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be文库
首页 solarbe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21年环保行业碳中和系列报告: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至,从海内外经验看未来发展趋势

  • 资源大小:2.50M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8金币 【人民币8元】
游客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人民币8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根据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作为您下次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如填写的是手机,那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就是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4、下载无积分?请看这里!
积分获取规则:
1充值vip,全站共享文档免费下;直达》》
2注册即送10积分;直达》》
3上传文档通过审核获取5积分,用户下载获取积分总额;直达》》
4邀请好友访问随机获取1-3积分;直达》》
5邀请好友注册随机获取3-5积分;直达》》
6每日打卡赠送1-10积分。直达》》

2021年环保行业碳中和系列报告: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至,从海内外经验看未来发展趋势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1/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分析师王合绪 执业证书编号S0890510120008 电话021-20321303 邮箱wanghexucnhbstock.com 研究助理缪海超 电话021-20321391 邮箱miaohaichaocnhbstock.com 销售服务电话 021-20515355 [table_product] [table_main] 华宝财经评论类模板 ◎ 投资要点  碳交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发展。自京都议定书生效后, 碳交易体系发展迅速,各国及地区开始纷纷碳交易体系,当前还未形成全球 范围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欧洲,欧盟碳市场是碳交易体系的领跑者;在 北美洲,当前是多个区域性质的碳交易体系并存的状态;在亚洲,韩国是东 亚地区第一个启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国家,中国也开始启动全国统一碳 交易市场;在大洋洲,仅剩新西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我国参与碳排放交易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CDM 项目阶 段(2005-2012) CDM项目为我国参与碳交易的主要方式,项目最主要集 中于风能、水力等领域;2)碳交易试点阶段(2013-2020)9个区域试点 先后开启,CCER在试点地区参与交易,各试点抵消比例在5-10之间, CCER累计成交量近3亿吨;3)全国碳交易市场阶段(2021年后)暂行 条例取消核证减排抵消比例的量化指标,重新纳入自愿减排核证机制。  发展趋势1)试点有序退出2021 年 6 月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试点 地区行业及单位逐步纳入全国市场;2)政策趋严当前碳市场处于温和过 渡阶段,后续政策控排力度逐渐趋严;3)行业扩充行业有望从电力逐步 扩展至石化、钢铁、化工等行业;4)有偿分配逐步开启碳交易市场配额 由免费分配逐步向有偿分配倾斜;5)CCER重启CCER相关方法学、项 目等将重新开启申请审核,通过增大抵消比例扩大减排量市场;6)碳金融 市场逐步完善交易产品由现货逐步向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扩展;7)碳市 场空间规模碳交易市值空间将达到40-120亿元/年之间,期货市场规模在 400-3600亿元/年之间。  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进程逐步推进,碳交易市场将从区域试 点阶段转变为全国交易阶段。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高排放企 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排放配额的市场化交易手段为其提供安排 动力及经济性支撑,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企业也将受益于自愿核证机制的推 广,通过 CCER 交易实现企业价值重估,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企业、高排 放龙头企业及碳金融领域的相关投资机遇。  当前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建设初期,对于相关系统 建设需求较大。不论是希望参与碳市场的企业还是金融机构,为更好的进行 碳交易相关活动,与全国碳交易系统进行对接、使用碳资产管理平台等的需 求逐渐强烈。可重点关注在碳资产管理、碳咨询以及相关系统建设方面已有 经验累积的龙头企业。  风险提示碳中和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度不及 预期,碳交易市场活跃度不及预期。 相关研究报告 [table_subject] 撰写日期2021年05月07日 证券研究报告--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至,从海内外经验看未来发展趋势 碳中和系列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2/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内容目录 1. 概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 5 1.1.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碳减排刻不容缓 . 5 1.2. 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中国成为碳排放量大国,但人均碳排放低于发达国家 5 1.3.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已基本建立,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演变为政治问题 7 2. 各国纷纷踏入碳交易浪潮,欧盟依旧引领潮流 . 9 2.1. 碳定价机制成为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首要选择 . 9 2.2.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要素 11 3. 全球碳交易市场经验 15 3.1. 全球碳市场发展史 15 3.2. 全球碳市场价格变化 . 16 3.3. 国际主要碳市场情况总结 . 17 3.3.1. 欧洲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 . 17 3.3.2. 亚洲韩国排放权交易体系“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 3.3.3. 