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柳州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doc
- 1 - 柳州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 征 求 意 见 稿 ) 为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党 中 央 、国 务 院 关 于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战 略 决 策 部 署 和 中 共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委 员 会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人 民 政 府 关 于 完 整 准 确 全 面 贯 彻 新 发 展 理 念 做 好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工 作 的 实 施 意 见 精 神 ,大 力 推 进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努 力 推 动 我 市 碳 达 峰 、 碳 中 和 工 作 落 到 实 处 、走 在 前 列 ,加 快 实 现 城 市 绿 色 低 碳 发 展 , 结 合 柳 州 市 实 际 情 况 ,提 出 如 下 实 施 意 见 。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为 指 导 ,全 面 贯 彻 党 的 十 九 大 和 十 九 届 历 次 全 会 精 神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习 近 平 生 态 文 明 思 想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视 察 广 西 重 要 讲 话 精 神 和 对 广 西 工 作 系 列 重 要 指 示 精 神 要 求 ,完 整 准 确 全 面 贯 彻 新 发 展 理 念 ,服 务 和 融 入 新 发 展 格 局 ,坚 持 系 统 观 念 ,处 理 好 发 展 和 减 排 、 整 体 和 局 部 、短 期 和 中 长 期 的 关 系 ,把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纳 入 柳 州 市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全 局 ,坚 持 统 筹 推 进 、节 约 优 先 、双 轮 驱 动 、开 放 共 享 、防 范 风 险 原 则 ,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全 面 绿 色 转 型 为 引 领 ,以 能 源 绿 色 低 碳 发 展 为 关 键 ,以 改 革 创 新 为 根 本 动 力 ,深 入 推 进 美 丽 柳 州 建 设 ,大 力 推 动 减 污 降 碳 协 同 增 效 ,加 快 形 成 节 约 资 源 和 - 2 - 保 护 环 境 的 产 业 结 构 、生 产 方 式 、生 活 方 式 、空 间 格 局 ,坚 定 不 移 走 生 态 优 先 、绿 色 低 碳 的 高 质 量 发 展 道 路 ,确 保 全 市 如 期 实 现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为 建 成 现 代 制 造 城 、基 本 实 现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作 出 重 要 贡 献 。 (二)主要目标。到 2025 年 ,绿 色 低 碳 循 环 发 展 的 经 济 体 系 初 步 形 成 ,重 点 行 业 能 源 利 用 效 率 大 幅 提 升 。单 位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能 耗 比 2020 年 下 降 13,单 位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下 降 率 确 保 完 成 自 治 区 下 达 的 目 标 ;非 化 石 能 源 消 费 比 重 达 到 30以 上 ;风 电 、太 阳 能 发 电 总 装 机 容 量 达 到 430 万 千 瓦 ;森 林 覆 盖 率 达 到 66以 上 ,森 林 蓄 积 量 达 到 1 亿 立 方 米 。 到 2030 年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全 面 绿 色 转 型 取 得 明 显 成 效 ,重 点 耗 能 行 业 能 源 利 用 效 率 达 到 国 际 先 进 水 平 。单 位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能 耗 和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下 降 率 确 保 完 成 自 治 区 下 达 的 目 标 ;非 化 石 能 源 消 费 比 重 达 到 35以 上 ,风 电 、太 阳 能 发 电 总 装 机 容 量 力 争 超 过 700 万 千 瓦 ;森 林 覆 盖 率 保 持 在 66以 上 ,森 林 蓄 积 量 保 持 在 1 亿 立 方 米 以 上 ,与 自 治 区 同 步 实 现 碳 达 峰 。 到 2060 年 ,绿 色 低 碳 循 环 发 展 的 经 济 体 系 和 清 洁 低 碳 安 全 高 效 的 能 源 体 系 全 面 建 立 ,能 源 利 用 效 率 达 到 国 际 先 进 水 平 ,非 化 石 能 源 消 费 比 重 达 到 80以 上 ,碳 中 和 目 标 顺 利 实 现 。 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切实强化低碳发展规划导向。将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目 标 要 求 全 面 融 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长 期 规 划 ,全 面 调 整 优 化 能 源 、产 业 、交 通 运 输 、空 间 结 构 ,强 化 市 级 发 展 规 划 、国 土 空 间 规 划 、专 - 3 - 项 规 划 、区 域 规 划 和 “三 线 一 单 ”生 态 环 境 分 区 管 控 体 系 的 支 撑 保 障 。加 强 各 级 各 类 规 划 间 衔 接 ,确 保 各 县 区 、各 领 域 在 落 实 全 市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主 要 目 标 、发 展 方 向 、重 大 政 策 、重 大 工 程 等 方 面 协 调 统 一 。(牵 头 单 位 市 发 展 改 革 委 、市 自 然 资 源 和 规 划 局 ;配 合 单 位 市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工 作 领 导 小 组 各 成 员 单 位 ,各 县 区 党 委 和 人 民 政 府 、新 区 管 委 会 )(以 下 各 项 任 务 责 任 单 位 均 含 各 县 区 党 委 和 人 民 政 府 、新 区 管 委 会 ) (四)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划要求,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 柳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广 西 面 向 东 盟 国 际 大 通 道 核 心 枢 纽 ,对 接 粤 港 澳 大 湾 区 建 设 、西 部 陆 海 新 通 道 建 设 、 长 江 经 济 带 发 展 中 部 地 区 高 质 量 发 展 等 国 家 重 大 战 略 ,优 化 提 升 “一 主 三 新 ”城 市 发 展 格 局 ,推 动 “一 核 两 翼 三 组 团 多 支 点 ”城 镇 体 系 协 调 发 展 和 重 点 区 域 低 碳 转 型 。支 持 有 条 件 的 县 区 率 先 碳 达 峰 。 (牵 头 单 位 市 发 展 改 革 委 、市 自 然 资 源 和 规 划 局 ;配 合 单 位 市 交 通 运 输 局 、市 商 务 局 、市 生 态 环 境 局 ) (五)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 强 低 碳 城 市 建 设 宣 传 教 育 , 提 高 全 社 会 对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的 认 知 度 和 认 可 度 。引 导 和 支 持 各 类 市 场 主 体 适 应 低 碳 发 展 要 求 ,提 升 低 碳 创 新 水 平 。以 示 范 创 建 为 载 体 ,推 广 绿 色 低 碳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扩 大 绿 色 低 碳 产 品 供 给 和 消 费 ,倡 导 形 成 简 约 适 度 、绿 色 低 碳 的 生 活 方 式 。鼓 励 公 众 积 极 参 与 舆 论 监 督 和 社 会 监 督 ,推 动 形 成 崇 尚 低 碳 的 良 好 社 会 氛 围 。 (牵 头 单 位 市 发 展 改 革 委 、市 生 态 环 境 局 ;配 合 单 位 配 合 单 位 - 4 - 市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局 、市 科 技 局 、市 交 通 运 输 局 、市 商 务 局 、市 住 房 城 乡 建 设 局 、市 自 然 资 源 和 规 划 局 、市 林 业 和 园 林 局 、市 机 关 事 务 管 理 局 ) 三、构建低碳高效产业结构体系 (六)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动 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 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跨区域产业生态。加快推进融安、 融水、三江风电场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厂房屋顶、农村荒山荒 地建设光伏电场,拓展风电、光伏发电应用场景,建设清洁能 源示范引领区。