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共德阳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决定.docx
共德阳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 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决定 发布时间 2022-01-05 来源德阳日报 浏览次数 1100 字体大小A A- 打印 (2021 年 12 月 28 日中国共产党德阳市第九届委员 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系列重要论述 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 决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充 分发挥德阳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加 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中共德阳市委 九届二次全体会议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扛起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 大使命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清洁能源装备是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支撑,是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 主攻方向。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以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出全面部署,并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 装备制造基地的重大使命,为德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 “双碳”战略、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绿色 低碳发展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是“双碳”背景下推动我市产业高 质量发展的最大强项和基本依托。德阳是全国三大动 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是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 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实力雄厚, 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国际领先,拥有国机 重装、东电、东汽、东方风电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具备水电、火 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六电并举”的 研制能力,在国家能源装备制造版图和国家能源安全 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乘势而上加快建设 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是发挥德阳比较优势、 服务国家“双碳”和能源革命战略的应尽之责,是促 进德阳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创建制造强省试点示范市的谋 势之举,是打造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支 撑德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有利于巩固、放 大和转化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优势,提高清洁能源装备 供给能力,为有序、有效、安全降碳提供坚实支撑; 有利于显著提升重大清洁能源装备自主研发、设计和 制造水平,抢占世界能源装备技术“制高点”和“话 语权”,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有利于抢抓碳达 峰碳中和带来的转型机遇,抢占发展新赛道、培育增 长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德阳在全国乃至全 球能源装备版图中的战略位势。全市上下必须坚决落 实“双碳”战略新要求,坚定扛起省委赋予的重大使 命,自觉把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置于国 省发展大局之下来谋划和推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德阳提供坚实支撑,为推动全省绿色低碳优势 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德阳力量。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 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立足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 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保护,以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以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服 务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 成套和极限制造、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基础材料 和关键零部件供给、系统集成服务“五大中心”,加 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走出一条服务 国省战略全局、支撑德阳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 路。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双碳引领、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 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制 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速构建高效、 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装备制造体系。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借力国省战略科技力量,组织推动关键清洁能源装备 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持续提高原始创 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突破高 端技术、研制高端装备,抢占产业制高点。 自主可控、安全发展。增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 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突破一批安全保障急需和对能 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装备和共性技术,提 高清洁能源装备国产化与自主化水平,铸造更多保障 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 链主带动、集群发展。培育壮大具有产业生态主 导力的链主企业,统筹布局能源链供需侧、产业链上 下游、供应链前后端,构建分工合理、配套完备、保 障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 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数智赋能、融合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作为清洁能 源装备实现快速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数字技术、智 能制造技术的全面应用,全面推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 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 技术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 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渗透融合,推动清洁能源装备 制造业走融合发展道路。 畅通循环、开放发展。聚焦头部企业招大引强、 优势赛道招专引优、产业生态强链补链,以高水平会 展带动产业集聚,促进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 高能增值。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家重大能源工程, 鼓励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装备企业和产品走出去, 提高清洁能源装备全球供应链适配能力。 (三)科学确立发展目标。锚定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 成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综合考虑国内外环 境和装备制造产业演进规律,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 需要和可能,科学确立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规模能级持续壮 大,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建成国省级创新平台 300 个以上,新增百亿企业 4 户以上,规上清洁能源装备 制造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4以上,企 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大中心”建设取得重 大突破。 