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be文库
首页 solarbe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论文集-20210926-970页.pdf

  • 资源大小:47.22MB        全文页数:97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8金币 【人民币8元】
游客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人民币8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根据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作为您下次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如填写的是手机,那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就是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4、下载无积分?请看这里!
积分获取规则:
1充值vip,全站共享文档免费下;直达》》
2注册即送10积分;直达》》
3上传文档通过审核获取5积分,用户下载获取积分总额;直达》》
4邀请好友访问随机获取1-3积分;直达》》
5邀请好友注册随机获取3-5积分;直达》》
6每日打卡赠送1-10积分。直达》》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论文集-20210926-970页.pdf

论文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 54 号 网址www.chinacses.org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论 文 集 2021 年 5 月 中国深圳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详细会议资料请扫描二维码 详细会议资料请扫描二维码   „ ‚“ JOEE /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1 目 录 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比较与分析 . 1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 11 碳中和目标下大气环境改善的城市规划应对体 系 . 15 碳中和目标下的高密度城区碧道生态规划设计 研究 以深圳市罗湖区碧道建设为例 . 22 碳中和下水泥行业低碳发展技术路径 . 36 碳中和愿景下煤炭行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 . 44 中国高耗煤行业煤炭消费效率测度与时空分析 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 SBM 模型 61 碳中和背景下石化企业 “零碳工厂 ”生产决策体系研究 69 我国 LNG 燃料动力船舶产业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 75 面向中低温热需求的碳中和技术 . 81 碳中和战略下我国新能源替代的主要问题及发 展现状 . 84 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我国低碳目标实现助 力几何 . 89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动 力电池回收产业 . 96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小型车载动力电池可持续发 展研究 . 104 汽车空调行业 HFCS 减排潜力与挑战 111 东莞市能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演变趋势 分析 116 杭州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情况探讨 基于 IGT 方程模型 . 123 武汉市大型钢企碳达峰挑战及降碳对策 . 128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效 应分析 . 132 山地城市气候承载力的定量评价研究 以桂西百色为例 * . 139 中国综合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防范 . 146 中国碳中和与空气污染防治、健康改善协同研 究 . 154 四川康养气候景观特征分析 . 165 广西生态气象灾害成因与危害分析 . 172 浅谈碳中和愿景下吉林省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 . 176 深圳西涌景区植被生态学特征及其小气候效应 研究 . 180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 . 188 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植被对景区活动的响应 . 193 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研究 . 205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2 绿色发展背景下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协调发展 路径探析 211 温带原始红松林退化为多种 次生林和人工林后土壤 CO2通量变化 . 219 浅谈碳中和愿景下吉林省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 . 226 1982-2015 年京津冀地区 NDVI 时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 230 东北不同生态系统碳收支监测与评估 . 238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NDVI 对坡度的响应 . 246 武夷山生态气候资源产品研究 . 253 湖北省西北部灰霾气候突变及特征分析 . 261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LEADING THE POWER BATTERY RECYCLING INDUSTRY OF NEW ENERGY VEHICLE IN CHINA . 267 长三角背景地区卤代烃类温室气体浓度特征与 变化趋势 . 277 日常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浅谈碳中和﹑低碳经济及碳足迹 286 山西省城市大气 CO2本底筛分法对比及特征分析 . 289 山西省临汾市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 . 299 河北曹妃甸区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及减排路 径研究 . 308 碳中和背景下九江芳兰片区生态产业化概念性 规划策略 . 316 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的竞合途 径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 . 324 济南市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330 中国城市碳中和实现路径 以雄安新区为例 . 335 中国的城市碳达峰和碳中和之路 . 342 中德低碳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以埃森和厦门为例 . 350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环境合作机制评析非 国家行为体的功能 . 