北美洲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北美最大的区域性强制市场 . 21 3.3.4. 大洋洲新西兰碳交易体系大洋洲碳减排的“坚守者”. 22 3.4. 国内碳交易试点情况总结 . 23 4. 中国全国统一碳市场发展情况 28 5. 中国CCER发展概况 . 30 5.1. 全球碳抵消机制概况 . 30 5.1.1. 碳抵消机制 30 5.1.2. 全球CDM项目概况CDM项目聚焦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占据全球首位 . 31 5.2. 我国碳抵消机制发展情况 . 32 5.2.1. 第一阶段CDM项目阶段 33 5.2.2. 第二阶段碳交易试点阶段 . 34 5.2.3. 第三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阶段 . 37 6. 我国碳交易发展趋势及市场空间 38 7. 投资建议 39 8. 风险提示 41 图表目录 图1中国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百万吨CO2) . 6 图2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较快(kgCO2/美元) 6 图3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较低(吨CO2/人) . 6 图4中国碳排放主要来自电/热力生产及工业生产(2018年) . 7 图5行业碳排放比例变化 7 图6各国能源使用结构(2019年) 7 图7中国天然气、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 . 7 图8各个国家和地区碳减排、碳中和承诺目标 9 图9已实施、计划实施和考虑实施的碳定价机制(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碳税) 11 图10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的十五个要素 . 13 图11企业碳减排的微观决策 . 15 图12碳交易体系发展历程 16 图13全球各碳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 16 bWmNtNrOrMrRqPpRqNpRsOnQ7NaOaQoMrRnPnMjMoOqNjMpPuMbRrQsQxNsRyQuOnOoP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3/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14全球碳交易市场覆盖排放比例及大小 . 16 图15全球碳价变化 . 17 图16欧盟碳排放量变化情况(百万吨二氧化碳) 18 图17欧盟排放来源占比 18 图18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碳交易量变化(十亿吨二氧化碳) 19 图19韩国碳排放量变化情况(百万吨二氧化碳) 20 图20韩国碳排放来源占比 20 图21美国碳排放量变化情况(百万吨二氧化碳) 21 图22加州碳排放来源占比 21 图23新西兰碳排放量变化情况(百万吨二氧化碳) 23 图24新西兰碳排放来源占比 . 23 图25中国试点碳价波动情况(日成交均价,单位元) . 27 图26中国试点碳价波动情况(年均价,单位元) 27 图27中国试点日成交均价箱线图(单位元) 27 图28中国试点日成交均价标准差 . 27 图29中国试点碳交易量情况(单位百万吨) 28 图30中国试点碳交易活跃度() 28 图31中国试点碳交易额情况(单位亿元) . 28 图32IET机制 . 31 图33JI机制 31 图34CDM机制 . 31 图35全球CDM项目注册备案数 32 图36全球CDM项目进程 . 32 图37全球CDM项目类型占比 32 图38各地区CDM项目数 . 32 图39我国CCER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 33 图40我国CDM项目注册备案数 33 图41我国CDM项目类型占比 33 图42我国各地区CDM项目数 34 图43碳交易市场基本原理 35 图44我国CCER审定项目行业分布情况 . 36 图45我国CCER审定项目行业分布情况 . 36 图46我国各试点CCER项目累计成交量(单位万吨) 37 图47我国各试点CCER项目累计成交量占比 37 图48CCER相关政策 . 37 图49碳交易产业链 . 40 表1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特点 10 表2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及方法对比 13 表3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阶段 . 18 表4韩国碳交易市场发展阶段 . 20 表5加州碳交易市场发展阶段 . 22 表6中国碳试点基本情况 25 表7各碳交易试点CCER抵消政策 . 35 表8全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 39 表9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梳理 . 40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4/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5/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1. 概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成为主 流趋势 1.1.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碳减排刻不容缓 最近20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天气等一系列现象表明温室效应带 来的气候变化正严重影响着人类未来生存。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并不高, 但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以及煤炭的大量使用,欧洲开启工业革命、进入机械时代。在 1824 年, 温室效应被发现,即温室气体使得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 室内空气的作用,即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指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 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当前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控制的 6 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 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研究数 据表明一、全球气温升高明显,2019 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 1.1℃,是有 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 纪 80 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二、全球温室气体平均浓度持续上升, 2018年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全球平均浓度均 创下新高,其中 CO2为 407.80.1ppm、CH4为 18692ppb、N2O 为 331.10.1ppb,分 别达到工业化前(1750年之前)水平的147、259和123;三、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 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从 1901-1990 年的 1.4 毫米/年,增加至 1993-2019 年的 3.2 毫米/年; 2019年数据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而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 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 1951-2019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 水平,1980-2019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降水方面暴雨日数增多。