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乡村设计未来发展研究_邹其昌.pdf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5 20220811 中国南京 第一章 “双碳”战略下乡村设计未来发展研究 ① 邹其昌 ② 孙文鑫 ③ 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 摘 要 在碳达峰 碳中和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 本文探讨的是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设计 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聚焦“双碳”战略下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通过 绿色技术理念、路线、工具、制度的创新实现低碳乡村设计的愿景。 最后,以适宜技术与新 兴技术并存、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图景、低碳乡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表达对于低 碳乡村设计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双碳”战略;低碳乡村设计理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景 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2015 年 12 月,全球 178 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 ,是继京 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 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明确了在 21 世纪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 控制在 2℃以内乃至 1.5℃以内。会议结束后,各国相继提出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其中,我 国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确定在 2060 年。 [1] 作为发展中国家, 面对国家发展与生态治理的需 要,该庄严承诺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自觉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并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自工业化时代之后,工业生产与人类生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引 发了一系列气候问题,全球变暖最为典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六种需要控 制的温室气 体,其中二氧化碳( CO2)占比最 大,大约 60。因此,一场以二 氧化碳为主的 碳排放控制、减少与吸收的碳中和目标诞生。就目前我国各行业对能源的使用来看,煤炭供 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 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16ZDA105)阶 段性成果之一。 ② 邹其昌,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设计学研究。 ③ 孙文鑫,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设计学研究。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6 20220811 中国南京 能仍是主要方式,从当下低碳的发展要求走向未来零碳与负碳的过程需要在技术的助力下, 各 行业共同努力。 2017年 10月,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 大发展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应通过乡村振兴推进低碳、零碳与负碳乡村建设,构建“碳 中和 乡村振兴”的复合发展战略。中国的低碳乡村建设不仅需 要低碳乡村设计赋能与创新, 更需要低碳乡村设 计理论的建设。本文是在邹其昌于 2004 年所提倡构建中国设计理论 体系 下进行的拓展研究。提出低碳乡村设计理论指导乡村设计未来发展。作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 体系的组成部分,旨在绿色发展观下将设计介入乡村发展问题的思考,旨在通过低碳乡村设 计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换,建设低碳、零碳甚至负碳乡村。 一、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 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长远 规划的顶层设计,旨在根据本国国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下 解 决中国发展的问题。设计强国、设计兴国是国 家发展的世界性经验。设计的发展与 国家发展 战略息息相关,虽然设计 产业中有各个部门与之相对应,但总体呈现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与整合性。在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议集中,前言部分指出中国科 学发展与高质量发展需要设计,在国家五 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下,不仅需要中国设计学学者和 工作者,更需要中国工匠的智慧。 [2]因此,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具有一致 性和互动性,并且国家发展战略从宏观层面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 体系的建构提供世界观与方 法论。 (一)国家发展战略 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价值与内涵 乡村设计是连接乡村社会与自然的 重要媒介,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不 同,乡村设计是以 乡村生态为中心的设计活动。面对乡村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经济发展等问题,乡村设计的 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赋能促进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全球 发 展相比,中国当代的乡村设计往往是具有先验性的,这离不开伟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 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 面对国家、社会、学术、学科等层面的发展需要,持续研究中国设计理论是当代学者 的 重要使命。