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证券:汽车合资发展模式研究报告(行业趋势、产业变革、商业模式).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合资 行业相关股票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市值 (亿元人民币) EPS(元) PE(倍) 2022A 2023E 2024E 2022A 2023E 2024E 2015.HK 理想汽车 2081 -1.04 0.76 2.80 -71.07 131.23 35.70 002594.SZ 比亚迪 7130 5.71 9.35 13.11 45.00 26.20 18.69 002126.SZ 银轮股份 109 0.48 0.72 0.98 25.65 19.08 13.99 001311.SZ 多利科技 110 4.21 3.77 4.76 - 20.67 16.37 资料来源wind一致预期(截至2023年5月29日收盘),德邦研究所 [Table_Main] 证券研究报告 | 行业深度 汽车 2023年05月30日 汽车 优于大市(维持) 证券分析师 俞能飞 资格编号S0120522120003 邮箱yunf@tebon.com.cn 研究助理 市场表现 相关研究 1.旭升集团(603305.SH)新能源 轻量化实现首次腾飞,户储铝瓶开 启二次成长曲线,2022.11.28 2.上声电子688533.SH汽车声学 系统国内龙头,深度受益汽车电动 化,2022.11.4 3.英搏尔300681.SZ营收放量初 现,上下游两端着力筑稳增长格局, 2022.10.29 4.英搏尔300681.SZ下游需求迅 猛增长,叠加技术迭代实现量价齐 升,2022.9.22 电动化、智能化自主领先,新发展阶段下 合资汽车品牌挑战重重 [Table_Summary] 投资要点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汽车合资发展,邓小平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开启合资大门。 1984 年第一家中外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正式营业,中国汽车对外合作由此开启。合 资初始“以市场换技术”,90年代进入合资爆发期,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 开始与世界接轨。2009年合资助力下中国汽车销量达1364.5万辆,成为全球第一 大汽车销售市场。2010年中国入世后商用汽车也迎来第二次外资合作。2010年新 能源车补贴入场,自主品牌不断发力,合资车则持观望态度。2018 年国家发改委 宣布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加大新能源汽车投入,发展进入新阶段。 汽车合资模式助力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国内汽车产业发展韧性渐强。改革开放前 三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在计划体制环境中发展,起步晚、发展慢,而外资品牌技术 成本品牌优势,对自主产品形成降维打击。此外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高增叠加入世 后国内市场放开,为跨国车企进入中国打开大门。另一方面,汽车合资企业的快速 发展,带动汽车零部件需求高增,帮助打造了一系列零部件公司。根据美国汽车新 闻网公布的数据,2012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中国仅有中信戴卡一家跻 身,到 2022年入围企业已增长至 10家。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汽车产业 发展基础,并在后续的发展中体现出强大的韧劲和内生发展动力。 自主品牌崛起,且电动化、智能化全面领先,合资品牌面临多方挑战。1)行业趋 势2022年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47.2,自主品牌不断崛起,外资光环 逐渐褪去。2)产业变革方向①电动化。2022年11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5.6 万辆,渗透率环比升至 31。且国内企业三电技术领先,尤其是宁德时代等企业 世界领先,合资车企发展压力重重。②智能化。继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将手握 接力棒,开启新能源汽车革命下半场。2022年1-10月L2级乘用车渗透率达33.9, 并呈上升态势。在同价位车型中自主品牌智能化程度领先合资品牌。3)商业模式 直营模式打破传统车企渠道优势,车企业务从单车销售变为汽车销售全生命周期 运营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新业务模式下,合资公司变革落后。4)企业运作效率 合资双方或存在话语权争夺问题,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市场变化响应慢,被动的变 革失去先发优势。5)产品力及盈利能力国产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型性价比优势显 著,合资车销量出现下滑。2018年至2022年,有39个月合资车经销商库存系数 超过警戒线。且以上汽为首的企业近年来投资收益大都有所下滑,2022 年上汽集 团投资收益为147.03亿元,同比-45.9。 合资股比放开将加剧竞争,弱势外资品牌加速退出,一线品牌生存空间受挤压。 2022 年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取消。合资股比放开将 加大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程度,弱势外资品牌将陆续退出中国,一线外资品牌生存空 间同样会受到挤压,自主品牌重压之下或能持续逆势上扬。 风险提示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整车厂价格竞争加剧、自主车型更新换代不及预期 -15 -10 -5 0 5 10 15 2022-05 2022-09 2023-01 沪深300 行业深度 汽车 2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内容目录 1. 改革开放打开汽车合资大门,四十余年发展尽享红利 . 5 1.1. 改革开放推动汽车合资发展,“市场换技术”享尽红利 5 1.2. 从减配“特供车”到国际品牌本土化,电动化对合资车提出新要求 9 2. 汽车合资模式互利共赢,国内汽车产业发展韧性渐强 . 10 2.1. 中国汽车产业基础薄弱外资品牌优势显著,合资取得极大成功 10 2.2. 合资模式助力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基础 12 3. 自主品牌崛起且电动化、智能化全面领先,合资品牌面临多方挑战 . 16 3.1. 行业趋势自主品牌崛起,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外资光环逐渐褪去 . 16 3.2. 