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贝恩公司&中经传媒智库.pdf
1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中经传媒智库系列白皮书 中经传媒智库 贝恩公司 中国经营报商学院 2022 白皮书 CBJ THINK TANK 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 发现“双碳”目标新路径 前瞻、实战、价值 2 3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卷首语 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向世界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自此,中国进入“双碳”时代。到 2022 年 9 月,中国“双碳” 目标提出已满两年 , 在这两年来,我们处在由“双碳”目标带来的全新加速变革时代,它关乎整个 社会的经济运行,关乎人类的未来。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 特别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不仅意味着融入国家发 展大局,也是企业自身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迎风启航的重要方向。 针对“双碳”目标制定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规划,企业需要具备系统性、攻守有道的战略思 维。为此,中经传媒智库、中国经营报商学院杂志于2021年联合咨询机构贝恩公司推出企 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并建立由碳中和愿景与计划、减碳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 四大维度构成的评价体系。 2022年,中经传媒智库、贝恩公司、中国经营报商学院杂志再度携手,共同发布2022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本次白皮书中,我们面向科技 互联网、交通、新能源、传统能源、地产、金融、快消品、餐饮零售八大行业的头部企业展开调研, 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的“双碳”表现,分析了不同行业的细分特征,期待助力企业规划优碳解决方案, 构建长期的“双碳”竞争优势,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双碳”转型,进而创新社 会治理,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路径做出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在实现 “双碳”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前途光明,事业伟大,希望中国企业共同把握新时代新机 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4 目录 CONTENTS 2022 年 企业“双碳”竞争力表现趋势良好 2022 年企业减碳节能的四重挑战 标杆初现,揭示八大行业减碳方案 “矛”与“盾” 的“双碳”思维模式 方兴未艾,“双碳”未来展望 “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我们获得哪些新思考 华鑫信托绿色金融业务将成为重要的业务创新点 上海信托设立慈善信托,助力新能源行业专业人才培养 中建投信托创新多项绿色信托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互联网行业跨界“减碳”的新机遇 能源革命清洁能源冲向“C 位” 银行业如何把握 487 万亿绿色投资需求 化妆品行业打造可持续供应链的实践挑战 乳制品行业发现一杯牛奶的碳足迹 无纸化、节能照明,绿色办公怎么玩 “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您看到了哪些变化 趋势概览 数据解读 实战案例 未来展望 卷首语 核心发现 03 05 10 20 26 11 14 15 21 08 24 27 29 31 33 36 39 44 49 53 56 07 研究方法 关于我们 专家鸣谢 版权声明 60 61 62 63 5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ww 核心发现 1 全球“双碳”变革方兴未艾,短期波折不改中长期坚定趋势 从全球来看,尽管短期“双碳”目标在欧洲遇到一定的波折,但我们认为长期驱动力因素仍未改变, 全球“双碳”趋势仍然非常清晰和坚定,“双碳”进程将持之以恒。 乌克兰局势大幅加速了欧盟新能源的建设和投入。同时,环保意识也已逐步深入人心,65 的全球消 费者表示担心全球气候变化。总体而言,外围环境波动对欧洲能源结构带来短暂影响,但长期而言将加快 可再生能源发展。就中国而言,短期因素没有影响国家推动“双碳”的进程。“双碳”不仅意味着环境友 好,“双碳经济”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独特的竞争力,中国的新能源 500 强企业数量荣居全球榜首,占比超 过 40。2022 年以来,中央进一步出台明确政策指引和支持,为“双碳经济”发展打下稳固基础。中国 企业应通过减碳战略战术的结合“乘风而上”。 2 “双碳”规则愈发明晰,宏观层面“格局渐成” 2022 年是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的第二年。宏观层面,中国“双碳”实现良好开局,呈现出“格 局渐成”的良好势头。 过去一年,“双碳”规则愈发明晰,为中长期发展方向定调。全球范围内,欧盟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碳市场, 其碳关税步步逼近,将于 2023 年开始要求相关企业做出披露,2026 年开始碳关税或将正式落地,因此预 计将于 45 年后对中国企业带来成本影响。