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 37 - 南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开政发〔2022〕10 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及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遵照 执行。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 2022 年 12 月 14 日 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 38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行 动,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 及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 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 着力” 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捍卫“ 两个确 立” ,坚决做到 “两个 维护”,全面落实市、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 神,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求,立足新发展阶 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 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 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积极稳妥推进碳 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全过程,按照 “全国统筹、 节约优 先、双轮驱动、内外 畅通、防范风险” 的总方 针,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实施 碳达峰行动,以“创 新南开” 建设,加快 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 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 - 39 - 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思维、变革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用碳达峰、 碳中和引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转型。 找准定位、创新发展。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创 新南开”目 标定位,以高 质量发展为主 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 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节约优先、提高效率。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 全面节约战略,发挥政策协同作用,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 消耗和碳排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源头和 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 合。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制度创新作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 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积极稳妥、安全降碳。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坚持先立 后破,妥善处理好碳达峰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 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范低碳转型 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 期 间,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更加 优化,新型电力系 - 40 - 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 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 系进一步完善。到 2025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 化碳排放完成全市下达指标,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非化石能源消 费总量稳步提升,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势科研项目 30 个, 产生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50 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位居全市前列,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 期 间,产业结 构调整取得重大 进展,清洁低碳安全 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 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 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 2030 年,单位地区生产 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 全市下达指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规模显著提 升,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势,助推科研西路核心先导区建设 完成,服 务 天 开 高 教 科 技 园 高 质 量 发 展 ,如 期 实 现 2030 年 前 碳 达 峰 目 标 。 三、重点任务 (一)产业绿色转型行动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 低碳转型提质升级,构建现代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提升服务业绿 色低碳发展水平。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资源禀赋,明 - 41 - 确智能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着力点,明晰科技服务、高端 商务、文旅消费、数字经济等细分产业的重点领域,构建“硬科技 软 服 务”特色产业体系,与其他中心城区错位发展,凸显南开优 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抢占产业链、创 新链顶端尖端,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 动态平衡,实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推 动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新动能引领支撑作用。 (区发 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科技局) 2.加速高端服务业发展。贯彻以产业为先的发展理念,把握 城市升级、双创升级、消费升级三大动力,以智能科技为主攻方 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 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全力创建高端服务业先行示范区,加 速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率先抢占智慧应用场景新赛道,广泛搭 建开放教育、医疗、消费等应用场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 体经济融合发展。主动布局数字内容创作新赛道,积极培育壮大 在线新经济,加快“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 展。创新科技服务产业, 增强技术转移转化实力,提质专业技术服务效能。提升现代商务 产业,构筑总部经济集聚高地,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特色,汇聚专 业商务服务集群。升级商贸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商贸服务,促 进全域旅游产业化发展。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到 2025 年,建筑面 积 10 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场(商业综合体)中,力争绿色 - 42 - 商场创建率达到 50以上。 (区商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 局、区金融局、区文化和旅游局) 3.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杜绝高 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全面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壮大新动能底盘。到 2025 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比重力争达到 40,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 30以上。积极拓展智能硬科技新赛 道,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建设智能制造产业群,打造“硬科技” 创 新策源地和产业承载地。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 持续引导我区重点工业企业对标绿色制造单位创建标准,积极 参与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到 2025 年,规模以上 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不低于全区水平。 (区商务局、区发展改 革委)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重 点节能工程,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提升, 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强化节能管理源头化,严格落实 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 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推进节能管理精细化,科学有序 - 43 - 实行用能预算管理,保障合理用能需求。强化节能管理智能化, 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深化 节能管理标准化,落实能源统计制度,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体系建设效果评价,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 认证。加强节能管理法治化,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扎实推进 节能执法工作,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 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组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 程,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 节能。组织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推动建筑、交通、照明、供热 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 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加大重点用能领域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 力度,推进智慧能源、余热回收等节能改造工程示范建设,开展 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针对重点企业的主要工序、重点用能系统 等查找用能薄弱环节,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到 2025 年,规上工业 企业公益性节能诊断 4 家。 (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住房建 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 心、各街道办事处)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 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严格执行能效标准, 制定落后低效重点用能设备淘汰路线图。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 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 - 44 - 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 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 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 (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市场 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低碳城区建设行动 坚持系统规划,完善城市建设布局,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倡 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城市建设绿 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 碳、减污、扩绿、增长。 1.推进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围绕“一湾启航、两翼腾飞、 三带汇通” 的空间格局,构建集 现代服 务业建设为一体的紧凑活 力城市区域。加强城市管网更新改造,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增强 城市气候韧性,力争 2025 年实现建成区 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 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推进智慧停 车建设,优化区域停车资源配置,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推进新型 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 和绿色低碳建材,加快建材循环利用,到 2025 年,全区国有建设 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 100。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坚持“ 留改拆” 并举,防止大拆大建。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到 2025 年,力争全部社区达到绿色社 区创建要求。 (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各街道办事处)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倡导建筑绿色低碳建造,新建建 - 45 - 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扩大星级绿 色建筑规模,新建居住建筑按全市要求适时执行五步节能设计 标准。研究制定区属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燃气供热、 城市道路及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事业发展规划,提高节能 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本土气候、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 研发和推广,扎实推动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等示范性项目 的落地建设。有序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推进绿 色建筑运行性能调适与智慧运营,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用, 逐步推行能效标识及能耗限额制度,提高公共建筑用能效率和 管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 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到 2025 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 占比达到 100,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 30以上;新建居住建 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 100,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节 能改造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各街 道办事处) 3.推进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坚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巩固碳 汇能力并重,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合理布局绿化用地。结合城市 更新,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充 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科学植绿,最大 限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广生态绿化方式,合理选用绿化 树种和绿化技术,提高乡土及本地适生植物的应用比例。实施精 细化养护管理,细化养管标准,提升绿地养管水平,加强有害生 - 46 - 物防控和预测预警,减少因病虫害破坏绿地资源造成的碳排放。 到 2025 年,全区绿化病虫害发生率下降 10,建成区绿地率保 持在 35以上。 (区城市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南开分局,各街道 办事处) (四)能源绿色转型行动 坚持安全降碳,立足区域能源资源禀赋,以能源绿色发展为 关键,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推 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严控 新上耗煤项目,巩固辖区内规上工业煤炭消费清零成果。加强需 求侧引导,有序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探索工业企业与供热公司 市场化合作机制,推进回收烟气余热供暖应用研究,将余热供暖 作为城区供暖的重要热源补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作,提升需 求侧响应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探索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鼓励冷(热)负荷集中区域建设冷热电多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 充分挖掘屋顶资源潜力,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开发地 热能,积极推动地热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动新型储能应用,支 持储能设施创新研发。(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城市管理 委、区住房建设委、市规划资源局南开分局、区政务服务办,各 街道办事处) 2.推进终端用能绿色替代。推进工业、商业、建筑、交通等终 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深入挖掘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综合 - 47 - 体等主体电能替代潜力,推广“全电厨房” 等新模式,鼓励有意愿 的企业积极参加绿电交易,稳步提高全区绿色电力消费规模。