自 2004 年提出并积极倡导中国当代设计 理论体系以来,先后对中国传统设计理 论体系与 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索 ,提出了中国传统设计理论体系是 以易礼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7 20220811 中国南京 体系为思想源头的中华考工学体系,并申报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 承创新研究”于 2016 年获得立项。 2017 年“工匠文化”问题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 报告, 将设计理论研究与国家发展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社会价值。为有效延续 中国传统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精神,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对当下中国发展 更 具意 义。 中国当 代 设 计理 论体 系内涵 三大 板块 基 础设计 学[ 元本 设计 学 ( meta-designology),设计的 设计学]、实践设计学[应用设计学 ( prax-designology)] 和产业设计学[社会设计学( Social-designology)]。本次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 讨会围绕乡村设计学体系而展开,乡村设计学既当代设计学体系的有机组成 部分,也是国家 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更是也只能是跨学科、多维度、交叉性的政产学研等多元互动与展 开研究、实施的重大工程。 [3]随着乡村振兴与设计实践运动的兴起,许多设计组织投入美丽 乡村的 建设之中,新时代伟大的乡村设计实践需要系统的乡村设 计理论的概括与深化。中国 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 系作为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属于社会设计学研究领域。所建 构的内容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下乡村设计与乡村发展问题的互动,例如下文根据乡村振兴与 “双碳”战略下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立足于 从设计的本位出 发服务社会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如何促进乡村设计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 下赋能乡村,改善乡村中的环境、生活与产业,实现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 目前,国内设计学学者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问题的复 杂性,已经开始系统研究中国 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的 问题,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设 计的智慧。祝帅 和张萌秋在国家战 略与中国设计产业发展一文中通 过对国外国家发展战略与设计界的互 动研究,指出中国设计学术界与产业界应联手呼唤一种整合意义上的设计观念进入国家战 略,将设计产业与国家战略有机整合,使得设计本身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 分。 [4]柳冠中在设 计与国家战略一文中通过分析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指出“国家发展需求”将主导工业设 计产业发展,呼吁尽快制定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随着近年来社会设计与服务设计的出现, 应当尽快建立中国工业设计的“社会系统机制”。 [5] 虽然我国仍然缺乏系统的中国工业设 计发展战 略与社会系统机制,但是设计学术界 与产业界已经在积极响应并以国家 发展战略为 风向标进行研究活动,就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围 绕乡村设计如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展开。 国外 学者杜威索尔贝克在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一书中,以全球性问题 为背景,通过乡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来分析历史中乡村遗产利用、未来发展方式等问题,基 于人类、动物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构 建跨学科的方法,定义乡村问题,管理乡村变化,寻求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8 20220811 中国南京 解 决办法,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气候和场所;乡 村的可持续性等观点”。 [6] 为 中国乡村 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 思路。中国当代的乡村设计理论体系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 论体系,其基本内涵旨在运用跨学科的设计方式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问题,以在乡村所 处生态环境中的农业农村农民为重要对象 ,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城乡融合、创新赋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构建乡村设计未来发展模式,通过乡村设 计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到 2050 年农业强、农村美、农 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远景规划(图 1)。 图 1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当代乡村 设计理论体系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09 20220811 中国南京 (二) 国家发 展战略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建构 中国乡村一个是生命体,整体乡村中的水系、道路、农田、建筑就好比生命体的血管、 经络、肌肉、器官。