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MPPT及孤岛检测技术
第 40 卷 第 4 期 电 力 系 统 保 护 与 控 制 Vol.40 No.4 2012年 2月 16日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Feb. 16, 2012 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 MPPT 及孤岛检测技术 才利存,常忠廷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 基于太阳能电池的等效电路,建立了太阳能电池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曲线。通过比较几种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恒电压( CVT)启动的变步长扰动观察法最大功率点跟踪方式。对比现有的孤岛检测技术,确定采用主动偏移式孤岛检测方法。 在 Matlab/Simulink 下建立了太阳能电池的数学模型,最大功率点跟踪和主动频移式孤岛检测方法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跟踪;变步长;孤岛检测;主动频移MPPT and anti-islanding of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system CAI Li-cun, CHANG Zhong-ting (XJ Group Corporation, Xuchang 461000, China) Abstract: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photovoltaic cell is built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circuit of photovoltaic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photovoltaic cell are analyz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weaknesses of the existing MPPT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 methods, an improved 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 (P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 variable step size; islanding detection; active frequency drift 中图分类号: TM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15(2012)04-0119-060 引言 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无污染清洁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能源。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太阳能产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世界太阳能市场的发展超过了工业历史上已有的任何一次突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金融投资机构看好光伏发电的应用前景。国际权威能源机构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可再生能源可占到人类能源利用的 “半壁江山” , 其中太阳能约占 13% ~15%,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将成为人类能源构成的 “主力” , 太阳能发电领域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以单相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为例,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跟踪和孤岛检测技术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对孤岛检测技术进行了试验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1 系统结构 单相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MPPT 控制器、 DC-DC 变换器以及 DC-AC 逆变器等部分组成。 DC-DC 变换器与 MPPT 控制器控制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 DC-AC 逆变器将光伏电池发出的电能逆变成正弦电流并入电网中, PWM 控制单元控制逆变器的并网电流的波形和功率 [1],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 120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滤波器PWM 控制MPPT控制电网BOOST变换器 DC/AC 逆变器太阳能电池阵列图 1 单相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结构图 Fig. 1 Structure of single phase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system 2 太阳能电池的数学模型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性与二极管相似,可用简单的 PN 结来说明,考虑到太阳电池的串联电阻 Rs和并联电阻 Rsh 等因素,可以得太阳能电池的等效电路,如图 2 所示 [2]。LI 0IsRshRIU图 2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 Fig. 2 Equivalent circuit of photovoltaic cell 根据图 2 可得sq( )skL 0sh(e 1)U IRA T U IRI I IR+ += - - - ( 1)其中: I 为太阳能电池输出电流 (工作电流 ); U 为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 (工作电压 ); IL 为光生电流; I0为二极管饱和电流; q 为电子的电荷量 (1.6 × 10-9C);Rs 为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 A 为二极管特性因子; k 为玻耳兹曼常数 (1.38 × 10-23 J/K ); T 为太阳能电池温度; Rsh 为太阳能电池的并联电阻。根据以上数学模型,对太阳能电池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曲线,如图 3 所示。