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NESA 1005-2021 电化学储能电站协调控制器技术规范.pdf
ICS 29.240.30 CCS F 21 团 体 标 准 T/CNESA 10052021 电化学储能电站协调控制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ordinated controller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tation 2021-09-13发布 2021-09-13实施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发布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是中国社会组织5A级社团,是中国首个专注在储能领域的非营利性国际 行业组织。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通过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储能应用的推广促进储能产业 的健康有序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聚集了优秀的储能技术厂商、新能源产业公司、电力系统以及相关领域的 科研院所和高校,覆盖储能全产业链各参与方。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在协同政府主管部门研究制定 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战略、倡导产业发展模式、确定中远期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整合产业力量推动建立产 业机制等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先锋作用。 The China Energy Storage Alliance(CNESA) is a grade 5A China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hina’s first non-profit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CNESA is commit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through positiv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promotion of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CNESA’s membership body includ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from technology manufacturers, 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s, research bodies,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more. CNESA partners with government bodies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industry development, determine directions for medium- and long-term industry growth, consolidate efforts to establish a market mechanism, and many other projects tha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vancing the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in China and abroa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B座310室 邮编100190 电话86- 1 0- 65 66 70 66 传真86-10-65666983 网址http//www.cnesa.org 邮箱standardcnesa.org 本标准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自主编写、制定,因其产生的著作权等所有权利均归中 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所有。除事先得到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许可或国家现行法律法规 允许使用本标准外,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标准进行部分或全部地复制、使用。 如对本标准的权利或使用有疑问的,请联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This standard is developed by the China Energy Storage Alliance, and all rights such as copyright arising from it are reserved by the China Energy Storage Alliance. No copy or use of this standard, in part or whole, is allowed in any form without official permission from China Energy Storage Alliance or unless permitted under national law. For any questions or enquiry regarding right or use of this standard, please contact the China Energy Storage Alliance. T/CNESA 10052021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技术要求 . 3 4.1 使用条件 . 3 4.2 基本功能 . 3 4.3 性能指标 . 6 4.4 安全要求 . 7 4.5 机械要求 . 8 4.6 环境适应性 . 8 4.7 电磁兼容 . 8 5 试验方法 . 9 5.1 试验条件 . 