积极发展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做强电池电芯、 电池系统、电池核心构件主件、正极材料、隔膜等关键环节,健 全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链条。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电 池、电机、电控设计生产协同配套,鼓励企业做好燃料电池汽 车、氢燃料汽车技术储备,有序开展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积 极布局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氢能“制 储输用” 全产业链发展, 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储能等新技术路线。 以推进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化和节能环保服务专业化为方向,重 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再生资源利用、工业再制造等节能环保产 业,建设区域性节能环保先进基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市 生态环境局) (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性新兴产 业强链补链,围绕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机器人、芯片、光电产 - 5 - 品、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聚焦微笑曲线两端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 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谱,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开展产业项目 会战,以培育头部企业、有根企业为目标,强化公共平台的支 撑作用,实施“链长 链主企业领军人才 中介机构” 招商引智。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需求,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 增强产业链韧性,实施产业链市场主体梯度培育计划,支持龙 头企业上市以及冲刺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培育一大批“专 精特新”,加速形成“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 业铺天盖地”的良好 局面。(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 (八)提升工业企业绿色竞争力。围绕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 水平,着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开展汽车、机械、智能家电等重点 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支持创建绿色工厂,全面开展清洁 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争取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工业 低碳工艺革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钢铁、 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对照标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技术 改造,鼓励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开展示范性改造,培育一批具 有显著绿色优势的“ 小巨人” 。完善再生 资源收储运体系,创新 发展“ 互联 网再生资源”新模式,积极推 动废旧(锂)电池、建筑 垃圾、餐厨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加快建设静脉 产业园,打造“无废 城市” 。高水平开展园区循 环化改造,培育一 批近零碳专业园区和绿色工业园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 - 6 - 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速赋能产业绿色发展。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生 态环境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投资促进局、市 商务局) (九)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加快服务业绿色转型,推 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赋 能服务业升级。围绕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高端化升级方向, 加强细分化培育,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服 务业绿色转型,科学规划和统筹部署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实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推进碳中和 服务,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治理技术服务、产品认证服务、知识 产权保护和数据服务等,培育低碳服务整体解决供应商。倡导 大中型活动碳中和,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打造会展龙头企业, 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大健康等 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配合 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投资促进局、市 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 (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立足各县区林果蔬畜糖等特 色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和要素资源,持续升级畜禽水产养 殖、糖料蔗、水果等九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林下经 济、竹木加工、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广绿 色生产技术和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培养“柳字号” 农业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 - 7 - 机产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升农产品绿色化、 优质化、品牌化水平。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业废弃物资 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市林业和园林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 局、乡村振兴局) (十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 高排放项目建设准入关口,严格“散乱 污危” 企业禁入机制,强 化新建项目能耗“双控 ”影响评估和用能指 标来源审查。统筹推 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理整改,实行台账管理、分类处置、动 态监控。突出标准引领作用,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企业对 标行业先进水平,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实施改造升级,提前谋 划碳核算、碳交易工作。逐步实施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将单 位产品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纳入“标 准地” 指标体系,完善高 碳低效产业退出机制。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节能监察及能耗 在线监测。(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 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柳州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十二)严格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强化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束管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 量。严格源头管控,做好园区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 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新上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 策且能效达到行业标杆或先进水平。