虽然短期欧盟受到乌克兰局势波折影响,但长期政策和消费者 的驱动因素并未改变,甚至有望加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于 2022 年 4 月提出加 快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定下 2025 年完善统一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路线图,为未来 诸如碳税等政策出台搭建基础。在政策推进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双碳”生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给企业“双 碳”工作发展奠定良好契机。 6 3 “双碳”竞争力指数趋势良好,但减碳成果有待夯实 被调研的中国企业在“双碳”竞争力指数方面整体优于2021年,竞争力指数相较去年提升6个点, 达到 106。特别是在愿景与治理架构方面,被调研企业有明显进步,但是减碳行动与成果仍显不足,社会 影响力方面则保持与 2021 年持平。 在减碳愿景和治理架构方面,75 的被调研企业已就“双碳”订立明确目标,70 的企业建立了“碳 中和”的相关组织,相较 2021 年的 35 有了长足进步,为迎接“双碳”规则具体化奠定了基础。 在减碳表现方面,被调研的企业仍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约 45 的企业统计范围 1(公司直接产生的 温室气体排放)和范围 2(公司购买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统计范围 3(前两者以外公司产生的 所有排放,包括上游与产品供应链相关的其他间接排放,以及下游产品和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排放)的 企业占比更低,仅为 20。同时,在减碳成果方面,仅有 27 的企业在范围 1/2 成功减碳,14 的企业 在范围 3 成功减碳,整体表现长期仍有成长空间。 4 行业间政策驱动特点明显,同行业内企业表现差距显著 研究显示,以科技互联网行业为首等监管压力较大的行业,在2022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排名中位 居前列,与2021年相似。此外,自身业务与碳排放高度相关的行业,比如交通业,推动新能源车和协同 上游供应商减碳等举措紧随其后,而其他行业的企业则多数以自愿减排为主。在行业内,我们也观察到企 业与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百胜中国 2021 年向联合国下属组织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提交了供其审核的减碳目标与承诺,并建立专人负责推进减碳工作,在 供应链减碳方面已经开始行动,进度明显领先于本行业的其他企业,形成“双碳”先发优势。 5 企业需要树立“防御之盾”和“进攻之矛”攻守有道的思维模式 2022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值得其他企业进一步思考、借鉴的行动与方法,可谓是“标杆初现”。 我们认为,企业应当树立“防御之盾”和“进攻之矛”,建立攻守有道的“双碳”思维模式,进行“双碳” 战略的整理规划。 “防御之盾”是企业的基本功。落实减碳的出发点,包括优碳运营中的节能增效、绿电使用、碳抵消, 以及供应商协同减排中的碳排核查、减碳赋能、优碳采购,其核心是对减碳成本曲线有清晰的量化梳理及 认知,与加强相对应的供应商减碳的管理能力,将减碳加入供应商的评估体系中。 “双碳”工作与其他业务的深度结合可以为企业铸造“进攻之矛”。低碳产品商机的挖掘,品牌的低 碳内涵沟通,整体供应链的低碳重塑,业务与资产组合的低碳优化,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够塑造公司 差异化、难以复制的“双碳”核心竞争力。 7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1 趋势概览 “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 我们获得哪些新思考 8 “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我们获得哪些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动绿 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 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 低碳发展。 中国碳减排乘势而上 2022年是中国全面开展“双碳”相关工 作的第二年,也是贯彻落实“十四五”各项节 能减排工作部署的关键之年。围绕“双碳”目 标,一系列国际、国内政策和规定相继出台, 为中国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提供借鉴。 在全球范围内,欧盟是全球最主要的碳市 场,2021年欧盟碳市场碳交易额达6830亿 欧元,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90。欧盟碳关 税预计于 2023 年 1 月开始第一批试点,这将 对中国出口的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 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品类产生一定影响。 2026年或将实际落地,覆盖企业需每年披露 货物总数、相对应的碳足迹以及在本国已支付 的碳价格,并且要购买与碳足迹数量相匹配的 欧盟碳边境证(CBAM certificates)。 乌克兰局势使欧洲短期只能因时制宜,放 宽能源政策使用火电满足迫切需求,但长期也 恰恰使得各国更加重视能源独立性,且消费者 已经形成环保意识,能源转型或将在中长期提 速。随着欧盟碳关税的步步逼近,落实时间表 明确,预计将于45年后对中国企业带来成 本影响。