气候变化不只是简单地影 响了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气候或者可监测的海平面上升,它对于整个地球的影响是致命且难以 预测的,例如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岛国沿海洼地被淹没、物种灭绝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 影响物种分布、加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剧疾病传播等,均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成共识。1995 年、2001 年以及 2007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分别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可能性依次是50以上、66以上及90以上。在2013年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表明,1991-2011 年间发表所有有关全球气候变化主题的 12000 份学术论文中,97一致认可气候变暖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2019 年英国卫报 报道,发表在美国权威期刊自然及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三项研究均表明,国际科 学界就全球气候变暖由人为活动造成这一结论的共识率达到99。 在工业化进程中,化石能源燃烧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第五次 IPCC 报告中指出, 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气浓度超出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的水平。工业化的发展使 得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增加了 40,这首先是由于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是由于土地利用 变化导致的净排放。2002-2011 年间,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排 放量为每年8.3[7.6至9.0]GtC(高信度),2011年是9.5[8.7至10.3]GtC,比 1990年水平高 出54。 1.2. 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中国成为碳排放量大国,但人均碳排放 低于发达国家 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基本均已经历碳达峰,中国碳排放仍在“爬坡”,但人均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6/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碳排放较低。中国在1950年的碳排放总量仅有2146.5万吨,在1950年至2013年60年期 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长超过 100 倍,同期增长速率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据 2015 年哈佛中国碳排放报告,2007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至 2012 年 中国碳排放总量已经相当于美国和欧洲排放量的加总。在中国30余年强劲经济增长的推动下, 碳排放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碳排放在十余年时间内增长了3倍。在2010年至2012 年间,全球有 73的碳排放增长源于中国。从碳排放强度的指标来评价国家碳排放水平,发 达国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一直呈现降低趋势。而中国碳强度近 30 年来,处于下降趋势, 且下降速度较快,当前已于印度、俄罗斯持平。人均碳排放也是被广泛使用的衡量国家碳排 放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中国的碳排放 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仍然远低于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2013年 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2.05吨碳,不到美国人均碳排放量(4.4吨碳)的二分之一。 图1中国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百万吨 CO2) 资料来源英国BP石油公司,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图2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较快(kgCO2/美元) 图3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较低(吨 CO2/人) 资料来源Wind,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资料来源英国BP石油公司 Wind,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美国 日本 欧盟 印度 中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瑞士 韩国 新西兰 全球 0 1 2 3 4 5 6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 中国 印度 日本 欧盟 美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全球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 欧盟 澳大利亚 巴西 中国 英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美国 俄罗斯 全球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7/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由于资源禀赋及用能结构上的特征,电热力生产及工业集中用煤、交通领域大量耗油是 