加强能耗、二氧化碳排放 - 8 - 控制目标分析预警,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县区 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落实节能监察制度, 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节能事中事后监管和重点用能单位 节能管理,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建立全市统筹、各县区 负总责、部门落实行业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能耗双控及 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管理体制,完善通报、约谈、督导、考核机制,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柳州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 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十三)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 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提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 数据中心、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全面开展能效 对标,打造一批能效“ 领跑者” 。谋划建 设柳州能源双碳数智管 理平台,强化能源、建筑等领域数智赋能,提升数字化治理能 力。建立健全重点行业能效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重点用能单 位能源管理体系,强化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高质量使用能耗 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年综合能耗超过 5000 吨的重点用能单位 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强化数据应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节水管理、节能综合服务等市场化节能方式。(牵头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 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科 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9 - (十四)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替代步伐,积极 推进终端用能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行以电代煤、以气代 煤,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推广新能源车船、热泵、电窑 炉等新兴用能方式,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终端用能设备的电气化 率。充分发挥煤电基础保供和应急调峰作用,推进现役煤电机 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严格能效约束,突出先进标准引领, 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煤降碳。控制石油消 费增速,推动成品油质量升级,提升油品消费领域能效水平。 推进“ Y 字型 ”天然气管道网建设,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 打通天然气干线管网“ 南气北上” 通道。 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 推动城区焦炉煤气替代为天然气,扩大各县区天然气民用和工 商业利用市场。加强能源安全运行管理,持续提升能源稳定供 应、应急保障和风险管控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柳州 供电局) (十五)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 利用,积极推广生态友好型“光伏农渔牧业”光伏电站建设,打 造“ 北三 县 ”百万千瓦 风电基地。加快开展多 类别生物质能利用, 有序推动大型生物质供热锅炉和生物质热解项目,因地制宜推 动城镇生活垃圾发电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加快鹿 寨、融水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开展“ 新能源储能”示范应用, 打造一批风力发电储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储能工程化应用 示范项目,推动氢能利用及运营模式示范。推动煤炭等化石能 - 10 - 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建设坚强智 能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及区外大规模受入、区内大范围转 移和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 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 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 局、市林业和园林局,柳州供电局) (十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 和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 天然气供给侧改革。落实国家、自治区用能权交易管理办法, 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 立市场主体,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统筹协 调的电力市场体系,鼓励支持在柳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扩 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 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 建立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 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 节电价。(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 位柳州供电局) 五、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七)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 略为契机,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抓手,围绕“通道枢 纽 网 络”现代运输体系,构建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大力发展多 式联运,促进内河港、公路港、航空港、铁路港“四港联动” ,打 - 11 - 造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逐步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 运比重,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推进公路货 物运输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发展,推动内河船舶及港口设 施装备智能化更新,提升交通运输组织效率。加快构建多方式 可选、多层次融合、全过程连贯的一体化客运换乘体系,推动 运输方式间票务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加强 货源组织和运力调配,加快构建双向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全面 助推货运物流降本增效。鼓励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支持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 率、空载率。(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 (十八)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 能源车船,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加快新能源及清洁能 源船舶应用。推进老旧柴油运输船舶更新淘汰,发展绿色环保 内河航运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域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车辆 新能源化全覆盖,提升社会车辆、城市配送车辆、工程车、城市 配送、邮政快递、铁路货场、水运码头、机场等辆新能源化比例, 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占比。继续推动柳江航道重点码头岸电 设施建设和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工作,规范港口岸电设施的运行 与维护,提高船舶岸电使用率。