9 5.2 机体和结构质量检查及测试仪器仪表检查 10 5.3 基本功能试验 10 5.4 性能试验 11 5.5 安全检查 12 5.6 机械检查 12 5.7 环境适应性试验 12 5.8 电磁兼容试验 13 5.9 连续通电试验 14 6 检验规则 14 6.1 检验分类 14 6.2 出厂试验 14 6.3 型式试验 14 6.4 试验项目 14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5 7.1 标志 15 7.2 包装 15 7.3 运输 15 7.4 贮存 15 8 随同产品供应的文件 16 参考文献 17 T/CNESA 1005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 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木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 司、青海能高新能源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献伟、王卫星、张鹏远、蒋应伟、尹航、刘竞、陈遗志、田刚领、阮鹏、赵 亚一、朱小帆、丁凯、白云球、李忠政、曹新慧、廖孟柯、徐军、谢青松、王坤、刘明义、裴杰、全恒 立、陶雅芸、王苇、金成日、张益宁、霍箭、邵立勇、李艳。 本文件首次发布。 T/CNESA 10052021 1 电化学储能电站协调控制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协调控制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 贮存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参与电网运行调节和提供辅助服务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协调控制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2082017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7261201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9361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 112872000 电气继电器 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 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292019 远动终端设备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4598.22011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14598.32006 电气继电器 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 GB/T 14598.92016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 22-3 部分电气骚扰试验辐射电磁场抗扰度 GB/T 14598.102012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 22-4 部分电气骚扰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抗扰度试验 GB/T 14598.112011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 11 部分辅助电源端口的电压暂降、 短时中断、 电压变化和纹波 GB/T 14598.162002 电气继电器 第 25 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 GB/T 14598.172005 电气继电器 第 22-6 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射频 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4598.182012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 22-5 部分电气骚扰试验 浪涌抗扰度试验 GB/T 14598.192007 电气继电器 第22-7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工频抗 扰度试验 GB/T 14598.262015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6部分电磁兼容要求 GB/T 14598.272017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7部分产品安全要求 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2017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DL/T 860(所有部分) 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 T/CNESA 10052021 2 DL/T 15122016 变电站测控装置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化学储能电站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tation;EESS 通过电化学介质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电站。 [来源NB/T 420902016,3.1] 3.2 协调控制器 coordination control unit;CCU 具备监测并网点的电压、频率和功率,可接收调度和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的调控指令,控制多 台储能变流器,实现整站一次调频、动态无功调压等控制功能的装置。 3.3 储能变流器 power conversion system;PCS 连接电池系统与电网(和/或负荷),实现功率双向变换的装置。 [来源GB/T 365582018,3.3] 3.4 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以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实现对储能站内电池管理系统、功率变换系统、配电二次 设备以及视频及环境监控设备等其他站内设备的信息采集、处理、监视、控制、运行管理等功能的计算 机应用系统。 [来源NB/T 420902016,3.9] 3.5 调频死区 dead band of frequency regulation 在电网频率小范围变化时,为了防止储能系统调频功能不必要的动作而设置的频差门槛。 注频差为电网实际频率和电网目标频率的差值。 3.6 调压死区 dead band of voltage regulation 在电网电压小范围变化时,为了防止储能系统调压功能不必要的动作而设置的压差门槛。 注压差为实际电网电压和电网电压目标值的差值。 3.7 辅助激励量 auxiliary energizing quantity 除输入激励量(特性激励量)外的任何激励量。 [来源GB/T 2900.172009,447-03-04] T/CNESA 10052021 3 4 技术要求 4.1 使用条件 4.1.1 正常使用的环境条件 装置应能在下列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除非另有说明,装置工作的推荐环境温度为 -25℃~55℃; b 相对湿度5~95(装置内部不应凝露、结冰); c 大气压力80 kPa~106 kPa。 4.1.2 对周围环境要求 装置使用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通风、遮阳,有防雨、雪、风、沙及防御雷击措施; b 安装场地应符合 GB/T 9361中 B 类安全要求的规定; c 不应有超过 4.7 规定的电磁干扰存在; d 使用地点不应出现超过 GB/T 145371993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 级的振动; e 无爆炸危险, 无腐蚀性气体及导电尘埃, 无严重霉菌的物质, 周围介质中不应含有能腐蚀金属、 破坏绝缘和表面敷层的介质及导电介质,不应有明显的水汽,不应有严重的霉菌存在; f 有可靠的接地点。 4.1.3 特殊环境条件 当超过4.1.1、4.1.2规定的环境条件时,由用户与制造商商定。 4.2 基本功能 4.2.1 一次调频功能 4.2.1.1 装置应能实时监测并网点的频率,当频率变化超出调频死区范围时,主动实施一次调频功 能。 4.2.1.2 装置应在储能电站可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实施调频。 4.2.1.3 装置一次频率调节应在各 PCS 允许输出的能力范围内合理分配有功功率。 4.2.1.4 装置应避免在一次调频死区边界频繁动作。 4.2.1.5 装置宜采用有功-频率下垂曲线控制,控制函数如式(1)和(2)所示,可根据工程实际情 况采用其他一次调频技术方案。 . (1) 式中 储能电站应输出有功功率,应不超过储能电站额定功率; 储能电站一次调频发生时刻输出有功功率; 储能电站一次调频有功功率调节增量。 . (2) 式中 T/CNESA 10052021 4 ; , ; 一次调频调差系数,可整定; 储能电站的额定有功功率; 当前并网点测得实际频率; 并网点额定频率; 一次调频死区,可整定; 有功功率限幅系数下限,可整定; 有功功率限幅系数上限,可整定。 注有功功率限幅系数为有功功率输出增量限幅值与额定有功功率的比值的绝对值。 4.2.1.6 储能电站参与电网一次调频曲线如图 1 所示。 f P 注 为储能电站最大输出有功功率, 为储能电站最大吸收有功功率。 和 由有功功率限幅系数确定。 图1 储能电站电网一次调频曲线 4.2.2 动态无功调压功能 4.2.2.1 装置应能实时监测并网点电压,当电压变化超出调压死区范围时,主动实施动态无功调压功 能。 4.2.2.2 装置应在储能电站并网点允许的电压范围内实施调压。 4.2.2.3 装置动态无功调压应在各 PCS 允许输出的能力范围内合理分配无功功率。 4.2.2.4 装置应避免在动态无功调压死区边界频繁动作。 4.2.2.5 装置宜采用无功-电压下垂曲线控制,控制函数如式(3)和(4)所示,可根据工程实际情 况采用其他动态无功调压技术方案。 (3) 式中 能电站应输出无功功率; 储能电站一次调频发生时刻输出无功功率; 储能电站无功功率调节增量。 T/CNESA 10052021 5 (4) 式中 ; , ; 储能电站的额定无功功率; 电压调差系数,可整定; 当前并网点测得实际线电压; 系统额定线电压(二次值); 调压死区,可整定; 无功功率下限限幅系数,可整定; 无功功率上限限幅系数,可整定。 注无功功率限幅系数为无功功率输出增量限幅值与额定无功功率的比值的绝对值。 4.2.2.6 储能电站参与电网无功调压曲线如图 2 所示。 U Q 注 为储能电站最大输出无功功率, 为储能电站最大吸收无功功率。 和 由无功功率限幅系数确定。 图 2 储能电站无功调压曲线图 4.2.3 异常告警 装置应具备频率异常告警、 电压回路异常告警功能, 宜具备闭锁一次调频、 闭锁动态无功调压功能。 4.2.4 调节指令接收和转发功能 4.2.4.1 装置应具备接收 PCS 状态信息的功能。 4.2.4.2 装置宜具备接收、转发调度和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的调节指令、接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 系统的控制指令、接收和转发消防联动控制信号或其他储能设施所用的重要传感设备状态信号的功 能。 4.2.5 主备切换功能 采用主备机配置时,同一时刻只有为“主机”的装置才能实施PCS协调控制。装置应能自动和手动 切换主机,切换过程中控制指令不丢失。 4.2.6 对时功能 T/CNESA 10052021 6 装置应具备对时功能,宜采用光或电B码对时。对时误差不大于1ms。 4.2.7 人机交互功能 装置应具有事件记录功能和人机交互功能,可就地实现运行报告、故障报告、定值等信息查看和定 值信息修改。 4.2.8 对外接口 装置应具有通信接口,并符合下列要求 a 装置与调度及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的通信,应采用以太网口或 RS485 通信接口; b 装置与 PCS或其他重要设备的通信,宜采用以太网或光纤接口; c 装置应具有开关量输入和输出接口。 4.3 性能指标 4.3.1 通信要求 装置与调度及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之间通信宜采用DL/T 860、DL/T 634.5104、DL/T 634.5101 通讯协议。 装置与PCS之间通信宜采用DL/T 860、DL/T 634.5104、Modbus通讯协议。 4.3.2 模拟量测量精度 模拟量测量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模拟量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测量误差应满足DL/T 15122016中5.5.1的规定; b 在45Hz55Hz范围内,频率测量误差不大于0.003Hz。 