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pdf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 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Vienna International Centre (维也纳国际中心) www.unido.org unidounido.org 电话 43-1 26026-0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 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 免责声明 本报告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为使国际工业园区指南适应中国的普遍情况、条 件和做法及中国工业园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国内专家所编制。 报告中所提的观点、意见和建议仅反映作者本 人的观点,而非工发组织的官方立场。本报告在编印过程中未经过工发组织的正式编辑,所使用的名称和 材料的编排方式,并不意味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秘书处对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或其当局的法律 地位,或者对其边界或界限的划分,或者对其经济制度或发展程度等表示任何意见。“发达”、“工业化” 或“发展中”等说法是为了统计之便,不一定表示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进程所达到阶段做出的判断。 本报告提到公司名称或商业产品并不表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认可,特此说明。 执行摘要 第 05 页 报告摘要 2019 年 11 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下简称工 发组织)发布了工业园区国际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该指南由工发组织跨部门工业园区小 组 CDTIP 编制,结合了工发组织在开发和执行工 业园区项目方面的技术经验和国际最佳实践,并与 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指南重点关注发展 中国家和中等收入经济体建设发展工业园区所面临 的需求和挑战,旨在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现有 和新建工业园区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园区规划、开发 和运营管理相关的分步骤指导和综合性参考建议, 为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目 前,工发组织正在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园区的合 作,推动指南在相关国家的落地和实施,为工 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一个综合性的 参考框架,该指南涉及不同国际环境下现有和新建 工业园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应用时仍需要考虑所 在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以下 简称工发南南中心)将协助工发组织总部,借助南 南合作平台推动指南在中国及“一带一路”沿 线工业园区,特别是在工发组织合作伙伴方案国 (PCP)的应用。在指南针对中国工业园区推 广应用过程中,经初步调研发现指标体系相较于 国内现行的各种园区指标体系而言更为全面,但整 体存在评估维度要有所取舍、部分指标难以量化、 一些特定指标权重需要根据中国工业园区实际情况 有所调整等问题。在工发南南中心的组织和协调下, 来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中国环 境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的多名专家与研究人员组 成了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团队,共同参与指南 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课题工作并共同撰写了本 研究报告。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研究团队查阅了 大量文献,对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相关政策文件进行 分析解读,对中国国内典型工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 与工业园区管理运营部门、企业、工人等各类利益 相关者进行访谈,多维度对比指南评价指标体 系与中国国内工业园区发展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 咨询了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 园区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在开展对比研究之前,研究团队对中国工业园区的 发展历程、建设现状、管理模式以及绿色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回顾,以系统了解中国工业园 区的发展情况。在对比研究部分,研究团队将指南 指标体系从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三个维 度与中国现行的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循环化改造 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横向对比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和提炼出 指南指标体系本地化的关键点,结合中国园区 相关指标的可获得性、适用性和特殊价值等要因素, 对指南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方 面的绩效指标分别进行筛选,提出“可直接应用”、 “调整后使用”、“整合或删除”的本地化建议。 为分析本地化指标体系对中国工业园区的适用性, 研究团队选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 环境绩效三个维度进行本地化验证,提出了调整后 的指南指标体系和量化指标建议。此外,研究 团队进一步对指南指标体系本地化研究、推动指 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中 国工业园区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为工发组织及其项目后续开展调研、试点以及工业 园区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第 06 页 中国工业园区概况 工业园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是中国 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工业 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践载体。