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永城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docx
永城市“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 基础和保障,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 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现代化 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前瞻思维、宽广视野作出的重 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 略问题。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 系,是推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 键举措,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永城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 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 现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以河南省“十四五”现代 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和永城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Ο 三五年远景目 标纲要为依据,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市构建现代 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市能源安 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五年乃 至更长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 批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 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领域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能源需求稳步增长态势,大 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能源供应渠道,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切实提升能源安全保障 能力,全面强化节能降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 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1.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电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争 取电网投资 11.38 亿元,新建 220 千伏变电站 1 座, 新建改造 110 千伏变电站 5 座、35 千伏变电站 11 座, 新建改造 10 千伏线路 873 千米、400 伏线路 1689 千 米,配电台区 2245 个,新增配变容量 39.26 万千伏 安。电网规模较 2015 年有较大提升和改善,220 千 伏变电站变电容量增至 1230 兆伏安,增幅达 41.38;110 千伏变电站容量增至 762 兆伏安,增幅 达 62.99;35 千伏变电站容量增至 352.9 兆伏安, 增幅达 39.76。户均容量由 1.59 提升至 1.96,供电 可靠率达 99.96,110 千伏容载比由 1.08 提升至 1.55, 35 千伏容载比由 1.44 提升到 1.65,有效扭转 电网“两头薄弱”困局,电网更加坚强。 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20 年,我市电力总 装机 1599MW。绿色电力供应能力明显提高。风电、 光伏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装机 369MW,占总装机 的 23;2020 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60936.6 万千 瓦时,较“十三五”初占全部发电量的比率逐年增长, 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和外电接纳能力明显提升,城市 电网输配能力进一步增强。 天然气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累计完成投资近 6 亿 余元,敷设中低压燃气管线 1000 余公里,燃气管网 已覆盖东城区、西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庄工业 园区等区域主要街道及芒山、刘河、苗桥、陈集、高 庄、酂城、王集、新桥等乡镇。主要厂站建有天然气 城市门站、天然气储配站,日输气能力达 40 万立方 米/天,拥有 LNG 专有运输车辆 40 余辆,建设产业 集聚区和陈集镇综合 LCNG 加气站两座。目前已通 气居民近 14 万户,工商业用户近 700 余家,全市天 然气年使用量近 6000 万立方米。 油品供应能力更加充足。油品供应体系不断健全。 现有商储原油库区 1 处,库容合计 1.78 万立方米, 年中转量达 67000 万吨。中国石油永城经销中心、中 国石化永城分公司积极争取资源,与上级销售公司、 各炼厂、外采供应商对接资源计划,加大资源采购、 调动力度,确保加油站油品供应。 2.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20 年,全市煤 炭消费总量 541.96 万吨,较 2016 年压减 59.04 万吨, 顺利完成“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天然气 消费总量 4300 万立方米,较 2016 年增长 1913 万立 方米;石油消费相对稳定;电力消费稳步上升。电力 消费中煤电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明显下降;清 洁能源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 高,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3.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快速增长。2020 年,我市 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总装机 369MW,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6.1 亿千瓦时。其中,风电领域总 装机 130MW、发电量 1.1 亿千瓦时。光伏领域建成 协鑫光伏、林洋光伏、分布式光伏等项目,总装机 186MW、发电量 1.64 亿千瓦时。生物质能领域建成 长青生物质能源热电联产、协鑫再生能源等项目,其 中生物质(含垃圾焚烧)总装机 53MW、发电量 3.36 亿千瓦时。 4.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20 年,全市能 耗总量为 624.8 万吨标准煤,较 2015 年增加了 10.8 万吨,未超出“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目标。万元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较 2015 年降低 38.16,超额完成 “十三五”总体目标任务。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在 2015 年基础上分别消减 18.4、15、18.6、21.1和 21。 工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 比下降 24.45,顺利完成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任务; 建筑领域,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 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 110.58 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 的 100,节能建筑面积累计达 315 万平方米;交通 领域,12 条公交线路站点的 500 米半径覆盖面积达 33.2 平方公里,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覆盖率为 80.19。 城市新增公交车、出租车气(电)化率均达到 100;公共机构领域,圆满完成公共机构人均综合 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目标,连续多年被省机 关事务管理局评为良好等级。 (二)发展形势。