推 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鼓励公共 机构、环卫等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车型。深化可 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不断提升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集光 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 建筑建 设。到 2025 年,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 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区发展改革委,区 商务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各街道办事处) (五)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坚持科技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引育和关 键领域基础研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先进适用节能降碳先进技 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助推科研西路核心 先导区建设,服务天开高教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南开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 施方案,明晰科技攻关路线,提升大学科技园、博创园等创新平 台承载力,增强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和协 同创新等核心功能,促进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完善创业投 资、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机构、创新平台建设等配套政策, 激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 - 48 - 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 运营中心的优势资源,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开展 深度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应用。利用天津市科技创新券,鼓励科研机构选聘专业技术经纪 人开展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 权保护和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 鼓励发明创造。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设立新科技企业容错 期,赋予企业自我纠错的机会。 (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 场监管局、区协同创新办)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谋划未来国家重大科研设 施建设,联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高标准建设物质绿色创造与制 造海河实验室(以下简称“物创海河实验 室” )。鼓励科研院所、科 技型企业建设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的创新平台,建 设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聚集,优化配置 科研力量。培养“双碳 ”创新人才,促进 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多层 次、复合型“ 双碳” 人才 队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 释 放人才制度创新的改革红利,形成“集聚能力强、体制机制好、人 才生态优” 的南开特色。到 2025 年,集聚世界级高水平团队 10 个。 (区协同创新办、区科技局、区人社局) 3.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科研院所及企业发挥 技术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关键 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支持“物创海河实验 室” 承接能源、材料等领 - 49 - 域重大项目,聚焦新碳基物质催化合成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围绕化学化工、人工智能、材料、生命科学 等优势学科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加强海水淡化研究 所、再生资源研究所与南开区企业的合作,研发推广副产废物分 质回收技术。推动智能科技和大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加 速落地,推出具有前沿性、首创性的科技产品。以原始创新成果 应用为创新赋能,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完善技 术转移网络,支持各类专业机构发展,打造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 转化生态体系。 “十四五 ”期间,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优势科研 项目 30 个,产生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50 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全市前列。 (区科技局、区协同创新办)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坚持循环高效,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垃圾分类,健全回收体系,构建新型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全面构建循环发展体系。健全产品绿色设计政策机制,引 导企业使用环境友好型原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 品设计方案,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推动包装印刷减量 化。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充分发挥智能制造等优势行业龙头 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鼓励拾起卖等先进企业加强技术研究,提高 废旧物资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水平。引导大型商超建立绿色管理 制度,实行绿色采购,鼓励商贸物流等企业使用绿色循环低碳产 - 50 - 品,优化资源配置与仓储管理,引导商业商务领域实行塑料制品 使用、回收报告制度。聚焦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 市污泥等城市典型固废,加快健全市场化收费运行机制,推进城 市废弃物统筹协同处置。到 2025 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资源 循环利用体系。(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城市管理委、区住 房建设委、区生态环境局) 2.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废旧物资回收与生 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 ”,合理布局再生 资源回收点位,引导 建立“ 固定与流 动,定 时与预约,线上与 线下” 相结合的回收模 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推动回收行为向分类前端延 伸,推进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鼓励二手商品交易发展,支持企 业拓展和规范二手商品销售业务。开展资源型废弃物源头减量 减害、绿色过程调控、高质量循环利用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促进 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区商务局、 区城市管理委、区科技局) 3.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 理,加快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着力打造生活 垃圾分类精品示范街区,深化垃圾分类精品公共机构和居民社 区建设,加大创新力度和软硬件投入,引导公众形成定时、定 点、准确的投放习惯。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开展一次性塑 料制品减量与替代升级工程,推动邮政、快递企业使用可循环包 装产品,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城市污水 - 51 - 资源化利用,推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的中水回用项目应 用示范,探索城区浇撒、绿化、消防以及车辆的冲洗等多种回用 方式。到 2025 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居民生活垃 圾分类习惯普遍形成,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50;到 2030 年,城市 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区城市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 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道办事处) 4.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有序推进“无废城市” 建设,以工 业园区、社区街道为基本单元,分类分批推动创建,到 2025 年, 基本建成“ 无废城市 ”。规范建筑垃圾堆存、中 转和资源化利用场 所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广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 和无害化处置一体化管理利用模式,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 制品在建筑公路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持续提升建筑垃圾资源 化利用水平。