以钢铁和铝为例,预计碳关税将为中 国出口增加 6.8 的成本,影响不容小觑。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 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 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提出, 2023年初步建成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 体系,包括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健全重点 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编制机制。2025年,该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数据质量会全面提高。 驱动力是什么 “双碳”目标提出后,各个行业和相关企 业积极响应,比如不少企业推出明确的“双碳” 目标实现时间表,制定特定时间内的碳减排目 标和减碳举措。不过,促使大家主动拥抱变化 的驱动力不完全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合法合规动力,最显著的体现在 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里。因为属于重点碳排 放企业,所以它们需要参与碳排放交易,比如 中国已将电力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的覆盖范围,未来将进一步纳入石化、化工、 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排放行业, 若要出口到欧盟国家,还要缴纳碳关税,特别 是现在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波及范围正 逐步扩大,因此,需要参与到碳排放交易或缴 纳碳税的行业、企业特别关注相关工作。 第二种是彰显社会责任的动力。该动力往往 体现在非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龙头企业身上。 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强的合规紧迫性,但作为行业 的领先者,它们较为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 9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主动承诺减碳目标或加入碳承诺机构来彰显企 业的社会责任,塑造更积极健康的企业形象。 第三种是发现商机和挖掘价值的动力。拥 有该动力的行业、企业能从节能降碳的社会发 展目标中发现商机,它们可以将减碳要求与自 身的主业进行结合,从而为市场提供相关产品 和服务,如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运用技术优势 为需要进行碳减排的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还有 一些公司在寻求价值挖掘,如从事生物柴油或 氢能源开发的企业。 总的来看,“双碳”目标对高耗能、高碳 排放行业和企业而言形成了一定的政策性要求, 要求企业将减碳纳入日常生产经营过程的规划 中去。对非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和相关企业 来说,它们也会承接来自政府、资本方的期待, 积极主动参与减碳。这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的体现,也是跟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方式, 有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反馈。 公司治理为什么重要 制定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和推进 计划以后,就要思考如何保证落地。 通常来说,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维度一是 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实际工作中很多内容 是在业务部门里展开,不能只靠一个ESG部 门去做,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比 如可以考虑在董事会层面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 会,在高管层面成立可持续发展执行委员会, 在基层工作层面成立具体的工作小组。 二是保障机制。针对碳减排相关工作,企业 要建立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有考核有激励才 能让员工有动力去做这件事;要明确管理流程, 建立一套有序的汇报监督体系;要注重培养人 才,因为减碳需要建立一些能力,比如数字化 核查,而这些能力需要专门人才去打造;最后 就是要将减碳、ESG等相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ESG投资该如何把握 对于企业而言,在实施碳减排的过程中一 定都会问一个问题,减碳究竟经不经济这可 以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不同的减碳举措效 果不同,有的帮助省钱,有的需要投钱,有 的算下来不盈不亏,这就要求企业要从战略目 标、市场需求等维度综合考量,寻求能帮助自 身实现成本节约的减碳举措;其次,企业可在 环保领域寻求价值创造,吸引一些愿意为此买 单的消费者;再次,通过谋求节能环保,可以 获得来自员工、政府、公众、资本方的认同, 带来无形的社会价值和资本市场上企业估值的 提升。从这些角度看,对ESG的投入和企业 的成功是可以做到相辅相成的。 进一步来说,从全球范围来看,重视 ESG 已经成为大趋势。