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时代 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pdf
2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碳中和时代未来4 0年财富大转移作者汪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 0 2 1年1 1月 ISBN9 7 8 7 1 2 1 4 2 1 5 7 0字数3 6 4千字 版权方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3 内容简介 碳中和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里,所有人的财富都将通过碳排放这个媒介进行重新分配,高碳企业的财富会流向低碳企业, 增碳行业会流向减碳行业,这些企业的财富重新分配又会逐渐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本书从气候变暖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出发,详细讲述了碳中和提出的原因、现状,以及从国家和企业层面如何实现碳中和。同 时,本书详细介绍了碳中和带来的一个新兴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及参与方法,以及一个新兴的行业碳管理行业的业务内容 及市场空间。最后,本书从个人角度出发,讲述在碳中和时代下,个人应当如何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和投资理财方面为碳中和做出自己的贡 献。 4 序|Prefa ce 可再生能源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 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气候分析报告指出,自1 9世纪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获取能源,导致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了1 .1℃, 而在未来二十年会继续升温,届时将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1 .5℃以上。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和明显。报告指出,在2 0世纪末将气 候稳定在工业化水平前1 .5℃的温升、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困难重重。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未来1 0年需要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到2 0 5 0年实现净零排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因此指出,此份报告是“人类的红色警报。在煤炭和化石燃料摧毁地球之前,必须要敲响 它们的丧钟”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资源不可持续问题,已成为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2 0 2 0年9月2 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 0 3 0年前达峰、2 0 6 0年前实现碳中和。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 国担当。全球1 9 0多个国家再次形成高度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一场以人类呼唤绿色低碳为核心、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革命已在全世界展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 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中国言必行,行必果,已将 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综合对比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人类可使用的能源中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在未来几十年的技术路 径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会成为碳中和进程中能源供给的第一主角。有研究报告指出,未来能源组成的4 0 或8 0 将由光伏提供,在大概率范 围内,大家认为这个比例将达到6 0 ~8 0 。 数据显示,2 0 1 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 0 0 5年下降4 8 .1 ,提前实现了2 0 1 5年提出的“2 0 2 0年碳排放强度比2 0 0 5年下降4 0 ~4 5 ”的目标, 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单位GDP能耗强度大幅度降低。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 费方式的转型升级,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是治理我国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 5 路径。实际上,随着中国光伏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坚决落实,再加上良性的经济循环,中国双碳目标有可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提前5~1 0年实现。 在巨大挑战和压力面前,这次转型也是很好的机遇。加快低碳发展是落实我国安全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全球一体化、体现大国担当的 必然选择,更是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据研究分析,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碳中和路径下主力电力或是所有能源的主要来源。作为全 球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和相应资本走向世界,大大加快了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速度。更重要的是,为“一带一路”沿线 及广大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帮助它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相信,“蓝天白云常 在,青山绿水常伴”这个美好愿景,会在中国制造的推动下、在全人类的共识下很快变成现实。这个过程中,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身参与的重要 性,也为我们所做出的努力感到自豪。 2 0 2 1年是中国碳中和目标启动元年,在未来的3 0~4 0年里,碳中和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所以每个人都有必要对碳中和进行一些了 解。