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集(2022).pdf
亨利·保尔森 保尔森基金会主席、美国前财长 我们所处的自然界正在经历一个生存风险年代。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丧失相互作用,陷入毁灭循环,人类福祉受到威胁,生态系统和自然栖息 地严重退化。我们亟需新思维为地球的未来开辟新航路。我们需要更明智 的投资、更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突破性技术。但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一场文 化意识上的变革—不仅要应对现实的挑战,更要为促进变革找到解决方案。 这正是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创立的初衷。 自2013年以来,保尔森奖表彰和奖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可推广和 基于市场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获奖项目表明人类有非凡的 创新力和创造力来面对全球共同的挑战。本案例集正荟萃了这样一批引领 变革的优秀项目、团队和组织。它们源自中国,但终将会对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行动和新思维带来启迪和灵感。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得益于第三次 工业革命的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市化加速的发展 阶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 击。从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 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 引发关于发展的观念之争,到1972年美 国学者Barbara Ward和Rene Dubos在《只 有一个地球》中呼吁各国重视维护人类赖 以生存的地球,以及罗马俱乐部在《增长 的极限》中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 持久的均衡发展”的理念,再到1987年联 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 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及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 发展思想得到全面论述并成为全球共识, 到今年恰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甲子轮回。 前30年,人类社会努力寻求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共识,后30年,人类社会不断进 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建立起了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一切人事均应顺乎 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正所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作 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曾因为沿 袭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而付出巨大的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但自世纪之交 开始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战略 思想,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 发展道路,承担和展示中国在世界可持续 发展领域的责任与引领。2021年中国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 今年,保尔森基金会将庆祝“保尔森 可持续发展奖”设立九周年。该奖项设立 的初衷是表彰为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在中 国开展的创新、实用和可推广的项目。今 天,我们很高兴与读者分享这本集努力与 影响力于一身的获奖项目案例集。 该奖项的最初构想建立在以下几个原 则基础上。首先,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 以孤悬一隅。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的后果不分国界。因此,各国必须共同努 力寻找解决办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 排放国,美国和中国必须相互合作,同时 支持其他国家实现碳中和,阻止植物和野 生动物的灭绝。 其次,要想及时取得重大进展,政府 和私营部门必须相互合作。阅读本案例集 的启示是,私营企业是提供创新性解决方 案的主力军。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提供适 当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创新就很难获得成 功,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 第三,世界从不缺乏可用来应对气 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诸多挑战的技 术方案。通常情况是,这些技术往往缺乏 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国与许多其他国家一 样,政府只能提供实现气候目标所需资金 的 10-15%,其余资金缺口必须依靠私营 戴青丽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总裁 杨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 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成为 中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远景目标之一,以及中国社会各界共同 努力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长期致力于绿色低碳和可持 续发展的创新与探索。