0 5 10 15 20 25 30 35 40010203040506070T1T2T 3T1S2>S30 50 100 150 200 250012345678S1S2S3S1>S2>S3U/VI/A(d) 温度相同,太阳辐射强度不同时的 I- U 曲线图 3 不同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特性曲线 Fig. 3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photovoltaic cell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从图 3中可以看出,随着光强的减小,输出最大功率减小,同时最大功率点处对应的电压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输出最大功率减小,同时最大功率点处对应的电压减小, 太阳能电池输出呈非线性,随着输出电压的增加,输出功率存在一个最大点 [3-4] 。3 最大功率点跟踪 光伏发电系统最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有恒电压法( CVT ) ,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 [2,4] 。3.1 恒电压( CVT )法通过分析图 3( c)可以看出,在太阳能电池温度变化不大时,太阳能电池的输出 P-U曲线上的最大功率点几乎分布于一条垂直直线的两侧。因此,如果能将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控制在其最大功率点时的电压处,太阳能电池将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CVT 法控制的优点如下: 才利存,等 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 MPPT 及孤岛检测技术 - 121 - 1)控制简单,控制易实现,可靠性高; 2)系统不会出现因控制电压剧烈变化而引起振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方便地通过硬件实现。 CVT 法控制的缺点如下: 1)控制精度差,系统最大功率的跟踪的精度取决于给定电压值选择的合理性; 2)控制的适应性差,当系统外界环境发生剧烈改变时系统难以进行准确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3.2 扰动观察法扰动观察法原理是测量当前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然后在原输出电压上增加一个扰动,其输出功率会相应发生改变,对比改变前后的功率即可知道功率变化的方向, 如果功率增大就继续使用原扰动,如果减小则改变原扰动方向。扰动观测法的优点如下: 1)控制思路简单,实现较为方便; 2)可实现最大功率点的动态跟踪,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 扰动观测法的缺点如下: 1)跟踪稳定时,只能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振荡运行,导致部分功率损失; 2)初始值及跟踪步长对跟踪精度和速度有较大影响; 3) 有时会发生程序在运行中的 “误判” 现象。3.3 导纳增量法由太阳能电池的 P-U曲线可以看出,在最大功率点处有 dP/dU =0,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出在最大功率点处有式( 2)成立。 d =dI IU U- ( 2)即当输出电导的变化量等于输出电导的负值时,太阳能电池工作于最大功率点。 导纳增量法的优点如下: 1)控制效果好,控制稳定度高; 2)外部环境参数变化时能平稳的追踪其变化,与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及参数无关。 导纳增量法的缺点如下: 1)控制算法较复杂,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 2)控制电压初始化参数对系统启动过程中的跟踪性能有较大影响,可能产生较大的功率损失; 3)对硬件精度要求高,会增加成本。 通过以上对各种常用 MPPT 方式优缺点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CVT 启动的扰动观察法,将 0.78 倍开路电压 [5]作为系统 CVT 启动的指令电压,控制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从开路电压开始下降,向最大功率点电压方向移动,快速调整到最大功率点附近,确保系统正确平稳的启动,改进扰动观察法的流程图 4 中 e 为接近零的较小的正数。如果太阳能电池工作点电压离初始参考电压比较远则将扰动步长设为 Δ U1, 否则将扰动步长设为 Δ U2,Δ U2e?Dk=D (k- 1)+Δ U2P k- P(k-1)=0Dk=D( k- 1) Dk=D (k -1) -Δ U2Pk- P( k- 1)>e?D k=D ( k-1) +Δ U1 D k=D ( k- 1) -Δ U1更新 Uk, IkU( k+1) =U kI( k+1) =I k图 4 基于 CVT启动的扰动观察法流程图 Fig. 4 Flowchart of the P&Q method based on constant-voltage-start 根据图 1 所示的单相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结构图,利用 Matlab 对其建立了仿真模型,如图 5,仿真模型的具体参数见表 1 所示 [8]。图 5 单相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 Fig. 5 Simulation model of single phase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system 图 6 为改进的扰动观察法与普通扰动观察法仿真结果对比图,在 0.9 s 太阳能光照强度从 1 000 W/m 2 降到了 500 W/m 2。- 122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表 1 仿真系统参数 Table 1 Parameter simulation system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 Pmax 136 W 开路电压 Uoc 86.8 V 短路电流 Isc 2.02 A 最大功率点电压 Um 70.4 V 最大功率点电流 I m 1.93 A BOOST 支撑电容 C1 100 e-6 F 升压电感 L1 5e-6 H 逆变器母线电容 C 300e-6 F 滤波电感 L 3e-6 H 并网电压 110 V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0020406080100120140改进扰动观察法普通扰动观察法0.0P/Wt/s图 6 不同 MPPT方式的仿真波形 Fig. 6 Simulative waveforms of different MPPT methods 从图 6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改进扰动观察法在 0.12 s左右功率即达到了最大功率, 而普通扰动观察法在 0.27 s左右才达到了最大功率, 并且在达到最大功率点过程中和稳定后有比较明显的震荡,功率损失比较明显,当太阳能光照强度在 0.9 s 突变后,基于 CVT 启动的扰动观察法能对最大功率点进行快速跟踪, 使工作点快速移动到最大功率点附近,使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得到较大提高,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3.4 最大功率点跟踪试验波形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改进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选用的太阳能电池在标准条件(1 000 W/m 2, 25 ℃)下功率为 3 kW ,开路电压为758 V,短路电流 6.28 A 。