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be文库
首页 solarbe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资本赋能,迈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安永.pdf

  • 资源大小:2.81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8金币 【人民币8元】
游客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人民币8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根据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作为您下次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如填写的是手机,那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就是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4、下载无积分?请看这里!
积分获取规则:
1充值vip,全站共享文档免费下;直达》》
2注册即送10积分;直达》》
3上传文档通过审核获取5积分,用户下载获取积分总额;直达》》
4邀请好友访问随机获取1-3积分;直达》》
5邀请好友注册随机获取3-5积分;直达》》
6每日打卡赠送1-10积分。直达》》

资本赋能,迈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安永.pdf

资本赋能,迈向 2060的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 2023年 6月 目 录 章节 内容 引言 1.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 1.1 巴黎协定 与气候科技产业发展 1.2 中国迈向碳中和之路 1.3 绿色金融与气候科技产业投资 2. 气候科技产业主要赛道与资本市场表现 2.1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及电池产业资本赋能科创,推动能源革命 2.1.1 光伏、风电与水电 2.1.2 氢能与生物质 2.1.3 储能与动力电池 2.2 合成生物 2.3 节能环保 3. 展望未来 3.1 气候科技产业投资展望 3.2 产业“新出海”、构筑全球化 3.3 资本市场助力气候科技产业发展 CONTENTS 第 2页 引言 根据比尔 盖茨的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所述 , 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约 510亿吨温室气体 , 且总体呈上升趋势 , 按照国际普遍认可的气候变化理论 , 要避免气候灾难 , 人类需逐步减少向大气 中排放温室气体 , 实现零排放 [1] 。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 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 梳理了全球十大 风险 , 其中多项风险与气候变化相关 。 由此可见 ,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非传统领域重大安全问 题和 “ 21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问题 ” , 如何通过绿色低碳的生产 、 生活方式来实现可持续 发展 , 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 , 到 2050年 , 气候变化预计将造成逾 77万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 人类正在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 正在用创新和科技来解决气候问 题 , 气候科技 , 也应运而生 。 气候科技是指以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或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 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 2015年 12月联合国第十二次巴黎气候变化 大会 达成 巴黎协定 。 中国作为协定的重要缔约方 , 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 2020年 9月 22日 , 习近 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 , 我国 “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 到峰值 , 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 ( 以下简称 “ 双碳 ” ) 大背景下 , 气候科技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 。 根据 IT桔子 统计的中国一级市场数据 , 2022年仅新能源行业就发 生 285起投融资事件 , 涉及总规模约人民币 1,078亿元 。 资本赋能 , 快速带动气候科技产业的蓬勃 发展 , 助力中国气候科技产业迈向 2060。 安永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 , 持续关注中国气候科技领域发展 , 并携手上海长三角 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编制 资本赋能 , 迈向 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 暨中国气候科技产业白皮 书 ( 以下简称 “ 本白皮书 ” ) , 阐述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发展概况 。 我们相信 , “ 人不负青山 , 青山 定不负人 ” , 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 , 中国气候科技的快速发展 , 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 转向制造强国 , 并成为参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全球竞争的标志性符号 。 全球碳中和共识 , 将推动信息 技术革命与能源技术革命深度融合 , 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替代化石能源 , 并衍生出基于能源革命的 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 。 中国将把握趋势 , 积极引领全球气候科技的技术和产业科创大潮 , 为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 、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 资料来源 [1] 比尔 盖茨,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1 第 4页 近年来 ,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 根据科学家们长期观测分析 , 全球气候较 20世纪初相比 , 平均 气温上升了 0.5℃ , 远超历史均值 。