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和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建成了数量庞大 的工业园区,对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各类工业园区对工业产出的贡献率超过 50。根据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 年版),中国 目前有 2543 家开发区,占全球经济特区(园区)总 量的一半左右。中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起 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1)、成长与快速建设阶段 (1992-2002)、调整发展阶段(2003-2015)、转型 升级阶段(2016- 至今),在不同阶段,中国工业园 区的发展模式与理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工 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即政府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以及混合模式。 中国工业园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 均衡、创新能力不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资 源能源消耗等挑战。近 20 年来,为应对以上挑战,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业园 区发展领域的实践,不断探索新型园区发展模式,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已经在顶层 政绩考核制度上制定了针对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绿色可持续发展绩效的评价办法和体系。但工业园 区在行政体制、职能结构、经济与环境统计体系均 存在一定特殊性,管理职能和管理模式与城市行政 区有明显差别,因此工业园区无法完整地按照上位 文件从行政区域维度对绿色发展水平和各项指标绩 效开展评价。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各个部委开始 尝试针对工业园区,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 等特定方面对工业园区开展示范试点创建和评价体 系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由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单独或联合推 动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国家生 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 工业园区试点、绿色园区等示范试点创建和评价工 作。 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为系统了解中国工业园区发展评估相关政策规定, 本研究遴选了国家层面以及典型省市、园区和企业 层面的政策文件,并从评估目的、适用对象、评估 维度、指标体系结构、评价计算方法、评价比较范 围、数据可得性、考核评价约束性等维度对选定文 件进行解读分析。国家层面政策文件包括绿色园区、 低碳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国 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工业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典型省市的政策文件 包括浙江省美丽园区(开发区)评价、陕西省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考核评价、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 典型园区的政策文件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工业企业资 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 同时,研究团队对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 家等发布的关于工业园区绩效评价的政策文件进行 分析,以了解国际层面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实践,以 期为指南指标体系本地化和中国既有评价指标 体系的优化提供借鉴。 本研究对中外工业园区在行政体制、产业发展阶段 以及文化风俗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了解中外 工业园区管理层面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在园 区发展评价理念、模式、内容方面的不同。中国工 业园区的管理体系目前多元化程度不高,比较依赖 政府类机构由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在发展初期, 园区评价也较为局限于与地方政绩考核挂钩的经济 类指标。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等目标 的追求下,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水平、科技创 新水平等一系列与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质量相 关的指标进入和构成了园区评价体系,中国工业园 区的评价也更加科学和更具引领作用。 执行摘要 第 07 页 中国针对七类工业园区颁布实施了不同层面的评价指 标体系,即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 生态工业示范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 新区、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这些指标体系的框架、实 施、考核等对于指南在中国的本地化具有重要参 考价值。本研究将指南与中国七类工业园区评价 指标体系从评估目的、适用对象、评估维度、指标体 系结构、评价计算方法、数据可得性、考核评价约束 性等 7 个方面进行多维度横向比较,以寻找评价指标 体系的差异性。总体来看,在指标体系评价覆盖领域 方面,指南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三 个方面展开,与中国现行各主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 系具有比较高的相容性;在评价对象方面,参与横向 对比的中国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多用于评价省级以 上开发区,而指南对于评价对象并无体量要求, 因此对于中国中小工业园区评价有一定的补充价值; 在评价体系设置和分值计算方面,中国现有工业园区 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复杂,而指南采用打分制,评 价方法较为直观;在数据可得性方面,由于现有统计 口径的限制,大部分中国现有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工业园区自行填报相关数据,指南在本地化 推广过程中也应参考此途径获取数据;在约束性方面, 中国现有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多通过园区品牌荣誉 的授予,并结合动态评估对落后园区予以荣誉撤销来 实现相关激励和约束。