碳中和时代一书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说起,针对中国碳中和战略和路径、碳市场介绍、碳管理行业介绍及个人碳中和等方面, 围绕碳中和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三个议题,通过大量数据及案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对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指导意义。希望通过这 本书,大家能更多地了解碳中和对于我们的生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全国人大代表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汉元 6 前言|Intro ductio n 碳中和,未来4 0年财富大转移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2 0 2 1年3月1 5日,在一次平常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碳中和”的身影。这次新闻联播中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 议的内容,其中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新闻里面是用这句话描述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广泛”“深刻”“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如果你仔细琢磨这句话的用词,就能感受到双碳目标对未来几十年影响之巨大。广泛,是指双碳目 标的影响范围覆盖各行各业;深刻,是指双碳目标的影响范围不只是简单的能源变革,而是整个生产方式甚至是国际秩序的巨变;经济社会系 统性变革立意就更高了,可以理解为双碳目标会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济社会形式,这种提法实属罕见。回顾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配得 上这几个词的变化恐怕只有改革开放和房产商品化。 改革开放打破了“吃大锅饭”这种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让部分敢想敢拼的人实现财富飞跃性的增长,也让整个社会财富插上了翅膀。 从1 9 7 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GDP从3 6 4 5亿元增长到1 0 1万亿元,增长了2 8 0倍,一跃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碳中和财富大转移已经悄悄来临 根据2 0 2 0年的特斯拉财报,特斯拉在2 0 2 0年靠出售新能源车积分实现盈利1 4亿美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在过去的五年里,特斯拉出售的 新能源车积分为公司带来了3 3亿美元的收入。 有人会好奇,究竟是哪个冤大头会花这么大的价钱买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积分答案是传统的燃油车企。目前在美国有1 1个州要求汽车制造 商在销售车时,必须配备销售一定比例的新能源车。如果没有新能源车可销售,那么就得购买像特斯拉这样销售新能源车的积分以满足相关法 律法规。直白点说,就是燃油车企得分出部分利润给新能源车企。车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任何变化,财富却悄悄从燃油车企流向了新能源车企。 这只是碳中和背景下财富大转移的冰山一角,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后,碳中和题材股一直是股市的热门投资,新能源车和新 能源电力相关题材股在短期之内都翻了几倍。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在2 0 5 0年前累计投入9 0万亿~1 0 0万亿元。清 华大学相关研究的预测为1 3 8万亿元,而渣打银行的预测更为激进1 2 7万亿~1 9 2万亿元。在这样一个确定的投资预期下,闻风而动的资本 7 自然会一头扎进这个长达四十年的长坡赛道里,投资相关概念股当然不在话下。 对于资本市场投资题材的转换,并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影响,但与碳中和相关的另一件事情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那就是碳市场。 2 0 2 1年7月,我国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首批两千余家电力行业企业将纳入这个市场中。根据2 0 1 9 2 0 2 0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 方案,这些企业每发一度电将获得0 .8 7 7~1 .1 4 6 k g不等的配额。碳排放超过这个额度的高排放企业需要花钱去向配额富裕的低排放企业购 买财富就这样通过碳市场从高排放企业流向了低排放企业。 除电力行业外,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也会陆续纳入碳交易体系中,最终达到凡是能耗超过1万吨标煤的企业都将进入全国 碳市场,总的企业数量将超过1万家。通过碳交易市场的运转,高排放企业的利润将通过碳排放权源源不断地向低排放企业转移,当碳价高到 已经超过高排放企业的利润时,这些企业只能关停,实现落后产能的淘汰。 不光是这些纳入碳交易的企业,能够产生减排的企业也会参与到这个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中来。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控排企业可以购买一定比例的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而CCER则主要来源于风电、光伏、造林、沼气回收等减 排项目,拥有这些项目的企业就是碳减企业,是碳中和政策的绝对受益者。 在这场划时代的财富大转移中,将会涉及数万亿元的财富从高排放企业转移到低排放企业,从碳增的企业转移到碳减的企业。这些企业一 定或多或少与你有一定关系这些企业或许是你工作的地方,或许是你的供应商,或者是你的客户或家人。它们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或乘风 而起,或黯然离场,但可以肯定的是,你我都不可能成为旁观者。在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 事外。 本书的目的 本书总体来说是一本关于碳中和的科普书,笔者自认为碳中和领域的布道者和一线工作者,并不希望读者读完此书以后一句“哦”就抛之脑 后,并没有留下任何对学习和工作有帮助的东西。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及企业,都将涉及碳中和相关的研究及具体的 实操工作,学生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时也可能希望找到一定参考。本书篇幅有限,不期望一定能为读者在具体业务操作上能有详细指导,但希望 可以给读者在开展碳中和相关工作时把握大的方向。