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 , 将导致海平 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灾害频发 , 生物多样性也将受严重影响 。 “ 温室效应 ” 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之一 , 如果能够有效抑制温室气体 ( 二氧化碳为主要温室气体 ) 排放 , 将有效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 全球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 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 于 2015年 12月签署 巴黎协定 。 2016年 11月 , 巴黎协定 正式生效 。 巴黎协定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 性协定 , 其长期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摄氏度以内 , 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摄氏度以内 。 需要全球经济和能源系统深度向低碳化转型 , 并 在本世纪下半叶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 在上述背景下 , 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 “ 气候科技产业 ” 日益火热 。 “ 气候科技 ” 是指以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或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 从全球视角来看 , 根据伦敦发展促进署 ( London 2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 ;3)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1)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3)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 系 1) 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 2) 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 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4)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 5) 深化能源体 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1)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2) 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 3) 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1) 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 2)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3) 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 应用 1) 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 2)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 广; 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1) 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2)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1) 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 2) 推进绿色 “ 一带一路 ” 建设;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1) 健全法律法规; 2) 完善标准计量体系; 3) 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完善投资 、 绿色金融 、 财税价格等 政策体系 1) 完善投资政策; 2)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3) 完善财税价格政策; 4) 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 1.2 中国迈向碳中和之路 “ 1N” 政策体系 第 6页 战略意义 描述 摆脱能源对外 依赖 我国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 能够降低我国对煤炭 、 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 存度 , 摆脱高能耗传统能源结构 , 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 ,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 [4] 促进全球产业 链重构 在碳中和目标下 , 产业链内企业间的经济交换 , 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产品与服务 , 也包括每一个环节 的碳排放量 。 企业不仅要降低直接碳排放水平 , 也需要减少间接排放水平 , 以及运输 、 配送 、 生产 废弃物处理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 。 碳中和目标下新的价值视角与新的监管要求必然会催生新的竞争 优势 , 改变现有产业链内各方的议价能力 , 进而引发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分工格局重构 。 [4] 推动资产重新 配置 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 , 而且还将会进一步收紧传统高碳能源行业 的投资限制 。 除投资战略核心方向的转变外 , 大量的金融工具将被用于实现碳中和 , 金融机构也将 不断推出绿色金融业务模块 , 由此助力绿色金融的不断革新及绿色市场的蓬勃发展 , 也为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创造更多的投资机遇 。 [4] 以气候外交提 升国际话语权 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能源替代行动 , 将重新定义 21世纪的大国竞争格局 。 今时今日 , 全球共同的气 候行动是我国加强国际对话 、 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良好契机 。 [4] 推动产业技术 升级 技术研发与技术突破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 。 