自2013年“保尔 森可持续发展奖”设立以来,特别在2017 年成为奖项联合主办单位后,清华大学的 专家团队始终积极参与奖项评审和经验推 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经验智慧贡献力 量。作为一所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世界 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始终坚持守望相助、 患难与共,努力与全球伙伴一起面对危机 挑战,携手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当今世界,从自然社会到人类社会, 复杂多变;气候变化和物种消失依然是人 类面临的两大挑战,新冠疫情持续数年且 深远影响仍在蔓延。凡此无不让我们切身 感受到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 挑战和健康威胁,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 识到,基于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才是人类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尽管人类发展的道路困难重重,但人类只 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无法改变。面对气候变 化和生态破坏的威胁,任何一员都无法独 善其身、独自面对,唯有相互学习、相互 合作、分享经验、共同面对。这也正是过 去五年清华大学与保尔森基金会携手合作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以及将过去五年 中评选出的部分获奖项目和优秀案例集结 成册予以出版的意义所在。 部门和国际组织来填补。为此,必须有高 质量的项目来吸引这些资本。毕竟,若这 些投资仅被视为慈善捐助,就不会有长期 的解决方案。 本案例集提供了努力满足这些标准的 成功案例。我们看到,全球和中国的企业 都在尝试新的想法,私人资本正在流向这 些项目。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在试验绿 色金融新方案,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 乃至全世界。在与许多获奖项目和候选项 目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外国访客, 特别是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访客,纷纷前 来实地考察,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自然界的挑战 将一直伴随着我们,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 社会压力也会增大。根据爱德曼全球信任 晴雨表,对气候变化的担忧仅次于对失业 的担忧。在14个被调查国家中,77% 的 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严重问题。这是一个不 分国家、政治制度、年龄和性别都感到担 忧的问题。 从本案例集所展示的项目中,从领导 这些项目的团队和组织中,人们可以学到 许多东西。我们希望以此培育、激励和催 化出更多的努力,为全球规划更好的发展 路径。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5 序 言 序 言16 18 20 22 24 26 28 44 47 50 53 56 59 62 65 68 71 74 30 32 34 36 8 12 13 40 41 16 42 77 78 79 1 5 3 7 4 8 2 6 呵护地球 创新前行 ——案例集概述 自然守护案例 绿色创新案例 致谢 自然守护专家观点文章 “三位一体”,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多方合作催化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创新 机构简介 绿色创新专家观点文章 加快能源转型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条路,不孤单 参考文献 绿色创新类别 节能减排 ■ 探索“看得见”的节能 ■ 破解数据中心能耗困局 循环经济 ■ “退役”动力电池的华丽转身 ■ 快递包裹全链路“瘦身”减碳之路 ■ 塑料循环再生“变废为宝” 可持续城市 ■ 破解“垃圾围城”之困 ■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 自然守护类别: 生态价值实现 ■ “碳汇 +”助推生态价值实现 ■ 创新发展林草碳汇,释放生态红利 ■ 探索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 ■ 社区生计与“海岸卫士”的共赢之路 生态保护和修复 ■ 湿地保护破局: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发力 ■ 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 ■ 治愈城市“创伤” 绿色金融 ■ 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低碳交通 ■ 绿色公交的 “电动” 与 “智慧” 可持续农业 ■ 让餐厨垃圾成为土壤的良药 ■ 用互联网改变农业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守护“长江的微笑” ■ 创新特许经营机制实现国家公园共享共治 社会参与 ■ 指尖上的绿色行动 ■ 民间力量创新自然保护新模式 目 录 案例目录背景:全球面临的双重挑战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与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 必须共同应对的急迫挑战 。