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端影响低并阻因素分析汇总
电池端影响低并 阻 因素分析汇总 1.刻蚀不净或未刻蚀 2.单点烧穿 3.多点烧穿 4.擦片和漏浆 5.丝网污染 6.主栅漏电 7.硅材料表面损伤层 8.肖特基类型漏电 9.银浆粘度关系 10.晶界处漏电 11.腐蚀坑密集区域漏电 12.金属杂质超标 13. Si3N4颗粒造成的漏电 14. SiC漏电 15.反片 16.未扩散 17.微晶和分布晶 目录 一 、 刻蚀不净或未 刻蚀 去除太阳能电池的周边结 , 扩散工艺中在硅片的上表面和周边都扩散上了 N 型结 , 如果不去除周边的 N型结会导致电池片正负极被周边的 N型结联接起来 , 使 电池正负极接通 , 起不到电池的作用了 。 等离子刻蚀的作用: 刻蚀不净或未刻蚀表现形式: 扩散后的 N型层 P型基底 AL背场 如果硅片未刻蚀或刻蚀不净片没有及时发现,并且下传印刷,将产生低并阻片,我们 可以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进行检测,判断 23#片是否刻蚀原因产生: EL:刻蚀不净或未刻蚀在 EL下观察无明显现象 IR:刻蚀不净或未刻蚀在 IR下表现为电池片边缘发红 刻蚀不净主要是由于硅片边结由于设备原因或人为原因未去除干净,导致并联 电阻过小的异常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a.刻蚀功率过小; b.刻蚀时间不足; c.刻蚀压力波动导致刻蚀不均; d.刻蚀时机台故障,以致刻蚀未进行完全; e.刻蚀时,硅片底部托盘未旋转,导致刻蚀不均; f.人为原因,将未刻蚀硅片下传; g.对于刻蚀机的腔体要定时的清洁,否则腔体过脏, 影响高频放电,最终会影响辉光的效果,致使产生 刻蚀不净,尤其是七星电极板。 电极发黑 刻蚀不净或未刻蚀原因分析: 二、 单点烧穿 : 通常意义上指 IR拍摄出呈现点状发红的漏电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隐裂引起的点状烧穿: 该类异常片主要有两种产生方式: 1.扩散前隐裂 —— 在扩散步磷源顺着裂缝扩散,从而导致上下导通,产生点状烧穿; 2.印刷前隐裂 —— 在印刷过程中,浆料恰巧印过裂缝,银浆通过裂缝渗透到背面产生点 状烧穿。 EL下表现为单点发黑 IR下表现为点状发红 欧姆龙下观察到细栅缺失 在 SEM下观察到细栅处有裂痕,由此推测该点烧穿是由隐裂引起的, Ag颗粒渗进裂痕导致 PN结导通; 解决方案: 对于由隐裂而产生的点状烧穿,我们必须规范生产现场操作,尽量避免产生隐裂片的 可能。比如装舟卸舟时轻拿轻放,保持印刷机台干净平整等等。 隐裂成因分析: 由于晶体硅的体缺陷、应力释放等原因,致使其抵抗外界应力的能力减少,严重时能 造成电池片的隐裂。 微隐裂引起的点状烧穿: 该类异常片主要是因为硅片本身晶体结构存在缺陷,在烧结过程中会破坏晶体结构, 银浆顺着晶界渗透至基区,从而产生漏电。我们通常也称此现象为微隐裂。 太阳能电池缺陷检测( EL)测试仪利用晶体硅的电致发光原理,我们看到的 EL图像 下 ,黑线是沿着栅线方向 .这个主要是因为该细栅线由于一些原因 (如隐裂 \断栅 )造成电流无 法正常导出 ,致使整条细栅在 EL下都是显示黑色。 热成像 EL正向偏压 正面虚印 背面发黑 欧姆龙及扫描电镜测试 正常细栅断面 异常细栅断面 正常背场断面 异常背场断面 由扫描电镜图片可知:微隐裂正面与背面均存在凹槽缺陷,导致点状烧穿。 