图 7 为采用改进扰动观察法后的试验波形,图中 CH1 为阵列电压, CH2 为阵列电流, CH3 为电网电压 , CH4 为电网电流。由图 7 可以看出逆变器在启动后 0.6 s左右达到了最大功率,太阳能电池阵列电压稳定在 612 V 左右,最大功率点电流为 4.85 A。t /( 0.5 s/格)图 7 变步长扰动观察法的试验波形Fig. 7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 MPPT algorithm based on various step size 4 孤岛检测技术 在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中,除了和其他系统一样具有常规的保护功能如过流、 过压、 欠压、 过热、欠频、过频、短路等功能以外,它还要求具有孤岛保护功能。常用的孤岛检测方法有被动检测法和主动检测法 [9]。4.1 被动检测法被动检测法是指并网系统利用电路正常工作的电压、电流、频率等各种状态和指标用于判断孤岛的方法,光伏并网系统一般会有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频和欠频保护,当并网系统的输出电压、频率超过正常的范围时,系统会自动停止运行,切断与电网的连接。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缺陷,即当逆变器的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达成平衡时,则会因系统的电压及频率变动过小,使得控制系统无法检测而失去作用,因此我们就需要主动检测法。4.2 主动检测法当光伏并网系统和负载完全匹配时,电网断电后系统输出电压的幅值、频率以及相位没有显著地变化,被动检测的方法不能快速、有效地检测出孤岛效应。 基于这个原因必须加入主动式的检测方法,主动检测法是指对电网电压或频率周期性地施加一定的扰动,然后通过检测输出电压或频率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孤岛效应。通过以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带正反馈的主动频率 偏 移 法 (Active Frequency Drift with Positive Feedback, AFDPF) 的主动式孤岛检测技术,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 AFD 的检测盲区, 缩短孤岛保护时间 [10] 。主动频率偏移法是通过控制逆变器并网电流频率来实现反孤岛效应功能 [11],频率偏移有正偏移和负偏移两种方式,本系统采用频率正偏移方式。具才利存,等 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 MPPT 及孤岛检测技术 - 123 - 体实现思想就是:系统周期性地检测出相邻两次电网电压过零点的时刻,计算出电网电压的频率 f,然后在此频率 f 的基础上引入偏移量 Δ f (Δ f 应满足电能质量标准要求 ),最后将频率 (f 士 Δ f)作为输出并网电流的给定频率,在电网电压每次过零时使并网电流复位。当电网正常工作时,逆变器输出负载上的电压频率即为电网电压频率;当电网出现故障时,输出并网电流单独作用于负载上,并网电流频率周期偏移,由于正反馈的作用,负载电压频率就会相应地改变,该过程不断重复,使得负载电压的频率很快就会超过频率保护的上限值从而使系统有效检测出市电脱网。根据上述内容建立了主动频率偏移法的仿真模型,如图 8 所示。逆变器在 0.06 s 与电网断开,产生孤岛效应。图 9 为逆变器并网电流波形,由图 10~图 11 可知, 当系统在 0.06 s发生孤岛效应后, 负载电压频率持续增加,在 0.12 s 超过频率上限值, 0.2 s 左右负载电压降到零,在孤岛保护时间为 0.14 s,满足 IEC 62116 ( Test procedure of isla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utility-interconnected photovoltaic inverters)规定的孤岛保护时间小于 2 s 的要求。图 8 主动频率偏移法的仿真模型 Fig. 8 Simulation model of active frequency drift method3020100-10-20- 300.00 0.01 0.02 0.03 0.04I/At/s图 9 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 Fig. 9 Output current waveform of inverter 50.750.650.550.450.350.250.150.00.0 0.1 0.2 0.3 0.4 0.5 0.6 0.7f/Hzt/s图 10 逆变器输出电压频率变化 Fig.10 Frequency variation of inverter output voltage U/V,I/At/s403020100-10-20-30-40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图 11 负载电压和电流波形 Fig. 11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load 4.3 孤岛保护试验波形 为了验证上述孤岛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 采用 RLC 作为本地负载, 参数均可调,负载电压 380 V ,负载电流 80 A,负载功率 60 kW ,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为 3 kHz。图 12 和图 13 分别为无主动式孤岛保护测试波形和加入主动式孤岛后的试验波形, 其中 CH1 为负载电流, CH3 为电网电流。在图 12 中, 逆变器发生孤岛效应 1.82 s 后, 逆变器报电网电压欠压保护。图 13 为加入主动式孤岛后,孤岛保护测试波形,在逆变器发生孤岛效应 98.4 ms 后,频率超出了限制,逆变器报过频保护。图 12 无主动式孤岛保护测试波形 Fig. 12 Test waveforms without active islanding prevention - 124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图 13 加入主动频移式孤岛保护测试波形 Fig.13 Test waveforms with AFD islanding prevention 对比图 12 和图 13,可以看出加入主动频移式孤岛保护后逆变器保护时间明显小于被动式孤岛检测保护时间,使系统更快地脱离了电网,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5 结论 通过对光伏电池原理的分析建立了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验证了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曲线,针对各种常用 MPPT工作方式的优缺点,采用了一种基于 CVT 启动的扰动观察法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通过仿真验证该跟踪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能快速、准确地达到最大功率点,提高了控制精度。