此外,本研究对指南和中 国七类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频度分析,以 进一步了解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性,这一分析结果在 本研究中也将作为指南本地化指标调整的科学依 据。 研究团队设立了一套契合指南在中国推广需求 的指标分析框架。根据框架对指南中各二级指 标做逐一分析,对中国工业园区相关指标的可获得 性、适用性、特殊价值进行多维度分析,并进一步 给出指南本地化指标适应中国国内推广应用需 求的增删改建议。依据这一分析框架,本研究将指 南指标体系进行本地化筛选,共分为直接应用类、 调整后使用类、建议整合(删除)类三种类型。依 据本地化建议,调整形成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 为确保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适用于中国工业园 区,研究团队选取国内多个工业园区作为案例以验 证这一指标体系。为保证指南本地化验证的科 学性和有效性,在样本数量方面,本研究选取国内 35 个园区作为验证案例;在案例选取方面,研究团 队综合考虑了园区所在地区的均衡性、园区等级的 差异性、园区产业类型的多元性、园区发展水平的 差异性、以及园区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最终选定天 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 州工业园区作为本地化验证案例。依据本地化验证 结论,本研究对本地化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优化,形 成最终的本地化指标体系。 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天津开发区)从经济、 环境、社会三个维度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其综合评 价得分为 143 分(满分 173 分),其中经济绩效评 分 46 分(满分 48 分),社会绩效评分 50 分(满分 69 分),环境绩效评分 47 分(满分 56 分)。较高 的整体分数与天津开发区在中国工业园区的领先地 位相契合。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评价领域中, 天津开发区规模体量和发展质量的质量均较为领先, 因此反映资源配置水平、规模及是否超过全国平均 水平方面的指标几乎得到满分。此外,在诸多附加 类指标中得分,也证明天津开发区在主动追求经济 质量、绿色发展等方面已有较多建树。综合分析各 二三级指标条目,可以发现天津开发区在国际化的 质量管理体系、国际绿色建筑认证方面出现了较为 集中的未得分情况,这既反映了中国工业园区全面 国际化方面依然有所不足,但也折射出指南在 中国工业园区应用实践中,对于类似国际化指标设 置频次稍高等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国际化认证类 指标因应用企业比例未达 50 而未得分,也有中国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第 08 页 领先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众多、园区管理组织难 以对每一企业个体实现精细化管理这一客观原因。 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肥高新区)从 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其 综合评价得分为 138 分(满分 173 分),其中经济 绩效评分 41 分(满分 48 分),社会绩效评分 55 分 (满分 69 分),环境绩效评分 42 分(满分 56 分)。 总体而言,合肥高新区在经济、环境、社会绩效评 价方面的分数均相对较高,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的工 业园区发展水平。依据合肥高新区的验证分析可以 发现,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于合肥高新区有 较好的适用性,但是部分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指标 对中国工业园区不适用,建议结合中国实际,参考 国家相关部委对工业园区考核的相关指标体系进行 适当修改。 对苏州工业园区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进 行综合绩效评价,其综合评价得分为 144 分(满分 173 分),其中经济绩效评分 47 分(满分 48 分), 环境绩效评分 47 分(满分 56 分),社会绩效评分 50 分(满分 69 分)。总体而言,苏州工业园区在 经济、环境、社会绩效评价方面的分数均相对较高, 与其出色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相比,社会绩效评 价得分与满分的差距相对明显。依据苏州工业园区 的验证分析可以发现,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 于苏州工业园区有较好的适用性,但是仍存在一些 问题有待优化。 指标体系本地化的相关建议 对指南指标体系本地化研究,本研究提出,可 调整较难获取数据的指标以提升其数据可获取性, 整合相似类型国际评估类指标并兼顾国内评估类指 标,调整部分评价指标的评分依据,进一步明确部 分比例类指标定义,以及开展指南本地化指标 体系分级分类验证研究。 为推动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在中国应用和推广, 本研究提出,应提高指南指标体系与中国基本 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契合性,提高指南指标体系 对中国各类工业园区的适用性,增加指南指标 体系对于风险管理、科技创新的考虑,保证指南 指标体系的时效性,提升评价工作对于发展决策的 支撑性,以及推广研究成果并开展指南本地化 试点示范建设。 为促进中国工业园区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提出,一方面应推动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的 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与 国际接轨,提升中国工业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 方面应推动园区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工作,以更好 地促进和彰显工业园区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如倡导中国工业园区和园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相关 认证工作、在统计工作中增加对于园区社会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数据的统计、合理设定奖惩制度 等。 目录 第 09 页 致 谢 本报告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工发南南中心)项目支持编写,在报告的编写过程 中得到了工发组织方案、伙伴关系与驻地协调总司邹刺勇执行干事的战略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 的感谢。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工发组织区域与驻地协调司亚太地区处赵杰处长对编写报告给予的全面指导及 其团队成员张明、Eneyew Abera Gebremenfas、丁浩提供的支持。 