4.3.3 定值整定误差 4.3.3.1 频率定值要求 频率整定值误差不超过0.01 Hz。 4.3.3.2 功率限幅系数要求 有功功率限幅系数、无功功率限幅系数整定值误差不超过0.01。 4.3.4 控制命令动作时间精度 4.3.4.1 一次调频动作时间 装置从测量的频率变化进入动作区到装置下行控制命令报文出口,时间不大于100 ms。 4.3.4.2 动态无功调压动作时间 装置从测量的电压变化进入动作区到装置下行控制命令报文出口,时间不大于100 ms。 4.3.4.3 调节指令执行时间 装置从接收到调度、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或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的调节指令到装置下行控 制命令报文出口,时间不大于100 ms。 4.3.4.4 主机/备机切换时间 T/CNESA 10052021 7 装置从主机切换到备机,或从备机切换到主机,切换时间不大于100 ms。 4.3.5 功率消耗 当采用工频交流模拟量时,每一额定电流输入回路的功率消耗小于0.75VA,每一额定电压输入回 路的功率消耗小于0.5VA。 4.3.6 环境温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当环境温度为-25℃~+55 ℃时, 频率整定值变差不超过0.01 Hz, 电压整定值变差不超过2.5%, 控制逻辑应符合4.3节要求下的性能指标。 4.3.7 辅助激励量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当辅助激励量为80%~115%额定值时,装置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4.3节的要求。 4.4 安全要求 4.4.1 外壳防护 安装在室外的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不得低于 GB/T 42082017中 IP55 的规定;安装在防护箱中或安 装在室内的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不得低于 GB/T 42082017中 IP20 的规定。 4.4.2 保护连接阻抗 装置的外壳、柜应实现导电性互连,并可靠接地。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与保护接地端子之间电阻应 不超过 0. 1Ω ,并符合GB/T 14598.272017中10.6.4.5的规定。 4.4.3 可燃及防火 装置所使用的绝缘材料和元件的可燃性等级应符合GB/T 14598.272017中7.6的规定。装置的防火 外壳应符合GB/T 14598.272017中7.10的规定。 4.4.4 安全标志 装置应具有安全标志,所采用的安全标志应符合GB/T 14598.272017中9.1的规定。 4.4.5 绝缘要求 4.4.5.1 绝缘电阻 装置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各独立电路与地(即金属框架)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 10MΩ。 b) 无电气连接的各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 10MΩ。 4.4.5.2 介质强度 装置的带电金属和非带电金属部分及外壳之间,以及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带电回路之间指交流电压 回路和交流电流回路及直流输入回路之间, 应能承受频率50Hz交流电压, 历时1min 的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过程中保证不击穿,不飞弧。 4.4.5.3 冲击电压 T/CNESA 10052021 8 装置的规定试验部位应能承受标准雷电波 1. 2/ 5 0 s (见 GB/T 14598.32006 中 6.1 . 3)的短时冲 击电压试验,试验电压的峰值为 1 k V (额定绝缘电压≤63 V)或 5 kV (额定绝缘电压>63 V)。 4.4.5.4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装置应符合GB/T 14598.272017的规定。 4.5 机械要求 4.5.1 振动 装置应具有承受GB/T 112872000中3.2.1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振动响应和耐久能力。 4.5.2 冲击 装置应具有承受GB/T 145371993中4.2.1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响应和耐久能力。 4.5.3 碰撞 装置应具有承受GB/T 145371993中4.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碰撞能力。 4.6 环境适应性 4.6.1 低温 在实验温度为工作温度下限且稳定后,产品应能正常工作,且持续工作时间应不低于72 h。 4.6.2 高温 在实验温度为工作温度上限且稳定后,产品应能正常工作,且持续工作时间应不低于72 h。 4.6.3 恒定湿热 装置在最高温度为55 ℃,试验周期为10天(240 h)的条件下,经恒定湿热试验且恢复1 h~2 h后, 在基准条件下施加直流500 V时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 MΩ 。 4.6.4 交变湿热 装置在最高温度为55 ℃,试验周期为6次(24 h(12 h12 h)循环)的条件下,经交变湿热试验且 恢复1 h~2 h后,在基准条件下施加直流500 V时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 MΩ 。 4.7 电磁兼容 4.7.1 静电放电抗扰度 产品的外壳端口能承受GB/T 14598.262015中6.1规定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 GB/T 14598.262015中8.2规定的B类要求。 4.7.2 辐射射频电磁场抗扰度 产品的外壳端口能承受GB/T 14598.262015中6.1规定的辐射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试验结果应 符合GB/T 14598.262015中8.2规定的A类要求。 4.7.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T/CNESA 10052021 9 产品的辅助电源端口、通信端口、输入和输出端口及功能地端口分别能承受GB/T 14598.262015 中6.2~6.5规定的电磁环境为A类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 14598.26 2015中8.2规定的B类要求。 