(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 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 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柳州 供电局) - 12 - (十九)积极引导绿色出行。稳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 设,加快推动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鼓励城市公交线路向郊区延伸。提高公共交通站点慢行 交通系统接驳建设水平,连通城市公共空间。推动发展定制客 运和定制公交,重点开发旅游专线、高铁机场专线、通勤专线、 学校专线等应用场景。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 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 步行等出行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 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减 少城市交通出行拥堵。推动共享出行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牵头 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 房城乡建设局) 六、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二十)加快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将碳达峰、碳中和理念融 入城乡建设和运行管理各环节。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建设城 市生态、景观和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 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发展。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 、“国 家森林城市” 建设成果,加快推 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按照低碳 理念规划建设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 设施。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杜绝大拆大建。开展建 筑用能管理,推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 行动,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占比。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继续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实施农 - 13 - 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牵头单位市 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 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园林局) (二十一)提升绿色建筑建造水平。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 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物业管理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中,严格 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指标,推动新建建筑执行居住建筑 65节能 标准,公共建筑 72节能标准。推动政府投资项目高星级绿色 低碳建筑率先示范,促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结合 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旧城改造等,同步实施城镇既有公共建筑 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 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 碳发展绩效评估。加快推进绿色建材生产、认证和推广应用, 推动建材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材料 循环利用。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鼓励使用 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墙体材料。(牵头单位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 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二十二)加快优化建筑用能。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率先在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高档住宅等新建建筑实施可再生 能源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微电网、 智慧楼宇、光储充一体化等融合发展,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 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 储直柔” 建筑,提升可再 生能源用能比例。加强建筑用能智能化管控,实现精细用电和 - 14 - 能效实时监测。结合新农村建设,面向村镇集中连片推广应用 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逐步普及建 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领域电气设备。鼓励发展工业 余热、水源热泵等协同互补模式。(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 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科技局) 七、加强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二十三)加强绿色低碳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充分发挥 “揭榜挂帅 ”机制作用,聚焦 电力、钢铁 、建材、水泥、化工等高 耗能行业节能降碳重点领域,鼓励节能减碳技术、工艺、材料、 零部件、设备研究项目,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前 沿创新引领,开展低碳、零碳、负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产 品和新装备基础研发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 用结合,聚焦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主体,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智库。支持高校增设节能、储能、 氢能、碳中和等领域的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和管理人才,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牵头单 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 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和园林局) (二十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积极推动储 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快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 压利用、氢能制运储加、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等适用技术 规模化应用。深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对大规模 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大力发展集中排放源捕集技术,支持电 - 15 - 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实施高浓度二氧化碳工业捕集项 目。推广园区能源阶梯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开展先进绿色低 碳技术示范应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 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 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 八、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二十五)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约束 与用途管制,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带来 的排放影响。