所以,希望无论是 8 政府、企业、投资机构,或是想投身于碳中和事业的个人,在读完本书以后,都能知道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本书共7章,前两章主要讲碳中和的历史背景和宏观政策,比较偏科普,故事性也比较强,适合所有对碳中和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第3章 和第4章分别从国家和企业层面介绍碳中和及其实施路径,第5章和第6章分别介绍碳中和时代新兴市场碳交易市场和新兴的行业碳管 理行业的相关内容。第7章是从碳中和出发,给读者在衣食住行、投资理财及求学就业方面的一些建议,帮助读者在碳中和这场世纪财富大转 移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因为时间有限,书中内容难免有纰漏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对于碳中和来说,万里长征现在才踏出第一步,现在还处于行业混沌期。我的创 作将跟着碳中和一直持续下去,对于一些碳中和行业的最新进展,我会一直在我的公众号上持续发文。然后再定期对文章进行整理,并以此为 基础,对此书进行完善和再版。在此过程中,也希望读者能够给予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我会在之后的版本进行补充和完善。 汪军 2 0 2 1年7月 9 Cha pter 1第1章 碳中和的时代已经到来 “碳中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2 0 0 3年,美国著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曾花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产生的二氧化 碳,并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中和公民。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其指导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2 0 0 6年,新牛 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可见“碳中和”一词也曾经流行过,但当时只是一种个人或者小范围活动的碳中和。对于整个应对 气候变化的进程,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点缀。 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国际议题自1 9 9 2年联合国层面成立专门组织以来,在数十年激烈的你来我往的国际谈判中,都从未出现过碳中和的身 影。直到2 0 1 9年年底欧盟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标后,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才纷纷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标,“碳中和”一词也迅速成为人类应对气 候变化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碳中和,全球将在3 0~4 0年的时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从现在的超过5 0 0亿吨降低为零。这一过程将对整个人类经 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而此时的碳中和,不再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而是标志着一个人类新时 代的开始。 1 0 1 .1 温室气体工业文明的副产品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源可以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类文明从诞生到现在超过5 0 0 0年的时间,发展最为迅速 的时期只有近二百多年人类开始利用化石能源的工业文明时代。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开始利用化石能源后,人均可支配的能源超过农耕时代的 2 0倍。我们很难想象,假使没有化石能源,人类是否能够实现工业化,人类的科技能否达到现在的高度。所以,地球上存在化石能源这种东西 是人类的幸运。但是,人类在向地球索取化石能源的同时,地球也给人类留下了一个大的考验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危害地球环境和 人类生存的温室气体,如何处理这些温室气体,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大考题。 瓦特与雷德克,煤炭与石油的故事 1 7 6 4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一位名叫瓦特的年轻修理工接了一门修理的活儿。他修理的机器叫作纽可门机,是一种可以通过蒸汽来做功的 机器,这个机器也就是最早的蒸汽机。因为纽可门机设计不合理、热效率低下,当时除了用来给矿井抽水,并没有其他的用处,所以人们不觉 得用蒸汽来做功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发明,也不觉得煤炭那黑疙瘩能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瓦特是个很聪明的小伙子,他在修理 机器的时候,一直吐槽机器的设计不合理。然后,瓦特的脑袋里突然闪现了一个想法既然这机器设计得这么不合理,为什么我不去把它改良 一下呢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他不经意的这个想法,直接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同时也打开了化石能源这个潘多拉魔盒。 蒸汽机经过瓦特长达2 5年的改良,不但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拓宽了应用渠道。它不再只是用于矿井当提升机用,还可以用于几乎所有重复 性的机械运动的动力。把它装在车上就成了蒸汽机车,把它装在其他机械上就可以代替风车、水车或者手工。要知道,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 前,人类几乎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大自然、动物或人力。交通基本靠马,磨坊基本靠驴或者风车水车,纺织和其他机械则基本靠人力。在瓦特改 良蒸汽机之后,蒸汽机能提供的能量与人力和自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在所有机械的动力系统更换成蒸汽机以后,都犹如插上了翅膀, 效率呈指数提升。而为蒸汽机提供燃料的煤炭,也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了当时当之无愧的新能源,它让全球上千万的马匹不再沦为交通工具的动 力,也解放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双手。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对煤炭消费的疯狂增长,瓦特改良蒸汽机 1 1 之前,英国的煤炭消费增长极其缓慢,但在之后就一飞冲天。根据历史数据,英国的煤炭产量在1 8世纪初期为3 0 0万吨左右,而在瓦特完成蒸 汽机改良后,煤炭产量就迅速增长了1 0倍,到1 8 3 6年,英国煤炭的产量就达到了3 0 0 0万吨,并且一路飙升,直到1 9 1 3年达到3亿吨的峰值才慢 慢下降。后来英国经历了1 9 5 2年的伦敦毒雾事件,该事件造成约1 .2万人死亡、约1 5万人住院。 