4.7.4 浪涌抗扰度 产品的辅助电源端口、通信端口、输入和输出端口分别能承受GB/T 14598.262015中6.2、6.3、6.4 规定的电磁环境为A类的浪涌抗扰度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 14598.262015中8.2规定的B类要求。 4.7.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的抗扰度 装置的辅助电源端口、通信端口、输入和输出端口及功能地端口分别能承受GB/T 14598.262015 中6.2、 6.3、 6.4、 6.5规定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的抗扰度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 14598.262015 中8.2规定的A类要求。 4.7.6 工频抗扰度 产品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应能承受GB/T 14598.262015中6.4规定的严酷等级为A级的工频抗扰度试 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 14598.262015中8.2规定的A类要求。 4.7.7 工频磁场抗扰度 产品的外壳端口能承受GB/T 17626.82006第5章规定的严酷等级为5级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4.7.8 脉冲磁场抗扰度 产品能承受GB/T 17626.92011第5章规定的严酷等级为5级的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4.7.9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产品应能承受GB/T 17626.102017第5章规定的严酷等级为5级的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4.7.10 辅助电源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电压变化和纹波 装置应能满足GB/T 14598.262015 中规定的严酷等级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电压变化和纹波试 验。 辅助电源端口电压暂降(0剩余电压),持续时间为50 ms时,装置不应以错误的方式改变其输出 状态。 4.7.11 电磁发射试验 装置的外壳端口的辐射发射限值应符合GB/T 14598.262015中5.1的规定,辅助电源端口的传导发 射限值应符合GB/T 14598.262015中5.2的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产品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为 a 环境温度15 ℃~35 ℃; b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c 相对湿度45~75。 T/CNESA 10052021 10 5.2 机体和结构质量检查及测试仪器仪表检查 结构及外观要求检查,按GB/T 72612016第5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测试仪器仪表应按国家有关计量检定规程或有关标准经检定或计量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5.3 基本功能试验 5.3.1 一次调频 装置一次调频功能的试验过程包括 a 设置装置的“并网点额定频率”、“一次调频死区”和“一次调频调差系数”等定值参数; b 使能或投入装置“一次调频”功能; c 采用继保测试仪等信号发生仪器给装置提供电压等实时信息,模拟当前储能系统并网点特性; 采用储能系统模拟器给装置提供 PCS 等实时信息,模拟储能系统正常运行特性; d 调节信号发生仪器,模拟并网点特性,使装置处于整定特性的图 1 曲线的各个动作段上,各选 择 3 组测试频率值(共 15 组测试频率值); e 查看装置一次调频有功功率输出指令值,应满足 4.2.1 的规定。 5.3.2 动态无功调压 装置动态无功调压功能的试验过程包括 a 设置装置的“系统额定线电压”、“调压死区”和“电压调差系数”等定值参数; b 使能或投入装置“动态无功调压”功能; c 采用继保测试仪等信号发生仪器给装置提供电压等实时信息,模拟当前储能系统并网点特性; 采用储能系统模拟器给装置提供 PCS 等实时信息,模拟储能系统正常运行特性; d 调节信号发生仪器,模拟并网点特性,使装置处于整定特性的图 2 曲线的各个动作段上,各选 择 3 组测试电压值(共 15 组测试电压值); e 查看装置动态调压无功功率输出指令值,应满足 4.2.2 的规定。 5.3.3 异常告警 采用模拟信号发生仪器给装置施加电压,模拟当前储能系统正常工作下的工作特性。分别在四种不 同功能下进行测试 a 退出一次调频闭锁功能调节模拟信号发生器,模拟并网点频率异常变化,装置检测到频率异 常后,应能正常动作;在频率异常条件下,调整模拟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使其在频率死区范围 内,装置应能正常执行一次调频逻辑,在储能系统可调容量范围内实施调频功率分配。 b 投入一次调频闭锁功能在频率异常条件下,调整模拟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使其在频率死区范 围内,装置应闭锁调频功率输出。 c 退出动态调压闭锁功能调节模拟信号发生器,模拟并网点电压异常变化,装置检测到电压异 常后,应能正常动作;在电压异常条件下,调整模拟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使其在电压死区范围 内,装置应能正常执行动态调压逻辑,在储能系统可调容量范围内实施调压功率分配。 d 投入动态调压闭锁功能在电压异常条件下,调整模拟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使其在电压死区范 围内,装置应闭锁调压功率输出。 5.3.4 调节指令接收与转发功能 在监控系统上下发功率调节指令,通过网络分析仪记录装置发送的控制报文或查看装置就地显示 的功率下发值,装置应能正确输出各台PCS功率控制指令。 T/CNESA 10052021 11 在测试仪上模拟各台PCS的状态信息变化,装置就地应能正确接收并显示各PCS的状态信息量。 装置接入消防联动控制信号或其他储能设施所用的传感设备状态信号,通过网络分析仪记录装置 发送的控制信号或状态信号报文,装置应能正确转发消防联动控制信号或传感设备状态信号。 