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走向碳中和的一个关键
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杜祥琬201年9月日中国工程院士、原副院长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气候变化名誉走向碳和一个关键 2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如何输出高质量电力受到国内外的共同关注 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低碳转型重要方向 3 研究了对电能的产生、输运与应用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的技术 我国有专家多年前就提出概念柔性化电力技术 4 “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型电力系统”中财委提出下功夫做好这件事,破好题是保障我国电力安全、能源安全的核心,也实现碳达峰中和双目标关键。 5下面汇报几点学习心得 6一源能源电气化,能低碳化是大趋势,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基础。 7 从燃煤发电为主走向以非化石能源发电为主,是转型的方,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历史过程。电能多元发展协调互补同配合在一个时期中,化石能源电力与非将 8微不足道举足轻重担当大任 非水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光),由于其资源禀赋的丰厚、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经济性正从 9也带来了它的基本弱点由于源头(风、光)的间歇性,导致电出力的波动性和运行的复杂性。 在发挥它的基本优点的同时“清洁低碳” 10 为此,在采取一系列“新型电力统”措施的同时做好全系统的战略协同友邻完备的产业链条自身的标准体【网、储多能互补】新能源本身也需形成 1 除非水可再生电源外还需确立多能互补的策略新型电力系统的源 12 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均高于世界平均水(更高于OEC国家) 我国目前煤电应有序安排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参与深度调峰,确保安全运行提升力系统。在高效、清洁化出力发同时 13对调峰辅助服务应有补偿政策【体现煤电的“供价值”和“灵活性价值”】“先立后破”含义之一,就是建设性的电源转型。 14 我国水电的装机和出力,还有一定潜。新型电力系统中要进一步发展水电 15 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稳定基荷的作用核电在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203年达到一亿千瓦以上的装机是完全可能的 16以10的电厂作备用应急电源,用户可由大数据提供各种出力情况的预测选择源(缓解了储能)。德国 在多能互补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电力交易市场解决调峰问题。 17可通过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新能源发电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出 18二网大力发展智能电和配电网 19数字技术可提升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传统电力技术融合促进系各环节智能化,使电网“可观、测可控”。 20使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支撑电网以信息流引领优化能量流、业务,增强的全感知力开放性交互。数字技术 21 可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可控性,具备吸纳不稳定电源的能力。智能电网“智能电网通过电力和信息的双向流动, 建立起高度自动化广泛分布能量交换网络。这样的电网具有‘自愈’力,能够容纳全部发和储能”。 2数字与能源结合,通过能源互联网,把生产端与消费端连起来实现系统快速响应和时负载平衡。 23 由传统大电网向大电网与微互补共生转变适应分布式能源并网、 储能、电动车等。建设智慧配电网电网需强化跨省、跨区域输能力 24三储大力发展各种能(热)技术 25 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节点。储能技术的时移作用,可提高系 统的可控性和灵活性。不同的储能技术应对不同周期间歇性。 储能技术 26 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相变储能等1抽水蓄能目前在储能中占比最大【世界和中国】 27 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性技术之一,兼有发和储能功。太阳能热发电 28 多种电池储能技术进步很快从发展趋势看,化学储能占比会越来越大将为主。2 29 既有利于节能,又可起到储能的作用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节能与新源路线图研究报告给出到204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约为3亿辆,每辆平均65Kwh,则载池储能容20Kwh相当于目前全每天消费的总电量。 30 据估计电化学储能成本已突破经济性拐点再降1/3未来五年680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