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逐级落实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稳固森林、湿地、土壤、岩溶等 生态系统碳汇和农业碳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提升 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 目标,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 机制,充分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建 设用地效率。完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机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 退出机制,完善土地节约集约评价制度与监测体系。强化生态 灾害防治,降低灾害对生态固碳能力的损害。(牵头单位市自 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单位市林业和园林局、市生态环境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 设局) (二十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 湿地系统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 稳定性,加快推进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 16 - 提升全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深入推进国土科学绿化行动,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 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牢守耕地红线,全面推 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提升农业碳汇增量。 建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为主体 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全市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加强退化 土地修复治理,提升退化土地碳减排、碳储存能力。推进岩溶 地区、矿山尾矿区等地质碳汇调查,探索岩溶地区二氧化碳捕 集利用与封存。(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 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水利局、市 科技局) 九、提高开放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二十七)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积 极 参 与 国 内 大 循 环 , 贯 通 生 产 、分 配 、流 通 、消 费 各 环 节 ,促 进 供 需 有 效 对 接 。深 度 融 入 国 内 国 际 双 循 环 ,加 快 推 进 综 合 保 税 区 申 创 工 作 ,进 一 步 拓 展 新 能 源 汽 车 、智 能 家 电 、绿 色 家 居 、绿 色 建 材 、绿 色 食 品 等 绿 色 低 碳 产 品 的 出 口 市 场 。积 极 推 进 柳 州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柳 江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等 开 放 平 台 绿 色 转 型 ,打 造 面 向 东 盟 国 家 的 绿 色 贸 易 发 展 平 台 。鼓 励 引 导 外 贸 企 业 推 进 产 品 全 生 命 周 期 绿 色 环 保 转 型 , 促 进 外 贸 产 业 链 供 应 链 绿 色 发 展 。建 立 绿 色 贸 易 发 展 促 进 政 策 体 系 ,鼓 励 发 展 高 质 量 、高 技 术 、高 附 加 值 的 绿 色 低 碳 产 品 贸 易 。积 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牵头 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17 - (二十八)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接“一带一路” 沿线 尤其是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消费需求,深化多领绿色 贸易合作。巩固与沿线国家的良好经贸合作基础,建设一批辐 射全区乃至全国的进口绿色商品交易中心。主动对接区域全面 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规则,推动 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政策 融通和经贸规则衔接。深化与“一带一路 ”和东盟等区域国家在 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 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支持新能 源汽车龙头企业、能源装备生产企业等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合作。(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投资 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十、夯实法规标准统计基础 (二十九)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全面衔接国家、自治区法规 和政府规章中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表述内容,研究出台我市推 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国家节约能源 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广泛 开展相关法律法规释义解读。落实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 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 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 审计等配套标准。积极参与碳核算、碳交易等国家标准制定。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 理局;配合单位市司法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自然资源和规 - 18 - 划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统计局、市商务 局、市气象局) (三十)提升统计监测能力。配合自治区研究建立碳排放统 计核算方法,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健全 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和评价,开展能 源生产和消费、碳排放情况统计跟踪监测与分析,强化预研预 判预警。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统计制度, 加强与其相应的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加强生态产业、节能环保、 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统计监测,健全相关制度,探索建 立数据跨部门共享机制。加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观测和 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加强自然资源调查 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全市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 系,加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动态跟踪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碳 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定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 测评估。(牵头单位市统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 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 和园林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气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 水利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十一、完善政策机制 (三十一)完善投融资政策。加快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 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建立柳州市 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严控煤电、钢铁、水泥等高碳项目投资, - 19 - 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碳汇、绿色低碳技术等项目投 融资支持。