1 8 5 9年,当年轻气盛的美国人艾德温德雷克第一次运用机械化手段在西宾夕法尼亚成功采集到石油时,他一定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石 油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为重要的“新能源”。它让机械系统从蒸汽机升级到了更高效的内燃机,同时也解放了动物,只是他解放的不是作为交 通能源的马力,而是作为照明能源的鲸脑油。 虽然煤炭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业,但是在提供照明方面一直无能为力,你可以想象一下拿一块煤炭放屋子里用于照明的画面。实际上, 直到德雷克发现石油之前,欧洲的富裕阶层都青睐于一种用鲸脑油制作的蜡烛,这种蜡烛最明亮稳定而且无任何异味。但这种干净明亮的蜡烛 造成了超过4 0 0万头鲸鱼被疯狂虐杀,捕杀这些鲸鱼的人大多是第一批到达美洲的英国人,这也是美国建国以来赚取的第一桶金。 马儿感谢煤炭,因为煤炭让马儿免于苦力。英国感谢煤炭,因为煤炭让英国成为第一个全球性霸主国家。鲸鱼感谢石油,因为石油让鲸鱼 免于屠杀,美国感谢石油,因为石油让美国成为第二个全球性霸主国家。其实,全人类都应该感谢煤炭和石油,因为正是煤炭和石油的发 现,才使得人类科技技术突飞猛进,才能让我们现在变得衣食无忧。 但现在,我们不再感谢化石能源,因为我们发现,使用化石能源会产生一个对整个人类造成长期威胁的副产品温室气体。 关于温室气体的一些数据 我们知道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但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气候危机的人来说,我认为比起长篇阔论,列 出一些简单直观的数字,可能更能够让人迅速了解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以及碳中和的紧迫性。所以,在这一小节里,将列出几组简单的数 据,让读者们感受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零下1 9℃和零上1 4℃ 首先,温室气体并不完全是人造的,大气中天然就存在温室气体,也正是这个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态系统才得以维系。因为如果 一点温室气体都没有,全球的平均气温将是零下1 9℃而非现在的零上1 4℃。所以我们要消除的,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而不是所有温室气 体。那么人类到底向大气中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呢 1 2 2 8 0 ppm和4 1 6 ppm 以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例,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自然存 在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2 8 0 p p m[1 ],这部分的温室气体是我们不用减也不能减的部分。工业革命之后,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碳浓度又增加到了多 少呢根据美国NASA观测的数据,2 0 2 1年4月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4 1 6 p p m,如图1 -1所示。 图1 -1 美国NASA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数据 数据来源NASA2℃、1 .5℃和1 .1℃ 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有个最高研究组织叫作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这个机构是由联合国发起的跨国研究机构, 主要目的就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地球生态的影响,全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决策都基本以这个机构的研究报告为基础。 IPCC通过研究得出的其中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如果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升温超过2℃,那么将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 坏。这就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底线,所以早期的相关国际都是以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为目标。而1 .5℃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要推 后到2 0 1 5年的巴黎协定。巴黎协定中对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描述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 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 .5℃以内。在之后各国的政策行动中,都基本按照1 .5℃的目标在制定相关政策,1 .5℃这个目标就变慢慢成了新的 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需要特别注明的是,当前的温室气体浓度已经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1 .1℃,所以,留给我们可上升的温度空间并不多 了。 5 0 0 ppm和4 3 0 ppm 1 3 控制温度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 ],而温室气体浓度与全球温度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根据IPCC发布的气候变 化2 0 1 4减缓气候变化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AR5),如果要把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就需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5 0 0 p p m以内,而如 果要控制在1 .5℃以内,那么则需要把二氧化碳控制在4 3 0 p p m以内。而我们上面已经提到,2 0 2 1年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4 1 6 p p m, 4 3 0 p p m可以说是近在咫尺。温室气体浓度与温度上升的关系如图1 -2所示。 1 4 图1 -2 温室气体浓度与温度上升的关系 数据来源气候变化2 0 1 4减缓气候变化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IPCC4 2 0亿吨、1 .9万亿吨和2 .9万亿吨 根据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人类到2 0 1 1年已经累计排放了1 .9万亿吨的二氧化碳。1 .9万亿吨是什么概念当前全球每年向大气 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4 2 0亿吨,以这个速度,我们只需要4 5年就可以让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翻一番,当然这个场景在碳中和大 背景下基本不会出现。 