一方面,包括政府、消费者 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方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 越高,大家都意识到ESG是全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从较长周期数据统计来看, 重视ESG的企业在估值、存活时间等方面表 现更好。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 也有披露ESG报告的要求,因此ESG将是 一个明确的大趋势,也将释放不少投资机会。 目前来看,比较热门的ESG领域投资主题 有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智能城市和智慧出行、 循环经济(包括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比如纸和 可再生纤维等)、企业ESG服务(即帮助追踪 ESG状态、进行ESG评级等)、可持续和健 康食品、公平包容的社区服务(包括致力于教育 公平、社区采购联动、社区法律援助)等板块。 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归根到底,ESG表 现的是一个企业的可持续状态,是观察其稳健 程度的“显微镜”,因此,在参与ESG领域 投资的过程中,不能抱着急功近利、渴望快速 变现的心态,应该秉持长期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思路去做。 10 2 数据解读 2022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表现趋势良好 2022 年企业减碳节能的四重挑战 标杆初现,揭示八大行业减碳方案 11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均已开始明确减 碳目标,并逐步规划未来510年的减碳计划(见图1)。企 业普遍认同设立明确的减碳目标和愿景,是推动实现“双碳” 目标的重要条件 相较2021年,设置了清晰碳减排目标的企 业比重从51上升至75。 2020 年以来,中国的科技互联网企业紧跟全球趋势,陆续 发布“碳中和”目标与路线图,例如腾讯提出“碳减排和绿 色电力优先、抵消为辅”的原则,明确定下加快实现自身运营“碳 中和”为行动的首要目标。 2022年企业“双碳”竞争力表现趋势良好 相比2021年的调研结果,2022年企业整体“双碳”竞争力有所提升,竞争力指数相比2021年提升了约6, 各行业持续加大对于“双碳”的关注,总体趋势良好。企业的“双碳”愿景与治理架构进步明显,“双碳”披露从 无到有,但减碳成果有待落地夯实,挑战仍存。 根据联合国下属组织 SBT(Science Based Targets,科学碳 目标)官方网站数据(见图2),承诺SBT的中国企业数量稳步上升, 截至2022年9月,新增49家中国企业,高于2021年的35家。例如 百胜中国2021年提交了SBT减碳目标与承诺,系统梳理并确立了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基于“科学碳目标倡议”建议的方法和要求, 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及路线图。 整体上,尽管国际上成批企业承诺SBT出现在2017年,中国 企业的目标制定起步晚了约3年,但目前已有90多家中国公司承 诺SBT,这些公司来自20多个不同的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器械、 家用/个人消费品、软件行业,占总比约45,彰显出广大企业积 极减碳的决心。 承诺SBT的中国企业新增数量(2020~2022年) 图 2 20202022 年承诺 SBT 的中国企业新增数量。 (数据来源自 SBT 官网) 0 10 20 30 40 50 11 35 49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75 49 家 0 20 40 60 80 100 否,目前尚未设置 清晰目标 (25) 是,在未来510年 有清晰减排目标 (75) 问题你所在的企业是否设立“碳中和”目标、碳减排目标 2021年 2022年 图1减碳愿景方面,大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均已根据核心考量, 明确减碳目标,并开始逐步设定未来 510 年的减碳计划。 (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 (49) (51) 1 2 科学碳目标 “碳中和”目标与计划 12 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构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当前,可持续发展部门和相关岗位已经成为被 调研企业的“标配”,并设立减碳相关标准 KPI、定期追踪,企业内减碳意识具体化(见图 3)。 具体来看,具备“碳中和”部门、委员会或相关岗位的企业比例在过去一年有大幅上升, 约70的被调研 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碳中和”相关岗位,该比例较2021年几乎翻倍。 在企业内部,约60的被调研企业已设立“碳中和”标准KPI,进一步看,其中有41的企业会与高层定 期沟通汇报,另有接近 20 的企业不定期进行沟通汇报。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观察到2022年许多被调研企业纷纷把减碳相关目标融入绩效目标,是具体化企业内减 碳意识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员工个人目标与业务目标两方面。员工个人目标方面,我们了解到,有科技互联网 企业在积极推动数据中心减排低碳化和零碳化的同时,把公益时长列入员工量化要求,要求1年间至少完成一定 时长的公益工作,包括实际减碳行动,在日常办公中形成低碳意识。