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为应 对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态势,我国积极构建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更高水平“搞活一 座城”,突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积 极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消费将呈现稳定增 长态势,能源发展面临加快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1.面临形势。从国际看,世界能源结构加快调整, 清洁低碳成为能源发展主导方向。发达国家能源消费 趋于稳定,亚太地区成为能源消费增长主力。能源科 技创新加速推进,以智能化、分布式、储能等为特征 的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能源国际 合作全方位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伙伴关系 持续深化,能源保障能力获得更广泛战略支撑。从国 内看,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宽松,但区域性、季节性供 需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加快产供储销体系 建设,保障能源安全仍是首要任务;化石能源在一次 能源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 洁能源满足,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持续优化,清洁低 碳能源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 两个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能源科技革命加快提速, 带动以储能、氢能等能源生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 断涌现;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市场 对能源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 从全省看,我省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 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 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历史机遇,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 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 能源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基础支撑,在一定时期内 仍将持续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必须 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 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既对能源高质量发 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能源发展拓展更广阔空间。 复杂国际形势对能源安全提出新挑战。国际能源 供需格局深刻调整,呈现出生产供应重心西移、多中 心化,需求重心加速东移的发展趋势。地缘政治因素 加剧了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 深远,中美博弈形势复杂,国际能源合作不稳定性明 显增加、安全风险加大。在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全 面落实保能源安全等“六保”任务,省委、省政府明 确要求,扎实做好中长期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准备, 守牢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底线,保障能源安全上 升到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十四五”时期,我市能 源消费将低速稳定增长,能源基础性保障作用更加凸 显,能源消费需求能得以高水平满足,为建设商丘副 中心城市、打造中等城市新征程开篇布局提供坚实保 障。 科技创新推动能源格局加速调整。当前,全球能 源领域科技发展正在孕育着革命性突破,有望成为引 领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率先突破领域,各种新 材料、新技术、新型利用方式层出不穷、不断升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能 源生产消费各环节新应用场景不断呈现。可再生能源、 氢能源等新能源利用、新能源汽车制造、“互联网 +”智慧能源、节能增效、先进储能、二氧化碳捕捉 利用与封存等均是重要创新领域,任何领域的突破都 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抢抓发展机遇、抢占 创新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成为我市能源发 展的战略选择。 区域能源合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 济社会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 局,“一带一路”倡议将助推能源领域开放合作,能 源的跨区域调配、市场化配置将更加灵活开放。我市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应深入贯彻“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区位优 势,多渠道承接海内外能源资源,打造全省能源枢纽 中心。强化淮海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 与周边城市的能源合作,推动淮海经济圈能源互联互 通,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能源设施布局与安全运行, 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存在问题。 (1)能源结构优化压力较大。目前,我市能源 消费结构煤炭占比仍然偏高,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形 势严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与周边先进县市 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风电、光伏 等装机容量仍相对较低。“十四五”期间我市压减煤 炭消费、降低碳排放还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协同发力, 以克服用能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困难。我市经 济发展“重碳、高碳”现状,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带 来较大挑战。 (2)能源安全供应保障不足。我市用能结构偏 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比重快速提升,导致煤 电等传统化石能源生产约束条件日趋增多;“十四五” 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减量目标任 务更加艰巨,我市基数低、占比高、压减空间小的煤 炭消费结构转型压力较大;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影响及 “六保六稳”工作新要求,全市能源供应保障压力增 大。 (3)新型能源技术短板突出。新型储能研发投 入、技术储备、产业规模相比省内其他地市仍存在一 定差距;新型智慧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 等能源新业态、新模式项目较少,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不强,人才匮乏,制约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电力 系统智能调峰、智慧化响应等尚处于攻坚阶段,新型 电力系统建设任务正探索起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任 重道远。 (4)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存在薄弱环节。我市高 峰时期电网承载能力已近饱和,外部电力输入通道单 一,供电可靠性仍需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 不足,需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提高安全运行保障能 力。