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共建人 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新的 要求 。地球正在经历 5 . 4 亿年 (寒武纪)以来第六次大规模 的物种灭绝 。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 策平台 ( I P B E S )发布的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 评估报告》 ,当前的物种灭绝速率是过去 1 0 0 0 万年平均速 率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全球生物多样性恶化的趋势尚未得 到根本遏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I P C C ) 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 ,人类活动已经毋庸置疑地致使全球气 候以数千年未有的速度变暖 。气候变化已对地球的自然生态 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 。 未来随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 ,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广度 与深度也会进一步扩大 ,自然 、社会 、经济各个领域将需要 主动或被迫对上述双重严峻挑战做出响应。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高度重 视生态文明建设 ,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和多方参 与 ,持续创新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实践 ,将生态保护与绿色 发展 、脱贫致富相结合 ,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 性保护之路,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 从 2 0 0 6 年开始 ,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结构优化、 重点行业能效提升, 单位 G D P 能耗降低 ,减碳成效显著 。同时 ,通过建立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 、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 ,温室气体排放 也得到进一步的控制,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保尔森奖”:聚焦创新、变革、可复制 的中国方案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简称 “保尔森奖” )由保尔 森基金会于 2 0 1 3 年发起 ,从 2 0 1 7 年开始与清华大学共同 主办 ,表彰具有创新性 、可复制性 、兼具经济和环境双重效 益的中国解决方案。 奖项设立 “绿色创新”和 “自然守护”两大类别 ,分别 立足城市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征集创新的解决 方案。 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奖项之一, “保 尔森奖”以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的格局 ,搭建政 、产 、学 、 研的国际交流平台, 持续为中国的气候创新和生态建设赋能。 《案例集》:缘起及内容 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分别作为著名的国际智库和高 等学府 ,强强联手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致力于推广有助于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 双方于 2021 年 6 月达成共识, 组织成立编委会, 基于历年的合作成果, 共同编纂和发布 《 “保 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集》 (以下简称 《案例集》 ) ,向 国际社会展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 ,为相关领域 的政策制定 、企业战略 、投资决策 、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 供有益参考。 《案例集 》从近年来获得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年度 大奖及入围的项目中遴选出 2 2 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 , 包括 1 1 个 “绿色创新 ”类和 1 1 个 “自然守护 ”类的典型项 目 。 《案例集》梳理 、凝练了各项目所应对的紧迫挑战及采 取的主要策略 ,从绿色生态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性和 可推广性等四个维度呈现项目成效和影响 。此外 ,编委会还 特别邀请了奖项的中外评委为 《案例集 》撰写观点文章 ,分 享他们的观察和感想。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 ,入选案例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 《案例集》 既涵盖了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的持续性探索、 寻求高效 、科学地守护自然的方案和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 与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努力 ,也包括了对生态银 行等创新绿色金融手段的有益尝试和对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等 惠民和自然友好的双赢途径的探索。 