362 中国低碳城市文献综述( 2000-2020) 基于 CNKI 的文献计量分析 370 从单一到多重空气污染管理 --潜在可能及实现方案 . 379 低碳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化评价指标的构建解析 . 390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海洋低碳城市产业生态系 统建设 . 399 城镇家庭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404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 410 唐山市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布及特征分析 . 415 基于夏玉米生产过程的华北平原农田碳收支研 究 . 421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 素研究 . 429 基于 LCA 的地铁工程余泥渣土碳排放研究 . 442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3 EVALUATING THE USE OF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IES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A CGE STUDY OF CHINA . 447 国际碳负排放技术大规模部署的限制因素分析 . 450 煤矿区碳排放的确认和低碳绿色发展途径研究 . 455 推进老工业基地高能耗产业管控与减 污降碳的思考与展望 . 464 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效果核算以绵阳市 为例 . 470 基于优化配置的永定河水量分析 及生态修复关键环节探讨 . 476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性和生活方式对家庭碳 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 484 中国航空碳排 放及其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498 中国航空碳排放历史特征分析与短期预测 . 513 基于生活方式的开封市家庭降温能耗碳排放特 征及影响因素 . 523 40.5KV 新型环保气体开关设备方案设计及研制 . 530 海南省家用电动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 建议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 536 机理、样态与路径以生态碳汇助推碳中和目 标的武汉 NBS 实践 543 基于 3S 技术的石家庄市土壤碳汇时空变化研究 . 550 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碳汇估算及其气候驱动因 子研究 . 557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与气候变化研究 * . 563 浅析集体林林业碳权及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 571 深圳市大鹏湾盐田区近岸海域海洋碳汇量核算 及影响因素研究 . 575 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目标愿景下的港澳观察与 响应 . 589 东部平原矿区土壤固碳菌群对复垦的响应 . 595 冬季末期融雪期蛇麻黄灌丛的 “热岛 ”效用有利于沙漠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固碳 607 超临界 CO2抽提烟煤孔隙结构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 617 煤层 CO2地质存储与 CH4强化开采示范工程现状 624 沁水盆地 3无烟煤储层 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 632 苏北 -南黄海南部盆地 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估 . 644 CO2煤层封存及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综述 651 VALID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METHANE PRODUCTS IN CHINA BASED ON SENTINEL-5P TROPOMI DATA 657 节能减排双目标下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设备效率 化的探讨 . 664 机载 CO2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性能评估 . 669 比较结合基于遥感和农业产量数据的 2000 年中国农田初级生产力估算 . 672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4 基于 FY-3D 卫星的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 684 基于 MODIS 的风云 4A 和日本葵花 8 云检测产品比较 . 693 基于事前生命周期评价指引低碳技术的研发 . 703 基于卫星数据反演四川地区大气 CH4浓度的分析与验证 . 712 利用 OCO-2 观测评估人为 CO2排放以鞍山市为例 . 719 减污将碳协同控制与措施有效性评价研究 . 726 碳边境调整机制对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影响分 析及启示 . 731 中国碳交易市场制度构建基于试点地区的观 察 . 736 基于元分析的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 N2O 和 NH3 释放影响的研究 741 基于 GEOS-CHEM 模式的全球二氧化碳通量模拟评估研究 752 基于 STIRPAT 模型的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预 测研究 762 海上 X 油田大位移 CO2回注井油管尺寸优选及井筒流态分析 771 海上 CO2驱油与封存技术进展及其在我国实施潜力 . 776 基于海上油气开采产生二氧化碳的封存技术研 究 . 783 智能采油管理技术助推海上油田节能减排 . 791 低浓度 CO2矿化对再生微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 796 油气混烧锅炉在海上平台的应用与探索 . 805 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节能技术研究 . 812 原油发电机组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在浮式生产储 油轮的应用研究 . 818 NAOH 预处理能源草本植物的醇烷联产性能及其物质 /能量流向研究 825 不同氮浓度下微藻利用沼液废水的生长和产油 效能 . 835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生物滞留系统 N2O 和 NH3的释放规律 841 废水处理耦合高效固碳的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研 究进展 . 849 RETROFITTING COAL-FIRED POWER PLANTS WITH BIOMASS CO-FIRING AND CCS FOR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 A PLANT-BY-PLANT ASSESSMENT BASED ON GIS-LCA FRAMEWORK 856 微藻减排燃煤烟气 CO2技术 . 