我们非常感谢“工发南南中心推动联合国工发组织工业园区国际指南落地中国课题组”专家。他们分 别是来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的宋雨燕、史方标、任蜜、李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乔琦、 姚扬、袁殷,东南大学的王兴平、赵胜波、李恺仑。工发南南中心的郭力和李潇参加了对本报告的起草、编撰、 修改和审议的全过程,为最终定稿做出了重要贡献。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朱莉、宋博和杨 洪萍参加了部分工作。 我们要感谢工发组织Dejene Tezera, Fatma Nilgun Tas, Yvonne Lokko, Rafik Feki在同行审议过程中提供宝贵意见。 最后,还有许多个人和组织为本报告的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无法一一提及,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致谢 第 10 页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目 录 一、 概述 15 1.1 背景和课题来源 16 1.2 指南简介 17 1.3 中国工业园区概况 18 1.3.1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18 1.3.2 中国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19 1.3.3 中国工业园区管理模式 21 1.3.4 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5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 27 1.4.1 长期目标 27 1.4.2 近期目标 28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29 2.1 研究内容 30 2.2 技术路线 31 2.3 研究方法 32 三、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 33 3.1 对中国各类园区指标的评估 34 3.1.1 绿色园区 34 目录 第 11 页 3.1.2 低碳园区 37 3.1.3 循环化改造园区 39 3.1.4 生态工业示范园 41 3.1.5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42 3.1.6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45 3.1.7 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48 3.1.8 典型省市、园区、企业的评估 / 评价 / 考核办法 53 3.2 其他国际组织、国家关于园区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68 3.2.1 国际组织关于工业园区绩效评价的研究 68 3.2.2 发达国家关于工业园区绩效评价的研究 76 3.2.3 发展中国家关于工业园区发展评价相关政策 81 3.3 指标体系差异性比较 83 3.3.1 中外工业园区差异性分析 83 3.3.2 指南指标对标分析 84 3.3.3 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频度分析 85 3.4 指南本地化关键点识别和筛选 92 3.4.1 指南本地化关键点分析框架 92 3.4.2 指南关键经济绩效指标本地化筛选 93 3.4.3 指南关键社会绩效指标本地化筛选 96 3.4.4 指南关键环境绩效指标本地化筛选 104 3.5 本地化框架及内容 110 第 12 页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3.5.1 指南本地化框架及内容经济类指标 110 3.5.2 指南本地化框架及内容社会类指标 112 3.5.3 指南本地化框架及内容环境类指标 116 3.6 本地化验证 119 3.6.1 本地化验证园区选取思路 119 3.6.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120 3.6.3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3 3.6.4 苏州工业园区 149 3.6.5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验证结果分析 161 3.7 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验证后调整 164 3.7.1 本地化指标体系经济绩效评价 164 3.7.2 本地化指标体系社会绩效评价 166 3.7.3 本地化指标体系环境绩效评价 170 四、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指标体系本地化的相关建议 175 4.1 对指南指标体系本地化研究的建议 176 4.1.1 调整较难获取数据的指标以提升其数据可获取性 176 4.1.2 整合相似类型国际评估类指标并兼顾国内评估类指标 176 4.1.3 调整部分评价指标的评分依据 176 4.1.4 进一步明确部分比例类指标定义 176 4.1.5 开展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分级分类验证研究 176 目录 第 13 页 4.2 对推动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在中国应用和推广的建议 177 4.2.1 提高指南指标体系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契合性 177 4.2.2 提高指南指标体系对中国各类工业园区的适用性 177 4.2.3 增加指南指标体系对于风险管理、科技创新的考虑 177 4.2.4 保证指南指标体系的时效性 177 4.2.5 提升评价工作对于发展决策的支撑性 177 4.2.6 推广研究成果并开展指南本地化试点示范建设 178 4.3 对促进中国工业园区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78 4.3.1 推动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178 4.3.2 推动园区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工作 178 附录一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指标体系本地化筛选汇总表 179 附录二工业园区国际指南与各园区层面评价指标体系横向比较分析表 191 第 14 页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概述 第 15 页 一、 概述 1.1 背景和课题来源 16 1.2 指南简介 17 1.3 中国工业园区概况 18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 27 第 16 页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1.1 背景和课题来源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发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 机构,其使命是通过工业发展减少贫困,实现包容 性全球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工发组织的职责是促 进和加速成员国实现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 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相关的可持 续发展目标认可了工发组织的使命和职责,在未来 十年内,它将为联合国和其成员国家为实现可持续 发展提供指导。