由上图可知,在微隐裂处有明显的凹陷 三、 多点烧穿 : 指 IR拍摄出呈现多点甚至小面积发红的漏电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EL下表现为连续小黑点, 严重的部位呈现一团黑色 IR下表现为局部大面积发红 取样点 1 取样点 2 取样点 1处 SEM ( 3)从擦片 剖视上可以看 到若干的圆点, 这些圆点即为 银浆,在擦片 的过程中银浆 渗进绒面凹陷 处。 电池片的下边有漏浆 IR为边缘漏电 EL图片漏浆现象不明显 边缘漏浆 EL 原因分析: 1.材料问题: C等杂质含量过高会导致击穿; C含量偏高,并阻偏小,漏电偏大; 2.主栅污染; EL分析均无现象; IR分析均为主栅上点状烧穿,查看电池片表 面发现烧穿位置均有一小黑点,且均在主栅上; 主栅漏电 EL&IR分析: 正面 100倍效果图显示为一点状 发黑,应为烧穿所致,放大至 1000倍后发现烧穿位置已有小裂 纹,暂无法确定是烧穿所致还是 烧穿前就已存在; 主栅漏电 SEM和欧姆龙分析: 正面 100倍视图 正面 1000倍视图 正面 3D视图 背面 3D视图 3D视图显示烧穿位置正面 已塌陷,背场略微凸起; 从主栅异常点视图可以看出,异常点有大量铝颗粒存在,即证明导致烧穿的原因为 正栅上沾染铝浆,导致此异常的主要原因为印刷现场 5S及人员操作不到位产生; 主栅漏电 SEM分析: 主栅异常点视图(铝) 正常主栅视图(银) 七 、 硅材料表面损伤 层: 单晶: 单晶硅棒用切片机切割成片时 ,因机械切割使硅片表面受到损伤的区域可以 分为四部分 ,即表面粗糙区 ,碎裂区 ,位错网络区和弹性应变区 .对高精度切片机损伤 区的总厚度约为 10~20 μm,这些表面损伤区若不去除掉 ,将在高温扩散时产生大量表 面复合中心 ,增加表面复合几率 .减少扩散区域少子寿命 ,从而降低太阳电池效率 .制 造太阳电池时 ,去除表面损伤层 ,可通过制绒面减薄硅片实现。 多晶: 作为脆性材料,多晶大锭切方后,在小硅锭表面会有机械损伤层存在,包 括碎晶区、位错网络区和弹性应变区,其结构如下图所示。碎晶区又称微裂纹区, 是由破碎的硅晶粒组成的;位错网络区存在大量位错;弹性应变区则存在弹性应 变,硅原子排列不规整。 由于损伤层的存在,尤其有大量微裂纹的碎晶区的存在,在后续的切片、电 池片生产和组件生产过程中,很容易成为裂纹的起始点,引起硅片或电池片的隐 裂、微裂纹、崩边和碎片。 因此,多晶大锭在切方成小硅锭后一般都需要通过机械研磨或化学抛光,去 除或减小硅锭表面损伤层。 八、 肖特基类型 漏电: 肖特基二极管是以其发明人肖特基博士( Schottky)命名的, SBD是肖特基势垒二极 管( SchottkyBarrierDiode,缩写成 SBD)的简称。 SBD不是利用 P型半导体与 N型半导体接触 形成 PN结原理制作的,而是利用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形成的金属-半导体结原理制作的。 因此, SBD也称为金属-半导体(接触)二极管或表面势垒二极管,它是一种热载流子二 极管。 肖特基漏电形成原因: 1.绒面损坏: 电池表面用腐蚀法制成的绒面,对入射光有强的减反射性能, 是其优点。但是,腐 蚀后的硅片在各种操作工序中必须精心,稍不注意就会把表面的金字塔体的尖顶损坏,将 P型基底暴露出来.如果又适逢在损坏处被金属电极覆盖,便会造成短路,形成金 -硅接触, 即肖特基漏电。 注:这种损坏是随机的,不可能片片都有,且金属电极又总是分布在损坏处。上电极 栅线的遮光面积占总受光面的 8~ 10% ,因此,整批电池由此引起短路机率是小的,整批 产品的 Rsh值低,不是扩散层绒面金字塔顶破坏并且被金属电极覆盖引起短路造成的。 烧结温度和时间不匹配 烧结参数设置不合理、扩散方块电阻极差比较大、扩散烧结不匹配、烧结炉局部过热 均可能引起烧穿,形成金 -硅接触。 