877 微藻振动膜分离过程污染机理 动力学模型、综合评估和临界振动频率 881 零电耗的源分离尿液磷回收技术 . 889 微藻水热还原 CO2 . 897 混合胺功能化 SBA-15 空气碳捕集吸附剂性能研究 901 烟气碳捕集与催化加氢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911 基于 DETA 的 CO2二组分吸收剂性能研究 921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5 基于热力学对钢渣钙基吸附剂捕集二氧化碳研 究 . 928 湿法球磨 MOS2 的规模化制备及其电催化 CO2为合成气技术 935 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 /有机溶剂复合溶液捕集 CO2的性能与机理 941 A NEWLY DEVELOPED APPROACH TO ESTIMATE ABOVEGROUND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IN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 942 C2H6/CO2共转化反应中 CO/MGO-AL2O3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 943 ESTIMATING FOREST ABOVEGROUND CARBON STOCKS ACROSS CHINA BY INTEGRATING MULTIPLE DATASETS . 944 LONG-TERM WARMING ALTERS VIRAL GENE COMPOSITIONS AND CAUSES HIGHER POTENTIAL RISKS OF GEMINIVIRIDAE AND POLYOMAVIRIDAE INFECTION IN ARCTIC SOILS . 945 THE GAP BETWEEN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HOW TO ENHANCE THE ENERGY-SAVING POTENTIAL OF HETEROGENEOUS HOUSEHOLDS IN CHINA 947 氨基功能化 MOFS 捕集 CO2的尺寸匹配效应 948 地质封存二氧化碳与深地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进展 . 949 含铁和蒙脱石生物炭的稳定性研究 . 950 汉江流域干旱特征及其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分 析 . 951 环境因子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散射辐射施肥效 应的调节作用 . 952 深圳大南山部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生物多样 性研究 . 953 城市化和土壤盐渍化削弱了气候驱动的干旱区 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的增长 . 954 探究中国京津冀地区快速土地城市化 ,热环境以及 NPP 的耦合协同关系 . 956 碳排放视角下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 . 957 COST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CO-BENEFITS OF REDUCING HEAT-RELATED LABOR PRODUCTIVITY LOSS IN CHINA 959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RISKS OF VOCS IN THE LONGEST INNER–CITY TUNNEL IN XI’AN,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 OF IMPACT FROM NEW ENERGY VEHICLES . 960 铜基双金属电极耦合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实现高 效 CO2电催化还原 . 961 环评云助手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1 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比较与分析 侯方心 1,2,马志远 1,2,张士宁 1,2,吕循岩 1,2,张瑾轩 1,2, 杨 方 1,2* 1. 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1; 2.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 织,北京 100031 摘要 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 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和 2060 年前碳中和的愿景。各机构针对我 国中长期减排路径开展了多项研究。本文选取 投资银行、 科研 单位、 研究 智库、国际组织 等 五 家机构, 系统梳理了其最新发布的碳中和研究报告,在经济社会发展、碳排放路径、一次能源 消费总量与结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终端氢能消费与占比、电力需求与供应、发电装 机与结构等七个维度开展了对比分析和归纳 总结 。碳排放路径方面,各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将在 2028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在 2050 年 2060 年间实现碳中和。能源需求总量方面,未来一次能源 消费总量预测结果介于 25 亿吨标准煤与 66.5 亿吨标准煤之间。能源供应方面,提高清洁能源占 比,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是各机构共识,一次能源 中的清洁能源占比将提高到 85以上,清洁能 源发电量与装机占比达 90以上。能源使用方面,电能将成为未来终端能源消费的核心,全社 会用电量预测结果介于 14.3 万亿千瓦时与 18.4 万亿千瓦时之间,电气化率预测结果均在 65以 上。比较结果表明 ,尽管 不同机构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量等方面预测结果差异较大, 但都一致认为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使用电气化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核心路径,氢能在电能难 以替代的领域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关键词 碳中和;清洁化;电气化;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X7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23200102-0161-04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arbon neutral path research in China HOU Fang-xin1,2, MA Zhi-yuan1,2, ZHANG Shi-ning1,2, LV Xun-yan1,2, ZHANG Jin-xuan1,2, YANG Fang1,2* 1.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31, China. 2.