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与建议-绿金委.pdf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蚂蚁集团研究院 联合发布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与建议 北京达道至简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蚂蚁集团研究院研究总监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蚂蚁集团研究院高级专家北京达道至简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咨询分析师蚂蚁集团研究院高级专家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指导马 骏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振华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主要作者刘嘉龙朴 实张 芳吴雅玲林怡津孙 曦张榉丹 引言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绿色金融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金融监管机构及市场各方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环境效益测算、评价、披露等相关数据准确性、时效性、规范性的要求都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创造出新模式、新应用、新产品,以技术为抓手赋能绿色金融,带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区块链技术是金融科技重要的技术手段。为了发掘、总结与推广区块链技术在推动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识别现存挑战与痛点,本报告以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高效发展为重点展开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区块链技术与绿色金融发展。这一部分通过介绍区块链技术概念、特征,梳理区块链技术的政策要求,总结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及产业规模,并分析绿色金融现有监管政策、市场现状总结绿色金融未来发展趋势,挖掘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针对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这一部分梳理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数据收集难、数据缺少量化工具以及系统方法论、绿色及转型项目评估识别难、风险合规控制难度高、暂未形成系统的信息披露体系五大难点,并基于区块链技术特性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具有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测算方法论、绿色项目数据库、绿色项目存证库以及信息披露平台五大功能的“区块链绿 色金融”服务平台。 第三部分总结分析国内外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的实践案例并总结经验。这一部分分析了绿色债券、绿色贷款、能源交易、环境信息披露等应用场景,以实例证明区块链技术与绿色金融的结合确实能够弥合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碳交易等绿色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信息收集、数据测算、评估认定、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披露不同维度上的问题与难点,并为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启示。第四部分展望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区块链技术具有增强投融资透明度、提升碳交易碳管理效率以及为能源交易奠定可信基础三大发展趋势。课题组以发展趋势为基础针对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四类市场主体提出建议。具体包括1) 监管部门牵头制定区块链支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考虑将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纳入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相关政策。 2) 地方政府协调各方建立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非财务数据信用联盟链;推动建设相关公共信息共享平台;3) 金融机构建立或在原有金融科技战略中重点强调支持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建立绿色金融业务部门与金融科技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区块链获取各个市场主体数据,把握市场动向,创新开发个性化绿色金融产品。4) 科技公司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提供满足监管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围绕转型金融、绿色普惠金融等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研发工作。 目 录 第一章 我国区块链技术与绿色金融发展概述 一、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概述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概述第二章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一、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二、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第三章 全球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案例 一、国际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二、我国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案例第四章 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趋势与建议 一、中国绿色区块链发展趋势二、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建议 1 114191927313931494952 第一章 我国区块链技术与绿色金融发展概述 1 第一章 我国区块链技术与绿色金融发展概述2021 年 5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 2025 年区块链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初具规模。作为新兴数字产业之一,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数字资产交易、绿色金融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章通过概述区块链技术的特征、政策支持及现有产业规模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探索区块链技术赋 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一、 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概述(一)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区块链技术本质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多方维护、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等特点。具体而言,区块链技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 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上链数据不可篡改。依据区块链技术的公开性质及共识算法的区别,可以将其分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见表 1-1)。公有链的分布式账本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参与者可 2 以在无需中心方审批前提下作为节点参与共识和记账过程;私有链一般指参与方节点均隶属于同一机构、按照一定的准入规则参与区块链上交易记账;联盟链介于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作为共识和记账节点的参与方一般仅对联盟成员开放,是一种需要注册许可的区块链。联盟规模可以上至国家之间,下至不同机构企业。 