只有充分融合各种新型技术 , 依托原研创新 , 打造以 低碳为核心的新型竞争力 , 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我国相关行业必须主动发力 , 开展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多层次的探索 , 解决关键技术 “ 卡脖子 ” 的问题 , 建立更有主导能力的技术 标准 , 确保我国在世界各行业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 同时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 [4] 创造新型就业 机会 碳中和带动了新型业务 、 新型企业 、 新型行业的蓬勃发展 。 伴随各类新型业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为 经济和工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 产业升级将有利于促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产生 。 [4] 推动循环经济 转型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需要生产体系 、 流动体系 、 消费体系的协同转型 。 碳中和将推动能源技 术革命向其他行业传导 , 推动全产业全面低碳化与现代化;促进生产方式 、 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与 碳排放脱钩 , 促进低碳可持续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 依托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生态效 益的平衡 , 构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有机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 [4] 1.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 2021年 ,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三名国家分别为中国 、 美国和印度 , 远超其他国家 ( 见图 2) 。 其中 ,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 , 碳排放量分别为 119亿吨和 26亿吨 , 由 于工业发展相比美国起步较晚 , 未来仍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 , 碳排放量仍在增 长趋势中 。 从我国当前的碳排放规模和行业结构来看 , 要在 40年中实现碳中和 , 无可避免将面临 时间紧 , 总量大 , 需要减碳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改革难度大等挑战和困难 。 在 “ 双碳 ” 背景下 , 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气候科技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 碳中和意 味着从化石能源时代向非化石能源时代过渡的开始 , 以零碳 、 碳中和为目标走向新能源主导的零 碳时代 。 此次能源转型是颠覆性和变革性的能源转型 。 2021年 ,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 52.4亿吨 ( 见图 3) , 从能源结构来看 , 化石能源占比 83、 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占比 17( 见图 4) 。 而至 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点 , 非化石能源占比预计达到 81, 化石能源占比预计达到 19 ( 见 图 4) , 其中 , 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占我国电源装机量的占比将急速增加 , 至碳中和时点 , 预计将 分别达到 47和 31 ( 见图 5) 。 长期来看 , 随着气候科技产业的发展 , 我国经济发展 、 社会就业 、 产业转型和能源结构重构 等方面都将极大受益 。 以下列示了我们认为实现 “ 双碳 ” 目标将带来的机遇 。 资料来源 [4]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安永碳中和课题组 著) 表 2 “双碳”的战略意义 1.2 中国迈向碳中和之路 ( 续 ) 机遇及战略考量 第 7页 1.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 实现 “ 双碳 ” 是一场系统性变革 , 对经济 、 政治 、 社会 、 产业和能源等多方面的结构状况都 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我们认为技术可行 、 成本可控 、 政策引导及多边共赢是实现 “ 双碳 ” 的关键 要素 , 如下表所示 。 表 3 实现“双碳”的关键要素 关键要素 描述 技术可行 在我国既需要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要以“中国速度”实现全社会能源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路径。 [5] 成本可控 低碳技术的应用会相应增加产业链各环节中间产品、终端消费品的成本。因此,碳中和目 标的实现需考虑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才能实现可 持续发展。 [5] 政策引导 我国脱碳之路对行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调整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出了严苛 的要求,政府部门需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去规划与监督全社会的行 为,充分发挥引导、调动和约束的作用。 [5] 多边共赢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5] 数据来源 [5]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安永碳中和课题组 著) 1.2 中国迈向碳中和之路 ( 续 )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领跑全球 在国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 、 低碳发展的政策扶持下 , 近年来 , 我国气候科技产业进入大规 模高质量跃升发展阶段 。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 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已连续 10年位居全球首位 ( 见图 6) , 成为我国少有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 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 , 并率先成为高质量发 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2年 , 中国风电新增吊装容量 49.8GW, 占全球总量的 58, 中 国风电叶片制造量占全球总量 60( 见图 9) ,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欧洲 、 非洲 、 中东和拉 丁美洲的总和 , 中国正在领跑全球风能产业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 已连续多年位于全球前列 ( 见图 8) ; 2022年中国锂电池产量已超全球总量的 75( 见图 7) 。 