到 2030 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创新力、核心竞 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产值突破 2200 亿元, 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培育成效突出,关键 部件和原材料实现自主化,攻克清洁能源重大装备 “卡脖子”核心技术取得明显进展,清洁能源装备发 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初步建成世 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给 和助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确保实现碳达峰。 到 2035 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 3000 亿 元,建成绿色低碳、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 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成套能力和极限制造水平跻身世 界前列,高端零部件、智能制造、两化融合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装备引领全球产 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全面建成世界级清洁能 源装备制造基地。 二、打造世界先进的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中心 以关键装备为突破口,创建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突 破制约国家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挺进世界清洁 能源装备创新“无人区”,打造成为清洁能源装备制 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 重大需求和建设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大生产力 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积极融入天府 实验室体系建设,跻身创建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 全力支持“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 电力装备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协 同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加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领 域科研布局。构建产业创新平台体系,聚焦能源装备、 极限制造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创建清洁能源装备制 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 术中心。高水平建设清洁能源装备行业研究院、产业 创新联盟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 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 链条。 (五)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发展所需与创新 所能相结合,制定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 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以自主可 控创新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聚焦高端发电 装备、燃气轮机等重点领域,实施高水头冲击式水电 机组、新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50 兆瓦重型燃机、可控核聚变试验装置、氢能装备与燃 料电池、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 范工程,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自主化国产化,增强 产业核心竞争力。 (六)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清洁能源装备领 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重点实施新一代核电、海上风 力发电机组等最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研成果 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中 试熟化基地建设,支持先进电力装备研制与应用创新 联合体建设,增强清洁能源装备技术研发与集成、中 试熟化与工程化服务,定期发布技术需求和新技术应 用场景清单。建立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央企科技 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加强清洁能源装备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建设技术成果 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健全高标准交易市场体系,推 进清洁能源装备技术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实施“揭榜 挂帅”等制度。探索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 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 (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 体地位,发挥清洁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集设计、小 试、中试、集成、检验、现场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 “母工厂”。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转让、研 发外包、技术并购和产学研合作等模式,加大应用技 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深化国家、省、市三级技 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清洁能源装备企业创 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院士专家 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 企业加大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创新投入,支持企业申报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发展支撑计划等。鼓励 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 发。实施“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 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强基础型人才引进和培养,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工程师队 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参与清洁能源 装备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等工作,营造全 社会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 作用的浓厚氛围。 三、打造全球卓越的清洁能源装备成套和极限制造中 心 坚持将工业母机作为制器之器,不断提升超大型、超 重型特种设备生产制造水平,加快培育壮大风电、水 电、核电、气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核心产业 链,抢占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储能等新兴领域 未来发展制高点,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 重点跨越。 (八)建设国家级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依托“国 字头”能源装备龙头企业,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化、市 场拓展全球化、运维服务一体化,打造清洁能源装备 “产业地标”。壮大风电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功率 陆上与海上风电机组,打造以整机为核心,电机、叶 片、控制系统等协同配套的“一核多翼”风电产业链。 做强水电装备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参与雅鲁藏布江、 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开发,推进超大功率冲击式水 电机组研制,开展水电机组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 升级改造。布局新一代核电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温 气冷堆、钠冷快堆、小型快堆等核岛及常规岛设备成 套和集成供应,实现控制系统、反应堆主泵等关键零 部件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支持燃机自主化系列化, 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驱动燃机、船用燃机,抢占国 内自主燃机市场。培育壮大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产业, 积极开发光伏材料制造设备、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系 统等产品,发展光热发电装置。依托西部地热资源, 加快推动地热发电、地源热泵示范应用。积极发展生 物质发电、海洋能利用等新型能源装备。响应火电向 电量和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需求,推进清洁化改造。 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为构建清 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装备支撑。培育 发展先进电网装备,开展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工 程项目示范,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 输变电成套设备和能源互联网关键装备。