速较 缓,“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为2.0%。 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构成看,建 筑直接碳排放占比在 2010-2017 年 维持在 34% 左右,在 2020 年下降 到25%;电力碳排放则从42%上 升到 53%;热力碳排放比例维持在 21% - 24% 之间。 0 2 4 6 8 10 12 2010 2015 2020 直接排放 电力排放 热力排放 亿 tCO 2 “十三五”年均增速: 7.1% “十三五”年均增速: -3.1% “十三五”年均增速: 2.0% 34% 34% 25% 42% 43% 53% 24% 22% 22% 0% 20% 40% 60% 2010 2015 2020 直接排放 电力排放 热力排放 图11 |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排放类别 a. 不同来源碳排放变化趋势 b. 不同来源碳排放占比变化趋势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3 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差异表现明显。 2020 年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总量为 21.6 亿 tCO 2 ,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差异表现明显。 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北、广东、江苏、河南,其排放总量均超过了 1 亿 tCO 2 ,占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的 35%。排名后三位的省市分别为海南、青海、和宁夏,其排 放总量均不足 2 千万 tCO 2 ,其中山东省的建筑碳排放总量约是海南省的总量约是海南省的 22 倍。 造成各省市建筑碳排放总量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省际间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所处气候区、用 能结构和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差异较大。一般来看,人口数量越多、地区生产总值越大、采暖 需求越强,清洁发电占比越低的地区,其建筑碳排放总量就越高。 省级建筑 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 2 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4 15000 图12 | 2020年分省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15 个北方省市中,集中供热碳排放占总建筑碳排放的比例受省市气候条件影响显著,位于高纬度的 黑龙江省的占比最高,为 54%,超过总量的一半。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排放总量较小,但集中供热 碳排放的占比也接近 50%。其余省市的占比多在 30% - 45% 之间。北京市集中供热碳排放占比最小, 仅为 17%,这是由于一方面北京市第三产业发达,公共建筑消耗大量电力,碳排放较多;二是北京已 经基本实现全面天然气清洁供暖,供暖排放强度较低。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5 居住建筑碳排放与区域内人口数量、城镇化率、采暖需求和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有关,湖南、云南 是唯二农村居住建筑碳排放高于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的省份,这与其较低的城镇化率(湖南省 58.8%,云南省 50.0%)有关,较多的农村人口使得农村居住建筑用能高于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碳排放量差异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程度较大: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 高于城镇居住建筑(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 图13 | 分省分建筑类型建筑运行碳排放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古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公共建筑 城镇居建 农村居建 城镇化率 建筑碳排放(万 tCO 2 ) 城镇化率 省级城镇化差异带来不同的建筑类型碳排放占比。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16 分气候区建筑运行碳排放变化趋势 南方非采暖区建筑用能持续增长,用能结构优化效果显著。 2010 – 2020 年,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能耗总量从 3.6 亿 tce 增长至 5.4 亿 tce,年均增速为 4.1%;夏 热冬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