目前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处于领跑者行列 , 不仅在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 世界领先地位 , 而且在产业化方面获得显著竞争优势 。 中国正凭借强大的 “ 中国制造 ” 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中实现局部领跑 , 并深刻地将 “ 中国 制造 ” 嵌入全球气候科技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中 , 中国已拥有结构最健全的供应链集群 、 数量 最庞大的产业工人 、 服务最完善的销售及物流体系 , 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 当然 , 由于我国的碳减排技术起步较晚 , 现阶段我国气候科技产业部分行业存在 “卡脖子 ” 的技术问题 , 关键零部件和装备需要依赖国外进口 , 高价值核心技术仍需大力培育 。 但是 , 相 信在政府 、 产业和金融机构等协作合力下 , 未来 “ 中国创造 ” 必将使得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成为 全球气候科技产业链的关键枢纽 、 制造中心和科研中心 。 关键要素 第 8页 1.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 1.2 中国迈向碳中和之路 ( 续 ) 86 85 84 83 83 78 60 31 19 14 15 16 17 17 22 40 69 81 0 20 40 60 80 100 120 化石能源 非化石能源 图 2 世界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亿吨) [6]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中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德国 印度 图 3 中国能源消费和生产总量情况(亿吨标准煤) [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生产总量 图 4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预测 [7] 图 5 中国电源装机结构现状及预测 [8] 0 20 40 60 80 100 2020 2025 2030 2050 2060 风电 太阳能发电 水电 煤电 气电 核电 生物质及其他 燃氢机组 图 6 2022年全球前十大光伏装机量排名( MW) [9] 392,436 111,535 78,833 66,552 62,804 26,789 25,077 24,079 22,590 20,975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400,000 450,000 图 7 全球和中国锂电池产量( GWh) [10] 295 562 958 160 324 75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全球锂电池产量( GWh) 中国锂电池产量( GWh) 202220212020 图 8 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 ) [11] 0 20 40 60 80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中国 欧洲 北美洲 其他 图 9 2022年全球风电叶片制造市场份额( ) [10] 6014 11 7 7 1 中国 欧洲 印度 美国 拉美 亚洲 数据来源 [6] IEA Data Services https//www.iea.org [7] 国家统计局 , 国家能源局 , 中金公司研究部 , 2021中 国能源统计年鉴 , 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8]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 ( 2021年 ) [9]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 https//www.irena.org/ [10] 谱润投资 [11]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第 9页 1.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 “双碳 ”目标也为金融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对于未来 40年的 “双碳 ”道路而言 , 如果说企业 绿色转型是根本 , 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是推手 , 那么绿色金融无疑就是助推器 。 绿色金融是金融 机构在进行投融资行为时 , 将环境评估纳入评估体系 ,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产业的发 展 。 综合多家知名机构的预测 , 预计到碳中和时点 , 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资金量将超过百万亿元 。 2016年 8月 31日 , 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指出绿 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 、 绿色债券 、 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 、 绿色发展基金 、 绿色保险 、 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 按照文件要求 , 我国已初步形 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 自文件发布以来 ,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 截至 2022年末 , 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约人民币 22.03万亿元 , 绿色债券存量超过人民币 1.54万 亿元 , 都位居世界前列 。 “双碳 ”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仍然是处 于发展初期 , 金融行业将持续深化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 助力 气候科技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我们按照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中对于绿色金融的分类整理了各类绿色产 品的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 [12] 万得数据库( Wind),大公低碳整理 [13] 中国人民银行 [14]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15] 中国绿色资本市场绿皮书( 2022年度) [16] 生态环境部 名称 产品描述 发行体量 绿色信贷 为支持环境改善 、 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信贷产品及服务 。 