5.3.5 主备切换 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将当前处于主机状态的设备切换为备机,查看装置就地显示或查看电化学储 能电站监控系统,当前装置应为备机状态。同时,原来处于备机状态的设备应自动切换为主机,查看装 置就地显示或查看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当前装置应为主机状态。测试结果应满足4.2.5的规定。切 换时间应满足4.3.4.4要求。 5.3.6 对时 装置的对时接口正确接入对时源,通过测试仪整点触发遥信,检查装置SOE记录,记录SOE变位时 标,装置的对时误差应满足4.2.6的规定。 注SOE为事件顺序记录(sequence of event),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和事件的类型。 5.3.7 显示 按要求操作装置,查看装置就地显示数据。 5.3.8 对外接口 按照要求检查接口的类型、数量。开关量输入输出应按GB/T 72612016中6.7规定的方法进行。 5.4 性能试验 5.4.1 通信要求 装置应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所规定的方法进行。 5.4.2 模拟量测量精度 装置应按照GB/T 137292019中6.2.4规定的方法进行。 5.4.3 定值整定误差 装置应按照GB/T 72612016第6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4.4 控制命令动作时间精度 装置应按照GB/T 137292019中6.2规定的方法进行。 5.4.5 功率消耗 装置应按照GB/T 72612016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4.6 环境温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装置应按照GB/T 72612016第9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5.4.7 辅助激励量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装置应按照GB/T 72612016第11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T/CNESA 10052021 12 5.5 安全检查 5.5.1 外壳防护试验 装置应按GB/T 42082017中规定的方法检查装置的外壳防护等级,检查结果应符合4.2.1的要求。 5.5.2 可燃性及防火试验 装置应按GB 14598.272017中10.5.4.2规定的方法进行。 5.5.3 保护连接阻抗试验 装置应按GB 14598.272017中10.5.3.4规定的方法进行。 5.5.4 安全标志检查 装置应按GB 14598.272017中9.1的规定进行。 5.5.5 绝缘检查 5.5.5.1 绝缘电阻的测量 装置应按GB/T 72612016中13.1规定的方法进行。 5.5.5.2 介质强度试验 装置应按GB/T 72612016中13.2规定的方法进行。 5.5.5.3 冲击电压试验 装置应按GB/T 72612016中13.3规定的方法进行。 5.5.5.4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 装置应按GB 14598.32008中10.5.2.2规定的方法进行。 5.6 机械检查 5.6.1 振动试验 装置应按GB/T 72612016中12.1规定的方法进行。 5.6.2 冲击试验 装置应按GB/T 72612016中12.2规定的方法进行。 5.6.3 碰撞试验 装置应按GB/T 72612016中12.2规定的方法进行。 5.7 环境适应性试验 5.7.1 高温运行试验 装置应按GB/T 14598.22011中6.12.3.1规定的方法进行。 5.7.2 低温运行试验 T/CNESA 10052021 13 装置应按GB/T 14598.22011中6.12.3.2规定的方法进行。 5.7.3 恒定湿热试验 装置应按GB/T 14598.22011中6.12.3.6规定的方法进行。 5.7.4 交变湿热试验 装置应按GB/T 14598.22011中6.12.3.7规定的方法进行。 5.8 电磁兼容试验 5.8.1 静电放电抗扰度 装置应按GB/T 14598.262015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试验部位及试验规格应符合GB/T 14598.26 2015中6.1的要求。试验后,装置内各元器件不应损坏,装置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5.8.2 辐射射频电磁场抗扰度 装置应按GB/T 14598.92016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部位及试验规格应符合GB/T 14598.26 2015中6.1的要求。试验后,装置内各元器件不应损坏,装置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5.8.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装置应按GB/T 14598.102012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试验部位及试验规格应符合GB/T 14598.26 2015中6.2~6.5的要求。试验后,装置内各元器件不应损坏,装置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5.8.4 浪涌抗扰度 装置应按GB/T 14598.182012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试验部位及试验规格应符合GB/T 14598.26 2015中6.2~6.4的要求。试验后,装置内各元器件不应损坏,装置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5.8.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装置应按GB/T 14598.172005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试验部位及试验规格应符合GB/T 14598.26 2015中6.2~6.5的要求。试验后,装置内各元器件不应损坏,装置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5.8.6 工频抗扰度 装置应按GB/T 14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