3 表 1-1 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的区别1公有链 私有链 联盟链参与者 任何人 中心指定参与人员 预先设定符合特征要求的成员中心化程度 去中心化 中心化 多中心化共识机制 PoW/PoS/DPoS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典型应用场景 虚拟货币、支付 审计、发行 支付、结算 优点 开放透明,参与者参与成本低、去中心化程度高、链上数据难以被串通篡改。 交易量与速度无限制,数据隐私性高。 可结合场景需求,在交易性能和去中心化程度上进行平衡,在产业中落地能力更强;更易支持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支持共识协议扩展。 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vate chain, public chain and alliance chain Published Jan 6, 2020Updated Apr 29, 2021. https//academy.binance.com/zh/articles/private-public-and-consortium-blockchains-whats-the-difference 4 公有链 私有链 联盟链缺点 交易速度和吞吐量较低。 中心化特性导致难以完全解决信任问题,链上交易的共识和记账过程非公开透明,上链数据可能不真实或者被篡改。 受信任程度不如公有链;在参与共识和记账节点有限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合谋篡改交易的情况。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5 区块链技术基于分布形式、点对点传输技术以及密码共享数据网络等底层应用逻辑,使其在应用领域具有鲜明特征,具体如下1.消除中间方,降低交易成本区块链技术具有消除介质的特点。首先,消除介质即没有核心系统,意味着所有操作部署在分布式账本上,而不在中心化机构的服务器上,节点间直接信息交互,任一节点损坏(或管制)都不会影响全网运行。其次,区块链技术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业务连续性的同时避免“中心化机构”因失误造 成的服务器宕机、被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最后,通过取消中间人或记录保存和交易核对的管理工作,可以从现有流程中消除一定成本,可以为区块链服务提供商创造新的收入来改变价值流。2.数据安全可靠,篡改成本高区块链技术具备不可篡改或篡改成本极高的特性。首先,区块链技术采用密码学原理,结合区块交易信息摘要验证的链式区块结构使得在链上交易篡改可以被快速识别与验证。其次,区块链系统的信息一旦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后, 就会得到永久存储,除非掌握整个系统 51的节点,外部才有篡改区块链信息的可能。最后,由于整个区块链节点众多,大部分节点之间联动性极高,一经修改,整条链都会变化。因此,这一特征促使区块链技术成为数据和信息计量的最佳载体之一。 6 3.公开透明,提高工作效率区块链系统在数据访问上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数据对全网节点是透明的。一方面,所有参与方在一个账本上共享所有账目信息;另一方面,账本上多种信息和多种事务能够实现同时共享。对比传统账本是由不同机构分开记录的,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上资金流向、物流走向、设备运行的数据,都可以在一个账本上被共享。基于这一特性,区块链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资金及物流进行动态监管, 保证每一笔交易都会被记录,使得交易过程更加透明,从而有效降低信用证和相关单据的发放和追踪,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合规性。4. 可溯源,具有数据库特征区块链上的信息依据时间顺序环环相扣,这就使得区块链具有可追溯性。依托区块链从源头开始对全链条进行实时跟踪,能够确保数据可视、可信、可证明。以农产品管理为例,生产运营过程当中的每一环(种植、生产、运输、销售、监管等)所有信息均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一旦发生任何问题,均可追溯进行检测, 确保产品安全可靠。(二)区块链技术的政策支持概述2021 年 3 月,区块链技术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7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对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区块链政策环境积极向好,区块链政策发布数量井喷式增长,由 2016 年的 12 部上升至 2021 年 1101 部3。中央和地方与区块链相关的扶持政策遍地开花。国家层面,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均在政策当中提出大力支持区块链发展(见表 1-2)。 2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3 前瞻研究院.2022 年中国及 31 省市区块链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20114-bfc1de32.html 8 表 1-2 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区块链技术相关政策发布机构 政策名称 发布时间 相关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3/13 推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区块链技术创新,以联盟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方案,完善监管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2021/1/31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 见 2021/4/26 建立生态产品追溯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流通全过程监督体系,推进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产品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 2021/7/6 丰富证券执法手段,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证券期货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监管执法新模式。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 2021/7/15 构建贸易金融区块链标准体系,开展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在总结评估相关试点经验基础上,适时研究在浦东依法依规开设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份份额转让平台,推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权份额二级市场发展。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2021/10/10 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强化标准在计量量子化、检验检测智 9 发布机构 政策名称 发布时间 相关内容能化、认证市场化、认可全球化中的作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完善质量治理,促进质量提升。强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全链条技术方案提供,运用标准化手段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与产业价值链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 会办公室 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1/5/27 明确到 2025 年,区块链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初具规模。区块链应用渗透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在产品溯源、数据流通、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形成场景化示范应用。商务部 关于加强“十四五”时期商务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知道意见 2021/8/17 加强商务领域数字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全流程管理标准,推动块链等新技术标准化应用。国 家 能 源局、科学技术部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2021/11/29 一是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储能多元市场化交易平台,推广基于区块链共享储能应用技术;二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开展能源领域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三是开展跨域多链融合与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构建具备自治管理能力的能源电力区块链平台;四是开展区块链在分布式能源交易、可再生能源消纳、能源金融、需求侧响应、 安全生产、电力调度、电力市场等场景的应用示范。