截至 2022年底 , 中国外币绿色信贷余额为 人民币 22.03万亿元 , 同比去年增长 38.5, 存量规模全球第一 [13]。 绿色债券 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 业 、 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 , 依照法定程序 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 包括但不 限于绿色金融债券 、 绿色企业债券 、 绿色公司 债 、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 。 2022年 , 我国境内市场发行绿色债券 515只 , 同比增长 5.75, 规模合计 人民币 8,720.16亿元 , 同比增长 43.35, 发行规模占我国总债券市场的比重为 1.42, 同比增长 0.43个百分点 。 截至 2022年末 , 我国绿色债 券累计发行规模约 人民币 2.63万亿元 , 存量规模约 人民 币 1.54万亿元 [12]。 绿色股票 指数 按照一定的行业标准和指标架构综合评分较高 的绿色上市公司样本的股价所计算出来的价格 指数 。 截至 2022年末 , 中证 ESG等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产品有 77只 , 规模合计 人民币 1,003.74亿元 [15]。 绿色发展 基金 以促进绿色发展 、 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 投资 于能产生环境效益或从事环境相关业务企业和 项目的公募基金产品或其他投资主体 。 根据投 资标的不同 , 绿色基金可划分为绿色产业投资 基金和绿色证券投资基金 。 截⾄ 2022年 6⽉ 底 , 中国绿⾊ 、 可持续 、 ESG等⽅向的 公私募基⾦规模共 1,178只 , 合计达 人民币 8,821亿元 , 较 2020年底规模增⻓ 34[15]。 绿色保险 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 、 绿色产 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 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 。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 , 截至 2022年 底 , 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 、 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 基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登记 ( 注册 ) 规模近 人民币 1.2 万亿元 , 相比 2020年 , 年均增速近 50[14]。 环境权益 交易市场 企业基于合法拥有的碳排放权 、 排污权 、 用能 权 、 水权 、 绿色电力证书等环境权益进行资金 融通活动所使用的金融产品 , 主要包括环境权 益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两种 。 目前碳交易为热点的环境权益交易之一 , 自 2013年碳 市场试点启动以来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福建 、 湖北 、 深圳 、 广东等先后建成试点碳市场 , 对于促进绿色低碳 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截至 2022年末 , 全国碳市 场的碳排放权成交量合计达 5,089万吨 , 较上年下降 72;成交额合计 人民币 28亿元 , 较上年下降 63[16]。 表 4 绿色金融工具描述及发行体量 1.3 绿色金融与气候科技产业投资 绿色金融 第 10页 1.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 2018年 11月 5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上海进口博览会上宣布 , 设立科创板 、 试点注册制 ,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聚焦六大重点支持领域 , 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与气候科技直接相关 , 作 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 , 聚焦支持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 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 战略导向作用 , 气候科技产业得益于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红利 , 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 基础 。 气候科技产业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分支 , 与早期光伏太阳能行业民营资本 、 美元资金大量参 与不同 , 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领域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逐步形成双发力模式 。 而由政府或央企发 起设立的各类母基金 , 产业资本 、 地方投资平台正积极引导产业投资主方向 。 其中 , 新能源 ( 包 括绿色能源 、 新能源汽车 、 储能和动力电池等行业 ) 行业尤其受市场青睐 。 根据 IT桔子数据 , 2022年中国一级市场新能源行业共计有 611家投资方参与投资 ( 见图 11) , 共计发生 285起投融 资事件 , 融资总规模人民币 1,077.73亿元 ( 统计不包含基石轮 、 IPO上市及之后融资 、 新三板上 市及之后融资 ) ( 见图 10) , 上述列示数据都为历史之最 。 本白皮书的第二章节 将选出气候科技产业中的代表性行业 光伏 、 风电与水电 、 氢能与生物质 储能 、 动力电池 、 合成生物和节能环保行业 , 从相关行业近年政策变化 、 市场发展 、 科技突破 、 投融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 随着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 以及技术研发实力的支撑 , 可预见气候 科技产业在未来将持续高质量发展 , 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 各类 投资者 将会持续 加大在 气候科技领域的布局与投入 。 *图 10和图 11的数据截止日期均为 2022年 12月 6日 数据来源 [17] IT桔子, https//www.itjuzi.com/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融资金额(亿元) 交易事件 图 10 历年中国新能源领域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情况 * [17] 图 11 历年中国新能源领域一级市场出手投资方数量 *[17] 29 40 55 111 195 185 82 169 219 278 332 279 272 330 533 61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1.3 绿色金融与气候科技产业投资(续) 气候科技产业投资 气候科技产业主要赛道与 资本市场表现2 第 12页 2. 