分析了孤岛检测技术的原理,建立了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扰动观察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跟踪到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最大功率点,当加入主动式孤岛检测后能使逆变器更快脱离电网,达到保护要求。参考文献[1] 吴玉蓉,张国琴.基于 DSP 控制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设计 [J].继电器 , 2008, 36(4): 51-56.WU YU-rong , ZHANG Guo-qin . Design of single phase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se system based on DSP[J]. Relay, 2008, 36(4) : 51-56.[2] 邱培春,葛宝明,毕大强.基于扰动观察和二次插值的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4): 62-67.QIU Pei-chun, GE Bao-ming, BI Da-qiang . MPPT control for PV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P&O algorithms and quadratic interpolation[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1, 39(4) : 62-67.[3] 姚致清,张茜,刘喜梅.基于 PSCAD_EMTDC 的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研究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17): 76-81.YAO Zhi-qing, ZHANG Qian, LIU Xi-mei . Research on simulation of a three-phas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PSCAD/EMTDC[J] .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0, 38(17) : 76-81.[4] 孙自勇,宇航,严干贵,等.基于 PSCAD 的光伏阵列和 MPPT 控制器的仿真模型 [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 37(19): 61-64.SUN Zi-yong, YU Hang, YAN Gan-gui, et al . PSCAD simulation models for photovoltaic array and MPPT controller[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09, 37(19): 61-64.[5] 刘邦银,段善旭,刘飞,等.基于改进扰动观察法的光伏阵列 [J].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09, 24(6): 91-94.LIU Bang-yin, DUAN Shan-xu, LIU Fei, et al. Photovoltaic array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based on improved 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 method[J]. Transa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9, 24(6): 91-94.[6] 李冬辉,王鹤雄,朱晓丹,等.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J].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 2010,38(21): 208-214.LI Dong-hui, WANG He-xiong, ZHU Xiao-dan, et al. Research on several critical problems of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generation system[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0, 38(21): 208-214 .[7] 熊远生,俞立,徐建明.固定电压法结合扰动观察法在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中应用 [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9, 29(6) : 85-88.XIONG Yuan-sheng, YU Li, XU Jian-ming. Constant- voltage combined with 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 maximum-power-point tracking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09, 29(6): 85-88.[8] 杨文杰.光伏发电并网与微网运行控制仿真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0.YANG Wen-jie. Simulation and research of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and microgrid operation control[D]. Chengdu :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0. [9] 许颇,张崇巍,张兴.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及其反孤岛效应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2006, 29(9): 1139-1143.XU Po, ZHANG Chong-wei, ZHANG Xing . Research on the whole control schemes and anti-islanding protection for the three-phas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inverter[J].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Edition, 2006, 29(9): 1139-1143. [10] 孙美玲.基于正反馈的逆变器孤岛检测研究 [D] .秦皇岛:燕山大学, 2007.SUN Mei-ling . The positive islanding detection based on inverter[D] . Qinhuangdao: Yanshan University, 2007. (下转第 138 页 continued on page 138) - 138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XIAO Shi-jie. Consideration of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ng Chinese Smart grid[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9, 33(9): 1-4. [2] 李兴源,魏巍,王渝红,等 .