第九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建造 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 可持续工业化和推动创新”。为此,工发组织的业 务方案包括以下四个战略重点 ▪ 创造共享繁荣 ▪ 提升经济竞争力 ▪ 保护环境 ▪ 增强知识和机构能力 工发组织在促进工业园区发展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早在 1978 年,工发组织就发布了关于建立工业园区 的第一份准则。1988 年,又发布了关于建造小型工 业园区的准则和标准。四十多年来,工发组织一直 积极参与世界各地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向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成员国的园区提供综合援助。自 1970 年代以来,工发组织一直是其成员国在规划、 设计和管理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和生 态工业园区方面活跃的顾问和合作伙伴。 工发组织一直在协助一些国家的工业园区建设进行 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例如在中国、科特迪 瓦、埃塞俄比亚、伊拉克、尼日利亚和越南),促 进了当地公共与私营伙伴关系的发展,解决了监管 和机制问题(例如在科特迪瓦、伊拉克和尼日利亚)。 工发组织一直在国家伙伴关系方案(PCP)的框架内 协助各国发展工业园区。PCP 是工发组织的创新模 式,旨在加快成员国的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该 方案与相关国家的发展议程一致,并侧重于具有高 增长潜力的部门,为一个国家实现其工业发展目标 提供了支持。 2019 年 6 月,工发组织、秘鲁工业部和国家工业联 合会在秘鲁首都利马联合举办了“促进工业园区包 容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会议广泛汇集了来自包 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关于工业园区的相关知识和 经验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其中包括政府政策、金 融工具、私营部门的作用、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 济的实践和工业 4.0 的应用等。此外,会议还涉及 了有关工业园区社会包容性的跨领域问题,例如增 强性别平等赋权以及为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等。 2019 年 11 月,工发组织发布了工业园区国际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旨在为处于不同 发展阶段的各国提供在工业园区发展方面基本的国 际准则,使园区的发展遵循健康与安全、有效能源 管理、环境保护等标准,为发展现代化、包容和可 持续的工业园区提供指导。 工发组织积极参与和协调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 作以促进可持续工业发展,南南和三方工业合作 (SSTIC)是工发组织促进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的 重要工具。工发组织在此框架内的举措包括制定中 小企业发展的工业战略、促进投资、开展职业培训 和技能培养、加强技术转让和机构能力建设等。工 发组织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了 南南工业合作中心,这些中心将促进较先进的发展 概述 第 17 页 中国家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之间 建立互利的伙伴关系。 2006 年 9 月,工发组织与中国商务部正式签署谅解 备忘录,宣布成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 业合作中心(工发南南中心),以进一步巩固和加 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2008 年 7 月,工 发南南中心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工发南南中心 已建设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伙伴关系、 促进知识和经验共享、能力建设、产业发展和技术 转移的重要门户和平台。今后,工发南南中心的业 务将继续与工发组织的 PCP 方案以及其他优先合作 领域保持一致,以推动工发组织业务开展,促进中 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和三方工业合作。 工发南南中心协助工发组织总部完成此次课题研究, 推动指南在中国落地,并将在中国的工业园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PCP国家实现本地化应用。 今后,工发南南中心将在指南的基础上,继续 为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工业园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指南简介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 显,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占比不断下降。 工业园区凭借自身在提供公共产品和鼓励投资的配 套政策与措施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促进工业发展的 催化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园区通过在园区 内鼓励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工业化项目,向工业园 区所在国国内其他地区做出示范,这为实现可持续 发展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的工业园区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首先, 工业园区的数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断增长, 加剧了彼此在招商引资和服务升级方面的竞争压力。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园区内部 和邻近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住宅和混合用途项目, 迫使工业园区融入城市。再次,在气候变化问题愈 发受到关注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控制经济活 动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绿色增长”和资源节约 型“循环经济”业务模式下企业运营和决策中日益 重要的因素。