积极发展负 荷侧装备,大力发展充电桩、工业节能电动机等终端 用电产品,优化电力需求管理。把握储能技术革命新 趋势,加快发展多元化储能,实施“新能源储能” 试点示范工程,推动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全钒液流电池、 锂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产品研发应用,积极推进飞 轮储能系列产品、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新型二氧化 碳储能等机械储能装置产业化,培育储能设备制造、 储能集成、运行检测全产业链。统筹推进氢能“制储 输用”一体化,积极参与成渝“氢走廊”建设,着力 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高压储氢罐、氢燃料电 池分布式供能系统、工业副产氢利用装备、锂电材料 制备基础装备,打造全产业链的氢能源绿色智慧示范 园区。抢抓四川建设中国“气大庆”机遇,加快海域 可燃冰勘探及开采设备、深层页岩气钻机、全自动压 裂成套装备、高端井下工具等产品开发,加大中江天 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开采高端 成套装备、输配送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 (九)提升极限设计极限制造极限安装能力。针对极 端制造的尺度效应和环境效应,开展先进极限工艺技 术研究,突破极端尺度、极高性能的装备制造技术瓶 颈。依托大型铸锻件数字模拟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型 高端装备创新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设计与有限元分 析仿真模拟设计融合发展,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工业 设计平台,提升极限设计能力。面向极限尺寸、极限 工况制造需求,发展智能执行、精密测量、高精度控 制与集成控制等技术,形成加工、检测、智能控制一 体化的制造技术解决方案,提高超大型、超重型特种 设备生产制造水平,提升极限制造能力。围绕清洁能 源极限装备运输、检测、二次加工等环节需求,加快 大重型设备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极限安装能力。 (十)推动首台套产品大规模市场应用。健全首台套 研制推广支持政策,制定德阳市清洁能源装备优势产 品认定目录,对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具有较大的市 场潜力和产业带动作用、需要重点扶持的首台套产品, 建立实行政府首购制度,优先推荐创新产品参加政府 采购活动。探索建立健全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和保险补 贴机制,助推企业获取“首张订单”。鼓励保险机构 根据市场需求,创新险种、扩大承保范围,加大对首 台套产品及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行业协会、龙 头企业组建首台套示范应用联盟,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依托重大工程建设,组建示范应用联合体,通过合资 合作等方式建设示范应用生产线。 四、打造行业领先的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和产业互 联网中心 紧扣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构 建智能制造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推 动实施重大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十一)强化工业互联网建设运用。依托“5G工业 互联网”先导区建设,打造清洁能源装备工业互联网 平台体系和产业生态。推广应用海川云服工业互联网 综合服务平台,输出更多共性技术服务。加快建设清 洁能源装备产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 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动行业知识经验沉淀集聚, 抢占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高地。支 持龙头企业发展面向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专业型工业 互联网平台,开发特色工业 APP 产品。加快工业互 联网应用普及,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清洁能 源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 上平台。 (十二)推动绿色化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行 “绿色制造互联网”模式,鼓励运用增材制造、数 字孪生等新技术,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不断提升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将绿色 设计、绿色技术工艺、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等贯穿 产品全生命周期。大力支持企业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 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 性的绿色产品,积极推进装备制造绿色产品第三方评 价和认证。建设绿色示范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原 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功能区积极创建绿色园区。 (十三)推进智能化改造。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清 洁能源装备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设备网络化、数据可 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推进生产 过程和生产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智能”技 术改造行动,支持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大型清洁高效发 电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突破核心部套装配、大件加 工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瓶颈,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无 人工厂、灯塔工厂。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低成本、模块 化、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逐步提升信息化 智能化制造水平。 (十四)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 展试验区先行区建设,提高数字技术对清洁能源装备 产业的渗透性和覆盖性。加快建设天府数谷,布局重 点算力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 心建设,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深入开展两化 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打造一批数字孪生工厂, 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数据分类分级采集、汇聚和共 享。着力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 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AI装备制造” “5G飞轮储能”“C2M 智能制造 ”等一批典型应用 场景。引导清洁能源装备龙头企业联合数字经济企业 拓展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层次、 多样化转型服务。 五、打造国内知名的清洁能源装备基础材料和关键零 部件供给中心 围绕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的配套需求,发挥德阳 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的优势,支持存量企业技术创新、 升级改造,提高零部件供给体系对主机需求的适配性, 引育一批高性能、高强度、高可靠性零部件生产商供 应商,显著提高清洁能源装备产品成套能力和基础零 部件、原材料配套能力,深度融入全球清洁能源装备 供应链体系。 (十五)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紧扣自主可控、安 全高效的目标,分类编制实施攻坚清单,着力突破一 批关键基础的产品、技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加 快突破高端泵阀、蒸汽发生器、风电大轴承、工业传 感器等高可靠性、高精密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开展先进成型、加工、涂层制备等先进基础制造工 艺(装备)攻关。加大核级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关 键基础材料自主研发力度。推进发电设备控制系统、 页岩气开采设备控制系统等工业软硬件国产化替代。 (十六)加强行业标准建设。以产业链为纽带,依托 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龙头企业,提升风电、核电、 水电等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 建立覆盖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 标准体系。鼓励链主企业积极参与清洁能源装备领域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建立 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管理等多维度标准体系, 提升标准化水平,增强行业话语权,带动产业链上下 游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建设天府检验检测园区等服务 平台。 (十七)优化供应链平台。构建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 及工艺设备配套供给体系,加快形成链主企业与配套 企业上下游互融共生的发展新模式,保障供应链稳定。 