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研究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 37( 17) : 1-7. LI Xing-yuan, WEI Wei, WANG Yu-hong, et 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of strong smart grid[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09, 37 ( 17) :1-7. [3] 谭文恕 . 电力系统无缝通信系统体系 [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1, 21( 11) : 1-4. TAN Wen-shu. Seamless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in power systems[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01, 21(11): 1-4. [4] 朱大新 . 数字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J]. 电工技术杂志, 2001( 4) : 20-22. ZHU Da-x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of digital transformer station[J]. Electro Technical Journal, 2001( 4) : 20-22. [5] 宋锦海,余文杰,宣筱青,等 . 适应特高压互联电网的 SCS500E 安全稳定控制平台研制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 2009, 33( 5) : 91-95. SONG Jin-hai, YU Wen-jie, XUAN Xiao-qing, et al. Development of SCS-500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platform adaptable to ultra high voltage interconnected grid[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9, 33(5): 91-95. [6] 宋锦海,宣筱青,朱开阳,等 . 基于 IEC61850 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方案设计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12) : 72-75. SONG Jin-hai, XUAN Xiao-qing, ZHU Kai-yang, et al. Design of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device based on IEC 61850[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0, 34( 12) : 72-75. [7] 胡道徐, 李广华 . IEC61850 通信冗余实施方案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 8) : 100-103. HU Dao-xu, LI Guang-hua. Application of redundant communication using IEC61850[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7, 31(8): 100-103. [8] 窦晓波 , 周旭峰 , 胡敏强 , 等 . IEC 61850 快速报文传输服务在 VxWorks 中的实现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 2008, 32 (12): 41-46. DOU Xiao-bo, ZHOU Xu-feng, HU Min-qiang, et al. Realization of fast message transmission services based on IEC61850 in VxWorks[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8, 32(12): 41-46. [9] 易永辉,王雷涛,陶永健 .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应用技术研究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21) : 1-5. YI Yong-hui, WANG Lei-tao, TAO Yong-jian. Process level application scheme in smart substation[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0, 38(21): 1-5. [10] 李孟超,王允平,李献伟,等 . 智能变电站及技术特点分析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18) : 59-62. LI Meng-chao, WANG Yun-ping, LI Xian-wei, et al. Smart substa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0, 38 ( 18) :59-62. 收稿日期 : 2011-07-08 ; 修回日期 : 2011-09-02 作者简介: 朱开阳( 1979-)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 E-mail: zkaiyang@163.com 宣筱青( 1979-) ,男,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 宋锦海( 1973-)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 (上接第 124 页 continued from page 124 )[11] 刘芙蓉,康勇,段善旭,等.主动移频式孤岛检测方法的参数优化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1(1):95-99.LIU Fu-rong, KANG Yong, DUAN Shan-xu, et a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ctive frequency drift islanding detection method[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8, 21(1): 95-99. 收稿日期 : 2011-04-20 ; 修回日期 : 2011-08-16 作者简介: 才利存( 1983-) ,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发电系统; E-mail : cailicun@xjgc.com 常忠廷( 1977-) ,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大功率电力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