天然气供应多由央企主导,地方政府调控手段有 限,储气设施主要依靠租赁,与国家提出的“城燃企 业 5、地方政府 3 天”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5)能源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不同能源企 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的互联互通、互相合作 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 断涌现,现有的体制机制未能及时完善,储能、能源 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推广和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能源体制机制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完全匹 配,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还需加强。能源市 场化改革有待突破,能源要素配置方式有待完善,配 置方向有待精准。 二、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 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 重要指示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商丘市第六次党代会 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新要求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以能源安全保障为核心,以 改革创新为驱动力,紧密契合我市“十四五”能源发 展新需求,按照“1267、3510 ”产业架构,统筹抓好 能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 业谋篇布局,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 创新引领,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强化节 能降碳增效,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深化 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中部地 区绿色崛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 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清洁低碳、绿色发展。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 要求,统筹推进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化石能源清 洁高效利用,推动主要用能产业绿色发展,优化调整 能源结构,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增量需求主 要依托清洁能源,加速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 2.多元开放、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 发挥区位、市场、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融入新发展 格局,推进能源开放合作,完善多轮驱动能源供给体 系,健全多元市场供应体系,打造韧性、安全的现代 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水 平。 3.节能增效、集约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践行绿色集约 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节能的正向引导和反向倒 逼作用,推动全社会能效提升。通过节能增效弱化城 市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依赖性,拓展高质量发展的能源 空间。 4.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突出创新第一动力作用, 以绿色低碳、智慧互联为方向,推进技术创新、产业 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推进能源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能源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鼓励能源基础 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把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培育成带 动我市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1.强化总量控制。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能效提升 等因素,结合国家、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形势。到 2025 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低速稳态增长、煤炭消 费总量持续压减,分别完成省分解下达任务;电力装 机总量大幅提升,全社会用电量实现稳步增长。 2.优化能源结构。按照 “碳达峰、碳中和”对能 源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提高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到 2025 年,煤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 步提高。煤电电量、清洁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比重更加优化。 3.保障能源供应。强化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提升 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 2025 年,天然 气供应和储气能力大幅提升,原油和电煤储备能力稳 定增长。 4.推进节能降碳。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提高综合 能源利用效率,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煤炭消 费占比和单位 GDP 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终 端用能电气化比重显著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 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 5.释放改革成效。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达到降 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成效;农村能源革命 示范市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扩大农村能源革 命实施范围。 6.更好服务民生。建成覆盖城乡地区的充电基础 设施网络;实现“气化永城”全覆盖。 展望 2035 年,能源消费总量实现科学有效控制, 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保持全省前列。能源消费结构进一 步优化,一次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成为主体,非化石 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高,化石能源实现清洁高效利用。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为实现“碳中和”奠 定良好基础。能源供给侧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基 本建成,能源消费侧电气化和节能增效全面推进。能 源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 增强,能源科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现代能源市场体 制更加成熟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 系全面建成,为永城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提供坚实保 障。 三、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进能 源结构持续优化;完善智慧电力供应、多元燃气供应、 综合油品供应“三大体系”,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能源消费“双控”、重点领 域节能示范等“三大工程”,促进能源质量效率提升; 强化重点能源研发、先进技术应用、智慧能源创新、 能源装备产业“四大引领”,致力能源科技创新发展; 深化重点能源领域体制、能源要素市场配置、能源运 行管理体制、能源安全监管体制、能源合作交流体制 “五大改革”,构建现代能源市场体系。 (一)加快促进传统能源转型升级。 1.优化煤电结构。