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Beijing 100031, 基金项目 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 2900/2020-75003B 作者简介 侯方心 1990-, 女 , 山东济南人 , 工程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能源规划、能源供需、可再生能源 发电技术等研究 。 *通讯作者 杨方 , 高级工程师。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2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1,212161164. Abstract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climate change status poses enormous threats and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s a large and responsible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put forward the vision of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 at the 75th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Various institutions have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studies on Chinas medium and long-term emission reduction pathway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latest carbon neutrality research reports issued by five institutions, including investment bank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search think tank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ompared and analysed seven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ir prediction results, includ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rbon emission pathway,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tructure,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tructure, hydrog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portion, electricity demand and supply, and power generation installed capacity and structure. In terms of emission pathways, various agencie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achieve a carbon peak around 2028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etween 2050 and 2060. In terms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demand, the forecast of total future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range from 2.5 billion tons of standard coal equivalent to 6.65 billion tons of standard coal equivalent. In terms of energy supp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lean energy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source is the consensus of various agencies. The proportion of clean energy in primary energy is predicted to be more than 85, and the proportion of clean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and installed capacity is predicted to be more than 90. In terms of energy use, electricity will become the core of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future. The forecast results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for the whole society are between 14.3 trillion kWh and 18.4 trillion kWh, and the electrification rate forecast results are all above 65.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different agencies have different predictions on futu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ergy demand, etc., they all agree that clean energy supply and electrification of energy use are the core paths for China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Hydrogen energy has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areas that are difficult to be replaced with electricity. Keywords Carbon neutrality, clean development, electrific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1 引言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 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1]。 12 月 12 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 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2]。