气候科技产业主要赛道与资本市场表现 气候科技产业是 “十四五 ”期间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 “十 四五 ”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 “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 , 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 , 大力提升风电 、 光伏发电规模 , 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 , 有序发展海上风电 , 加快西南水 电基地建设 , 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 。 ”同时也要 “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 , 加强源网荷储衔接 , 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系统向碳密集度更低 、 更可持续方向过渡的核心资源 , 也成为全球减少 电力碳排放的关键 。 历史上 , 水电一直是领先的低碳排放可再生资源 , 但在净零排放下 , 光伏 和风电将起到更主要作用 。 截至 2023年 3月 , 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达 425.89GW, 超越水电 , 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 。 在非电碳中和方面 , 绿色氢将着重应用于重工业以及重型运输;生物质 能发电有效实现农业 、 林业和工业废弃物再循环利用 。 与此同时 , 能源存储技术可解决可再生 能源发电不稳定 , 供需无法完全匹配问题;通过提供调峰功能 , 提供更加智能的能源解决方案 。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 , 将助推能源产业的变革 , 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 , 推动电力市场改革 ,消费者将转变为能源生产者和交易者 , 分享科创红利 。 能源互联网和数字经 济也将加速新技术 、 新产业与新模式涌现 。 可再生能源与能源存储技术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 ,加 速传统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体系转型 , 将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开启人类低碳可持续 发展新篇章 。 从资本市场角度 , 2023年 4月 18日 , 胡润研究院发布 2023全球独角兽榜 , 列出了全球 成立于 2000年之后 , 价值 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 。 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 , 中国新能源行业 上榜共 30家 , 估值约人民币 7,631亿 , 细分行业公司估值如下 ( 见图 13) 。 就已上市企业看 , 截至 2023年 5月 2日 , 中证氢能指数 、 中证储能主题指数和中证光伏产业 指数总市值及平均市值如下 ( 见图 14) 。 图 13 胡润独角兽排行榜国内公司估值 [18] 图 14 气候科技产业行业指数总市值及平均市值 [19] 数据来源 [18] 胡润 2023全球独角兽榜 [19] 万得数据库( Wind) 2.1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及电池产业资本赋能科创,推动能源革命 199 1,453 5,149 830 100 161 286 830 2 9 18 1 - 5 10 15 20 1 10 100 1,000 10,000 氢能 光伏 储能 风电 估值(亿元) 平均估值(亿元) 个数 4,519 28,510 20,355 205 950 407 - 200 400 600 800 1,000 -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总市值(亿元) 平均市值(亿元) 图 12 可再生能源电力全景图 第 13页 2. 气候科技产业主要赛道与资本市场表现 光伏 作为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结合的衍生产业 , 光伏产业为世界各国重视 。 在可控核聚变 技术成熟之前 , 光伏也是所有能源中 , 最有利于净零目标实现的希望之光 。 中国光伏历经 10余 年发展 , 从技术依赖进口 、 两头在外 , 产业链中处于 “廉价的加工地 ”, 经过企业家们不懈努力 , 依托科技 、 借力资本 , 中国已经成为光伏产业大国 , 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 10年位居全球首位 ( 见图 6) 。 中国光伏的国际地位快速提升 , 出口销售规模逐渐扩大 。 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 口规模第一次超过 500亿美元 , 同比增长约 80( 见图 17) 。 中国光伏高速增长得益于关键核 心技术领域持续突破 、 产能扩大和成本优势 , 不断以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 推动市场发展 , 过去 10年 , 全球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近 90, 就得益于强大的中国制造 。 中国近年对光伏产业投资额屡创新高 。 根据万得数据 , 行业近三年在科创板融资额持续上 升 , 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 其中 2022年融资额超过人民币 215亿元 , 同比增幅达到 234( 见图 16) 。 资本市场看好光伏产业 , 使得其在公开市场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 促进产业的跨越式大发 展 。 光伏产业在 A股资本市场受到热捧 ,得益于 2019年开始的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 ,通过设立 科创板 ,吸引了昔日在美股上市的国内光伏龙头企业的回归 , 如天合光能 、 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 等纷纷选择在科创板上市或分拆上市 , 中国资本市场积极拥抱这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面向经 济主战场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性行业企业 , 通过资本助力 , 协助企业实现全球领跑 。 得益于资本赋能 , 中国光伏产业还在不断创新和提质增效 , 优化升级 。 不同于其他行业 , 在可预见的 10-15年内 , 全球整体光伏市场不存在明显周期 , 总体需求每年都在增长 , 但对单一 环节 、 单一企业 、 单一市场而言 , 会有周期产生 , 市场竞争 、 国际竞争时有加剧 , 但基于光伏 发电成本持续下降 、 全球绿色复苏 、 资本持续赋能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 , 光伏产业预计持续能 够在全球保持高增长且长期向好 。 