业务目标方面,中国银行则将国家“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融入其发展规划,并把绿色金融的战略目标通过KPI分解到相关条线和境内外分行,涉及业务量化 增长目标、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工作机制、人员配置、研究成果等多方面。 0 20 40 60 80 100 有(35) 有(68) 无(65) 69 87 无(32) 2021年 2022年 0 20 40 60 80 100 (19) (30) (51) 未设立 明确 KPI (41) 设立标准 KPI 不定期 沟通汇报(18) 设立标准 KPI 并定期沟通汇报 (41) 2021年 2022年 问题你所在的企业是否设立“碳中和”部门、委员会或相关岗位 问题你所在的企业是否设立“碳中和”标准KPI,并与高 层定期沟通汇报和管理 图 3 公司治理方面,可持续发展部门和相关岗位已经成为被调研企业的“标配”,并设立减碳相关标准 KPI、定期追踪,企业内减碳意识具体化。 (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企业进行“碳中和”信息披露基本以自愿为主。近几年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监 管机构逐步开始要求企业对其相关的“碳中和”信息进行披露,以缩小监管市场、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差。 然而,就目前现状来看, 2022年中国企业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的表现与2021年基本持平,被调研企业已开始关 约 703 公司治理 持平4 社会影响力 13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图4 社会影响力方面,被调研企业已初步形成合作和对外沟通体系,定期主动申报、对外沟通成为主流举措,完善披露和提升受众关注为未来重点。 (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 相较愿景计划、治理架构的快速提升,本次调研结果也反映出在具体减碳方面,企业整体仍存在提升空间。 尽管部分企业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行动与成果,但整体上短板仍存,长期成长空间可期(见图 5)。 从碳盘查的准备工作来看,虽然大部分的企业已形成愿景,但仍有多数还未开展统计。 有55的被调研企 业没有统计过去一年范围1/2的减排成果,以及73的被调研企业未能统计范围3的减排成果。 仅有以科技互 联网行业为主的20的企业统计了自身范围3的碳排放,延续了2021年的趋势,即企业在强监管政策的促使 下积极转型。 而就具体减碳成果而言,在范围1/2减排方面,有约20的被调研企业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有13的企 业排放密度下降比例相对上一年减少超过5。在范围3减排方面,有13的被调研企业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仅有7的企业范围3的排放密度相对上一年减少超过5。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的实践与愿景依然存在一定的 差距,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合鸿沟。 注合作和对外沟通体系,定期主动申报,对外沟通成为主流举措,但企业有关减碳的披露以有否关注为主,具体 碳减排数据、减排成果方面的披露仍然不足(见图4)。 超过90的被调研企业已在官方渠道设立专栏,定期更新“碳中和”的动态。其中,高达72的企业每年 定期在官方渠道发布“碳中和”报道,另有 16 的企业会每季度更新“碳中和”报道。此外,超过 80 的被调 研企业会定期报道“碳中和”资讯,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 然而,相较于“碳中和”愿景和计划以及公司治理,我们认为,当前整体披露仍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多家 被调研企业于2022年在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首次增加了“零碳未来报告”,对外披露其在落实“双碳”目 标的进展和成效。虽然企业已经关注披露工作,但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从有到精,内容和受众关注有 待进一步提升。 0 0 20 20 40 40 60 60 80 80 100 100 每年定期 在官方渠道 发布“碳中和”报道 (73) 每年定期报道 受众关注程度一般 (64) 每季度定期在官方渠道发 布“碳中和”报道(16) 每季度定期报道 受众关注程度高(22) 不发布或者长期未更新(11) 未获得报道或受众关注(14) 2022年 2022年 问题你所在的企业是否在官方渠道设立专栏,并且定期更新 企业“碳中和”动态 问题你所在的企业是否在行业会议、论文、报告、媒体中有 对于“碳中和”的报道及受众关注程度如何 555 减碳表现 14 一是成本挑战。 对于企业而言,部分减碳措施可能会涉及额外资金投入(如采购优化生产装备、绿电采购), 回报周期较长。因此,企业通常偏于保守和欠缺积极性,以免对运营成本造成压力。 二是方法挑战。 企业比较熟悉的方法集中在传统的管理节约与节能,对于其他方法(如数字化管理)的掌 握与挖掘有所欠缺。同时,大部分减碳生产方法在效率等方面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生产。 三是变革管理挑战。 保证“双碳”目标按时间表落地和向目标有序推进,企业需要从组织架构、职能分工、 考核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变革,确保愿景和实际行动一致。在社会各界为“双碳”做准备的大环境下, “双碳”相关人才容易供不应求,企业需要时间建立变革管理的人员、体系及共识。 四是规则与标准挑战。 目前,国家没有对企业具体实现“碳中和”时间表和行动方案提出明确要求,碳排 放统计核算体系的构建也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即使提出了愿景,但是实际执行时倾向采取观望态度,态势偏于被动。 