此外, 在中国向 “双碳” 目标起步奋进之时 , 《案例集》也纳入了对 “双碳”战略的 前瞻性回应 ,其中包括建筑 、交通 、工业 、环境治理领域的 绿色解决方案 ;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 探索 ;可持续城镇化治理模式 、节能降耗智慧能源管理的商 业模式创新。 趋势和洞察 针对绿色创新和自然守护两个议题 , 《案例集 》提供了 可行的办法与有效的措施 ,展示了创新思维与模式带来的变 革性转变,映射出一些共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有关可持续城市 、绿色建筑 、绿色科技 、绿色经济 和绿色教育等的创新理念 、技术及其应用日益增多 ,通过建 构理论体系 、开发数据库 、研发创新技术 、带动社会资本 、 鼓励民众参与 、普及绿色教育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 色发展的有益探索;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也是全球绿 色金融创新的试验场 ,特别是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 ,撬动了 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可持续发展 ,金融科技在支持产业发展低 碳转型 、服务企业碳核算 、赋能地方绿色创新 ,以及助力金 融机构的绿色产品创新等方面都有快速发展; ■ 合作共赢的视角成为很多创新案例的共同出发点 , 无论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还是推动不同利益相关者为共 同的绿色发展目标努力 ,寻求双赢 、多赢 、共赢的解决方案 成为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目标; ■ 交叉融贯成为很多创新实践的途径 。环境保护技术 的创新有赖于多学科交叉汇聚 、多技术跨界融合 ;自然保护 领域治理模式的革新也有赖于走出 “象牙塔” ,寻求社会各 领域、各行业的彼此交融、相互渗透,进而互促共荣; ■ 对 “人”的关注成为案例成功的基点 。无论是让参 与自然保护的老百姓富起来 ,还是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增 加人们的绿色福祉 ,无论是将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向基于自然 的解决方案 ,还是在社会层面弘扬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归根 结底,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我们主动调整目标、规制行为。 《案例集》展示了中国与全世界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丧 失与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做出的努力 ,这些实践所取得的生态 环境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激励我们继续努力 ,履行 当代人守护大自然母亲的使命。 在中国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已传承数千年 ,孕 育了善待自然的智慧和传统 。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向那些 为守护大自然母亲、致力绿色发展而砥砺创新的人们致敬! 呵护地球家园人人有责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子孙后代 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未来。 呵护地球 创新前行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集概述 16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规模化发展 在日本、新加坡、韩国、意大利、瑞士、 美国、加拿大等。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9 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自“保尔森奖”创办以来,申报项目 涵盖了中国「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11 绿色创新类别案例 《案例集》“绿色创新”类别纳入了对“双碳”战略 的前瞻性回应,其中包括建筑、交通、工业、环境治 理领域的绿色解决方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实体 经济绿色转型的探索;可持续城镇化治理模式、节能 降耗智慧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创新。「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13 加快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是21世纪 最大的新兴市场机遇。为确保2050年全 球实现净零排放,其所需的投资规模空 前——到 2030 1 年年投资规模预计将达4 万亿美元。全球需要加快行动,缓解气候 变化给健康及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从 2022年发生的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 气候、 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 世界正处于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转折 点,亟须跨越公私部门和国界开展前所未 有的合作。抓住这一新兴市场机遇需要技 术、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以激发创新, 促进私营部门投资,并大规模开发和部署 气候解决方案。 规模与速度兼顾 全世界在实现净零排放这一目标上高 度一致,但气候投资与行动的速度和力度 都亟待提升。