自原始社会时期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早期人 类实现了定居生活,并 将其生命与情感与土地牢牢结合,形成了围绕水系、农田的乡村聚落空间。因此中国当代乡 村设计理论必然要以生命体思维进行体系化的探索与创新。 费孝通一生从“从实求知,志在富 民”的学术抱负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民族梦想,立足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研究,形成 了“乡 村学”的思想体系。其中, 志在富民是“灵魂”,土地问题是“根骨”,发展问题是“筋络”, 日常生活是“血肉”,构成了费孝通“乡村学”思想体系的整体。 [7] 其理论创新精神对中 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具 有借鉴意义。如前所述,“碳中和 乡村振兴”复合发展 战略下的乡村设计,不仅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更是以乡村以及地球为中心的设计。在费孝 通的“乡村学”思想体系的 影响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 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乡村设计的 基本结构与基本领域。 1 乡村设计的基本结构 乡村设计的基本结构是 指乡村设计的主体、对象与流程等要 素。在社会创新设计的背景 下,乡 村的多利益主体(政府主体、本地主体、外来主体)共同构成了当代乡村设计共同体, 通过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中国当代的乡村设计中心。基于多利益主体博弈的乡村振兴原则 下,促进责权平衡、 推进多方认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 [8] 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与管 控下,外来主体中的企业、设计师、学校组织等从设计蓝图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与维护者, 与本地工 匠与村民共同挖掘创新本土文化延 续地方特色(图 2)。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0 20220811 中国南京 图 2乡村设计的主体 乡村设计的对象以三农为核心而展开的品牌、产业 、服务、环境、生活等相关内容。其 形式是以新兴技术与适宜技术为手 段、乡土材料为载体的有形设计品和无形设计品。利用数 字设计赋能乡村,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建设乡村。 从设计实践的角度来看,乡村设计的流程是在延续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想下,将商业设计 转换为生态设计,以过去线性设计思维转换为循环设计思维,即“低碳、可降解、循环再生” 的思维范式。倡导创建一个闭环的生产、生态、物流系统,例如把废弃物收集、回收后用作 新产品原料、建立可持续 的供应链网络等。 [9] 同时,促进乡村设计共同体共同参与新乡村 建设,形成多利益主体共同构成的 乡村设计中心。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 看,中国当代乡村建 设与西方其肌 体内自生的现代化不同,其本质是肌体异质下的产物,自费孝通提出“文化自 觉”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努力构建有根的理论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 证,因此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 论体系建构的过程必然要扎根过去,面向未来。 2 乡村设计的基本领域与类型 关于中国 当代乡村设计的基本领域主要有乡村建筑设计、乡村环境设计、乡村交通设 计、乡村服务设计、乡村文化设计、乡 村生态设计、乡村产业设计、乡村数字设计等。 乡村建筑设计,主要解决乡村建筑营造的相关问题,如 建筑文化传承创新、生态建筑、 宜居 空间等问题。 乡村环境设计,主 要解决乡村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如农业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等问题。 乡村交通设计,主要解决乡村道路系统与交通工具使用的相关问题,如适宜乡村环境的 智能交通工具设计问题。 乡村 服务设计,主要解决乡村社区内部关系、外来人员与乡村社区关系等相关问题,如 乡村养老服 务、旅游服务等问题。 乡村文化设计,主要解决乡村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创新问题,如文创设计问题。 乡村 生态设计,主要解决乡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问题,如低碳乡村设计问 题。 乡村产业设计, 主要解决乡村中产业、市场、产品等 问题,如品牌设计问题。 乡村数 字设计,主要解决乡村设计过程中数字技术的结合与应用问题,如乡村遗产数字 化传承、虚拟体验等问题。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1 20220811 中国南京 关于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乡村有形设计与乡村无形设计;乡村设计治 理 与乡村设计统治;乡村物质设计与乡村非物质设计;乡村智能设计与乡村传统设计等。 上述 通过阐释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内涵,肯定了乡村设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描绘中国当代 乡村设计的基本结构、基本领域与基本类型,明确乡村设 计的主体、对象与过程要素。面对当下复杂的环 境、社会、经济等问题,乡村设计的 生态仍 有待完善,建构有根的理论 体系才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保障。 二、“双碳”战略与低碳乡村设计理论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政策宣示,开启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经济社会 发展新征程。 [10] 在经历新冠疫情之后,中国要实现“双碳”战略既存在挑战,也面临新的 绿色复苏机遇,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 、低碳产业转型以及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需要把握 机遇,“双碳”目标的实现,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 根本性问题提供系统性的方案。 [11] 2021 年 9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的意见(下文称意见)发布,明确了“双碳”战略的体系,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 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 要目标。对工业、能源、经济、交通以及城乡建设等领 域的工作内容立好了“四梁八柱”,全面落实意见的部署 ,是社会全体的职责,需得各 行各业协同工作。 乡村与城镇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空间,兼具生产、生活 、生态等多重功能。中国乡村是 历史 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地方性、 民族性以及文化性的特点。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下,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在不断被重塑,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与新理念也应运而生。“双碳”战略 选择乡村作为先锋战场,有其独特优势。其一,提升城 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是意见 的重要内容。其二,乡村人居密度与人居环境适宜绿色低 碳循环的改造项目。其三,乡村是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紧密结合的场所,资源丰富,有利于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 能源体系。 其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最后,绿色低碳的新技术介 入 有利于快速实现乡村现代化,改善民 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双碳” 战略作为国家发展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也是乡村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2 20220811 中国南京 面对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所提出的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伟大战略目标,对于中国未 来四十年的发展意义重 大。因此,“双碳”战略作为是乡村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低碳 乡村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旨在运用碳中和的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对乡村设计提出了 绿色低碳循环的要求,以低碳、零碳、负碳为导向 ,利用绿色技术建设低碳乡村甚至零碳乡 村,通过绿色低碳设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态。 20 世 纪 70 年代,当设计界面向环境污染 与能源危机等话题,维克多巴巴 纳克在为 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以设计伦理的角度,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消费主义设计,反对“有 计划的废止制”等一系列的设 计行为。提出了资源有限论,并鼓励为第三世界、残疾人、医 学领 域以及实验设备等进行设计的思想。 [12] 并在二十五年之后又撰写了绿色律令设计 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一书,进一步对设计的伦理、教育、精神、生态等方面进行了 思考。根据环境问题尤其 是塑料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产品设计的生命周期中至少有六 个阶段(原材料选择、制造过程、产品 包装、成品、产品运输、浪费)会对 生态产生威胁, 呼吁应当建立“生 命周期评价”的机制来解决设计问题与环境问题。指出可拆解的技术、太 阳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对绿色设计的 重要影响。 [13] 郑曙旸在绿色 设计之路 室内设计面向 未来的唯一选择一文中指出,绿色象征着生命,源于绿色植物 的物质表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自然界中碳与氧的平衡。以绿色作为定语的绿色 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 的设计系统。从环保材料的概念到设 计过程中选材、构造更新等角度,提倡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与可 回收的产品体系等来实 现设计的绿色 发展。 [14] 绿色设计理论的 不断发展,是设计界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之一,在 “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借鉴生态学的世界观来进行低碳乡村设计理 论的建设。 “双碳”战略下的中国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不仅需要绿 色设计,更需要完善绿色设计机制 与制度创新,例如绿色设计组织、绿色技术与工具、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绿色设计监管系统、 绿色材料循环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等。建筑作为体量最大的人造物,具有复杂的 设计系统, 建筑工程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在全球能源消耗 中 ,建筑行业占比 30到 40,所 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比也超过 30。因此,相关绿色建筑 与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应用值得借鉴。绿色建筑首先保证室内环境是健康环保的,从“全生命 周期”即建材的生 产到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来降低建筑能耗,采用适用技术和降低能源 的构造, 还必须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这四个方面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由众多建筑构成的城 市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英国作为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是最早面临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 “田园城市”的国 家,无论是政策还是法规都值得我们学习。 [15] 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权威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3 20220811 中国南京 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英 国的 BREEAM、美国的 LEED 以及加拿大和瑞典等国合作研制的 GBTool 等。但是这些发达国家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自身情况设计的,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 的我们来说不能直接照搬,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地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 [16] 当下, 上海 、深圳、厦门、江苏等已经建立绿色建筑委员会,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也在不断前进。 碳中和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绿色建筑,更需要低碳城市与低碳乡村。 对于低碳乡村设计,我们需要在乡村的可 再生能源系统、农产品绿色包装、乡村绿色建 筑、绿色生活等方面作出设计赋能与创新。 三、低碳乡村 设计理论与绿色技术创新 技术与设 计的共同目标在于服务人类社会的 和谐、发展与 进步。技术与设计作为硬币的 正反面,是辩证统一的。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设计手段、内容与方式。设计创新体系 的核心便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便没有真正的设计创新。 [17] 绿色技术是一种维持生态 平衡、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体系。 [18] 设计的价值在于将 技术转换到生产生活与社会服务之中,满足人类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从传统技 术创新走向绿 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观主导下的技术创新,而“双碳”战略下的低碳乡村设计理论,其 核心内容便是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聚集性、流动性 与多样性的特 征,能 将不同主体(政府、高校、企业等)聚集在一起相互影响,并组织成创新网络将人力、资本 以及数据信息等进行流动从而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 [19] 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为 低碳乡村设 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其中绿色技术的理念、路线、工具、制度等要素的创新至关重 要。 (一) 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理念创新 在低碳乡村设计的过程中,绿色技术理念的创新 融合不仅有利于推动低碳乡村经济发 展,更强调一种绿色的价值观与生态观,主要作用于低碳乡村设计过 程中的主体、客体、以 及服务对象。 首先,企业是绿色技术理念创新 的核心,对于 设计主体而言,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 理念体现在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材料的可回收性、产品使用的节能性等。在国家发展战 略的宏观主导下,企业应当建立学习型组织,理解绿 色技术理念是设计产品的重要原则,对 于相关理论(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双碳”战略)进行学习,针对乡村产品 构造的设计应当在符合人机工学的架构下,做到合理且美观,在消费者使用的过 程中更符合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4 20220811 中国南京 绿色发展理念。例如近年来各大餐饮企业在堂食饮料的杯型设计过程中,对于人们使用塑料 吸 管的行为进行的改善,设计出能不用 吸管的杯盖,若消费者有吸管需求 ,也尽量提供 可降 解材料的吸管。乡村农产品本身具备自然有机绿色健康的特征,因此设计主体更要在为其设 计的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绿色技术理念创新融合。 其次,乡村环境作为低碳乡村 设计的重要客体,在绿色技术理念的引导下,应当思考如 何与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尤其当下光伏技术在屋顶与窗户等建筑要素 下的研究与应用,一方面光伏供电是绿色技术理念的直接体现 ,另一方面也提高农村建筑的 电气化与现代化。 [20] 2021 年 6 月 20 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 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 屋顶分 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文 件指出拟在全 国组织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 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其中乡村建筑的光伏屋顶建设不低于 20。光伏产业也正在由集中 式转向分布式的过程,改变了过去以地面为主要光伏建设 的局面,体现了不占土地的建设优 势。用混凝土或钢结构作为支撑结构或连接构件是目前光伏屋顶空间的主流结构方式,所设 计的光伏屋顶空间的功能在当下也是有着丰富应用。根据“中国零碳乡村白皮书”报 告数据 显示,以浙江某一百余万人口的县城为例,通过光伏产业的建设,全年可以发电 13 亿度, 节约标 准煤炭约 39 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约 129 万吨,为经济与社会带 来了长期的效 益,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实现低碳乡村甚至是零碳、负碳乡村的重要途径,需要各方主体协同配 合与整体推进,使得绿色技术理念创新转换为可见的人工物。 此外, 2022 年普利兹 克奖的颁发也为低碳建筑的设计提供理念,获奖者迪埃贝多弗 朗西斯 凯雷是一位非洲建筑师, 2001 年在布基纳法索甘多从设计规划、就地取材到协同 社区力量建造的甘多小学(图 3-7),体现了其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践行建筑开拓与创新 的理念。因为就地取材,所以建造的建筑更适宜当地的气候。 通过双层屋顶的设计,利用适 宜技术 来使得室内与室外可以通过自然通 风来降低室温 。在经济落后的地方,通过建筑来提 升当地的教育与生存环境。笔者认为应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借鉴其设计理念并运用于中国低 碳乡村的设计,就其就地取材的理念,回收旧建筑材料、 改造本土材料来适应当地气候值得 我们借鉴。