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政府发布政策整理 10 地方层面,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央扶持,鼓励区块链相关产业的发展,众多省份将区块链技术发展写进“十四五规划”(见表 1-3)。 表 1-3 2021 年将区块链技术写入“十四五规划”的省市省市 规划内容北京 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做优区块链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者四个“北京服务”创建链接产业。山东 依托济南、青岛、烟台等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平台建设、数据服务等重要环节,引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深入开展“链”行动,在产品溯源、政务民生、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上海 推动专业服务业进一步向新经济、新业态延伸拓展,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领域积极构建良好生态、赋能新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浙江 发布了全国首份以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十四五”升级专项规划,规划提到 2025 年,将我省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区块链技术创新高地、应用高地、人才高地,基本形成技术、应用、标准完备的区块链产业生态,成为国内区块链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典范。江苏 促进区块链应用创新。依托省内区块链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打造安全可靠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推动基于云计算的 BaaS 公共服务平台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城市级政务区块链网络,打造城市区块链大数据共享、协同、管控平台。建设省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以链治链”构建区块链安全检测管理体系,提高链上信息审查检测,应急响应和研判处置能力,实现全省“一链统管”。广东 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湾区绿色化工数字交易园区。探索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深化银税合作、融资对接、知识产权交易会等领域的应用。支持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与制造业、跨境电商等供应链 核心企业合作,共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依法依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地方十四五规划整理 11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及产业规模我国区块链产业蓬勃发展,企业跨领域拓展相关业务。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场景主要有金融服务、政务、产品溯源等领域(见表 1-4)。表 1-4 中国区块链主要应用场景金融 农业 工业 医疗 政府 司法具体业务 数字票据、 跨境支付结算、证券开户、供应链金融 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供应链管理、产品溯源 能源交易、碳交易、能源分布式生产、智能制造、工业产品复原、碳核查、绿电溯源 医疗保险、医疗数据共享、电子病历、药品溯源 政务数据共享、电子发票、精准扶贫 电子证据流转、电子存证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从提供技术服务企业的主体来看,根据中国 A 股区块链上市公司全景报告(2021) 4,在规模分布上,截至 2021 年末,百亿元市值以下的区块链企业数量最多,共计 126 家,占比 59.72;其次为百亿到千亿元市值区间的公司,有66 家,占比 32.70;市值在千亿到万亿元区间的企业 14 家,万亿元市值以上企业仅有 2 家。在业务结构上,在主营业务是区块链的 211 家企业当中,以自主开发区块链业务的企业至少有 97 家,占比约有 45.97;其余均以与其他企 4林泽玲 蒋照生.中国 A 股区块链上市公司全景报告(2021).http//finance.efnchina.com/show-1513-71792-1.html 12 业合作共同研发区块链技术为主。从合作的企业类型看,传统的互联网类科技企业是最受区块链概念股青睐的合作对象。蚂蚁、百度、迅雷、小米、浪潮等互联网企业均与一家或多家上市企业建立了区块链相关的合作关系。在应用场景上,在 211 家企业当中,区块链业务涉及金融、政务、医疗健康等场景的企业最多,分别有 68 家,20 家,16 家。应用主要为存证类,涉及发票、证书、版权保护、司法等领域;溯源类应用与存证类应用有较大差距,主要涉及农业、物流、运输等产业。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融服务的核心功能是验证和转移金融信息和资产,这和区块链的内核相一致。区块链技术适用于金融服务的一些业务应用场景,尤其是不同机构进行数据交互的业务场景。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于跨境清算、数字货币、资产管理、数字交易以及电子合同等金融服务(见表 1-5)。 13 表 1-5 部分中国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机构名称 应用领域 具体场景中国工商银行 仓储管理、贸易融资、资金管理 基于 Hyperleder 开源代码自主推出了金融级安全的区块链平台,并落地于仓储管理业务;推出中欧 e 单通跨境区块链平台;拆迁资金管理区块链平台。中国农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应用区块链与供应商金融,推出金融数字积分系统,开发区块链积分体系。中国银行 电子钱包、秒贷、反欺 诈 上线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BOCwallet);推出全流程线上秒贷的“中银 E 贷”;推出基于全球资本市场的智能投顾“中银慧投”。中国建设银行 住房租赁、贸易金融 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雄安新区租赁住房平台;积极探索“区块链贸易金融”技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资产托管 与 IBM(中国)联合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该系统是以区块链的共享账本、智能合约、隐私保护、共识机制为基础,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安全校验、托管资产使用情况监督等功能,缩短托管原有业务流程 60-80,确保信用交换更高效。资料来源课题组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4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概述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国探索形成了以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框架、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服务体系、国际合作为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从政策机制来看,呈现激励与约束并举局面给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从市场来看,截至 2021 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 15.9 万亿元,同比增长 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 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 6000 亿元,同比增长 180,余额达 1.1 万亿元 5。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三十年我国绿色投资额将占社会总投资额的四分之一以上6,发展潜力巨大。(一)绿色金融政策概述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保障逐步健全。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 意见(银发〔2016〕228 号)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发布。此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成体系推进,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 5 人民日报.