随后,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3]、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 [4]、全国两会 [5]以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6]等一系列党和国家重要会议上对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进一步部署,明确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 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主动承担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3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已成为政府部门、能源企业、金融机构、 国际组织、研究学者等普遍关注的议题,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长期低碳转型路径研究也成为新 的研究热点。碳中和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导向和政策行动,涉及产业升级、 能源转型、技术创 新、制度创新等方方面面。开展中国实现碳中和路径研究,对于制定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 规划与政策意义重大,能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已有十数家研究机构公开发布了碳中和研究报告,从不同视角系统研判了碳中 和愿景下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能源电力领域的转型趋势,但 尚无对这些研究报告 成 果 的系统梳理 。本文选取了投资银行、科研单位、研究智库、国际组织等五家不同 行业性质 的机构最新 发布的碳中和研究报告 , 对它们进行 了全面细致的对比 分析和归纳总结, 提取报 告中对中国实现碳中和路径的共性判断 ,以更好地展望我 国 未来低碳转型的发展趋势,探索 碳中和实现路径。 2 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综述 2.1 各机构报告特点 中金公司( CICC)成立于 1995 年,是我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碳中和愿景提出后 迅速成为金融市场的热门话题,将为远期市场带来巨大增值空间。中金公司作为我国头部投 资银行,拥有对社会各行业的深厚研究基础,于 2020 年 12 月发布了题为碳中和,离我们 还有多远 [7]的主题研报,旨在提出碳减排的实施路径,并从国内外市场现状出发,分析预 测碳中和主题下的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需求,针对具体行业、企业、技术为投资者指明投资 方向。该研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碳中和的主要实施路径,清洁电能、氢能发展与碳交易 体系构建,以及碳中和对汽车、交运、大宗商品和农业等其他行业的要求与影响分析。该报 告研究水平年到 2060 年。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ICCSD)成立于 2017 年,是我国著名研究型 大学智库。 2019 年年初到 2020 年 6 月,研究院联合十几家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国长期低碳 发展战略 与转型路径研究”项目,共设置 18 个课题,并在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中 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 [8],于 2020 年 10 月发布。报告旨在为 2050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相应的气候变化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以及为中国政府 2020 年在巴黎协定下提交本世纪中叶低碳排放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终端各 部门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电力需求与供应,一次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非二氧化 碳温室气体减排,脱碳技术,投资与成本分析以及政策建议等。该报告研究水平年到 2050 年。 能源转型委员会( ETC)成立于 2015 年,总部设在英国,是一家全球性能源企业和非 政府机构创立的联盟型组织。委员会致力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通过为决策者提供信息, 加快低碳和零碳解决方案的部署。此前,委员会发布了更好的能源,更大的繁荣 [9]及可 完成的任务 [10]两本研究报告,系统描述了全球经济脱碳的总体路径。在此基础上,于 2019 年 11 月针对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愿景发布中国 2050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 国家的零碳图景 [11],着重分析阐明了实现这一蓝图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报告主要研究 了需求侧各部门脱碳路径 ,供给侧电力、氢能、生物质以及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CCS)等四 种脱碳路径,以及成本、效益分析和政策建议。该报告研究水平年到 2050 年。 彭博创立于 1981 年,是美国的全球商业、金融信息和财经资讯提供商。彭博新能源财 经( BNEF)是彭博旗下的战略研究平台,专注分析低碳经济转型中电力、交通、工业、建 筑和农业领域革新技术及前沿趋势。 2020 年 12 月,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中国加速低碳进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4 程白皮书 [12],讨论了中国能源领域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路径。主要内容包括电力需求 与供应展望,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投资机遇。该报告 研究水平年到 2050 年。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GEIDCO)成立于 2016 年,是由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等自愿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推动实现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 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1 年 3 月,合作组织发布了中国 2030 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 [13]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 [14]中国 2030 年能源电力发 展规划研究及 2060 年展望 [15]等三本研究报告,在国内首 次提出了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 网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系统方案。其中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碳 中和总体思路、实现路径、重点行动、关键技术、综合效益与政策机制。该报告研究水平年 到 2060 年。 2.2 各机构分析内容对比 本文 按 未来经济社会展望、碳排放路径、用能总量与结构、发电量与装机、技术组合、 投资、碳价、综合效益和政策机制等多个维度 对上述五家 机构 的 碳中和研究 进行了系统梳理 , 如表 1 所示。其中,清华大学和合作组织的研究最为全面和系统,以上内容均有涉及。