最后,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与工业 4.0 相关的技术,为积极迎接这一趋势并努力提升生产 力的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过去 40 年来,工发组织一直致力于帮助成员国规划 和建立工业园区,希望通过促进工业发展支持成员 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由此,工发组织整合了长期以 来在工业园区领域的优秀的技术经验和最佳实践, 由工发组织跨部门工业园区小组编制了指南。 作为一个综合性参考框架,在指南的编写过程中, 编制组成员查阅了工发组织以往在工业园区领域的 研究成果、可行性分析工具以及曾经成功执行的技 术合作项目,结合了工业园区实地考察所获得的信 息、与工业园区管理人员和监管机构的会谈成果, 研究了对埃塞俄比亚、秘鲁、中国等国家工业园区 实践的案例研究,并参考了来自联合国机构、发展 金融机构、银行、学术界、咨询公司等相关部门的 反馈。 指南重点关注发展中和转型中的经济体,内容 适用于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各类在建和现有的工业 园区。其内容涵盖工业园区在规划和设计、建设、 运营、营销和引资、风险管理、废物管理以及能源 管理的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指标评价体 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绩效指标,旨在为工 第 18 页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业园区各领域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园区监管部门、 园区开发商、园区管理机构、园区租户、利益相关 方和合作伙伴(比如多边发展机构和金融机构)等 提供指导和参考。 未来,工发组织将持续关注全球发展和工业领域的 新动态和新趋势,结合成员国及合作伙伴的意见和 建议,定期对指南进行评估和更新。同时,工 发组织愿意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园区开展合作,推动 指南在相关国家的落地和实施,为工业园区的可持 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中国工业园区概况 工业园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是中国 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工业 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践载体。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和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建成了数量庞大 的工业园区,对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各类工业园区对工业产出的贡献率超过 50。根据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 年版),中国 目前有 2543 家开发区,占全球经济特区(园区)总 量的一半左右。中国工业园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污染物和温 室气体排放、资源能源消耗等挑战。近 20 年来,为 应对以上挑战,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 展理念在工业园区发展领域的实践,不断探索新型 园区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3.1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开启。次年,中 国第一个工业园区深圳蛇口工业区得到批准并 破土动工。我国“工业园区”的概念逐渐形成并不 断完善。蛇口之后的 40 多年时间内,中国工业园区 实现了迅猛发展,其走过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 4 个阶段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1)这一阶段以蛇口 工业区的建立为起始,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处于生 产力落后、百废待兴的状态,在全球产业分工趋势 出现的背景下,我国在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 以“三来一补” 1 的形式承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日本和韩国的外来加工业务。中国工业园区以制造 业基地的角色开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成长与快速建设阶段(1992-2002)这一阶段以 1992 年初邓小平南巡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 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全国各地市、各县区兴起了“开 发区热”的浪潮,工业园区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成 长与快速推进的阶段。张江高科、苏州工业园等第 二代工业园区也在此阶段成立,并逐渐成为中国最 为重要的工业聚集区。 1 注“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概述 第 19 页 调整发展阶段(2003-2015)在此阶段,一方面 我国加入 WTO 带来的国际贸易需求为诸多工业园区 的发展注入巨大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上一阶段“开 发区热”背景下的一些不合理规划、盲目开发、地 方政府间产生恶性招商竞争等现象也导致中央和地 方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和资源浪费,2003 年国家针 对工业园区的整顿、调整行动也随之启动。 转型升级阶段(2016-至今)此阶段基本与 “十三五”重合。在此阶段,中国的发展关键词是 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战略性新 兴产业等。过去强调 GDP 增速的发展理念被“高质 量发展”、“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替代。工 业园区在此背景下也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向多功能综合 性产业区发展。由此进入了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阶 段 2 。 1.3.2 中国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中国工业园区数量庞大、类型众多。根据中国开 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中国目前有 2543 家开发区,占全球经济特区(园区)总量的一 半左右。其中,国家级开发区 552 家(经济技术开 发区 219 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56 家、海关特 殊监管区域 135 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 19 家、 其他类型开发区23家),省级开发区1991家。