我国绿色贷款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http//www.gov.cn/xinwen/2022-03/08/content_5677832.htm6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 15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核心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得到完善。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分别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两个文件构成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贷款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 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监管机构积极探索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于 2021 年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为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在 2021 年 5 月,中 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明确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正式纳入银行业的业绩考核范围,其评价结果将影响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和货币政策工具与审慎管理工具的使用。2022 年 1月,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督管理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金融标准化“十 16 四五”发展规划(银发〔2022〕18 号)提出要求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环境信息披露和相关监管标准,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2022 年 3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题为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报告,提出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多样化金融工具,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各地政府推进绿色金融的具体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自 2017 年 6 月以来,国 务院先后在全国七省(区、市)十地(浙江湖州和衢州,江西赣江新区,广东广州花都区,贵州贵安新区,新疆昌吉、哈密和克拉玛依,甘肃兰州新区、重庆市)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自下而上”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全国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加强政策制定,完善标准,强化激励,推广经验,进一步推动试验区体制机制建设和政策落地落实。例如,浙江省湖州市于 2021 年发布国内首部地市级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并于 2022 年 2 月发布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该文 件是国内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截至 2021 年末,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构建了涵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个人六大领域的碳账户体系,绿色金融创新在地方得到进一步开拓。 17 (二)绿色金融市场概述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报告测算在碳中和背景下,2021 年-2050 年,我国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将达 487 万亿元,将大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 25。在市场需求驱动下,绿色市场主体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工具和业务模式,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多元化发展。绿色贷款层面,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末,全国绿色贷款 余额达 15.9 万亿元,较 2020 年增加了 4.0 万亿元,同比增长 33.057。绿色贷款环境效益逐步显现,在 2021 年绿色贷款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 7.3 和 3.36 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 67。绿色债券层面,2021 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体量迅速扩张,绿色债券创新品种不断丰富。截至 2021 年末,中国境内新增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不含绿色地方政府债券)约 6072.42 亿元,占全国债券发行规模的 0.98;发行数量为 484 只,占全国债券发行数量的 0.90,另外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 18605.76 亿元,发行数量为 561 只8。绿色保险层面,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 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7 2021 年中国绿色贷款情况分析绿色贷款余额达 15.9 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余额占 46.54.产业信息网.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202/996729.html 8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 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 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4673.htm 18 报告显示,2018 至 2020 年,用于绿色投资的金额从 2018 年的 3954 亿元增加至 2020 年的 5615 亿元。保险业在服务能源结构调整、护航绿色交通发展、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 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持续为绿色产业发展健康发展保驾护航9。绿色基金层面,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末,市场共有 79 只绿色主题公募基金,规模 1683.47 亿元。其中,社会责任投资基金 6 只,管理规模 106.14 亿元;ESG 投资基金 6 只,管理规模 35.59 亿元; 以生态、低碳、环保、绿色、环境治理、新能源、美丽中国为投资方向的基金67 只,管理规模 1541.74 亿元。此外,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用水权交易持续稳定发展;绿色信托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环境效益也进一步显现,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20-2021),仅 2020 年,绿色信托存续资产规模为 3592.82 亿元,同比增长 7.1%,新增资产规模为1199.93 亿元;存续项目数量为 888 个,同比增长 6.73%,新增项目数量 360 个。 9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20 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01https//www.iachina.cn/art/2022/1/14/art_22_105742.html 第二章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区块链技术的支持 19 第二章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区块链技术的支持“3060”目标提出以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进程加速,绿色金融以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和根本遵循,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但我国绿色金融在监管政策、货币工具、绿色产品落地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和难点。在信息收集上,金融机构前端绿色数据获取难,绿色资产底层数据的单一、维度少、质量与更新频率低、可溯源性及真实性差。