同时应考虑北方乡村建筑的保温性与南方建筑的隔热性,通过绿色技术理念的创 新将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设计有机统一。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5 20220811 中国南京 图 3-7甘多小学 ① 最 后,消费者作为绿色技术理念中的服务对象,社会应当引导消费者辨别绿色产品的真 伪、转变消费模式、 建 立绿色健康的消费习惯。 (二) 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 路线创新 低碳乡村设计理论是以循环设计思维取代线性设计思维,以绿色技术为手段的技术路 线。绿色技术与传统技术在低碳乡村设计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路线,相比传统技术对自然高 歌猛进式地 改造,绿色技术发展路线更注重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低碳乡村设计 视角下,对乡村建筑、产品、交通等进行的设计应以绿色发展观为导向,推动互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光伏 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低碳乡村设计下的绿色技术路线创新是指从设计主体开始,根据设计的客体 ( 有形设计 品与无形设计品),在碳 中和目标下开展设计的流程。需在 遵循生态文明制度下的低碳、零 碳以及负碳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有形设计品的设计应当考虑绿色技术替换传统技术、能效提 升、可回收性、全生命周期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无形设计品应当考 虑以数字化服务 替换物质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建设中的服务与体验等进行设计(图 8)。从两方面推 动设计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跨越式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激活乡村吸纳人口的能力。 ① 图片来源 http//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63883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6 20220811 中国南京 笔者认为应 当学习阿迪达斯公司回收海洋废弃物与渔网材料来进行造鞋的路线,构建乡村独 特的绿色人文景观促进乡 村 发展,创造出中国新乡村的设计未 来。 图 8低碳乡村设计中 的绿色技术路线图 (三) 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工具创新 绿色技术工具是服务于绿色发展观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系统,低碳乡村的发展 离不开数字技术。 2019 年国务院办 公厅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作为建设中国 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指出了在 2025 年培育出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 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并在本世纪中叶,全面 建设成数字乡村,实现乡 村全 面振兴。乡村产业是实现农民致富脱贫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作为乡村的支 撑性产业,尤其 需要数字技术赋能来 实现产业转型,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引领乡村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21] 因此,数字技术工具 是低碳乡村设计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 步必然对生活、生产等方面带来改变,低碳乡村设计中技术工 具的使用是规避了其生态问题的选择。数字乡村即绿色智慧乡村,是在乡村产业、交通、住 宅、就业、教育、医疗、服务、基础设施等不同方面利用 绿色技术工具进行的低碳设计。在 现有基础上,笔者认为我们仍然应该大力开发可回收能源系统、废弃材 料回收利用、人工智 能、物联网等技 术工具,来辅助低碳乡村的设计实 践。 (四) 低碳乡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技术制度创新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7 20220811 中国南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过各种制度,但粗 犷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们 与青山绿水渐行渐远。以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 所带来的问题,使得我们重新站在当下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绿色技术制度的建设是 一个建构性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需要认识不断深化与理论逐渐成熟。面对能 源、技术、 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英国的“绿色房屋”、法国的“绿色法兰西”、德国的“绿色产 业 ”等计划,为中国低碳乡村设计中的 绿色技术制度创新提供思路。 [22] 制度安排是推动技 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层面是绿色技术制度创新的重要领域, 紧跟时代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引导、激励、约束绿色技术 的创新发展,实现低碳乡 村设计的美 好生活。 第一,政策激励制度是“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乡村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引导绿 色技术创新发展。第二,现代市场制度是“看不见的手”,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激励低碳乡 村设计的 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第三,社会参与制度是“手牵着手”,构建社会利益共同体推 动社会力量为低碳乡村 设计的绿色技术发展提供动支持。第 四,文化提升制度是“推动之手” , 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与绿色观念,对历史中绿色文化的吸收推动低碳乡村设计的绿色技术 创新。