产业变革方向电动化愈发成熟智能化接力发展,自主品牌发展领先 . 18 3.2.1. 电动化国内企业三电技术领先,宁德时代等企业世界领先 . 18 3.2.2. 智能化自主品牌发展领先,同价位车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智能化存在代 差 . 20 3.3. 商业模式直营模式打破传统车企渠道优势,汽车全方位服务变革背景下合资 公司步伐较慢 24 3.4. 企业运作效率合资双方话语权争夺不断,企业运作效率低下 26 3.5. 产品力及盈利能力产品力下降产品迭代速度慢,合资车库存高企 . 27 4. 合资股比放开将加剧竞争,弱势品牌加速退出,一线品牌生存空间受挤压 29 5. 投资建议 31 6. 风险提示 31 mNvNoOnQrMnOvMtNqOsMoO7NaO7NoMpPoMpMeRnNsPjMnOmMaQrQmQNZmQtOxNmNnM 行业深度 汽车 3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图表目录 图1中国合资汽车发展历程 . 5 图2北汽控股68.65,AMC控股31.35,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1984年正 式营业 6 图3六年艰苦谈判,上海大众项目终落地 . 7 图4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国 . 8 图5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364.5万辆,同比45.5 8 图6广汽日野商用车项目在广州从化奠基 . 8 图7中国重汽集团与德国曼恩合作签约仪式 . 8 图8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基础薄弱,对国外技术依赖度高是推动合资模式在中国成功的 重要因素 . 11 图9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至1806.2万辆,9年CAGR达25.4 11 图10全球汽车发展历程 12 图112022年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中国企业入围10家 . 13 图122021年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营收合计14780亿元,同比12.2 . 14 图132021年全国百强零部件企业净利润约为535亿元,同比18.1 . 14 图14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合计约40668亿元,同比12,占汽车制 造业比例为46.9,同比2.4pct . 14 图15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金额为2078.5亿美元,同比-14.7 . 15 图162022年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为5411.3亿元,同比10.8 . 15 图17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量近50,较2021年提升6pct . 16 图18国产轿车市场份额上升迅猛,已近40 16 图192021-2022年度我国燃油车综合满意度出现小幅上涨 17 图202021-2022年度自主品牌燃油车平均满意度为788分,相比上年度增长12分 17 图212022年1-11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634.5万辆,累计渗透率达25.4 . 18 图22三电系统占整车成本约50 . 19 图232022年1-11 月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165.7GWh,持续位居第一名 19 图242022年10月乘用车智能化指数为44.3,网联化指数为58.8,环比上月均稳定 增长 20 图25汽车座舱将朝着智能化不断升级 21 图262022年1-10月L2级乘用车渗透率达33.9,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化保持高速 发展 22 行业深度 汽车 4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图272022年1-10月自主车型L2上险量最大,达241.85万辆,美系车渗透率最高为 52.9 . 22 图282022年1-10月比亚迪L2级上险量最高,为58.9万辆,特斯拉渗透最高,为 100 23 图29理想汽车直营零售中心 . 24 图30特斯拉直营零售中心 24 图312021年自主品牌4S网络数量达15185个,占比51.8,同比2.4pct . 25 图322021年,新能源汽车渠道各类网点数量超过6000家,其中展厅/体验中心占 48.5 . 25 图33汽车企业业务正从单一的汽车销售,转变为汽车销售产品全生命周期用户运营 服务金融保险服务 26 图342022年广汽菲克宣布破产 . 26 图35广汽埃安发展历程 28 图36大部分合资车近年来销量均有所下滑 . 28 图372018年以来合资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多数月份处于警戒线之上 . 29 图38上汽集团等合资企业投资收益大多在波动中有所下滑 29 图392022年2月11 起宝马集团将持有华晨宝马75的股份 . 30 图40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不断提升,已近50 . 31 表1汽车合资股比放开,部分外资车企在华重新布局,合资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 9 表2各合资车企纷纷制定电动化目标 10 表32021年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中国企业入围14家 . 13 表42022年11 月弗迪动力驱动电机配套18.6万辆,市场份额约31.8 19 表52022年11 月弗迪动力电控系统配套18.6万套,市场份额约31.8,华为配套 1.1万套,环比增速413.0 . 20 表6特斯拉智能辅助驾驶水平领先,国产次之,德系、日系位列其后 23 表7相较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在同价位车型中产品力优越,性价比优势显著 . 27 表8各公司盈利预测(截至2023年5月19日收盘) 31 行业深度 汽车 5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 改革开放打开汽车合资大门,四十余年发展尽享红利 1.1. 改革开放推动汽车合资发展,“市场换技术”享尽红利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发展,邓小平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开启 中国汽车合资的大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开 放决策,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访华,看到位于湖北 省十堰的二汽时,对中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汽车工业颇为赞扬。