导致中国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从资源禀赋上来看,我国呈现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质 量较低且分布不均、油气资源相对不足依赖进口、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技术水平领先的特点, 为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 全面发展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从资源使用上,煤炭等燃料燃烧是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根据BP石油公司的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93的碳排放来自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其中68 来自于固体燃料如煤炭,23来自于液体燃料如石油等,9来自于气体燃料如天然气等。从 行业分布上,电力及热力生产及工业生产产生了较多碳排放。据IEA统计,2018年中国89 左右的碳排放均来自于电力热力生产(51)、工业生产(28)及交通运输(10)部门, 其中电力行业、交通部门碳排放占比随时间逐渐增加。 图 4中国碳排放主要来自电/热力生产及工业生产 (2018年) 图5行业碳排放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IEA,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资料来源Wind,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图6各国能源使用结构(2019年) 图7中国天然气、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 资料来源BP石油公司,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资料来源Wind,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1.3.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已基本建立,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演变为政 治问题 51 42 38 49 33 28 18 9 18 13 10 25 36 19 29 4 6 7 5 12 7 9 11 10 12 0 20 40 60 80 100 中国 全球 美国 日本 欧盟 电力与热力部门 工业部门 交运部门 建筑部门 其他部门 49 50 50 49 48 49 48 50 51 32 31 31 31 32 31 31 30 28 7 8 9 8 9 9 9 10 10 0 20 40 60 80 1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发电与供热 制造业与建筑业 交通运输 其他 0 20 40 60 80 100 中国 美国 欧盟 日本 印度 俄罗斯 煤炭 原油 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 核能 -40.00 -20.00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9 98 -01 1999-07 2001-01 2002-07 20 04 -01 2005-07 2007-01 2008-07 2010-01 2011-07 2013-01 2014-07 2016-01 2017-07 对外依存度原油 对外依存度天然气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8/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 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制定于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生效于1993年3月,具备法律约束力, 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 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 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当前已有 190 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成为缔约方。公约以“共同 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原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 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自身温室气体的排 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具 有法律约束力的控排义务。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自 1995 年 3 月 28 日首 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当前已举办了二十五次会议,第二 十六届会议(COP26)由于疫情原因已推迟至2021年。 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是公约框架下的补充条款,是全球唯一一个 自上而下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条约,分为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议定书 第一承诺期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并 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缔约方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在 2008 年至 2012 年的承诺期内应在 1990 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基础上减排 5.2。议定书 第二承诺期历经较多波折,最终在2012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多哈会议上最终确立,并 于2013年开始生效,截止到2020年。作为第一承诺期的延续,第二承诺期在提高减排力度、 灵活机制及其适用资格、排放许可分配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但在法律约束上 不如第一承诺期。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伞型国家对待议定书态度消极,企图以“吸收汇” 和“海外减排”代替国内实质性减排行动,且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其 中美国自始至终没有实际加入议定书,加拿大2021年宣布退出议定书,俄罗斯、新西 兰和日本均声明不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第二承诺期已经失去了全 球减排意义。 