目前,做出净零承诺 2 的国 家覆盖了全球90% 以上的 GDP 以及 83% 的排放量;1200多家公司制定了基于科学 碳目标倡议(SBTi)的净零承诺;成千上 万的非国家行为者(地区、城市、企业、 教育院校、金融机构等)也做出了净零承 诺;将净零承诺写入国内立法或政策文件 中的国家和地区也在迅速增加,其温室气 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已经从 2020 年 12 月的 10% 覆盖率,增加到了 2022 年 6 月的 65%。然而,关键问题是这 些文件、立法与承诺能否有效地撬动技术、 特雷西·沃斯滕克罗夫特 (Tracy Wolstencroft) 保尔森奖评委会联席主席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评审委员会联席主席 德太投资睿思气候基金高级顾问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高盛前合伙人 海德思哲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 政策以及市场的力量,使所需的清洁能源 年投资额达到增加两倍的预期,以确保到 2030年全球4万亿美元的净零排放投资目 标得以实现。 以如此的规模和速度增加投资,无疑 挑战艰巨,而一些政府已经采取了重大行 动。中国在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 电池在内的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方面,已成 为全球领军者。中国大幅提升了可再生能 源产能,目前正在加快投资电网建设 3 , 让清洁电力输送畅通无阻。中国向我们充 分展示了实现规模化与高速增长的可行 性,而实现能源转型仍极具挑战。在美国, 《通胀削减法案》 (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通过是美国为净零转型提供政策 支持的重要例证之一。该法案中包括3690 亿美元的支出计划用于遏制气候变化和促 进清洁能源使用,尤其为多种清洁能源的 生产和部署提供了激励措施,包括能源储 存、 核能、 清洁能源汽车、 氢能以及碳捕集、 利用与封存。该法案的出台有望推动更多 私营部门参与气候投资。 向清洁能源过渡必须解决短期 及长期能源安全问题 对许多人来说,新冠肺炎疫情给世 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的 机会,然而新出现的能源危机或会使其与 愿景脱轨。当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在 2020年出现大面积停摆时,国际能源署 (IEA)为能源部门制定了全球可持续复苏 计划 4 ,强调世界各国需要发展具有弹性 和可持续性的能源系统,预计在未来三年 的总体支出需求为每年1万亿美元。虽然 最新估计显示,各国政府已拨出了7100亿 美元用于可持续复苏措施,但国际能源署 对各国政府的落实能力仍持谨慎态度,尤 其是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财政资源 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此外,新的全球 能源危机伴随着价格飙升以及供应中断, 或将影响清洁能源投资的速度与规模,进 而阻碍“1.5摄氏度”气候目标的实现。 实用乐观主义 但是,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估计, 只要制定恰当的政策,加强激励机制,使 私营行为体(公司、商业金融机构、金融 中介机构以及个体户等)能够参与技术、 基础设施以及气候解决方案的投资,私营 部门有能力提供全球所需70% 5 的清洁能 源投资。降低成本、政策行动和可用资金 可以催化和加速实现净零的进展。其中, 气候创新是关键,也是机遇。创新使得风 能(2009-2020 年,成本降低 60% 6 )、太 阳能(2009-2020 年,成本降低 84% 7 ) 以及动力电池(2018-2020 年,成本降低 50% 8 )成本大幅降低。氢能技术以及包括 碳捕集、直接空气捕集在内的负排放技术 的进展,为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创造了 机遇。 本案例集可使读者一览中国涌现出的 一系列变革性的绿色解决方案,反映了各 个产业领域应对气候危机的创新举措,涵 盖能源效率提升、废物回收再利用、清洁 发电、供应链脱碳、绿色金融等,有助于 鼓励更多更广泛的气候创新。 合作而非竞争 虽然不采取行动的风险是灾难性的, 但投资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潜在回报将是 非常积极的。加快技术变革将创造新的就 业机会,有望实现更加公正、更加平等的 经济增长。制定大胆的政策,开发、推广 相关技术,并跨所有部门分配投资与资本 是实现成功的前提。我们必须用能够加快 气候投资的政策与行动来取代各种承诺与 宏伟目标。 领导力 世界正处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转折点。 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大胆且持续的领导 力仍然可以为我们节省最昂贵的成本—— 时间。最新的科学研究 9 表明,气候变化 加快能源转型 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远快于我们 采取共同行动的速度。 若能充分利用技术、政策以及市 场的力量来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净零 未来仍可实现。公共和私营部门领导 者需要驾驭动荡,管理不确定性,调整 市场和民间社会的利益,以实现这一 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每个国家 都需要在包容性和公平增长、劳动力 适应、能源安全、清洁能源转型等存 在竞争关系的优先事项之间取得平衡。 展望未来,公共和私营部门更加 大胆且持续的领导力与合作将成为实 现能源转型的关键,转危为机,创造 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00到100万,从气候大会看 中国企业家的变化 2009年,我第一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 化大会,当时中国民间出席的人很少,印 象中,加上我自己只有三人,算上我们背 后代表的企业,只有100家左右。但我们 没有放弃,并坚持参与此后的每一届大会, 也正是因为不放弃,我有幸见证了中国企 业家参与气候行动的十年之变。 2013年华沙大会,开始有了“中国馆” 和“中国企业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 组团参会,中国企业参会的数量也从100 家变成 1000 家;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 1000家变成10000家;2018年、2019年, 中国面孔越来越多。