持续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 放和节能改造,提升煤电机组节能减碳技术水平,争 创高能效、科技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标杆引领煤电机 组。加大煤电机组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改造力度; 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 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逐步转型;提升清洁集中供热 能力、保障民生用热需求,重点推进背压式热电联产 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煤炭减量替代。 2.积极发展调峰能源。充分利用西气东输商丘 永城段天然气长输管道及配套分输站建设机遇,高效 配置区域天然气、电力资源,建设天然气调峰机组, 实现气、电“双调峰”。在热负荷相对集中的开发区、 产业园区新建和改建天然气集中供热设施,鼓励新型 工业、高技术产业利用天然气。加快推动城镇居民、 公共服务、采暖等领域“气代煤”。鼓励开发利用煤 层气、生物质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3.提高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严控新增耗煤项目, 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禁止企业建设 自备燃煤设施,按照集中、清洁利用原则,减少燃煤 消费量;落实提效节煤、清洁代煤等措施,加大产业 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传统煤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提升煤炭利用 效率;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精细 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实现煤炭利用由燃料、原料向材 料转变。 建设永夏矿区李大庄等接续矿井,推进神火集团 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工程,提高瓦斯抽采系统能力和防 治水能力;建设永煤等 5 个智能化示范矿、永煤新桥 煤矿“5G智慧煤矿”。 (二)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以风电、光伏 发电为重点,以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为补充,推动 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规模化发展,扩大可再 生能源应用。到 2025 年,我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 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实现大幅提升。 1.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抢抓河南省建设沿黄 地区绿色能源生态廊道机遇,优化风电项目选址,大 力推进风电项目建设。统筹风能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城市布局和电网建设同步推进,与产业提 升、技术进步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建设时序,把握 开发节奏;深化风能资源勘测,优化微观选址设计, 提高项目风能利用效率,促进风电成本下降;提升风 电设备质量和运行维护水平,采用成熟稳定先进技术, 高标准设计施工,加快推动技术进步,促进风电成本 持续下降,鼓励采用大兆瓦、高效率机型推进项目建 设,有效避免风电开发对周边环境、气候、工农业生 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加快推进永城市宸枫一期 10 万千瓦风电项目、宸枫二期 10 万千瓦风电项目、永 城市 400MW 风电项目、永城市 200MW 风电项目, 力争新增装机 800MW。 2.积极推动太阳能高效利用。一是采取“政府协 调、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按照 “11X”合作推进模式,重点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 集群项目、永城市光储综合能源项目、永城新桥镇渔 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永城苗桥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 项目、永城市新桥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永城市高庄 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支持其他乡镇(街道)参照试 点模式开展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户用光伏装机,打造 光伏储能系统融合新模式。二是在具备条件的学校、 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推广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 鼓励既有建筑在节能改造时设计、安装光伏发电系统。 三是探索推进光热利用,推动光热与光伏发电和风电、 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互补,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四是支持太阳能光电照明系统在城市道路、 亮化工程和智能交通设施中的推广应用。到 2025 年, 力争新增光伏装机 800MW。 3.大力提升地热供暖利用水平。按照“规划引导, 集约开发、取热不取水”原则,持续推进中深层、浅 层地热能在供暖制冷中的应用,扩大辐射范围,提高 利用效率。加强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规划管理, 提升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水平;统筹有序开展浅层地 热能资源开发。加快配套热网工程建设,有序开展老 旧管网改造工程,推动各类供热管网互联互通。 4.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科学布局、稳妥 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积极开展生物质热电联 产工程示范。鼓励开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扩大农业 废弃物制取沼气应用,推进村镇生物质能耦合其他可 再生能源清洁供暖示范工程。一是促进原料就地收集、 就地加工转化,各环节规范衔接的生物质燃料运营体 系,降低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利用各 环节经营成本,扩大生物质热电机组热电比,提升生 物质热电项目生产经营效益。二是积极发展纤维素乙 醇等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在条件具备区域建设生物质 天然气示范项目。三是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基础上,有 序扩大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范围。 (三)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严守安全底线, 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品种多元、渠道多 元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应急储备能力,全 面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现 代能源供给体系。 1.完善智慧电力供应体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电 厂建设,合理布局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和风电、光伏 分布式电源,逐步形成“多元、可靠、高效、清洁、 智能、绿色”的电源结构,进一步提高电源电力安全 保障能力和电力负荷调峰能力。围绕“南展北扩、西 升东联”整体布局,结合可再生能源消纳、智能微电 网建设等需求,统筹推进电网建设,致力打造安全可 靠、经济高效、绿色低碳、智慧共享电网,着力构建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1)强化本地电源支撑。加快中煤永城 21000MW 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有效改善豫东地区供电薄弱现状,补齐豫东电源不足 短板,为全省电力稳定供应提供重要电源支撑。按照 “退而不拆”原则,推动投运年限久、效率相对较低 的部分燃煤机组转为应急备用和调峰,保障供电安全, 促进我市电源运行效率整体提升。到 2025 年,我市 主力电源新增年发电量实现大幅提升,电力供应能力 进一步增强。 (2)完善智能电网布局。