根据IPCC的报告,如果需要大概率将人类造成的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需要将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控制在2 .9万亿吨之内。截至 2 0 2 0年,人类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2 .2 6万亿吨。这代表人类总共可排放的二氧化碳空间只有6 4 0 0亿吨。而如果想把温度控制在1 .5℃ 以内,这个空间还需要降低到4 2 0 0亿吨。也就是说,按照当前的排放速度,1 0年内就会把全球的排放额度用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不 言而喻。 所以,光从数字的角度上看,人类即使到2 0 5 0年完全实现了碳中和,届时人类累计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但会远超1 .5℃的2 .6万亿吨,也会 超过2℃以内的2 .9万亿吨。好消息是,IPCC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是以2 1 0 0年为目标的。2 0 5 0年虽然会超过4 3 0 p p m,但我们还有5 0年的时间 实施负排放,以最终达到2 1 0 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 3 0 p p m以内的目标。 气候危机并不只是温度上升 关于气候变暖带来的温度上升,我曾经看见过一幅漫画,印象深刻。漫画中描述的是大海上的一艘巨轮,出了事故正在沉入海底,在船 完全沉入海底前有一部分反而会翘起来(图1 -3)。这时候,站在翘起来部分上的一个人说“不是说船要沉了吗怎么我反而升起来了呢” 1 5 图1 -3 关于驳斥气候并未变暖的漫画对于气候变暖,很多人都有类似船上那个人一样的常识性错误,一 旦某一天或者某几天的气温低于往年,他们就会觉得明明是变冷了,为什么有气候变暖的说法呢 关于气候变暖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的具体的影响和危害,可以从IPCC发布的报告详细了解。因为其内容非常的科学和严谨,所以读起 来相对比较枯燥,我也不打算将相关内容引用在这本书里。所以,在这一小节,将通过打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及人类 带来多大的危害。 首先,特定某一天或者几天的温度低于往年并不能得出温度没有上升的结论,而我在前面提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1 .1℃是全球各地 观测站实际的监测数据,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气温上升2℃对人的直观感受不过如此,此时正在看此书的你,想象一下,你周围的环境温度突然上升2℃对你会有什么影响我 想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基本没啥影响,甚至觉得更加惬意,这确实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 最后,我们再做个思想实验,此时正在看书的你,并不是环境温度上升了2℃,而是你体温突然上升2℃。这时你的反应肯定不会是觉得更 加惬意了,而是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生气全无,如果不赶紧通过治疗将体温降至正常,后果将非常严重。 这就是关于气候变暖,我们以为的危害与实际危害的区别。我们在打比方的时候不应该考虑是周边环境温度增加2℃对我们的危害,而要 1 6 考虑体内温度增加2℃对我们的危害。人类的身体是个很精密的系统,一点小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导致多个器官的异常,如果人体温度长期超过 正常体温,人类肯定会死于多器官衰竭,即使抢救及时也会对某些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同样,地球的生态系统也和人类一样,是一个非常 精密的系统,如果把全球生态系统比作一个人的话,气候变暖就相当于这个人的体温上升了2℃。 所以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危害几乎不体现在环境温度上,而是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并由此造成生态系统部分功能的失灵,然后带来整个 气候系统的崩溃,就像人类的多器官失灵对人体带来的永久损害甚至死亡。 1 7 1 .2 公地悲剧,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 谈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时,我想先讲个关于公地悲剧的小故事 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这里溪水潺潺,小草青青,是放牧者的天堂。一户牧民发现了这里,很自然地,他们在 这里安定了下来。饲养了很多的牛、羊和马。他们很小心地呵护着这片草地,在放牧时都尽量避免在同一处吃太多草,以利于草重新生长。当 然,在这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他们也不用担心没有合适的地方放牧。 又来了几户牧民,在这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草原上,新来了一些朋友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他们很友好地相处着,白天一起放牧打 猎,晚上一起喝酒唱歌。相比之前,除了多了一些欢乐和喧嚣,这片草原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好景不长,一种隐隐的焦虑渐渐在牧民之间蔓延,首先,草地的尽头虽然望不到边,但这并不代表它是无穷尽的,这一点已经从几位 喜欢远行的牧民得到了验证。其次,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多,就近的草地已经有过度放牧的迹象,这可能导致草的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现在的牧民们,虽然表面和和气气,但是背地里都在担心本该属于自己的资源被别人掠走,渐渐地,这种担心变成了行动,那就是在别家 的牛羊把草吃掉前先让自己的牛羊把草吃掉。 牧民们不再结伴放牧,在适合放牧的季节,他们都各自暗暗较劲,让自己的牛羊抢先占据最优质的草地,当然,这一招在以后也失去了作 用,先来先得也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 已经被吃过的草地也不再被呵护起来,因为在连草根一起被吃掉之前,还可以让很多的牛羊饱餐一顿。 当然,为了更快地抢占资源,所有牧民们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扩大自己的牲口数量即使他们知道这将会对这边的草地带来灭顶之 灾。 终于,牧民们坐在一起,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在放牧权分配方面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先发现这片草地的牧民认为他们应该分得更多 的资源,后来者则以“每户人获得的资源总量应对等”予以还击。人丁兴旺的牧民希望按人口分配资源,而牲口数量多的牧民自然就会要求按照 牲口数量进行资源分配。这样的争论直到所有的草都被吃光都没有结束。 结果很明显,原本一望无际的青草地,因为过度放牧变成了不毛的 1 8 荒地。在寻找到另一片草原之前,牧民们不得不杀掉他们的牲口,以保存通过杀鸡取卵获得的仅有果实。