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鼓励利用园林绿 化废弃物进行堆肥、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等绿色资源化利用方 式。推进智能制造与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等典 型应用场景供需主体对接,推动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 制造。到 2025 年,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98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 30以上。 (区生态环 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住房建设委) (七)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坚持宣传引导,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 方式,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干部培训,把绿色低碳 - 52 - 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基础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 识。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与绿色低碳生活的现代理念有机结 合,围绕绿色低碳有关工作,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持 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绿 色出行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 (区委宣传部、区生态环境局、区 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融媒体中心,各街道办事处)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 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 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消费,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 碳、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开展低碳公 益活动,探索运用碳普惠等模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 式。深入推进反食品浪费和粮食节约减损工作,宣贯餐饮行业制 止餐饮浪费行为规范,坚决制止餐饮行业的浪费行为。加强绿色 产品集中展示和宣传,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挖 掘居民绿色消费需求。拓展全民义务植树新载体,积极推进城市 绿化建设,多形式推动身边增绿增汇。到 2025 年,绿色出行比例 达到 75以上,到 2030 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80左右。 (区发 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区城市管理委、 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各街道办事处)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 - 53 - 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 平。鼓励重点领域国有企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发挥示范引领 作用。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 减排路径, “一企一策 ”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 进节能降碳。按照全 国和我市碳排放市场任务要求,落实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制度, 督促纳入碳排放市场管控的重点排放单位做好碳排放报告和履 约工作,按要求公开相关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相关上市公司和发 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 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 责任。 (区国资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工商联)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 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区委党校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 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 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 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双碳” 基础知识 、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 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组织编印公职人员低碳生活 手册,引导公职人员养成低碳生活和低碳办公习惯,切实将公职 人员铸造成为推动碳达峰的先锋队。 (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八)试点有序推动碳达峰行动 坚持示范引领,推动绿色公共机构建设,推进快递包装循环 - 54 - 发展,谋划建设海河科学城和启航创新城,多层次、多领域开展 试点示范,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1.组织开展绿色公共机构试点。对标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区 域,有序推进各类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力争党政机关、 学校等公共机构达到试点地区的要求。推动太阳能供应生活热 水项目建设,开展太阳能供暖试点。鼓励在机关、学校等场所设 置回收交投点,加强废弃电器电子类资产、废旧家具类资产等循 环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实施“ 公物仓” 管理制度。加快淘 汰报废老旧柴油公务用车,加大新能源汽车配备和公共充电桩 建设力度,2023 年起,新增、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 低于 30,并力争逐年提升,2025 年,力争实现国家机关、事业 单位配套公共充电桩全覆盖。抓好公共机构食堂用餐节约,常态 化开展“光 盘行动” ,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 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 报制度。推动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与节约型机关创建、节约型公共 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遴选等示范创建活动 融合,完善示范创建活动指标体系。选取能效利用水平高、单位 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低的公共机构,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充分发挥 示范引领作用。到 2025 年,全区公共机构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5、碳排放下降 7,力争处级及以上机关 100达 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 (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牵头,各相关部门 配合) 2.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创建。加强快递 - 55 - 包装绿色治理,推行简约包装,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鼓励快 递企业提供收寄、包装一体化嵌入式服务。加强电商和快递规范 管理,严格快递操作规范,完善快递收寄环节管理,开展电商平 台绿色消费活动,引导入住商家提供绿色包装选项。推进可循环 快递包装应用,鼓励生鲜、连锁超市物流在同城配送中使用可循 环快递包装、配送箱、冷藏式快递箱等。培育可循环快递包装新 模式,支持快递共配终端和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设施建设,探索 增加包装回收功能。推进快递包装材料和产品绿色设计,推动快 递企业加快建立绿色采购制度,规范快递包装废弃物分类投放 和无害化处置。到 2025 年,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电商快 件基本实现不再进行二次包装。 (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城 市管理委、区市场监管局) 3.打造海河科学城、启航创新城“双城创新”示范。依托环天 南大区域谋划建设海河科学城,立足培育未来科技优势,瞄准人 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前沿方向,建设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 和原始创新源头平台。深化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全 面战略合作,用好物创海河实验室、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 盟等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依托西营门老工业区建设启航创 新城,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以数字经济为方向,重塑产业载体空 间,打造启航创新城城产融合发展试验区。强化龙头引领作用, 形成产业主体聚集和梯度培育,复制智能化叠层式厂房模式,建 设零碳小屋集群,探索市内“碳中和园区 ”试点。