2021年,新冠肺炎疫 情背景下,中国企业馆的边会聚集了现场、 线上众多中国企业参与,涵盖碳减排领域 几乎所有行业, 如建筑、 能源、 金融、 工业、 交通、互联网、零售、时尚、碳管理等等。 边会上中国企业气候行动(CBCA)发布联 合倡议,代表的企业突破100万家。 从100到1000,从10000到100万, 表面看只是一组数字,而数字的背后,是 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是观念的变化。中 国企业家有同样的认知,即如果今天不做 出改变,这个星球将抛弃人类。中国企业 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与世界同步的。 王 石 保尔森奖评委 万科集团创始人 万科公益基金会主席 企业的责任和机遇 在中国,近几年来更重要的变革力量 来自国家政策调整,也就是中国的“3060” 战略目标,这是中国的承诺、国家的责任 和人民的担当。承诺、责任、担当,是三 个普通的词语,但这对一个14亿人口的 大国,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其压力、 难度和影响无法衡量。 我们经常用两个词来形容中国应对气 候变化之路—— “系统性” 和 “颠覆性” 。 “系 统性”指的是变革的范围将覆盖所有行业 和企业; “颠覆性”指的是变革的强度之大, 影响之深。但不管用哪个词,毋庸置疑的 是,变革正在发生。作为企业,我们不仅 要接受变革,还要在变革中不断创新,找 到和抓住机遇! 近年来,我很荣幸受邀作为“保尔森 可持续发展奖”的评委,见证了一批杰出 的绿色企业的诞生,它们将绿色环保和商 业实践结合,在绿色赛道上不断历练,创 新突破,激励更多的企业走向绿色低碳, 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提供了中国 智慧。 用技术赋能城市的低碳发展 担任评委期间,我很欣喜地看到企 业在建筑和社区绿色发展中取得的创新进 这条路,不孤单 ——王石谈中国企业家参与 气候行动的十年之变 展。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我国碳排放 总量的近一半。这个领域的碳减排是实现 “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我 一直以来在推动和实践的。 21世纪初,我带领万科进行住宅产 业化革新和绿色建筑布局。近几年来,我 开始探索碳中和社区的技术整合和场景打 造。新技术方面,新型建筑及保温材料、 建筑光伏一体化、分布式储能、建筑自动 控制、智能微电网等技术已经展现出商业 模式上的经济性。而氢能,甚至微堆技术, 伴随着技术迭代和配套法规的建立,也将 在社区和城市内发挥重要作用。当然,社 区碳中和是一个不能有短板的木桶,单个 技术发挥作用离不开场景整合能力,这将 会带来新的城市发展机遇。我相信很快会 有优秀的企业涌现在这个领域。 敬畏自然,全球协作 人类面对大自然要谦卑。我们不仅仅 要讲“碳中和” ,还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 减的危机,各国应如何推进和合作,这已 经远远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界和任何摩 擦。 我非常深切地感觉到,需要美国,需 要中国,需要欧盟,需要更多的发展中国 家,携起手来,共同行动。中国企业参与 “30·60” ,除了决心和行动,更要加强国 际合作,尤其是和国际组织和国际企业间 的合作。新冠肺炎疫情不能阻止全球合作 的步伐,让我们联合起来,怀着对大自然 的敬畏之心,一起往前,走得更远。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15「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17 项目介绍 1.项目背景 降低制冷系统能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举措。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能源署共同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如 果全球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推动实现节能和气候友好型制 冷转型,未来40年将避免4600亿吨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相 当于欧盟160年的总排放量。建筑、工业和交通是能源消费 的三大领域,也是造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体。在中国,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5%,其中制冷系统占建筑能耗的 50% 10 。截至2021年,中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800亿平方米, 但只有3.2亿平方米的建筑可称为节能建筑 6 ,制冷系统掣 肘建筑能效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加”)针对 大型建筑与工业环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低与投资回收期长两 大难题,提出建筑制冷系统综合能效提升与投资创新模式, 助力中国的平均能效水平提升86%,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2~3年。 2、具体做法 ■ 通过多项节能技术创新,打造超高效节能制冷系统。 天加从设备技术优选、系统设计优化、系统电控集成、主动 寻优电控对部分负荷管理、BIM建模与工程工厂化预制、多 方共同实时监测等多方面考虑,构建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超 高效节能制冷系统。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包括:创建自主寻 优控制算法,自动预测负荷变化趋势;提出EC风机技术+ 可变风路式相结合的技术,攻克多个关 键技术难题;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全直流 磁悬浮冷水机组,在部分负荷运转时比 传统螺杆或离心式冷水机节能35%;应 用基于负荷预测的压缩机容量和台数直 接控制技术,属国内首创。 ■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 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天加与用户签订节 能服务合同,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 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成果来赢利和滚动 发展, 使投资回收期缩短至2~3年。在 此模式下,广州地铁站项目实现综合能 效值(SCOP)超过 6.0 的目标,广地铁 单站年节电量约76万千瓦时,年节约电 费54万元。天加作为投资方,每年获得 80% 的节能效益分享,年投资回报率超 两成。 ■ 创建节能数据监测及监控平台, 推动行业诚信发展。天加开创性地创建由用户方、设备方、 第三方权威机构组成的三方公信力平台,实现云端不间断的 数据监测以及视频监控,所有相关运营数据无法篡改,使客 户的节能数据真实可见,推动制冷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项目成效 1.绿色生态效益 ■ 基于全生命期视角的超高效节能,节能减排效果明 显。目前,中国建筑的制冷机房的综合能效(SCOP)均值为 3.6,美国为4.0。该项目通过高效冷水机组与系统优化设计、 高效运维结合,使综合能效达到6.7,相比中国平均能效水 平提升了86%,相比美国平均能效水平提升了68%。应用该 技术的广州地铁新塘站年节约用电约76.4万千瓦时,单个 站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36吨,综合节能率较普通机房达 46.2%。截至2020年年底,广州地铁总里程数510公里,共 14条线路、271座车站,如果全部使用该方案,每年可减排 二氧化碳当量约17万吨。 ■ 通过减少冷媒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依托 建筑制冷系统的技术创新,大量减少R22冷媒的使用。天加 于2012年成为国内首批四家HCFC(氢氯氟烃)淘汰计划的 签约企业之一,并于2015年完成履约。2017年,在《关于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三十周年纪念大会 上,天加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保护臭氧层认可荣誉证书。 2.社会经济效益 天加致力于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助力行业绿色发展。天 加推动行业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高效制冷系统机 房设计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高效制冷系统机房 施工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制冷系统在线能效检 测评定方法》。2021年,天加发起空调行业首个“产学研碳 足迹研究项目”,基于自身创新技术成果,建立科学的碳排 放基础数据库,为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减少碳排放、从理论 到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性与可推广性 1.创新性 ■ 节能技术创新。该项目基于应用实景、经营管理及 业态特点进行精确负荷计算,通过“高效冷水机组+系统优 化+高效运维”的技术创新,助力制冷全过程的优化,有效 提高了建筑综合能效(SCOP) ,从技术角度解决了制冷行业 能效低的问题。 ■ 商业模式创新。该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 等商业模式,为节能技术提供了市场化的投资回报模式,为 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 运营模式创新。为了建立行业信用机制,该项目建 立了由用户方、系统及设备供应方、第三方权威机构共同组 成的监测数据平台,使节能数据真实且透明。 2.可推广性 当前,全球对于绿色制冷有着大规模的需求。天加以技 术、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与成熟运维经验加持,使得该模式 具备了在全球大型建筑及工业环境中大范围、全领域复制应 用的价值和前景,可推广至轨道交通、大型市政建筑、大型 场馆并延伸至大型建筑楼宇,还可以推广并应用于如电子半 导体、生物制药、汽车制造、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等新建 与改建项目中,既解决了企业节能节资的痛点,也为绿色低 碳发展探索出新路径。截至2021年7月,该创新模式正在 赋能全国200多个地铁站、4000多家药厂、7000多家医院、 3000多家微电子制造企业。国际上,应用天加系统的新加 坡Alexandra Point大厦改造项目,获新加坡绿色建筑最高荣 誉——绿色建筑铂金奖。 探索“看得见”的节能 建筑制冷系统综合能效提升与投资创新模式 项目机构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 年度大奖 绿色创新类别 ● 2021 实施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 项目时间 2015年至今 节能减排「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19 项目介绍 1.项目背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算 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 相关报告显示,数据中心的用电量约占全球用电总量的3% 11 , 随着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数据中心能耗全球占比将很快 突破8%,接近全球电力近一成。近五年来,中国数据中心 产业保持着30% 的平均增速,在算力与人工智能的驱动下, 单机柜服务器算力不断增强,功耗不断增长。 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既 有助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耗的 关键环节。为应对这一全球挑战,阿里云数据中心积极推动 技术创新,践行绿色节能,不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可以 在全球任何气象区域部署,为全球输出数字减碳能力。 