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光伏农业发展现状浅析
1 2016 年我国光伏农业发展现状浅析光伏农业一体化并网发电项目, 将太阳能发电、 现代农业种植和养殖、 高效设施农业相结合, 一方面太阳能光伏系统可运用农地直接低成本发电。 作为新兴产业, 光伏农业在光伏、农业、能源、政策等利好背景影响下,一经推出便获得上下力捧,被视为提振整个光伏行业的“救星”。然而,随着光伏农业渐成气候,因标准缺失导致的乱象频发,成为发展阻力。近几年, 光伏农业快速发展, 让光伏企业看到了曙光。 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为光伏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市场空间, 国家对农业史无前例的扶持力度, 也让光伏产业在获得光伏补贴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农业项目补贴。2014 年,国家能源局颁布新政,将与农业结合的光伏应用纳入分布式规模范围,且项目不再受 6 兆瓦、 10 千伏分布式指标限制。 35 千瓦— 66 千瓦、规模达 20 兆瓦的农业光伏项目均可纳入,同时一并享受与地面电站一样的 1 元 /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补贴。2015 年,国家又增强力度,大大增加入网指标,并逐步放款很多限制。 2 月 1 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出, 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 2015 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 然而, 边缘的政策环境、 无统一建设标准、 个别光伏企业的“圈地行为”使光伏农业发展面临了重重质疑,甚至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以审批为例, 由于过去人们对光伏农业的认识不足, 再加上体制问题, 我国光伏农业项目也如同九龙治水。 一个项目的批准需要经过地方发改委、 规划、 水文、 国土、 农业、 林业、环保消防、 电力等众多部门审批,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等, 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光伏农业的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 由于缺乏标准, 不少企业还打着光伏农业的幌子跑马圈地式的大肆占用土地, 建设地面电站。 有的仅仅在电站下面象征性的种些东西, 农业效益如何却不关心。 还有很多企业通过光伏农业之名进行宣传和炒作, 实则只是为了谋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换取企业或个人利益。在多位专家和企业的呼吁下, 一个关于“光伏农业标准”的新课题呼之欲出。 经梳理发现,这一空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 光伏农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目前各地的建设热情很高, 但是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规模性,没有形成标准化。其次,具体政策上没有统一标准。缺乏明确规定光伏农业应该享受哪些政策, 只是参照设施农业享受一定补贴, 在实际执行上存在着地区差异、 理解差异。此外,光伏农业在设计、规模上也缺乏专业标准。光伏农业涉及面广、领域交叉、地域差异性很大,经营主体不同,利益关系复杂, 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而各路资本蜂拥进入光伏农业,准入机制也不完善,欠缺一个统一的准入标准。本文作者:余水工()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