支持清洁能源装备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合作等 方式做强做优,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 力的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带动供应链发展,支持 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根植于本地的 区域配套供应体系,催生裂变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 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高专业化生产、 服务、协作配套能力,打造产业链单一环节的强者, 成为向成套装备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配 套专家”。更好发挥装备制造业供应链金融和信息服 务平台作用,鼓励链主企业采购产业集群上游企业基 础产品、下游用户配套供应。 六、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装备系统集成服务中心 顺应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紧扣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 环节,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 务化,鼓励开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供应链管理服 务、定制化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着 力推动“三个转变”,提升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服 务业融合水平。 (十八)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清 洁能源装备领域“两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向研发 设计、集成服务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面向清洁 能源装备智能化和高端化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制造基 础软件、制造执行软件、车间设备控制软件等高端工 业软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 物流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 (十九)推动单一产品制造者向整体方案解决者转变。 支持清洁能源装备企业塑造全产业链整体优势,培育 一批“研发制造运营”的世界级集成解决方案提供 商。引导企业积极向集工程设计、模块化部件设计与 组装、安装调试、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于一体的 全链条生产方案提供商转变。鼓励企业推动技术研发、 成果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研发服 务发展,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 运营服务,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提供商。 (二十)推动订单式生产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借助央 企和龙头企业遍布全球的 200 多家海外服务机构,鼓 励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头部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支 持头部企业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 统,开展项目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选型、设备 制造、安装维护、使用服务一体化集成服务。引导清 洁能源装备企业发展成套装备“交钥匙”工程,大力 开展国际国内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七、营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更好发挥政府战略引导和服务推动作用,提高资源配 置效率,强化要素保障,着力营造有利于清洁能源装 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 (二十一)引导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坚持全市“一盘 棋”,着力构建以德阳经开区为主,德阳高新区、天 府数谷、凯州新城为辅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格局, 实现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支持德阳经开区重点发展 发电装备、储能装备等清洁能源装备,建设清洁能源 装备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德阳高新区重点发展油气钻 采装备、工业传感器等产业。支持天府数谷重点发展 赋能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数字产业。支持凯州新城重 点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天然气开发利用等 产业。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 础,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装备相关产业。 (二十二)促进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推动成德高端 能源装备产业协同发展,强化战略协同、政策对接、 平台互用,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的产业生态圈。 建立与成都都市圈城市协同的氢能装备、充电桩、飞 轮储能装置等新能源装备推广机制。建立与攀西、川 西北等省内重点地区的协同联动和合作机制,支持市 内企业参与全省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的开 发利用。主动对接世界高端能源装备创新资源,加强 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合 作,共建“飞地园区”,加大与东部地区在清洁能源 装备制造端应用端的协同力度,精准引进一批大项目 好项目。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依托西部 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推动清洁能源装备“走出去” ,提高全球供应链适配能力。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 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举办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 以高水平会展带动产业发展。 (二十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级层面制定出台配 套支持政策,在资源环境、研究开发、市场应用、人 才引育、开放合作、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 市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投资基金、政府债券,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银行投放绿色贷款,积极争 取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德阳运用,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 产业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 资本市场,加大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发行力度,围 绕主业开展高质量并购重组,增强发展能力。加大清 洁能源装备产业用地用能和环境容量指标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碳关税认定、分类支持性电价等政策,强化 能源供应保障。以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为契机,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大国工匠”“技能大 师”,以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支撑清洁能源装 备制造基地建设。 (二十四)健全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由制造强市领 导小组统筹推进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市 领导联系指导产业发展机制作用。建立“链长链主” 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领航重点 项目制度,组建专人专职、专业专办、实体化运作的 产业专班。深化央地合作、政企合作,健全政企联席 会议、协同配合、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发挥“国字 号”清洁能源装备头部企业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 在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支柱产业、关 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清洁能源装备 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创设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指数 和税电指数,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完善考核激 励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世界级清洁能源装 备制造基地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资料来源 https//www.deyang.gov.cn/xwdt/dydt/1610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