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CAYA气候行动青年联盟.pdf
1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双碳“人才 洞察报告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TALENT INSIGHTS REPORT 气候行动青年联盟 CLIMATE ACTION YOUNG ALLIANCE 2022.07 CO2 C 2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CAYA, 全称 Climate Action Young Alliance, 气候行动青年联盟,是一家专 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行业人才搭建的平台,致力于通过凝聚和赋能可持续人才的 方式,壮大社会各界可持续力量。2019 年,CAYA 由可持续发展领域从业人才共同 创建,关注同行人才走向社会之后的历程,帮助可持续人才实现自我价值。CAYA 专 注于从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两个维度帮助行业内青年人才事业发展,搭建两千余 同行人社群,提供岗位内推、职业咨询、专业培训等优质的资源和服务。2022年7月, CAYA 参与“创绿家计划”,成功获得华北区第一的好成绩。 为了弥补“双碳”人才需求与供给双方的信息差距,CAYA于2021年末发起 了“双碳”人才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项目,旨在通过描绘当前 碳管理市场的现状,发现求职者知识技能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社会现存人才和未来 发展需求的差距。洞察报告不仅可以启发求职者在“双碳”找到适合自己的职 业路径,也能帮助用人单位精准掌握碳中和人才动态,助力碳中和相关方有针对性 的完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洞察报告系列项目为纯志愿行为,团队由 CAYA 职业中心行业调研组策划 并执行,成员背景为在互联网企业、央企、研究智库等单位的碳相关从业者。碳主 题为洞察报告系列首份报告 1 。 更多了解 CAYA 以及 CAYA 团队,欢迎扫描二维码 人才发展洞察报告项目 1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案头研究、问卷调研、大数据分析、人物访谈四种调研方式(详见附录 1 调研方法),尽可 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受调研覆盖范围、自发性回应对样本代表性的影响等客观因素,调研结果存在一 定局限性。 3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感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区域 转型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心、中创碳投为本项目提供的技 术指导,感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 色发展基金会将本项目纳入募资平台, 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 会秘书长蒋南青老师和亚洲开发银行原 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 主任吕学都老师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鸣谢 CAYA 诚挚感谢从项目启动立项到 发布一路提供过各种支持的“咖友”们, 包括智涵祯(现就职于互联网企业,担 任碳中和、ESG管理工作)、方瑞新(现 就职于咨询机构,任高级分析师)、李 墨宇(现就职某国家级智库,担任助理 研究员)、李源君(现就职于国企人力 资源部门,担任低碳、能源类相关人才 招聘工作)、赵昕月(现就职于头部快 消企业,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张鼎钦(现 就读格拉斯哥大学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 硕士)几位主创;感谢李瑞阳、张舒漫、 齐赫彬、臧嵩芮、李芷涵、林飞、吕雪纯、 郝沛文、丁婧昕、陈彦菁、董震、李思 晗等伙伴的贡献;感谢清华大学深圳国 际研究生院学生碳中和研究会蔡涵颖、 曲欣玥、倪滨、关辽、董俊杰、庄巩发、 陈思豪、代少义、魏成波、蔡方珩、聂 新宇、胡靖、曹馨元、李晓杰、刘淞月、 胡言午、肖亚男、冯华昊等在读研究生 4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名家推荐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通过大量调研和访谈,描绘了国内双碳人才需求和供给 状况,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双碳人才的建议。报告中的很多观点和见解 有重要参考价值。为 CAYA 点赞 亚 洲 开 发 银 行 原 气 候 变 化 首 席 专 家 、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 吕学都 碳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在国内大学还缺乏系统培养体系的专业,所以如何塑造 碳专业人才是有一定难度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看到碳和政策非常相关,需要学习国际和国家政策;同 时碳又非常定制,需要与各行各业结合,从能源、制造、供应链、消费到废弃,不 是简单地卖个碳。 碳人才的稀缺,实质上是体现了现在社会产业的发展阶段,更多地需要跨行跨 界的协作。碳是一个测量尺度和方式,围绕着它的各个环节,出现开发、核算、标 准和认证、交易、金融等行业,还有减排和碳汇技术以及解决方案。 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碳交易本身的特点,我们还需知道如何去开发碳减排项目。 所以碳人才需要全面有能力,可以是咨询,或许项目或者是企业。真正碳专业领域 的人才是少数的,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需求才是碳人才出现的地方。所以越早介入 这个行业越好,越多地学习越早成才。 现在的碳人才,在未来几十年都会成为热门,“双碳”人才洞察报告是首 个非常全面讲述和分析碳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背景,很高兴看到 CAYA 一群年轻人关 注这一领域,并专注于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得正在寻找机遇的年轻人和用人单位 都能够非常系统性地了解、走进来。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 蒋南青 5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CAYA 报告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碳圈的人才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加强“双碳”领 域专业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 双碳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更多有专业能力、有 Sharp 的执行力、创新力、学习力的人才,共同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碳阻迹创始人 0 0 ABCD34 EF34 22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经历了两个阶段,2011 年 10 月至 2021 年 6 月为地方试点 阶段,2021 年 7 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 2011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同意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3-2014 