在探讨重 型卡车技术引进时,美国通用提出“中外合资”的合作方式。尽管当时谈判无果, 但这引起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注,他作出指示合资经营可以办,为 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合作发展指明了路径。至此作为现代工业综合水平体现的汽 车工业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是第一批创立中外合资企业的行业。 商用车占据主流市场的背景下,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的批示为轿车合资 开了“绿灯”。1979年3月2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开始与全球各大车企接触,结 果并不乐观。当时商用车在我国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90,其中还包括不符 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型货车。这一现状让外国车企认为中国市场并不需要轿 车,有的外国车企提供其淘汰过时的车型,中外汽车合资合作遇到了难题。1982 年 6 月,中汽公司把引进轿车项目报告送到了邓小平手里,他在报告上批示“轿 车可以合资”,为中国轿车合资生产开了绿灯,邓小平也被称为构筑中国轿车世纪 的总工程师。 从 1984 年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成立至今的四十余年里,中国合资汽车行业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图1中国合资汽车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新浪汽车,德邦研究所 阶段一20世纪80年代,市场换技术,汽车合资“摸着石头过河” 1)北京吉普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 1984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正式开张营业,开创了中国汽车对 外开放合作的先河。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打开不久,经一位名叫沈坚白 的美籍华人牵线,北京汽车厂开始与 AMC(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就合资经营问题进行初次接触。1979年10月,北汽成立商务谈判 组,历经了长达4年多的马拉松谈判(美方来华18次,中方赴美3次,中方向各 级领导机关汇报500多次,中方谈判小组五易其人),于1983年5月5日北京汽 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 AMC 在人民大会堂签约。时任国务委员对外经贸部部 长陈慕华等国家领导出席见证,北汽经理吴忠良、AMC董事长铁伯特代表双方签 行业深度 汽车 6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字。1984年1月,中国第一个合资汽车北京吉普正式开张营业。北京吉普注册资 本为 5103 万美元。北汽占股 68.65,以制造 BJ212 的南厂区的部分厂房、设 施、及660万美元投入,合计约3503万美元。AMC占股31.35,以吉普品牌 的产品、技术、及 800 万美元投入,合计约 1600 万美元。北京吉普的成立,开 创了中国汽车对外开放合作的先河,走上了“合资之路”。中国汽车产业“摸着石 头过河”,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成为中国制造业现代化先锋。 图2北汽控股68.65,AMC控股31.35,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1984年正式营业 资料来源中经传媒智库,德邦研究所 汽车合资“摸着石头过河”,合资初衷为“市场换技术”。70年代末,刚刚开 启改革开放的中国,汽车生产制造经验匮乏,国产轿车和国际技术水平差距达二 三十年。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赴日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 换文仪式,并对日本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在这一次访问中,邓小平参观了日本 的现代工业,其中包括日产汽车君津工厂。“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 近代化。”邓小平说。与此同时,彼时中国汽车人均保有量较低,在全球130个国 家和地区中排名落后,市场发展空间广阔。秉持着学习国外先进汽车制造技术的 初衷,依托国内广阔的汽车市场空间,中国汽车合资产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 视。 震惊世界的“吉普风波”推动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出台, 合资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作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合资车企,北京吉普 汽车有限公司发展初期异常艰难,中美双方在管理、车型开发上的矛盾一度导致 北京吉普险些面临倒闭。1985年美方也一度提出三停一撤(停止资金投入、停止 技术转让、停止人员培训和撤走美方专家),项目岌岌可危。经过长达7个月的斡 旋,风波平息,北京吉普回归正轨。至此,震惊中外的“吉普风波”尘埃落地,国 家也很快出台和修改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等20多项关于促进合 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以适应合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新形势。法规的出台坚 定了国外企业与中国合资造车的信心,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坚定态度有了进一 步认识。很长一段时间,北京吉普被视为中外合资的一面旗帜,成为外国衡量在 中国长期投资的晴雨表。 2)上海大众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 中国汽车市场产品结构畸形,“缺重少轻,轿车是空白”,轿车生产亟待突破。 汽车作为产业部门一次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经国务院批准,1982年机械部旗下 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时任机械部部长的饶斌同时兼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 事长,至此中国汽车业终于有了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中汽在启动重型车、轻型 车、发动机的大布局之后,为解决中国汽车“缺重少轻,轿车是空白”的畸形产品 结构,将轿车生产的尝试提上了日程。 