2.具体做法 ■ 采用自主研发的“浸没式液冷”和“巴拿马电源” 两项突破性技术,实现了数据中心保障可靠性前提下的极致 节能。“浸没式液冷”技术将数据中心服务器浸没在绝缘冷 却液中降温,去除空调、冷机等部件,使得冷却能耗降低 70% 以上,年均能源使用效率PUE不高于1.09,大大低于工 信部2020年统计全国在用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55的 水平。“巴拿马电源”技术采用“10千伏交流输入的直流不 间断电源系统”,颠覆传统数据中心从市电引到终端设备之 间多级转换分配的架构,取代了传统架构从中 压引入到直流输出之间的众多中间设备,提高 了链路的供电效率,降低了用电成本。 ■ 形成规模化商用液冷集群。阿里云联 合全球数十家合作伙伴,从底层芯片到服务器 整机,再到基础设施及运营管理,形成规模化 商用液冷集群和节能电源的示范,实现了云计 算数据中心从风冷到全浸没液冷技术的突破, 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 战略选址,开展清洁能源电力交易。 2018年,张北数据中心加入张家口“四方协 作机制”风电交易,率先在全国数据中心行业 开展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自2018年至 2021年9月,仅张北数据中心就累计交易约6 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累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近52.3万吨。 项目成效 1.绿色生态效益 阿里云的“浸没式液冷”和“巴拿马电源”技术实现了 数据中心满足高可靠性前提下的极致节能。如该技术实现全 国范围推广,每年可节省千亿度电,减少近亿吨碳排放,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按照中国工信部2020年统计,全国在用大型数据中 心平均PUE为1.55。浸没式液冷技术替代空调、冷机等部 件,使数据中心PUE降至1.09以下,IT设备本身能耗节省 10%。巴拿马电源通过电路拓扑的创新,减少了66% 的配电 环节, 运行效率提高2%~4.6%, 全工况综合效率提高4%以上, 带来大量的电能节省。 “巴拿马电源” 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电力、 土地等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核心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 利用效率的提升。 2.社会经济效益 ■ 推动全球产业发展。该项目联合全球数十家合作伙 伴,覆盖底层芯片、服务器整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各个 环节,形成规模化商用液冷集群和节能电源的示范,以新技 术平衡地区差异,以新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基础设 施高质量发展。 ■ 缩小地区差异。该项目提出的创新模式能使数据中 心摆脱对气象、土地、电力等自然条件的依赖,在全国乃至 全球范围灵活部署,同时保持相同的PUE水平,缩小各地数 据中心PUE水平差异。 ■ 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该项目 的技术应用有利于节省投资成本。一个常规20兆伏安标准楼 运用巴拿马电源技术后可节省投资4000万元,投资成本降低 40%,运行效率提升4.5%,实现更好的投资收益率。 创新性与可推广性 1.创新性 ■ 清洁电力选址。项目深入挖掘区域资源禀赋,基于 区位优势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在张家口市基于“政府+电 网+发电企业+用户侧”的四方协作风电交易机制,促进新 能源就地消纳。 ■ 技术创新。项目创新的“浸没式液冷”技术基于其 简约架构和可靠效能,取得多项专利和国家奖项,如中国工 信部“5A级数据中心绿色等级认证”和“2020年度中国IDC 产业创新技术奖”等。 2.可推广性 2022年,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 系 ,促进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中国“东数西算”工程 正式启动,计划2025年,国内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 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阿里云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创新解 决方案大有可为。 面对国内外在数据中心能效方面的需求,阿里云数据中 心的创新模式可突破外部环境制约,在全球任何气象区域部 署,实现PUE不高于1.09的目标,为全球数据中心的绿色发 展提供可行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至今,该项目已在全国建成 张北、河源、南通、杭州和乌兰察布五大超级数据中心,分 别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带,在全球部署23 个地理区域、69个可用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多万B端客户 12 。 破解数据中心能耗困局 ——阿里云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创新解决方案 项目机构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 优胜奖 绿色创新类别 ● 2021 实施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 河北省张家口市 项目时间 2020年至今 节能减排「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案例汇编 21 项目介绍 1.项目背景 中国是电池制造和消费大国。据估算,2020年,中国干 电池报废量达到100亿只,动力电池和干电池总报废量达到 24.8万吨。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退役后的动力 电池何去何从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