年间试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碳交易管理办法,规定试点碳市场运行管理机构 、覆盖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等详细信息 2012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 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用于规范和鼓励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经备案的 减排量称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2017 年 3 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暂缓申请 2017 年 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的通知,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总体设计,正式启动,发电行业成为首个 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201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原国家发改委下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划归到生 态环境部 2020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 方案(发电行业)纳入 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 名单,规定了第一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重点单位、配额分配方法等内容 2021 年全国碳市场针对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制度印发了各项规则条理, 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 场 七个试点碳市场稳定运行至今,在运转过程中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对于能源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为建立全国统一的 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共纳入发 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2162 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 45 亿吨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额累 计成交量 1.79 亿吨,累计成交额 76.61 亿元,履约完成率 99.5,为促进企业减排和加快 绿色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 12 生态环境部 . 2022-01.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04/content_5666276.htm 23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从企业层面来看,碳管理为企业碳减排提供方法学,碳中和技术为企业碳减排 提供技术手段,而碳核查则是碳市场平稳运行最终实现企业碳排放交易抵消的保障。 碳交易市场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碳金融是碳交易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方向,是 碳交易的本质要求。碳交易市场在控制排放总量的同时,得以发挥融资功能服务低 碳技术和产业发展。地方试点以配额为标的衍生了各种金融服务功能。排放企业通 过碳金融市场,利用资金推进自身减碳技术的应用,最终通过减排来控制排放总量。 另外,发挥碳金融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上海、广东、北京等利 用碳托管、碳回购等金融手段,鼓励投资机构进入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初步形 成了一定的流动性,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图 5 碳市场交易部分机构梳理 24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碳中和技术 碳中和技术是指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而采取的一 些技术手段。从技术类型来看,可分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三类 13 。碳达峰碳中 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低碳 - 零碳 - 负碳” 技术创新体系,处理好短期现有技术支撑减排和长远技术创新的关系,统筹提出支 撑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 2060 年前实现碳中 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低碳技术,指从源头、过程、末端减少碳排放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工 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为碳中和转型发挥基础作用。工业和交通的绿色低碳 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低碳技术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门。其 中在工业领域,原料和材料的替代、工艺技术创新和碳捕获与利用是当前技术发展 的主要路径。 图 6 低碳技术全景图 13 根据阿里云创新中心低碳科技白皮书整理 25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图 7 零碳技术全景图 零碳技术,指没有碳排放量产生的技术,是碳中和转型的保障技术。零碳技术 的发展主要分为传统能源系统的低碳排放与重构新一代能源体系两个方向。在传统 化石能源系统的低碳排放方面,主要包括催化过程和工艺革命性创新推进碳基能源 高效催化转化,以及新型热力循环与高效热功转换实现清洁燃烧与高效发电。在新 一代能源体系的重构建设方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被广泛认为是引领全球能源 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需要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 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系列关键科学与技术前沿热点问题。 “ “ 26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负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固碳增汇和技术固碳,即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 CCS)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 CCUS)技术,这部分技术重点解决生产活动中 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减排的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保障。