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 大示范和重大工程。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 金等支持,对接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相关支持项目资金。 加快推动自治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创建,制定柳州市支 持绿色金融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路线图,明确绿色投融资需求, 充分发挥“绿柳通” 绿 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打造 绿色项目 库,提升绿色信贷占比,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 大力推广绿色股权融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积极落实好碳 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争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牵头单位市 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 合单位市科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投资 促进局、国资委,柳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柳州中心支行) (三十二)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加 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盘活各类存量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对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低 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提升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资金需求。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节约 能源车船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 政策。统筹用好科技等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和减碳降碳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体系,提高绿 色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份额。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 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严格执行差别化电价、峰谷分时电 - 20 - 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农业 用水相关收费政策。(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 税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 局,柳州银保监分局) (三十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国家、自治区公共资 源交易平台,加快完善全市碳排放权、用能权等交易机制。引 导全市控排企业全面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用市场化手段推进 减碳降碳和碳排放权高效配置。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与 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开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设立 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完善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 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等碳汇资源,鼓励 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工作。(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 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和园林局; 配合单位市水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十二、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在柳州市党委领导下,柳州市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整体部署和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指导各县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科学合理 制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分步骤时间表、路径及技术路线图。 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谋划、 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有序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 - 21 - 训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牵 头 单 位 市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工 作 领 导 小 组 ) (三十五)强化统筹协调。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工业和信 息化等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 合,统一行动,同步推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发展改革 委负责全市碳达峰行动组织实施和碳中和战略谋划,做好与自 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衔接,定期调度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 落实碳达峰行动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生态环境部门要统筹控制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业和信 息化部门要做好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领域降碳;能源主管 部门要做好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 设;其他有关部门要统筹推进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牵 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 合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三十六)严格监督考核。将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相 关 指 标 纳 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综 合 评 价 体 系 。将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相 关 指 标 纳 入 年 度 综 合 绩 效 ,增 加 考 核 权 重 ,科 学 考 核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目 标 任 务 落 实 情 况 。建 立 考 核 评 价 机 制 ,将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目 标 任 务 落 实 情 况 作 为 评 价 党 政 领 导 班 子 和 有 关 领 导 干 部 的 重 要 依 据 。强 化 考 核 结 果 应 用 ,对 工 作 积 极 主 动 、成 效 突 出 的 县 区 、单 位 和 个 人 给 予 表 彰 奖 励 ,对 责 任 不 明 确 、工 作 推 进 不 力 、目 标 任 务 落 实 不 到 位 的 县 区 、部 门 要 依 法 依 规 进 行 约 谈 、通 报 批 评 和 问 责 处 理 ,确 保 工 作 落 到 实 处 。(牵 头 单 位 市 委 组 织 部 、市 纪 委 监 委 ,市 发 展 改 革 - 22 - 委 、市 生 态 环 境 局 、市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局 ;配 合 单 位 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