结合热电联产机组深 度调峰改造和增量配电网建设,加快构建以新能源电 力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发 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提升系统电压、频率调节支 撑能力,优化电网安稳控制系统配置,不断提升电力 系统消纳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能力。优化电源结构, 建设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充分发挥气电快速启动、 及时响应负荷侧的优势,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 发展。有序提高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比例, 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开展智能小区、智能园区 等电力需求响应及用户互动工程示范。增强电网适应 性,加大配电自动化改造力度,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 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 容互补。 2.完善多元燃气供应体系。按照“多种气源、管 网互联、提高储备、保障供应”原则,提高天然气外 部输送通道供应能力,充分发挥西气东输区位优势, 加快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多渠道落实天然气气源供应, 提高供气保障水平,确保天然气供应平稳安全。完善 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优化高压、次高压管网布局, 提高中压管网覆盖水平,加强管网互通互连,提升管 网输送能力和可靠性水平。优化储气设施布局,加快 储气能力建设,保障冬季清洁供热用气需求。 加大上游气源的协调力度,保证气源的足额供应, 以中石油供应气源为主,以 LNG 补充气源为辅;采 取灵活多样的采购气源政策,努力降低采购成本,不 断降低终端用气成本;加大安全管理力度,确保用户 安全用气。狠抓管网日常巡检、场站设备 24 小时监 控、居民入户安检、工商业安全大排查;应急预案演 练、安全用气入户宣传与培训等安全工作。不断提升 客户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加大服务软硬件的投 入,严格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有关要求,努力做好客户 服务工作。建设环城次高压管道,确保区域供气平稳。 3.完善综合煤炭、油品保障体系。依托资源禀赋, 推动永城储配煤中心建设,打造豫东大型煤炭储配基 地,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形成煤炭产、储、运供 应链管理保供新模式。紧密衔接国家、省主干管网, 统筹布局综合管廊,建立布局合理、保障有力、安全 可靠的输配网络体系。推进成品油储备设施建设,保 障市场稳定供应。重点加快原油、成品油管道配套库 区建设,提升油品储备能力,形成完备的原油、成品 油储存配送体系。完善油品储备基础设施,满足成品 油城乡联通布局需求和仓储需求。 (四)着力构建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体系。 1.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科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 动方案,建立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 辅的制度,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实施区域能评 制度,建立区域负面准入清单,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 目节能审查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监察,落实重点 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要求,将节能降碳改造实施情况作 为碳达峰碳中和考核、重点用能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推进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加大甲烷、氢 氟碳化物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加快重点领域低 碳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引导企业自愿减排温室气体, 积极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工程 等试点创建。 2.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严格落实 省下达的“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以 及煤炭减量目标任务,压实节能降耗工作责任,严格 评价考核,严控高耗能产业发展。强化节能审查与 “能耗双控”政策的有效衔接,坚决限制不合理用能, 有效调控新增用能。加快推动城区集中供暖、农村清 洁能源替代,积极采取“降替引”措施,保障城市和 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能源供应;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深 入推进绿能交易、碳排放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制度, 牢固树立能耗“天花板”意识,进一步加强能源消费 总量预算管理、项目布局和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工业、 科技、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实施重点单位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大幅提升重点领域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工业绿色化改造水平,推进重点 企业清洁化生产,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开展绿色 建筑创建行动,扩大绿色建筑规模,推广新型绿色建 造方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广节能和新能 源车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公共机构建立能源 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充分发 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作用,年综合能耗 5000 吨标准 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实现能耗数据与省平台在线传输, 提升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效水平。 3.加快推动用能方式变革。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 式,引导城乡居民绿色消费。创新能源合同管理模式, 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推进 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用能节约,促进用能企业技术升 级,推行局部区域能源协同治理,提高信息化、智慧 化水平,应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节约管理,以碳排放 指标倒逼企业提升能效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循环利用 水平。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推动能源与资源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阶 梯利用,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静脉产业 园建设,重点推进园区内垃圾发电、餐厨废弃物处置、 生活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重点 项目建设,有效推动工业、农业、林业等废弃物资源 化、无害化利用,全面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 提质增效。 (五)加快推进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1.积极探索“ 互联网”智慧能源。以 “源网荷 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能源新业态项目为依托, 坚持“系统优化、因地制宜、统筹开发”原则,推动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实现互补利用,构建多能互补、高 效协调的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推进传统能源与 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氢能、储能等能源 的协同开发利用,优化布局电力、燃气、热力、供冷、 供水管廊等基础设施。