该技术还包括二氧化碳地 质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转化燃料化学品、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获(Direct Air Cap - ture,简称 DAC)和生物炭土壤改良等技术;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 土的固碳技术等。 图 8 负碳技术全景图 ““ 27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碳中和 除上述四大业务领域之外,在碳中和与其他领 域的结合中,还有一些跨领域交叉融合的领域,如 碳 传播、碳 培训等,此处统一归类为“碳中和 ”。 碳中和 传播。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 是信息的传递、交流、反馈。目前,各国政府对于 碳中和都有了各自的认识、见解和政策,因此碳传 播主要针对的是向社会和大众传播。同时为应对气 候的不利国际舆论,缩小国际公众的认知差距,取 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理解,提升中国的气候治理话 语权,需要建立战略传播机制。碳达峰、碳中和的 战略传播机制以生态环境部为核心,以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 气象局为依托,协调整合企业界、智库和媒体共同 发声。 碳中和 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影响下, 煤炭、钢铁、石化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受影响较大, 既有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难度大、发展空间受限 等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技术升级、设备 更新、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链整合升级,为传统 产业再现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从产业发展角 度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 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迎来新一波快速发展 机遇,既可以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也会对传统产 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实现新型产业和和 传统产业互济互利、融合发展。 28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洞见 1碳管理呈现复合化、专业化发展 碳管理、碳咨询类工作相对比较综合,工作常会涉及碳排放核算、碳交易和碳 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交叉业务,这类人才既要熟悉控排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能够编制 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设计文件,又要懂得碳资产管理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对碳市场运 行规律和衍生方向有较深入的理解,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短期培训或理论学习很 难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洞见 2三类技术割据,零碳技术引领路径突破 工业、交通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碳中 和技术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门。当前,零碳技术作为抑制排放增长的破局 之道,其发展主要分为传统能源系统的低碳零碳排放与重构新一代能源体系两个方 向。在传统化石能源系统的低碳零碳排放方面,主要包括催化过程、工艺革命性创 新推进碳基能源高效催化转化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及新型热力循环与高 效热功转换实现清洁燃烧与高效发电。在新一代能源体系的重构建设方面,高比例 可再生能源系统被广泛认为是引领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构建高比例可 再生能源系统,需要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系列关键科 学与技术前沿热点问题。 洞见 3碳核算体系迈向“点 - 线 - 面”多层次发展 沿“能源 - 制造 - 服务”的行业延伸自上而下,逐渐构建起门类齐全的核算体系 。由于控排单位的行业限制,具有经济价值的碳核算主要依托电力行业展开,以大 型国有发电和电网企业为核心,依赖燃料热值进行计算。2022 年 3 月,生态环境部 印发关于做好 2022 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 织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在内七个行业的重点企业报送 2021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据此推断,在 2030 年碳达峰前,中国或将形成基于 工业和服务业门类的完整控排体系,其行业覆盖由能源行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 CAYA 洞见 “双碳”大势群雄割据,细分市场各有千秋 29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延伸。 “供应链 碳核算”开拓了实现统一大市场碳决策的可能。基于供应链的碳核 算是近年兴起的热点,也是响应国家关于统一大市场和“强链、补链、延链”顶层 设计的必由之举。在单一企业或产品的核算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碳管理的需 求也不能满足政策合规的要求的情况下,基于供应链(无论是产品端还是企业端)的 碳核算(或称之为“碳足迹”)提供了更多供应链一体化决策的可能。 碳认知的标准化国际化任重道远。碳标识的普及是健全碳核算门类和供应链核算 的外部表现,二者逻辑相符相成。一方面,由于碳核算的门类健全和延伸,碳数据的 积累将呈现指数级增长,碳数据在计量阶段的任务内化和完成后,展示或流通阶段必 将成为下一步重点;另一方面,内在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也必然要求外在范式。 洞见 4CCER 成为开启碳交易市场灵活性的金钥匙 从碳市场发展趋势来看,CCER 交易和配额交易是沿着不同方向演进的。配额交 易占有市场份额的大部分,但综合成本较高,尽管现有机制规定了履约缺口上限,在 市场发展初期免费配额充足,交易量较低,碳市场对于减排成本的调控能力有限。而 CCER 认定及履约清缴尽管至占到整个市场的 5-10,但其价优质高的属性依然受 到市场青睐,其灵活程度和撬动社会资本的能力又不亚于配额交易,因此 CCER 交 易市场重启势在必行。 依据欧盟经验,CCER 将进一步向市场均衡发展,大水电、HFC-23、N2O 及垃 圾焚烧项目产生的抵消很可能受到限制,导致 CCER 价格优势消减,使之与配额价格 保持一致。目前,国内 CCER 减排量以水电和风电项目为主,合计占比 50 左右, 预计受CCER项目收缩认证的影响较大。综合来看,CCER年内重启,免费配额在 上年度基础上收紧的概率较高,碳市场发展速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 CCER 项目认证和 使用情况、配额分配与交易量、碳价三者合力。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和衍生品化将进一 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化,以区块链存证、智能计算和碳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应用也 将进一步加速碳市场发展,并推动各要素、各市场标准化建设。 30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