问题过去一年,范围 1/2 排放减排成果, 排放密度下降比例为 相对上一年减少 35(7) 相对上一年减少 03(7) 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18 ) 0 0 20 20 40 40 60 60 80 80 100 100 025(78) 2550 (16) 问题过去一年,您所在的企业可再生能源占 比为 5075 (5) 75100 (1) 2022年 2022年 相对上一年减少 > 5(7) 相对上一年减少 35(5) 相对上一年减少 03(2) 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13) 0 20 40 60 100 问题过去一年,范围3排放减排成果,排放 密度下降比例为 2022年 80 图5 减碳表现方面,约一半的被调研企业已就范围1/2进行碳排放统计,部分交出了初步的减碳成绩单,但表现仍落后于愿景,长期成长空间可期。 (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 相对上一年减少 > 5(13) 未开展 碳减排统计 (55) 虽然大部分企业已 形成愿景,但仍有 多数还未开展统计 未开展 碳减排统计 (73) 目前范围3的统计 企业仍以科技互联 网行业企业为主 2022年企业减碳节能的四重挑战 范围 1 公司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 范围 2 公司购买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 范围 3 前两者以外公司产生的所有排放,包括上游与产品供应链相关的其他间接排放,以及下游产品和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排放 。 掌握与挖掘有所欠缺 多个维度进行变革 国家没有对企业具体 明确要求 效率不能完全取代传 统生产 管理和专业人才供 不应求 企业执行偏于被动 二、方法挑战 三、变革管理挑战 四、规则与标准挑战 额外资金投入 回报周期较长 1 一、成本挑战 1 1 1 2 2 2 2 15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图 6 行业之间整体政策驱动特点明显,同行业内企业表现差距显著。(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 标杆初现,揭示八大行业减碳方案 此次调研显示,从科技互联网、交通、新能源、传统能源、地产、金融、快消品、餐饮零售八大行业的整体减碳表现 来看(见图6),对比不同行业的总体表现可以发现,行业之间整体政策驱动特点明显,而比较同行业内企业的表现,也 可以看出差距显著,行业领头企业往往先行。 根据不同的减排动因和“双碳”表现,我们将所有参评行业划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为行业整体的监管方向或业务与碳排放高度相关,科技互联网行业是该类别的典型。 在监管 压力的影响下,科技互联网行业企业表现突出。在本次调研中,跨行业整体排名位居第一,且行业内知名企业所处 水平也较优异,大部分被调研企业“双碳”竞争力排名位于前列。此外,传统能源行业碳排放的监管压力也较大。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覆盖了电力行业,未来或将逐步扩大范围,最终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 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因此它们也较积极推动碳减排,表现靠前。而业务与碳排放高度相关的企业,如 交通、新能源等行业自身业务与碳排放联系密切,有较大意向出于未雨绸缪而积极减碳,当中一些知名交通企业表 现良好,而新能源企业的表现较平均,整体而言这两个行业的“双碳”表现同样位列上半段。 第二类为自愿减排为主要推动力的企业,它们的减碳步伐较不一致 ,包括地产、金融、快消品、餐饮 零售行业。这些行业本身不是高耗能的行业,并且尚未形成统一的碳排放披露和碳减排标准。其中,地产和金融行 业的被调研企业表现较集中,而快消品、餐饮零售行业的企业呈现出“一马当先”的情况,反映出不同企业之间对 于“双碳”的认知和实际行动仍有差距,未来优化空间较大。 八大参评行业的“双碳”行动侧重方向和特点各有差异,大部分龙头企业在布局和实际行动方面领先同行,形 成“双碳”先发优势。在下文中,我们将分别阐述每个参评行业的“双碳”表现和相应的举措。 行业内知名企业所处水平 本行业排名中位数 监管方向或业务与碳排放高度相关 科技互联网 跨行业整体排名 交通 新能源 自愿减排为主要推动力 地产 金融 快消品 餐饮零售传统能源 1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0 16 点评 科技互联网行业始终备受各界关注,在以往变革中, 往往先行。“双碳”行动方面,科技互联网行业亦是先行 者,行业内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表现相对领先。不少 互联网科技公司不仅提出自身的减碳目标,推进绿电使用, 并且推出数字化碳排放管理方案,赋能助力其他行业实现 减碳。 绿电使用 互联网行业有电力集中使用的特点,特别是其 数据中心等大型设施,因此透过自身提升用电效率和引用 绿电,是实现减碳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多个互联网龙头企 业的重点工作。在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发布的绿色云 端2022中国互联网云服务企业可再生能源表现排行 榜中,与前几年相比,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转型意识和行 动上都有提升,例如,万国数据的绿色电力使用比例已超 过 30。 减碳赋能 科技互联网拥有推动“碳管理数字化”的能力 和优势。我们留意到,不少领先企业正积极开发碳监测产 品助力全行业发展,并赋能其他行业进行节能。