巴黎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继 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 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自下而上的国际法律文 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 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作出了安排,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 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截止2020年4月1日,协定已有195个 缔约国,其中 189 个已提交批准书,温室气体覆盖比例达 95。所有国家都将遵循“衡量、 报告和核实”的同一体系,但针对发展中国家会根据其能力提供一定灵活性。2021 年 IPCC 发布的国家自定贡献初步综合报告显示,共 75个缔约方通报了新的或更新的“国家自定 贡献”目标,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30。尽管大多数国家纷纷提高了减排目标,但综 合来看,假设所有减排目标均能实现,则到2030年时会比2010年减排不到1,但实际上, 要达到 1.5 温度目标,减排幅度应降低 45左右,因此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举步维艰。碳排 放较多的地区或国家最新国家自定贡献目标情况如下。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9/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8各个国家和地区碳减排、碳中和承诺目标 资料来源Wind,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注2030年各国碳减排目标为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百分比;补充说明,美国在2021年4月的领导人气候 峰会上宣布了新的气候承诺,2030 年温室气体排放比 2005 年水平减少 50-52,以及 2050 年实现 碳中和。 中国设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展现了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合理国际责任的姿态和决心。 中国做出承诺,一方面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当前对于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进口依赖 程度较高,长远来看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降低能源“断粮”风险,是有 必要的;其次,当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已占领先机,有望探索出一条比发达国家传统 发展路径更为低碳的发展路径,可为发展中国家后续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并通过国际合作 等方式传播经验、提供支持。这些对于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 义。最后,在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趋势下,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均碳排放较低的中 国需要坚守在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为自身发展留有余地。 2. 各国纷纷踏入碳交易浪潮,欧盟依旧引领潮流 2.1. 碳定价机制成为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首要选择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10/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一般分为三类命令控制型手段、经济刺激型手段、劝说 鼓励型手段。其中,经济刺激型手段由于其灵活性好、持续改进性好受到各国青睐,而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碳定价机制。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负外部性,因此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则需要将排放带来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达到全社会减排效益最大化的结 果。负外部性内部化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政策,顺应“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确定温室气 体排放者应为排放一定量的温室气体的权利支付一定费用,这个过程被称为碳定价。碳定价 机制一般分为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两种机制在减排机理上有本质区别前者指政府 指定碳价,市场决定最终排放水平,故最终排放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后者指政府确定最 终排放水平,由市场来决定碳价,故碳价大小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两种手段具 有不同的特点。从应用场景来说,碳税政策更适用于管控小微排放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则 适用于管控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或行业,故这两种政策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可对覆盖范围、价 格机制等起到良好互补作用。 表1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特点 碳税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优点  政策实施成本低  运行风险相对可控  减排结果确定,减排效率更高  政策实施阻力较小  减少碳泄露  可与其他碳交易体系或碳抵消机制相连,实现国 家或地区间边际成本均等化 缺点  减排效率较低,政策实施阻力相对较高  政策灵活性差。  政策实施成本高,有寻租问题  对于市场成熟度及政府管理能力有相应要求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整理 根据世界银行2020 年碳定价现状与趋势的报告,截止 2020 年 4 月,共计 97 个缔 约方的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到了碳定价机制,同时全球共实施或计划实施61项碳定价政策。其 中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31个,主要包括欧盟、中国、韩国、加州等国家或地区;碳税政策有 30 个,主要位于北欧、日本、加拿大。2019 年较多司法管辖区扩大了碳定价机制的覆盖范 围,包括地区范围、行业范围,另外欧洲对“碳边界”问题的重新提及,导致未来各国碳排 放密集型产品在贸易中很可能被征收碳关税,因此越来越多国家甚至企业均在考虑采取碳定 价机制来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11/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9已实施、计划实施和考虑实施的碳定价机制(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碳税)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2.2.