2018年, 国家级开发区中以承载工业产业聚集为主要功能, 最能代表中国典型工业园区的 219 个国家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和 169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 21.3 万亿元,占当年全国 GDP 的 23.7。 中国工业园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 均衡、创新能力不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资 源能源消耗等挑战。近 20 年来,为应对以上挑战,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业园 区发展领域的实践,探索新型园区发展模式,陆续 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低碳工业 园区和绿色园区建设等探索,从动静脉产业链构建、 产业共生、清洁生产、基础设施共享、环境管理等 多方面形成了工业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为例,在土地占地面积、水资源消耗量、综合能 源消耗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仅占 全国 0.15%、1.9%、2.2%、0.8%和 0.6%的情况下, 创造了全国 8.7%的地区生产总值和 15.6%的工业增 加值。 2 赵若楠,马中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政策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 [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2)512 第 20 页 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报告 深圳蛇口工业区 深圳蛇口工业区位 于深圳东南部,毗邻香港,占地面积 10.85 平方公里。由招商局创办于 1979 年,既是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 积极探索,也是中国出口加工经济模 式的起步。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 的工业园区,它的创立和发展为深圳 经济特区的创立起了探路者的作用。 1981 年,承担蛇口工业区开发工作的 招商局提出,蛇口工业区“产业结构 以工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市场以外销为主”,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1985 年,蛇口 工业区引进的外资项目就已超过 200 个。生产的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西欧、东南亚等地。蛇口 工业区先后创造过 24 项全国第一,其中包括率先实现超产奖励制、首开全国招聘用人制度先河、 率先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率先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等等。这里还诞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 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脍炙人口的口号,其折射出的“发展就是硬道理”“追求效率” 理念是当时特区突破重重阻力,推动改革创新的集中体现,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坐落于环渤海 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为天津市滨海新 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的一部分,于 1984 年 12 月 6 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中国 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是 中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天津开 发区曾连续 14 年位居国家级经开区 综合考评排名第一,也是全国首个 GDP 突破 3000 亿元的开发区。目前,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 3300 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投资总额超过 150 亿美元。以雀巢、SEW、 诺和诺德等跨国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电子通讯、食品、机械、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人均生产总 值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中国北京大兴亦庄地区,于 1992 年开始建设,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京市 专栏一中国典型工业园区简介 概述 第 21 页 的政府城市规划中指出,要努力承接 首都功能,把亦庄新城建设成为没有 大城市病的低密度绿色城区。目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区企业已超 过2万家,包括奔驰、GE、拜耳、 ABB、京东等 80 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的 120 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近千亿美 元,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 物工程和医药、汽车及交通设备四大 主导产业。此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也是中国“无废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业园区。 漕河泾开发区 上海市唯一同时具 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出口 加工区三重功能的开发区,现规划 面积 14.28 平方公里。历经 33 年发 展,漕河泾开发区形成了以电子信 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 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 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 群框架。对上海创新转型发展起到 了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是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的区 域之一。 1.3.3 中国工业园区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不断探索,中国工业园区的管理 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即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 式以及混合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 管理委员会属政府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