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1139_磁控溅射沉积温度对铜锌锡硫薄膜影响的研究
磁控溅射沉积温度对铜锌锡硫薄膜影响的研究 曾淳泓 1,3 ,蒋金春 2,3 ,张林泉 1,3 ,曾龙龙 1,3 ,周建 1,3 ,洪瑞江 1,3 (1. 中山大学 物理学院 2. 中山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 中山大学 太阳能系统研究所) 摘要:通过磁控溅射,以固定比例的铜锌锡硫(CZTS)四元靶作为靶材,在不同温度下沉积 得到 CZTS 薄膜,之后将薄膜在硫氛围下进行退火处理,得到硫化退火后的 CZTS 薄膜。通过 对硫化退火前后不同温度下沉积的 CZTS 薄膜进行表征,发现随着沉积温度的提高,硫化退火 前的薄膜结晶性逐渐增加,形成的晶粒在硫化退火的过程中生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下抑制二次相 的形成,有利于 CZTS 单相的形成,以满足制备铜锌锡硫薄膜电池的需求。 关键词:CZTS;磁控溅射;沉积温度;四元靶;硫化退火;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新型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光伏作为一种清洁可 再生能源必然是未来人类能源结构的一块重要版图。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凭借其低 成本、转换率高、稳定性强、可制备柔性电池等特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 CIGS 成分 中的铟、镓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稀少,限制了其发展。铜锌锡硫(CZTS)与铜铟镓锡相似 的结构,凭借其理想的带隙宽度、高吸收率、成分元素含量丰富、无毒型等优势,被认为 是替代 CIGS 最理想的材料之一。[1,2] 目前,世界上各实验室制备的铜锌锡硫及衍生的铜锌 锡硫硒(CZTSSe)薄膜电池的最高效率达到 12.6%[3],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常规的 CZTS 薄膜电池中,吸收层(即 CZTS 层)的成膜质量是决定电池的效率高 低至关重要的一环。常见的沉积方法有溅射[4]、热蒸发[5]、电镀[6]和联氨法[7]等,其中, 磁控溅射法有着成膜均匀性好、沉积速率快、可重复性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而采用单个四元靶进行溅射,是非常快捷的一种沉积手段[]。在沉积过程中,沉积温度对成 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本文中本课题组对磁控溅射沉积温度对铜锌锡硫薄膜电池吸收 层影响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过程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靶材选用化学计量比为 Cu:Zn:Sn:S=2:1:1:4 的四元 CZTS 靶, 分别在室温、150、200、250℃的沉积温度和 0.2Pa 的气压下,以直流(DC)95W 的功率 在钙钠玻璃衬底上进行沉积,沉积时间为 1 小时,得到未经硫化退火的吸收层薄膜。之后, 将各温度下沉积的未经硫化退火薄膜置于内含 300mg 硫粉的石墨盒中,于管式炉内在 500℃下进行硫化退火 20 分钟,得到硫化退火后的吸收层薄膜。得到两组薄膜后,分别对 其进行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spectra)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观察。 三、结果与讨论 图 1 为硫化前后薄膜的 XRD 图谱,其中 a 使用样品为硫化前的薄膜,b 使用样品为硫 化后的薄膜,各衍射峰位置与标准卡片(PDF# 26-0575)对比基本一致,对应的晶面指数 于图中已标出。由图.1(a)可见,在经硫化退火前,随着沉积温度的提高,各衍射峰强度明 显增加,半高宽降低,可以说明该组薄膜的结晶性随着沉积温度的提高而上升。然而,由 图 1 (b)来看,对经过硫化退火后的薄膜,相比于硫化退火前的薄膜,结晶性进一步增加, 但不同温度下沉积的薄膜各衍射峰的半高宽区别不大,各薄膜间的结晶性并没有太大区别。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高温退火使得薄膜发生了再结晶,在相同的退火温度下,再结晶的晶粒 大小并没有太大差别导致。 图 1 (a)硫化退火前样品的 XRD 图谱 (b)硫化退火前样品的 XRD 图谱 由于在 XRD 图谱中,二次相 ZnS、Cu2SnS3 的衍射峰位置与 CZTS 相近[8],故判断是 否生成了所需要的 CZTS 相同时还需要 Raman 光谱的验证。如图 2 即为硫化退火前后样品 的 Raman 光谱。从图 2(a)中可见,在进行硫化退火前,不同沉积温度的样品的拉曼偏移均 只在 332cm-1 处有一个峰,通过与 Tanju 等人[9]的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判断这个峰来自 于 Stannite(ST)结构的 CZTS;而通过图 2(b),经过硫化退火后,再结晶后薄膜的拉曼光 谱出现了多个峰位,用 peakfit 软件对 250 度下沉积样品的 Raman 峰进行分峰拟合结果如图 3。综合来看,硫化退火后的样品出现了 286、337、348、368cm-1 多个峰,基本可以确定 其中 286、337、368cm-1 为 CZTS 的拉曼峰,主峰 337cm-1 与 Kesterite(KS )结构的 CZTS 的峰位更为符合[9];在 348cm-1 处,CZTS 也有特征峰,而 Cu2SnS3、ZnS 均在 352 处有特征峰[8,10],在拉曼光谱中几个峰可能相互重叠,但从图形上来看,在其他位置并 没有这两种二次的特征峰,且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峰位中心处于 348cm-1 的趋势逐渐增 加,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随着沉积温度的提高,薄膜在沉积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量 CZTS 的细微晶粒,这些晶粒在退火过程中晶粒逐渐长大,抑制了二次相的形成,使得拉曼图谱 越发接近于 CZTS 单相的图谱。 图 2 (a)硫化退火前样品的 Raman 光谱 (b)硫化退火前样品的 Raman 光谱 图 3 250 度沉积薄膜硫化退火后 Raman 峰的分峰拟合结果 图 4、图 5 为在扫描电镜(SEM)下,不同沉积温度硫化退火前后样品的微观形貌。 