第五,法律保障制度是“公平之手”,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公平,保护 绿色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为低碳乡村 设计的绿色技术创新之路保驾护航。 [23] 低碳乡村设计 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形成共同体,制定一切有利于引导、激励与约束 低碳乡村设计的制度,形成低碳乡 村绿色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低碳乡村设计的未来展望 在全球性问题的影响下,我们 面对人口、食物、气候、能源、环境 、健康等各种问题, 中国现存乡村 历史悠久,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生态性的特点。低碳乡村设计是“双 碳”战略下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低碳循环的设计理念是指导乡村设计的重要 原则,作为新型设计学科的 乡村设计学是面向乡村 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面对乡村问题的复 杂性与不确定性,以跨学科的设计思维整合知识解决乡村生态、经济、技术等问题,实现科 学研究与社会应用的互动。 (一) 适宜技术与新 兴技术并存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8 20220811 中国南京 适宜技术是一种传承各地乡村简易有效的生态技术与方法,不盲目追求高科技实现生态 设计 ,例如适宜技术在乡村建筑中通过就 地取材、循环利用等方式,利用自 然通风、采光等 创造舒适的空间,以达到节能、环保、经济的目的。 [24] 新兴技术是一种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例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 信网络等技术,智慧乡村的设计 愿景能从住宅、交通、 就业、政务、农业、教育、医疗等不 同领域开启乡村的未来生活模式。通过新兴技术加速乡村现代化转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适宜技术与新兴技术在低碳乡村设计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需要设计者全盘考虑区域资 源、使用者需求、经济性等问题作出选择。 (二) 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图 景 当代的生态学研究已经从生物与 非生物生态系统扩展到了人类社会 在内的多种类生态 系统。生态景观设计是在设计学与生态学跨学科的方法下,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遵 循绿色发展观创造出独特的生态景观,例如利用乡村中农业与畜牧业等生产过程创造出人 、 动物与自然的生态景 观。乡村的生态景观是包括自然景观、聚落景观与生产性景观在内的景 观综合体。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图景是利用绿色节能的技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创造出 自然与生活协调美、生态 关系和谐美、艺术与环境融合美的生态景观。 [25] 做好低碳乡村的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将有利于当 代乡村的转型,从而实现利用自身优 势来达到发展的目的。 (三) 低碳乡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 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5 年我国把可持 续发展作 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在经济、生态、社会等各领域不断推动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 当下中国的发展必然要面对可持续的问题, 中国当下乡村的发展必然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 杜威索尔贝克在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 计学科一书中指出“乡村可持续 发展 就是塑造乡村环境来提供一个 人类社区和动植物产品之间的综合系统,在满足当前人类的自 身需求、经济和环境方面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子孙后代的需求。” [26] 这是一种立足乡村 发展的背景下当下需求与未来需求的有 机统一。杜江等在关 于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文中指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 [27] 从乡村旅游业的供需关系以及发展阐明了可持续性的重要 性。方晓风在设计介入乡村建设 的伦理思考一文中强调了中国的悠久传统锻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 审美文化体系,构成 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 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 论文集 当代乡村设计学 319 20220811 中国南京 了丰富而生动的 乡土人文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28] 我们只有尊重乡村的文化, 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低碳乡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 理念指导下,通过跨学科的方 式将乡村的生态、乡村 的产业、绿色技术、使用者紧密联系在 一起,创造出新的价值,为了长期美好的生活而设计。 五、结语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下我国提出 以生态 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共同构建人与自 然的命 运共同体。 [29] 从根本性长远 性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的问题。设 计是一个探索可选项, 创建新选项,实验新方案的过程,设计界不应该只关注在城市生活的人,更应当关注乡村的 生态,从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角度,系统全面的对待它才是良方。低碳乡村设计理 论提供 了一种新的设计 思维来思考绿色技术、生态系统、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该理论为 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创建,本文只是低碳乡村设计理论问题思考的开始,中国当代乡村设计理 论体系的内容还有待 于深入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