例如腾讯 发布“能源连接器”和“能源数字孪生”两款面向能源行 业的数字化产品;阿里巴巴、京东相继与国内五大发电集 团之一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签署战略合作协 议,被视为互联网企业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加 速抢滩能源产业解决方案。 行业 1科技互联网行业相对领先,赋能其他行业 减碳方案 网易 联想集团 京东集团 阿里巴巴集团 腾讯 8 10 6 4 2 0 拼多 多 百度美团 哔哩哔 哩 小米 快手 点评 随着新能源汽车愈发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销量增 长迅速,交通行业向新能源转型势不可挡。行业总体“双 碳”竞争力指数表现相对较好,但对部分传统汽车企业而 言仍存挑战。而领先企业除去自身新能源业务长足发展外, 其供应链减碳亦日渐受到重视。同时,在报废、回收、再 制造等阶段减碳空间亦存在持续提升空间。 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是将低碳出行普及化的重要工具,对 碳减排带来积极作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上量, 逐渐成为销售主流。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高速普及,2022 年1~7月,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51.8万辆,同比增长1倍,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生产材料环节减碳也逐步被提 上议程,重要性越发凸显。 联动上游 汽车除了在使用时会带来碳排放,其生产过程 同样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多个领先车企在控制自 身运营碳排放的同时,也协同上游供应商减碳,从而达到 源头减排的效果。例如宝马集团宣布,自 2026 年起,宝马 沈阳生产基地开始在整车量产中使用河钢集团生产的绿钢。 绿钢基于采用绿电,并改善电炉等工艺,其生产过程将逐 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 95。 行业 2交通行业相对较好,存在提升空间 一嗨租车 中集集团 长安汽 车江淮汽 车 吉利汽 车上汽集 团 长城汽 车北京汽车 广汽集 团比亚 迪 一汽解放 东风集团股 份 8 6 4 2 0 减碳方案 图7 图8 最终得 分 社会影响力 减排愿景与计划 节能表现 公司治 理 最终得 分 社会影响力 减排愿景与计划 节能表现 公司治 理 17 以平台共建生态,以智慧共创价值 点评 化石能源行业仍是中国主要的电力来源。目前来看, 行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总体呈稳健发展局面,部分领先 企业成果卓著。短期内发电能效的提升仍是减碳的核心手 段,从长期来看,多元化发电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驱动力。 部分领先企业已经关注到碳排管理的重要性,并成立碳资 产公司统筹管理企业的“双碳”工作。 多元布局 火电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尤为重要,“低碳业务” 不断发展,清洁电力比例不断上升,地热、氢能产业布局渐 成,向清洁能源发展是传统火电企业在“双碳”趋势下持续 发展的必经阶段。不少国内领先的火电企业纷纷就发展清洁 电力交出路线图。例如中国大唐提出,非化石能源的装机比 例将会于2025年过半。华润电力提出,计划在5年内完成 40GW的风、光伏投资。传统火电企业以清洁电力扩阔版图, 是变革也是大势所趋。 碳资产管理 传统能源企业通过设立专业碳资管公司,有序 安排发电机组低碳改造、集团碳交易与履约等工作,并借助 碳交易市场获得额外的收入和融资。目前国内领先的一些发 电公司均已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为公司加强新能源的重点 布局打好基础和获取资金。 行业 4传统能源行业稳健发展,企业成果卓著 中广核 兖矿能源 中国大唐 8 6 4 2 0 中国石 油 中国石 化 中国神 华 国投电 力 华润电 力 中煤能 源 陕西煤业 点评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行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总体保持2021年的良好表现。 行业整体在“双碳”共识推动下,成长迅速,高速发展, 同时众多企业全球业务拓展也开始不断上量,成为业务的 重要驱动因素。 高速发展 使用新能源是减少对传统能源依赖的长远方法, 而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包括中国光伏、风电等产业链新 能源企业正快速发展,世界500强新能源企业中,中国企 业占超过200家。其中,新能源的领头企业正纷纷积极配 合国家政策,推动新能源建设项目,例如阳光电源对接国家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以及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 等国家重大能源战略,产品覆盖户用、工商业、大型地面电 站等市场,体现电力系统的技术基础、运行机理和功能形态 的深刻变化。 全球拓展 国内新能源企业奔涌向前迈向全球市场,通过立 足国外市场,利用自身优势扩阔市场分额。例如隆基绿能的 “LONGi”品牌在全球光伏领域的影响力位居前列,组件 产品连续两年出货量和市占率位居全球首位。阳光电源的核 心产品光伏逆变器已批量销往全球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22年6月,在全球市场已累计实现逆变设备装机超 269GW。 行业 3新能源行业表现良好,行业前景广阔 隆基绿能 阳光电 源远东股 份 宁德时 代林洋能 源 亿纬锂 能明阳智 能 国轩高科 金风科 技宝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