为了得到好的蓝光响应,晶体硅太阳电池发射极的的厚度要在 0~ 3微米之间,如果发 射极金属被烧结,这个过程会消耗一些硅材料,如果烧结工艺参数和发射极掺杂分布没有 达到最优化,发射极金属可能会击穿发射极,最后导致金属和 p型衬底材料之间形成肖特 基类型直接接触。 用 shuntscan扫描结果如下: 九、 与银浆粘度的 关系: 银浆的受光面电极是由银粉、玻璃料和有机载体组成的银浆烧结而成。银粉纯度 ≥ 99.99% ,粒度 ≤ 1µm,含银量 75%,含锑 1%,呈鳞片或球粒状。银粉经高温烧结后, 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锑扩散到硅片中形成高掺杂 n⁺层,使银硅有好的欧姆接触。把未 经扩散的 P型硅片, 印刷银浆烧结,测试结果硅片显示 P-N结特性,说明锑确实是掺杂 施主, 并形成 P-N结。玻璃料的主要作用是使网状结构的金属银牢固地粘附在硅片上, 增强电极牢固度。有机载体由松油醇、丁基卡必醇醋酸脂等有机溶剂和增稠剂组成。 增稠剂的作用是增加浆料的粘度度和塑性,在一定的温度下能形成坚膜, 300 ℃ 以上 能完全燃烧挥发掉,且不留灰粉。浆料通常是具有触变型的塑流型或假塑型流体.触 变性是指流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粘度迅速下降,外力消失后,粘度迅速恢复原状的性 质。浆料的粘度和触变性对丝网印刷工艺极端重要。用不同粘度的银桨烧结时,发现 银浆的粘度对 Rsh值有很大的影响。当粘度达到某定值后, Rsh及其他参数都比较理想。 银浆的受光面电极是由银粉、玻璃料和有机载体组成的银浆烧结而成。银粉纯度 ≥ 99.99% ,粒度 ≤ 1µm,含银量 75%,含锑 1%,呈鳞片或球粒状。银粉经高温烧结 后,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锑扩散到硅片中形成高掺杂 n⁺层,使银硅有好的欧姆接触。 把未经扩散的 P型硅片, 印刷银浆烧结,测试结果硅片显示 P-N结特性,说明锑确实 是掺杂施主, 并形成 P-N结。玻璃料的主要作用是使网状结构的金属银牢固地粘附在 硅片上,增强电极牢固度。有机载体由松油醇、丁基卡必醇醋酸脂等有机溶剂和增稠 剂组成。增稠剂的作用是增加浆料的粘度度和塑性,在一定的温度下能形成坚膜, 300 ℃ 以上能完全燃烧挥发掉,且不留灰粉。浆料通常是具有触变型的塑流型或假塑 型流体.触变性是指流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粘度迅速下降,外力消失后,粘度迅速恢 复原状的性质。浆料的粘度和触变性对丝网印刷工艺极端重要。用不同粘度的银桨烧 结时,发现银浆的粘度对 Rsh值有很大的影响。当粘度达到某定值后, Rsh及其他参数 都比较理想。 十、 晶界处 漏电: 1.杂质原子容易在晶界位置集中,形成各类缺陷和复合中心。 2.高温扩散的原子也容易沿着位错和晶界形成微小的桥路漏电 。 IR表现为晶界处大面积发红 EL表现为晶界处发暗 十一、 腐蚀坑密集区域 漏电: 多晶硅酸制绒产生的表面会出现“暗纹”,通过观察发现其在形成初期为彼此不相连 的相邻腐蚀坑洞,随着腐蚀的加深,腐蚀坑洞不断变大,并逐渐连成一条线,最终形成 “暗纹”。通过分析其微观形貌及与单晶硅缺陷比较,“暗纹”为一系列相邻位错的表面 “露头”,即小角晶界被酸腐蚀后相连而形成。同时各种测试结果显示“暗纹”区少子寿 命降低、 EL响应变差,“暗纹”的数量及分布直接影响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性能,同时这 些暗纹是各类杂质和复合中心的集中地。这些区域伴随着一些漏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