行业深度 汽车 7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历经六年谈判,1984 年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正式成立。1978 年11 月,国家组织机械工业代表团对欧洲机械工业进行全面考察,代表团临时起 意前往大众汽车集团总部狼堡进行考察,开启了上海大众的诞生之路。此后,经 过 6 年 30 多次艰苦卓越的谈判,1984年 10 月上海汽车与大众汽车在人民大会 堂正式签约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德双方各占50股权,合作期限计划 为 25 年。1985年 3 月21 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桑塔纳便是上海大 众的第一款轿车,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款合资轿车。 图3六年艰苦谈判,上海大众项目终落地 资料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德邦研究所 阶段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合资爆发期,合资 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接轨 汽车产业政策颁布为全球车企进入中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框架。1991年1月, 全国汽车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围绕全国汽车工业现状及发展目标,会议提出“要 把发展重点放在轿车上”的行业调整重点。1994年国务院指出,我国汽车工业正 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其现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尽快实现规模经 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一步增强企业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装备水 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此后,世界上各大汽车公 司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在产业政策框架下的指导下各自建立了合资汽车公司。 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迈进合资时代。有了北京吉普和上海大 众的示范在前,20 世纪 90 年代多家中外合资车企成立。二汽与法国雪铁龙联姻 成立神龙汽车、广州市与法国标致汽车达成协议、大众汽车的第二家合资公司一 汽-大众成立、日系车企在中国最大的合资企业江西五十铃汽车公司在江西南昌成 立和海峡两岸最大的汽车生产合资企业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一 时间,合资汽车企业风起云涌,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合资爆发期。与此 同时,合资企业带领着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车型产品、设计、质量工业等方面都有 了质的飞跃,更让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与世界接轨。 阶段三2000-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商用汽车工业 正式迎来了第二次外资合作 2009年在合资品牌带动下,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2001年11 月, 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五年内逐步降低进口汽车关税,逐步放开进口汽车许可 证配额,对外商放开汽车服务贸易市场。2002年10月18日,中国加入WTO后 行业深度 汽车 8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被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04 年一路高歌猛进的汽车市场突然踩了一脚刹车,轿车市场增幅下挫近 50 个百分 点,南北大众首次联手降价。2007年汽车合资领域迎来了第一家突破百万辆大关 的合资企业。其中,东风日产的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跻身百万辆俱乐部,为 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 汽车销售国,同时取代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销量主要贡献来源仍是一汽 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 图4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国 图5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364.5万辆,同比45.5 资料来源新京报,德邦研究所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wind,德邦研究所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商用汽车工业正式迎来了第二次外资合作。2007年6 月 5 日,由上汽集团、重庆机电和意大利凯斯纽荷兰工业装备集团合资组建的上 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第一个正式的商用汽车合资项目,也是第一个主要产品为自主品牌的汽车制造商, 中国第三个商用汽车合资企业。与此同时,粤港澳地区的重要城市广州也吹响了 商用汽车合资的号角。2007年12月,由广汽集团日野汽车共同组建的广汽日野 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启动了新工厂的奠基仪式。2009年7月,中国重汽集 团与德国曼恩签订合作技术协议,德国曼恩以5.6亿欧元收购中国重汽集团25% +1股的股份,并转让了曼恩TGA系列商用车的全套整车技术。外资商用汽车公 司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在这一阶段如火如荼展开。 