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 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支撑,重点在工业园区、 公共机构、商业综合体、居民小区等区域,依托配电 网、热力网等能源网络,因地制宜建设风电、太阳能、 天然气等多能协调互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 源系统。鼓励以分布式风电、光伏等为主要电源的 “智慧微网”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开发消纳。 2.加快推进数字化电网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 要输电通道在线监测,推动“智慧线路”建设。持续 提升智能化变电站覆盖率,加快推进配电网智能终端 建设,建设以智能电表为载体的智能计量系统,以智 能变电站、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输电线路智能运行 维护为核心的巡检系统,全面提升电网装备质量,积 极打造智能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电力信息资源共享机 制,提升社会公用事业服务水平,实现电力信息、分 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电采暖等能源信息 高效融合。优化绿色电力调度调峰机制,确保全市电 力系统平稳、安全、经济运行。 3.打造坚强智能电网体系。持续优化中心城区电 网结构和主网架。实施市级骨干电网工程建设,建设 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 能电网体系,筑牢以保障中心主城区环网供电、托起 南北两翼新能源快速壮大、支撑南部经开区链式发展 的“一主双翼一链”网架结构。坚持配电网建设与城 市规划、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积极配合 做好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工作,提高城镇配电网供电能 力;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基础提升工程,确保 7 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民生实事等电力配套项目落地,保障 民生电力可靠供应。到 2025 年,基本建成技术先进、 网架坚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低碳、智慧共 享智能电网。 4.推动充电网络超前布局。重点推进居民区自用 充电基础设施及公共机构、企业、产业园区、景区停 车场(位)等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公交、环卫、物流等公共机构和企业内部 停车场建设的充电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共享;实现高速 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城区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运营实施特许经营,提升建设经营效益和公共服 务质量。到 2025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主要地区的 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满足电动汽车便捷出行需求。 5.大力推进储能工程建设。鼓励结合源、网、荷 不同需求,探索储能多元化发展模式,以试点促推广 应用、以示范促深化发展,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构建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努力打 造全国源网荷储的新型煤炭生态环保循环基地。一是 建设电源侧储能,新能源项目通过市场化并网方式配 套建设储能设施,鼓励新能源开发及储能企业建设共 享储能电站,减少弃风(光)率。二是建设电网侧储 能,支持电网及增量配电网企业重点在电网末端、城 市负荷中心配建储能设施,通过独立或与社会资本合 建电网侧储能项目,提升新能源电力大规模接入电网 后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水平,完善电网侧储能电 价交易机制。三是建设用户侧储能,重点在工业、通 信、金融等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领域配置储能设施, 促进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 基站等 终端用户的储能和充电设施高效互补。 (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市场体系。 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主体多元、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有效监管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能源 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能源运行和 管理体制,提高能源管理能力。 1.深化重点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完善能源要素与 重大产业项目衔接机制,重点保障促进经济提质升级 的重大项目用能需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扩大 市场范围,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探索推进油气体制 改革,完善油气自然垄断和可竞争环节分类监管,逐 步完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模 式,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和补贴退坡机制,引导可再生 能源电力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探索建立能源消费“双 控”考核支持机制,在确保完成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 强度“双控”目标条件下,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超 出规划部分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双控”考核。 加快数字能源建设,完善运行监测技术手段,健全能 源运行分析和动态监测机制。 2.深化能源要素市场配置改革。依托区位优势及 产业资源,全力打造能源交易合作平台。以平台为纽 带,以建设供应链一体化为方向,整合现有油气现货 市场,推动资源共享。探索引进油气领域上下游企业, 打通产业链条关键环节,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和虹吸效 应,实现资源高效整合,提升交易和流通效率,降低 交易和物流成本,全面打造低成本、高效率、高信用 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坚持“先煤炭、后其他,先增量、后存量,先有 偿、后交易”原则,有序推进我市用能权有偿使用和 交易工作。按照省煤炭消费压减总体要求,积极推进 用煤权有偿使用,探索建立覆盖所有能源品种的、用 能单位之间的用能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 能源资源要素配置,强化能耗、煤耗指标对优质大项 目的支撑作用,提高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主动意识, 形成鼓励先进发展、倒逼落后淘汰的能源行业发展新 格局。 3.深化能源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煤电油气运 协调机制,拓展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供 应渠道,确保满足总量平衡和季节性高峰需求,统筹 做好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大活动期间的能源安全 保障工作。强化能源预测、预警,加强对煤炭、油气 等重要能源产品供应情况的动态跟踪监控,及时发现 问题并协调解决。研究整合政府部门和企业信息资源, 建立市级能源保障监测信息化平台,促进部门信息共 享与高效协作,提高能源监测预警能力,为能源管理 和运行协调提供信息支撑。以“一次办好”改革为牵 引加快能源管理模式创新,继续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取 消和下放工作,加快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支付 等先进技术在能源服务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能源领 域各类示范试点,结合数字能源应用、清洁能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