对硫化退火前的薄膜,在电镜下表面晶界不明显,但可以隐约看到有块状的晶粒,并随着 温度的升高逐渐清晰,从截面来看,室温下的沉积的薄膜有很多细微的圆形晶粒,但在其 他沉积温度下,截面并没有这种形貌,而是有随着温度升高而晶界逐渐清晰的块状小晶粒, 与表面的结果一致,推测这种圆形的晶粒并不是 CZTS 相,而是二次相形成的微小结晶; 而对于硫化退火后的薄膜,薄膜表面可以观察到不规则的细长状和岛状突起,且随着沉积 温度的提高,突起的大小和占薄膜表面的面积均在下降,而从截面来看各温度下薄膜内部 均有数百纳米尺寸的块状晶粒。结合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1],CZTS 在高温退火时会产生 ZnS、SnS 等二次相,其中 SnS 容易被蒸发,而这种不规则的突起正是表面一层因硫分压较 高而沉积的 SnS 相。随着沉积温度的提高,二次相的产生较少,沉积下来的 SnS 相的也相 对更少,这与我们在拉曼光谱中的分析是相吻合的。 图 4 硫化退火前薄膜 SEM 形貌(a)室温 (b)150 度 (c)200 度 (d)250 度 图 5 硫化退火后薄膜 SEM 形貌(a)室温 (b)150 度 (c)200 度 (d)250 度 四、结论 利用四元靶进行磁控溅射得到的 CZTS 薄膜,随着沉积温度的提升,薄膜的结晶性逐 渐提高,CZTS 晶粒主要为 Stannite 结构,刚沉积后的薄膜的质量并不足以满足制备太阳能 电池器件的要求;但在后续进行的硫化退火中,薄膜结晶性进一步改善,已有的 CZTS 晶 粒长大并转化为 Kesterite 结构,能对二次相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更有利于形成 CZTS 单相薄膜,使其能满足作为铜锌锡硫薄膜电池吸收层材料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Jiang J, Zhang L, Wang W, et al. The role of sulphur in the sulfurization of CZTS layer prepared by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from a single quaternary ceramic target[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8. [2] Liu X, Feng Y, Cui H, et al.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kesterite solar cells: a brief review[J].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 Applications, 2016, 24(6):879-898. [3] Wang W, Winkler M T, Gunawan O, et al. Device Characteristics of CZTSSe Thin‐Film Solar Cells with 12.6% Efficiency[J].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4, 4(7):-. [4] Emrani A, Rajbhandari P P, Dhakal T P, et al. Cu 2 ZnSnS 4,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short-term sulfurization of sputtered Sn/Zn/Cu precursors under an H 2 S atmosphere[J]. Thin Solid Films, 2015, 577:62-66. [5] Repins, Ingrid, Beall, et al. Co-evaporated Cu2ZnSnSe4 films and devices[J]. 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 2012, 101(2):154-159. [6] Ahmed S, Reuter K B, Gunawan O, et al. A High Efficiency Electrodeposited Cu 2 ZnSnS 4, Solar Cell[J].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2, 2(2):253–259. [7] Todorov T K, Tang J, Bag S, et al. Beyond 11%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of‐the‐Art Cu2ZnSn(S,Se)4 Solar Cells[J].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3, 3(1):34-38. [8] Guan Z, Luo W, Zou Z. Formation mechanism of ZnS impurities and their effect on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n a Cu2ZnSnS4 photocathode[J]. Crystengcomm, 2014, 16(14):2929-2936. [9] Gürel T, Sevik C, Çaǧın, Tahir. Characterization of vibration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quaternary compounds Cu2ZnSnS4 and Cu2ZnSnSe4 in kesterite and stannite structures[J]. Physical Review B Condensed Matter, 2011, 84(84):896-896. [10] Fernandes P A, Salomé P M P, Cunha A F D. Study of polycrystalline Cu2ZnSnS4, films by Raman scattering[J]. Journal of Alloys & Compounds, 2011, 509(28):7600-7606. 作者简介: 姓名:曾淳泓 主要研究方向:CZTS(e)薄膜太阳电池 Email: zengchh5@mail2.sysu.edu.cn 通讯作者简介: 姓名:洪瑞江 主要研究方向:薄膜太阳电池、太阳电池技术 Email: hongruij@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