图6广汽日野商用车项目在广州从化奠基 图7中国重汽集团与德国曼恩合作签约仪式 资料来源卡车之家,德邦研究所 资料来源卡车之家,德邦研究所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车企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这一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中国汽车销量(万辆) YOY(右轴) 行业深度 汽车 9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并没有很好地实现, 较长时间以来,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条上,产品、技术和品牌仍被牢牢掌握在 外方手中。同时多年来我国乘用车的巨大市场红利,使得合资企业中方自主创新 的积极性不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阶段四2010-2017年,汽车合资自主品牌拉开序幕,合资新能源汽车发展 相对缓慢 政策推动下“启辰”和“宝骏”拉开中国汽车市场合资自主品牌的序幕,新 能源汽车补贴入场,合资汽车品牌布局较晚。2009年中国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 振兴规划,其中要求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在这一政策推动下,2010 年东风日产 和上汽通用五菱先后发布了自家的合资自主品牌“启辰”和“宝骏”,至此拉开了 中国汽车市场当中合资自主品牌的序幕。2010年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100的股 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这一收购案成为当时汽车行业的重大新闻。与 此同时 2010 年开始,中国首批 5 个城市开始实施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 方案,新能源汽车补贴入场。然而合资品牌在电动化兴起伊始保持观望态度,一 直到2016年,主流合资车企每年纳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 车型目录的车型都屈指可数。 阶段五2018 年-今,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加剧市场竞争,合资品牌的新能源 车型大规模登场,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8年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加大新能源汽车投入,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7年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发布,其中一大亮点即中外合资新 能源汽车企业不再受限。201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 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0 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 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由此,部分外资车企在中国重新布局,加大对新能源汽车 的投入,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开始大规模登场。与此同时,此前高调的合资自 主品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放开汽车合资股比,将推动全球汽车公司更加深入布 局中国市场。 表1汽车合资股比放开,部分外资车企在华重新布局,合资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2017年 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 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再受限 2018年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 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 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 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国家发改委官网,德邦研究所 1.2. 从减配“特供车”到国际品牌本土化,电动化对合资车提出新要求 合资合作早期,减配“特供车”大行其道。早期在“以市场换技术”的阶段, 由于我国当时用车环境、消费能力与发达汽车市场整体水平相差甚远,出现了不 少“特供车”。一些合资品牌拿来过时的车型平台,结合国内消费者对于空间、舒 适性的偏好稍加改进。对比海外原版,“特供车”砍掉了不少配置,如 ESP 和侧 气囊等,以削减成本,降低售价,从而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除 了减配外,在尺寸、轴距方面盲目的加长,也导致了车辆整体匹配性不好,有些车 型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如铝换铁、用更低刚度的钢材、静音材料换棉花等, 行业深度 汽车 10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驾驶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国际品牌本土化,生产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汽车。跨国车企在中国汽车产 业的高速发展之下,逐渐懂得了入乡随俗和因地制宜。德国车企洞悉了中国的道 路条件要比德国差,因而把中国产品的悬架舒适性做得越来越好;日本车企了解 了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以大为美而不是追求小而精,因而在驾乘空间上做到更贴近 中国消费者需求;美国车企认识到中国用车成本偏高,于是针对中国做好产品的 燃油经济性。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中国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以打造真正符合 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向新而行,合资品牌积极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在存量市场竞争时代,主流 合资品牌既面临豪华品牌与自主品牌的上挤下压,还要应对席卷全球的电动化、 智能化浪潮,压力巨大且时间紧迫。尤其是在电动化浪潮下,自主品牌在国内的 新能源汽车市场独领风骚。许多合资车企逐渐意识到这一严酷现状,加速推进电 动化布局。大众、本田、上汽通用、北京现代等车企纷纷在中国市场投放加快新能 源车型投放速度,并制定相应的电动化目标。 