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最终下场,但是 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在“你不拿走别人就拿走”的相互猜忌上,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这是我根据英国学者哈丁(Garrit Had in)发表的文章公地的悲剧为原型改编的故事。在哈丁发表这篇文章后,因滥用公共资源而导 致的悲剧就叫公地悲剧。在人类的发展历程里,曾无数次上演公地悲剧的故事。 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对于空气这个人人唾手可得的资源,人们曾经天真地认为,人类如此渺小,无论怎么折腾,都 不会影响到空气。在发现气候变暖这个问题后,人们意识到,要想保持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可以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原来是有限 的。但对于大气这个谁都可以使用的公共资源,人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所有人达成共识不要超排温室气体,又怎样才能将这有限的温室气 体排放总量进行分配呢 像上面的故事一样,人类也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个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只是故事中的放牧权变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权。我们可以 预想到,每个国家提出的分配方案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按照人均分配、按照国别分配、按照GDP分配、按照历史排放总量分配等,不一而 足。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会造成对部分国家所谓的不公。但人类并没有另一片“草原”供其发展,所以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将对人类带来毁灭 性灾难。即使分配方案再不公平,也需要有个方案落地,为了落地这个分配方案,一场关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全球大博弈就此拉开序幕。 UNFCCC,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最高组织 对于公地悲剧,哈丁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通过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或者私有化,使资源不再变得谁都可免费使用。二是道德约 束,将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对于气候变化这种关乎生存的问题,第一种办法,需要全球出现超越国家主权的存在,虽然现 在的联合国貌似担任着这一角色,但就目前联合国的权力,还不足以约束所有国家的碳排放。对于第二种办法,道德约束显然起不到任何作 用。但可以通过多边协商,用多边协定与奖惩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那么由谁来组织这个多边协商呢联合国当仁不让地担起 了这个责任。 1 9 9 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一次名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会议,会议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3 ])(以下简称公约)这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文件。 1 9 公约相当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最高法律框架,今后一系列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和斗争,包括现在的全球碳中和目标制定都是在这个 框架下发生的。 UNFCCC里面有四条最为重要,也是今后各国争论的焦点 (1)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公约第2条规定“本公约以及缔约方会议可能通过的任何法律文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温室 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这个目 标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2℃目标,后来在巴黎协定后调整到1 .5℃。 (2)确立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这个 是各国争论的焦点。“共同”,即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是所有国家的责任;“有区别”,是指因为历史原因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的原因,在承担 这个责任的分量上,要体现区别。至于这个区别如何去量化,公约并不是说得很清楚,也说不清楚,从前面小故事里面的放牧权的分配就 能体会到其中的困难。 (3)明确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公约附件一国家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应率先减排。附件二国家(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简单点说就是要考虑经济和技术援 助的问题。关于经济和技术援助,如果本身是慈善型的,其实并不可持续,后来,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一直都没有彻底兑现。 (4)承认发展中国家有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优先需要。公约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 份额将增加,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 最后一条在后来的国际博弈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实际上却是决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全球人口约7 0亿,有超 过1 3 的人一天的生活开销在1美元以下,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用上其他现代化的设施了,所以几乎是零排放。他们有权利像其他人一样过 上现代化生活。然而现代化生活就代表他们需要工业化,需要碳排放的大量增加。目前所有的全球减排方案中都没有考虑到这些贫困地区再走 工业化道路带来的碳排放,这就是气候问题的不公平性。 幸运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的成本正在不断接近甚至低于传统化石能源。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不用走传统工业化的路子也能实现 现代化。比尔盖茨在他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提到,解决 2 0 气候不公平就是开发远低于化石能源成本的清洁能源。