谋划智慧停车设 - 56 - 施,提升区域公共服务功能,研究土地组团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传统开发 政府自建”开发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到 2025 年,海河科学城核心区建设基本成型,源头创新能力辐射全市; 到 2030 年,海河科学城创新源头影响力辐射全国,成为全市建 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 (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 商务局、区协同创新办) 四、对外合作 (一)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 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扩建高能 级承接平台,提升科技研发和创业载体孵育功能。加快承接北京 外溢的科技资源,打造要素集聚度高的科技创新资源承载区。主 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深化与河北省各地区的创新分工与 产业协作,推进区域间一体化融合。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加速 器平台计划,构筑主题式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京津 冀国家科技创新天津中心。积极融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 持建设京津冀地区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平 台,在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与京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搭建 京津冀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市场信息平台,推动京冀 基础研究和创新 成 果 在 南 开 应 用 转 化 。(区 发 展 改 革 委 、区 科 技 局 、区 协 同 创 新 办 ) (二)拓展国内外绿色交流合作 - 57 - 主动融入绿色“一带 一路” 建设,提高境外 项目环境可持续 性,依托世界智能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际一流会展、论 坛,开展绿色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塑造南开低碳发展的国际形 象。支持绿色低碳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绿色环保相关管理体 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申请境外专利,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 值。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低碳发展经验,深化与长 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的绿色交流合作。巩固东西 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果,发挥生态扶贫积极作用,继续推进 脱贫地区绿色发展。加强与长春市净月高新区等对口合作地区 的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两地资源优势,协同推动双方高质量 发展。 (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合作交流办、 区市场监管局) (三)开展国际绿色经贸金融合作 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 色产品贸易。增强外贸双向发展韧性,推动智慧服务企业“走出 去” ,鼓励企业境外本土化 经营,降低物流能耗。深化与国际金融 机构及商业银行合作,优化境外投资综合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持 续加大对“ 一带一路 ”等领域绿色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推 进“一 带一路”投 资合作绿 色转型。落实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 策,充分利用跨境人民币政策优势,切实支持相关企业及绿色低 碳转型项目持续稳健发展。用好自由贸易(FT)账户,为相关企业 及绿色低碳转型项目跨境融资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发挥跨境 - 58 - 电商收款创新业务溢出效应,支持小微跨境电商企业降低结算 成本,推动 企 业 实 现 绿 色 低 碳 转 型 。(区 金 融 局 、区 发 展 改 革 委 、区 商 务 局 ) 五、政策保障 (一)提升碳排放统计监测水平 严格执行市统计局制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鼓励我区 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探索遥感 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 用,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 (区统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 境局、市规划资源局南开分局、区市场监管局)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严格执行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全面清理现行 政策、规划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完善支持 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激发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 置活力。增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联动,制定南开区财 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区财政与本实 施方案的衔接协调,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 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出台南开区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推 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措施,建立绿色低碳项目库,支持绿色金 融服务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项目的金融支 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辖区内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营机构,持续 深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绿 - 59 - 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 、区 财 政 局 、区 税 务 局 、区 金 融 局 、各 相 关 部 门 ,各 街 道 办 事 处 ) (三)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落实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制度,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做好碳 排放报告和履约工作。按照全市部署,严格执行企业、金融机构 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进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 易的统筹衔接。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 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 综合服 务模式。 (区生态环境 局、区发展改革委)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始终坚持党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区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 推进,各成员单位要积极作为、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区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重点 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 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区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 (二)强化责任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 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责任。加强与市级对口部门沟 通衔接,持续对标对表,确保市级要求落实到位。结合本区发展 - 60 - 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格局等,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47” 政策体系,着力抓好各项任务的执行和落实。 (区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 (三)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南开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督查考核方 案,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 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单位依法 依规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 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领导小组报告。 (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街道办 事处、各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