表2各合资车企纷纷制定电动化目标 车企 电动化目标 上汽通用 到2025年推出10款以上基于奥特能电动车平台打造的国产新能源车型 广汽本田 2027年推出10款eN系列电动汽车,2030年之后将不再向中国市场投放新的燃油车,所有新车型均采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 广汽丰田 2025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将达到60,2035年达100 北京现代 2025年实现燃油车全面混动化,未来3-5年内构建一款MPV车型、两款轿车、三款SUV车型的混动化产品矩阵,并且达成混动产品年产销30万辆规模 大众 到2026年为电动汽车领域投资约520亿欧元 资料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太平洋号,IT之家,财经网汽车,德邦研究所 2. 汽车合资模式互利共赢,国内汽车产业发展韧性渐强 2.1. 中国汽车产业基础薄弱外资品牌优势显著,合资取得极大成功 过去汽车合资模式在中国取得极大成功是内外部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因素一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基础薄弱,对国外技术依赖度高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在计划体制下发展。1953年7月,第一汽 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拉开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序幕,一汽的建设和生产主 要是在前苏联的技术援助下进行。此后的30年里中国汽车工业都是在计划体制下 进行的。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开放浪潮里,老厂援建或包建新厂成为技术 扩散的主要方式。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开发出一个主导产品后,再围绕 整车厂发起一批零部件企业,按照行政区划体制形成了或多或少带有自给自足色 彩的工业体系。汽车工业企业均带有“大而全、小而全”和“企业办社会”的特 点。 汽车合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自主产品开发的重视,中国汽车工业失去了原有 的自主产品开发平台。1986年中国正式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在80年代强 调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汽车工业“高起点、大批量、专业 化”的原则很自然地倾向于产品和技术引进。由合资生产所引发的外汇平衡问题 又促使政策重点转向引进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由于总是认为国外产品比国内原 行业深度 汽车 11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有产品技术水平高,于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放弃了自己原有产品,使得中国 汽车工业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自主产品开发平台。 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压力使得中国企业对外国产品技术依赖度不断加深。以 追求国产化率为目标,使得中国企业必须将大部分资金和人力资源都投入到国产 化的过程中,然而进行国产化的努力与产品开发层次上的技术学习在内容和性质 上根本不同,所有国产化的任何进展都不代表产品开发技术能力的增长。于是, 由引进国外产品技术所产生的零部件国产化压力反而使中国企业对外国产品技术 的依赖越来越深。 图8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基础薄弱,对国外技术依赖度高是推动合 资模式在中国成功的重要因素 图9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至1806.2万辆,9年CAGR达 25.4 资料来源德邦研究所绘制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德邦研究所 因素二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打开 中国汽车市场高需求入世后外资进入限制放开,共同促进汽车合资企业快 速发展。2001 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市场进 一步打开。此后,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1年中国汽车销 量235.9万辆,2002年同比37.5,增长至324.3万辆,2010年进一步提升至 1806.2万辆,9年CAGR达25.4。在市场需求不断高涨的同时,汽车市场价格 下降相对缓慢很多。高售价和由控制核心技术带来的盈利手段为跨国公司赢得巨 额利润。据新京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03年上半年80以上的盈利来自中国, 同期每股 1.54 欧元盈利中,中国贡献了 1.3 欧元。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资 进入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世界主要汽车集团纷纷进入中国。 因素三外资品牌技术成本品牌优势,对国内自主产品形成较大竞争 欧美及日韩汽车工业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相较汽车工业起步晚的中国 遥遥领先。自 1886 年德国人本茨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装用汽油内燃机的三 轮汽车起,全球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已有近160年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奔驰、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1913年美国 福特首先采用流水线生产T 系列车型标志着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形成。 在汽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汽车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变速器、四轮制动、独 235.9 1806.2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001年 2010年 中国汽车销量(万辆) 行业深度 汽车 12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立悬挂技术、压减震器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汽车发展的全盛时期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汽车,产量从战前的80万辆增长到了800万 辆,增长了近10倍。