中金 公司研究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给出投资建议,研究部门比较全面,但没有给出碳价、效益和政 策的相关分析。能源转型委员会报告重在描述中国 2050 年能源系统净零排放的图景,并没 有给出转型路径,预测量都针对 2050 年单个水平年,对能源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也未有涉 及。彭博研究报告重点研究电力领域转型,对排放路径的描述也仅限于电力领域,未给出能 源消费与排放以及全社会其他部门的排放结果。 表 1 各机构碳中和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arbon neutrality research reports by various institutions 预测项目 机构简称 未来 人口 数量 未来 GDP 碳排 放峰 值与 达峰 年 碳 中 和 年 份 碳 减 排 路 径 全 社 会 各 部 门 排 放 终 端 能 源 需 求 与 结 构 终 端 各 领 域 排 放 一 次 能 源 需 求 与 结 构 发 电 量 与 结 构 用 氢 量 电 源 装 机 与 结 构 关 键 技 术 组 合 投 资 碳 价 效 益 政 策 机 制 CICC - √ √ √ √ √ √ √ √ √ √ √ - √ - - - ICCSD √ √ √ √ √ √ √ √ √ √ √ √ √ √ √ √ √ ETC √ √ - √ - - √ - √ √ √ √ √ - - √ √ BNEF √ √ √ - √ - - - - √ - √ - √ - - - GEIDCO √ √ √ √ √ √ √ √ √ √ √ √ √ √ √ √ √ 注 √为包含的项目, -为未包含的项目 . 3 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主要结果对比 为了更好的认识各机构对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设计,本节系统梳理分析了各机构发布 的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报告中所预测的重点指标结果。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碳中和研 究口径与排放路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终端氢能消费与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5 占比、电力需求与供应、发电装机与结构等 7 个方面开展比较分析与总结。其中,清华大学 的报告包含政策情景、强化减排情景、 2℃情景与 1.5℃情景,彭博的报告包含经济转型情景 ( ETS)与加速转型情景( ATS),其余三本报告为碳中和情景。 3.1 经济社会发展 宏观经济社会展望是对未来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预测的出发点,各机构基本都对未来的 人口数量和 GDP 发展进行了预测。 不同 机构 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 整体 趋势做出的预测大体一致,但对 GDP 增长的预测 有一定差异。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将先升后降,峰值将在 2020 年代末至 2035 年内出现,数值 在 14 亿 15 亿之间,此后我国人口将呈现下降趋势。 2035 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4 亿 14.6 亿 人, 2050 年将降至 13.4 亿 14 亿人,如图 1 所示。人口先增后降的同时, GDP 总量将不断 上升。中金公司与能源转型委员会仅给出了人均 GDP 预测结果, 分别为 4.8 万美元( 2060 年)和 5.5 万美元( 2050 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清华大学给出了未来每五年的 GDP 增速, 通过计算得到 2035 年、 2050 年 GDP 将分别增至 206 万亿元、 351 万亿元。彭博给出了未来 GDP 相对于 2018 年增长的倍数,经过计算,到 2035 年、 2050 年 GDP 将分别增至 212 万亿 元、 298 万亿元( 2018 年不变价)。合作组织预测,到 2035 年、 2050 年、 2060 年 GDP 将分 别增至 208 万亿元、 338 万亿元和 435 万亿元。 图 1 中国人口数量预测 Fig.1 Chinas population forecast 3.2 碳中和研究口径与排放路径 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仅指二氧化碳还是所有温室气体,目前尚无定论,研究机构选取 的温室气体研究范围也不相同。在本文梳理的五本报告中,仅有清华大学研究了全温室气体 口径下的碳中和,另外四本报告均将关注点放在二氧化碳上。此外,各研究机构研究的碳中 和领域范围也不同,合作组织、清华大学和中金公司考虑最为全面,研究了全社会各个领域 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 能源转型委员会仅研究了能源领域,彭博则关注 能源领域中的电力脱碳问题。 合作组织、清华大学和中金公司给出了全社会碳排放达峰的时间和峰值,均在 2030 年 前达峰,如图 2 所示。其中合作组织和中金公司的达峰时间均为 2028 年左右。清华大学碳 达峰峰值为 110 亿吨左右,合作组织峰值为 109 亿吨左右。中金公司基年取值高于另两个机 构,峰值也较高,达 133 亿吨左右。合作组织和彭博给出了电力领域碳排放达峰的时间和峰 值,如图 3 所示。合作组织认为电力领域碳排放将于 2025 年左右达峰,峰值 45 亿吨,彭博 预测经济转型情景下电力领域碳排放 2026 年达峰,峰值 49 亿吨,加速转型情景 下电力领域 碳排放 2024 年达峰,峰值 48 亿吨。两个机构的预测结果较为吻合。 环评云助手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6 图 2 全社会碳排放路径对比 Fig.2 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 paths in the whole society 中金公司、清华大学、能源转型委员会和合作组织均给出了各自预测的碳中和时间,介 于 2050 年 2060 年,如图 2 所示。其中能源转型委员会和清华大学 1.5℃情景预测到 2050 年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分别还剩余 1 亿吨和 0.6 亿吨排放。合作组织给出的全社 会碳中和时间为 2055 年左右,中金公司预测全社会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电力领域方面,合 作组织预测 2050 年实现近零排放,彭博则未给出中和时间表,如图 3 所示。 图 3 电力领域碳排放路径对比 Fig.3 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 paths in the power sector 减排路径是碳中和研究的核心之一,各个机构描绘的碳中和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整体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论文集-20210926-970页.pdf)为本站会员(灰色旋律)主动上传,solarbe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solarbe文库(发送邮件至401608886@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copyright@ 2008-2013 solarbe文库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0028102号-1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