在数据测算上,存在数据有效性有待核查、无法精准计算等难点;在项目认定上,存在项目认定难、 自然资本价值难以衡量等问题;在风险管理上,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资产环境风险存在追踪和预警难;在信息披露上,各类市场主体存在环境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披露内容认证与互信难度高等问题。本章从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货币工具等落地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出发,结合区块链的技术特征,提出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一、 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信息搜集冗余,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在绿色金融货币工具的使用以及绿色金融业务实践中都存在信息收集难的问题。在系列政策文件中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在发放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是均提出了系列要求。例如,2018 年 3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 20 人民银行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18〕10 号),从用途、行业、质量维度分别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和存在环境、安全等重大风险企业贷款进行统计,要求全国 24 家主要银行每季度报送一次。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需要逐个校验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授信申请资料、经营情况资料以及银行要求的其他资料。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实时性差、审核速度慢、精准度低等问题。此外,对于假冒、伪造的信息,工作人员无法凭借肉眼和经验做出有效分辨。 绿色项目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参与主体存在数据壁垒。从绿色贷款来看,市场主体对绿色金融认知不深,日常经营对相关数据的收集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其次,绿色项目需要的信审数据资料相对传统的金融产品更加的复杂。然而,各地方发改委、人民银行、电力局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政银企联动存在差异性及滞后性,导致信息收集成本高,时效长。从绿色债券来看,2022 年 7 月,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从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遴选、募集资金管理和存续期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要素对绿色债券发行人和相关机构提 出了基本要求。在现行绿色债券的发行全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核查,已获取信息的机构没有动力将信息共享,导致其他机构不得不独立对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极大地增加了重复工作量,延缓了绿色债券发行的进程。此外,根据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 21 版)涉及六大领域,其中每一项都有特定的国家标准需要匹配,核查范围大,核查人员欠缺专业知识导致核查的准确性难以衡量。(二)数据测算缺乏系统方法论和量化工具数据有效性准确性是正确核算减排效益的基础。根据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金融机构需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金融 机构在向人民银行申请,需要根据上述资料,自行计算项目的碳减排量。但在测算过程中,一是由于企业填报数据公信力不足,数据管理覆盖从数据产生到数据整合、加工、使用,统计环节众多,企业难以自证其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有效性;二是由于金融机构在计算碳减排量上存在工作繁杂且数据源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导致数据统计有效性有待讨论。缺乏测算方法论及量化工具。2016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时间不 长还未形成体系化、智能化、自动化的量化工具;2022 年 2 月,二十国集团(G20)会议指出,可持续金融对实现绿色、韧性、包容的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各方将推进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发展转型金融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转型金融在我国的进程刚刚起步,社会各界都在对转型金融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对于 22 转型金融来说,转型初期,金融机构缺乏系统的操作方法指引以及科学的量化工具来帮助其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相关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对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的标准难以界定,导致相关转型金融的业务无法高效开展。此外,根据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博士提出对转型金融的界定原则,在“双碳”目标下,转型活动要有明确减碳效果、转型活动主体须设定减碳的量化目标和时间表以及较为复杂的转型活动(如无法通过转型目录和目录中明确的量化指标直接识别的转型活动)、需要得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转型”认证等,由 于缺乏指引和工具,在现行情况下准确量化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转型具体贡献具有一定难度。(三)绿色及转型项目评估识别难金融机构准确识别绿色项目的能力有待加强。对于绿色金融来说,一方面,金融机构员工由于对绿色而金融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其缺乏在项目识别上的专业把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提倡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引导不同类型金 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竞争有序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市场瞬息万变,政策不断更迭,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较难精准把握市场动向。对于转型金融来说,较难兼顾国家、地方、行业产业政策以及实际情况识别转型项目。确保政策一致性的基础上实现实时更新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行业 23 状况也不尽相同,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全面的政策更新状况以及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都较难有精准的把控,有可能因为主观意识偏差,造成对转型项目识别、认定难。绿色项目识别公平性有待讨论。中国法人单位数量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 2021数据显示,中国法人单位数总计接近三亿,针对如此庞大的规模,主管部门较难准确掌握不同行业动态变化以及低碳转型技术的实时更新,导致金融机构在根据人民银行七部委发行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以及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进行校对核实时,新技术不在名单内的相关机构无法申请贷款优惠或是发行绿色债券。(四)风险合规控制难度大不同的绿色项目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疏漏。2022 年 6 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机构应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客户评级、 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险机构应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承保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客户风险情况,实行差别费率。对于绿色贷款来说,能够实现对规上企业风险的有效把控,但对于绿色普惠主体来说,他们的覆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