3,108 6,718 17,748 28,388 43,538 77,788 130,801 175,016 204,575 253,418 306,403 392,436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400,000 450,000 图 15 中国光伏装机量( MW) [20] 数据来源 [20]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 https//www.irena.org/ [21] IT桔子,投 资事件, https//www.itjuzi.com/ [22] 万得数据库( Wind) 2.1.1 光伏、风电与水电 图 16 科创板太阳能及光伏行业融资额统计 [21] 单位人民币亿元 45 64 215 0 50 100 150 200 250 2020 2021 2022 2020 2021 2022 图 17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20] 138 145 161 208 198 284 513 -20 0 20 40 60 8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光伏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 图 18 中国光伏行业投资情况统计 [22] 11 6 10 18 17 17 17 18 15 46 52 4.2 2.26 1.42 16.63 4.41 74.05 2.94 13.97 14.84 157.47 208.53 0 50 100 150 200 250 0 10 20 30 40 50 60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融资次数 融资金额(人民币亿元) 第 14页 2. 气候科技产业主要赛道与资本市场表现 风电 风力发电是指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 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 储量丰富 、 能量巨大 、 环境友好 , 因此始终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 我国风力资源十分丰富 ,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 10 亿千瓦 。 2022年我国已同时成为累计陆上和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全球第一的风电大国 。 截至 2022年 12月底 , 我国风电装机容量 365.4GW, 同比增长 11.2( 见图 19) 。 根据万 得数据 , 风电产业近三年在 A股市场的融资额持续上升 , 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 其中 , 2022年的 融资额超过了人民币 161亿元 , 同比增幅达到 71( 见图 20) 。 风电产业是可循环的新能源产 业 , 大力发展风电产业 , 对助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风 电行业的发展将朝着规模化 、 绿色化 、 多样化 、 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需求不 断增加以及资本持续推动 , 风电产业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 水电 我国是全球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 我国的三峡水电站是世界第一大水电站 。 截至 2022年 , 我国水电年装机容量从 2012年的 2.49亿千瓦增长至 4.1亿千瓦 ( 见图 21) , 水电年发电量超 1.35万亿千瓦时 , 稳居世界第一 。 2022年 , 全国水电发电装机容量较上年同期增加 0.2亿千瓦 , 同比增长 5.8。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 , 2022年全国水电工程投资完成额高达人民币 863亿元 。 作为发展成熟的产业 , 我国水电装机量基数较大 , 近年来实现稳定增长 , 有充沛的资金不断投 入研发活动 。 随着水力发电技术不断突破及政策和资本双重助力 , 水电产业将实现稳定增长 。 我国光伏 、 风电 、 水电等各行业全产业链世界领先 , 开发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 充分利用我 国光 、 风 、 水在资源 、 电力 、 投资上的互补性 , 努力突破光 、 风 、 水能互补开发的技术 “瓶颈 ”, 通过资本赋能 , 将促进清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 实现电力行业的碳中和 。 数据来源 [23]国家能源局 [24] 万得数据库( Wind) 2.1.1 光伏、风电与水电(续) 图 19 中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 GW) [23] 图 20 A股风电行业融资额统计 亿元 [24] 163.7 184.3 230.1 281.5 328.5 365.4 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91 94 161 - 50 100 150 200 2020 2021 2022 2020 2021 2022 图 21 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及其增长速度 [23] 3.3 3.4 3.5 3.6 3.7 3.9 4.1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0.0 1.0 2.0 3.0 4.0 5.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装机容量(亿千瓦) 同比增长 第 15页 2. 气候科技产业主要赛道与资本市场表现 氢能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关于氢的发展规划 , 是由保障能源安全 , 逐步上升到碳中和导向 , 而 2019 年以来 , 各方更加重视氢产业在国家未来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 把低碳氢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增 长重要引擎 。 中国各地方政府相继对氢能发展进行规划 , 可再生能源制氢 、 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 氢燃料电池车等领域是各地关注的重点 , 并已初步形成长

注意事项

本文(资本赋能,迈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安永.pdf)为本站会员(灰色旋律)主动上传,solarbe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solarbe文库(发送邮件至401608886@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copyright@ 2008-2013 solarbe文库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0028102号-1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