所以我认为,如果人类实现碳中和,解决了气候问题,那么解决气候问题最核心的并不 是UNFCCC也不是巴黎协定,而是远低于化石能源成本的清洁能源技术。 为了今后开展具体的工作,UNFCCC设立了秘书处,名字就叫U NF C C C,总部位于德国的波恩。我们可以理解其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的总指挥部。UNFCCC设立之后,就开始为实现这个公约的目标开始行动,首先UNFCCC设定了每年召集所有国家开会讨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 的总体目标,这就是从1 9 9 5年开始,每年都会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在气候变化大会上会讨论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议程, 但核心就是分配各个国家的减排任务。这就像前面公地悲剧的故事中大家聚在一起分配放牧权一样,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利益的分配方 法,最终很难达成统一。经过长达2 5年艰苦卓绝的谈判,才终于走到全球主要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地步,而提出碳中和目标,也只能算是万 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而已。在这长达2 5年的博弈中,出现了两个里程碑式的协议京都议定书(COP3)和巴黎协定(COP2 1)。 京都议定书碳市场的兴起 COP早期的两次会议主要是谈一些框架性的东西,直到在京都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才算有成果,这次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 书。京都议定书是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上,将各国的减排义务进行落地的一种方案。简单点说就是将全球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两个阵营[4 ],发达国家有强制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减排义务,但是需要协助发达国家减排。 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需要在2 0 0 8 2 0 1 2年的承诺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 9 9 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5 。并且这个目标细化到 每个国家的头上(见表1 -1)。 表1 -1 京都议定书中各国的减排目标 2 1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一方面可以内部实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然后获取 相应的减排权来实现减排目标。这就是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清洁发展机制的诞生使得碳减排从一个纯粹的行 政行为变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行为。一个庞大的市场碳交易 2 2 市场诞生了。 清洁发展机制诞生的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普遍技术比较先进,化石能源利用的效率普遍比较高,在能效高的基础上再想通过提高能效来 减排的成本是很高的,而发展中国家则是粗放式的、低效的化石能源利用方式。同样花1 0 0元钱,在发达国家投资减排项目可能只能减少1吨的 排放,而如果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则可能减少1 0吨的排放。而碳排放的温室效应又是全球性的,在哪里减排都一样。所以大量的资金因为清洁 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投向了发展中国家,碳市场也曾经一度成为比肩石油交易的市场。关于碳市场的历史及其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将会在本书 的第5章详细讲述。 京都议定书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首先是美国在当时的新任总统小布什上台后不久就宣布退出,使得1 9 9 7年就确定的京都议定 书到了2 0 0 5年才满足生效的条件[5 ];然后又遭遇了2 0 0 8年的金融危机,欧盟控排企业排放大幅下降导致配额超发,市场一度陷入混乱;最 后是京都议定书的第二履约期[6 ]减排承诺极低,基本形同虚设。所以京都议定书在2 0 1 2年第一履约期结束后,基本就名存实亡。从这 一点来看,京都议定书真正有效的时间就只有2 0 0 5 2 0 1 2年短短8年。 即使如此,京都议定书仍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它不但证明了至少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情况下,人类对于解决公地问题 还是有可能达成协议并执行下去的;而且它还证明了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行性。这为后来的碳市场遍地开花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京都时代,气候问题的全球博弈 所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说京都机制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形成的全球统一且在当时唯一的机制,那么在2 0 0 9年的哥本哈根 会议之后,就基本注定这个唯一性的机制将被打破。 要说历年气候变化大会中,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落差最大的,要数2 0 0 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 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 5)。 按照大会议程,本次会议必须就京都议定书延期的问题达成协议。所有人都信心满满地以为本次会议会有个圆满的结果。全球媒体聚焦哥 本哈根,还有不少媒体称本次会议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与会国家也非常重视,包括当时的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 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齐等8 5个国家政府领导人亲自上阵。 而会议的结果却非常令人失望,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本。留给人们的,只有混乱与困惑。可以这 样说,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标志着在全球气候议题方面,各国立场开始 2 3 分道扬镳,并掀起了长达数年的唇枪舌剑,各个利益集团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指责其他国家的减排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