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全球汽车发展的全 盛时期,德国大众甲壳虫汽车风靡全球,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崛起。至80年代,日 本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世纪50年代轿车的功 率已经可以达到280千瓦,最高车速达到时速200公里以上。这个时期的汽车技 术主要是向高速舒适方面发展,流线型车身、前轮独立悬架液力自动变速器、动 力转向、动力制动、全轮驱动、低压轮胎、子午线轮胎等相继出现。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汽车产量相对 稳定 由于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汽车生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各大汽 车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欧、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而韩国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崛 起,成功实现了技术跨越,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一个重要基地。这个时期汽车技术 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全面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降低排气污染,各种保障安全减少 排气污染的新技术、新车型应运而生,比如各种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控制燃油 喷射系统、电子控制点火系统、三元催化转化系统、电动汽车等等。 图10全球汽车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卡车之家,德邦研究所 2.2. 合资模式助力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国内汽车产业发展 基础 汽车合资企业发展,帮助打造了一系列内资零部件公司。而国内汽车合资企 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高增,一些跨国零部件企业凭借资金、技术、 经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在我国设立独资公司或合资公司,为主机厂配套 生产汽车核心零部件,作为其一级供应商。随着国内一级供应商数量增加,带动 了作为二、三级供应商的内资企业发展,主要生产较为关键的零部件以及一些通 用零部件。在此过程中少数内资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通 过自主研发和与主机厂配套开发的模式,在众多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打破了跨国 企业垄断的格局,推动了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奠定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基 础。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一定的的区域性特征,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考虑 到生产、交易成本和供货周期等因素,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一般围绕汽车生产厂 商进行选址、布局,因此显现出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 行业深度 汽车 13 / 3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已逐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包括以上海、江苏省和浙江省为核心的长三角产业 集群,以重庆、四川省为核心的西南产业集群,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产业集群, 以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核心的东北产业集群,以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 为核心的中部产业集群以及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环渤海产业集群,并 已逐步形成以上述产业集群为辐射中心的行业区域分布特征。 以配套市场业务的销售额为口径,根据美国汽车新闻网 2022 年全球百强零 部件企业中国企业入围10家。2015年除中信戴卡外,另一家中国企业延锋汽车 成功入围,并以26位的成绩创下中国企业入围的最好记录。直至2022年,共有 10家企业上榜,其中诺博汽车系统和宁波拓普集团为新上榜企业,延锋、北京海 纳川、中信戴卡、德昌电机、五菱工业、敏实集团、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和德赛西威今年继续上榜。排名最高的仍然是延锋汽车,在百强榜中名列第16名, 较2021年再次上涨一位。 图112022年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中国企业入围10家 资料来源美国汽车新闻,德邦研究所 以全年营收为统计口径,根据中国汽车报2021年在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 中,共有 14 家中国企业入围。此外,根据另一统计机构中国汽车报发布的 2022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以全年营收为统计口径,2021 年在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中,中国企业共有14家入围,其中排名最高的为潍柴集 团,位列第四。福耀集团和万丰奥特为今年新增入围企业,分为位列第 94 和第 100位。 表32021年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中国企业入围14家 全球排名 企业名称 2021年零部件营收(亿元) 全球排名 企业名称 2021年零部件营收(亿元) 4 潍柴集团 2610.36 63 中信戴卡 319.95 11 华域汽车 1399.00 65 中航汽车 315.80 21 宁德时代 914.90 67 中策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