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要素 碳排放权指大气或大气容量的使用权,即向大气中排放CO2等温室气体的权利。碳市场 指将碳排放权作为资产标的进行交易的市场,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的好坏对碳市场能否 有效反映碳排放权的价值有直接影响,对最终减排目标的实现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充分 理解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以及碳市场运行机制有助于更好了解碳市场。 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包括四个方面、十 五个要素  法律基础在正式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前,需在法律层面明确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与财 务属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相关方的权利与责任、碳市场规则,同时需对测量、报 告、核查碳排放数据的方式方法进行规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为碳市场机制的设计和 实施提供保障,是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国际上大部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拥有明 确、详细且完备的法律体系,例如欧盟碳市场。  基础框架设计即碳市场规则的设计,包括6个要素。1)体系排放上限的设计指政 府需明确不同时间范围内,整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排放量大小,以最终实现减排 目标。只有对总排放量进行限制,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才能体现,由此才能激励企业 做出减排选择,同时碳排放权的价值才能在交易中体现。排放上限的计算包括两种 方法,一种基于实际排放量,即根据过往历史排放量绝对数据、按一定递减规律确 定某年碳排放的上限,一种基于排放强度数据,即根据减排情景下的碳排放强度数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12/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据(例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减排情景中一般 会设置比实际排放强度数据小且会按一定频率进行修正)、按某年实际 GDP 或产出 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某年碳排放量的上限。一般当前排放上限的最终确定需要同时 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考虑,宏观层面上,考虑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其他碳减排政 策是否有冲突,以及当前实施的减排政策工具包是否是完成总体减排目标的高效路 径;微观层面上,则需要考虑覆盖的行业及企业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未来发展 路径。2)体系覆盖范围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将哪些行业、哪些企业纳入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控排范围,二是将哪些温室气体纳入控排范围。前者需要分别 从行业到企业,考虑实际排放量占比、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差异性、排放数据获取 的难易程度和准确性以及实际监管的难易程度等;后者则主要从行业的排放特征上 进行考虑。一般来说,范围越大意味着减排差异越大,碳市场会相对更活跃、减排 潜力也会增加,但同时给监管带来压力。3)配额初始分配即政府在确定了某阶段碳 排放量上限后,将在一级市场给纳入体系覆盖范围的企业进行初始配额分配,如何 分配、分配多少都是政治性很强的问题。配额初始分配机制的设计需要从配额分配 方式(如何分配)和初始配额计算方法(分配多少)上进行明确。配额分配方式主 要包括免费分配、拍卖分配以及这两种方式的混合使用;初始配额计算方法则主要 包括历史排放法、历史碳强度下降法、行业基准线法。4)由于在遵约期需要判断控 排企业是否完成了其减排义务,故需要设计MRV机制,指碳排放的量化与数据质量 保证的过程,包括监测(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即 明确不同行业企业如何检测和计算自身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如何上报排放数据给监 管机构,监管机构如何对企业上报数据进行核查,第三方核查公司基于何种方式方 法判断企业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等。5)遵约机制指如何评估企业完成了其减 排义务以及若企业未完成减排义务时有何种惩罚措施。一般企业只要在遵约期结束 时上缴与其碳排放量相同的碳配额,则认定其已完成减排义务;为确保惩罚措施落 地,一般需要明确在法律文件中。6)遵约期与交易期的设计。遵约期指从配额初始 分配到体系覆盖控排企业向政府上缴配额的时间,通常为一年或几年,若时间设置 较短则减排效果在短期内即可体现,若时间设置较长则有利于控排企业在一定时间 范围内合理、灵活地安排其减排措施,减少碳价波动。交易期指市场规则稳定不变 的一段时间范围,国际碳市场上的做法一般为设置由短递增的交易期,并在下一交 易期开始前基于前期经验对下一期的规则进行调整和更新,例如欧盟碳市场当前已 经历三段交易期,分别为第一阶段(2005-2007 年,3 年),第二阶段(2008-2012 年,5 年),第三阶段(2013-2020 年,8年),当前处于第四阶段(2021-2030 年, 10年),每阶段的碳市场规则均有更新。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13/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10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的十五个要素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要素,华宝证券研 究创新部 表2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及方法对比 名称 类型 含义 优缺点 如何 分配 免费分配 政府直接免费发放给控排企业。 优点企业接受意愿强,政策容易推行;对经 济负面影响相对小。 缺点会出现寻租问题。 拍卖分配 政府对碳配额进行拍卖,出价高的企业获得碳配额。 优点增加政府收入,通过补贴政策降低扭曲 效应;解决寻租问题;分配更有效率。 缺点不易被企业接受。 分配 多少 历史排放法 指以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在过去一定年度的碳 排放数据为主要依据,确定其未来年度碳排放配 额的方法。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对数据要求低。 缺点不公平,变相奖励了历史排放量高的 企业;未考虑近期经济发展以及减排发展趋 势;未考虑新公司无历史排放数据。 历史碳强度下 降法 介于历史排放法和行业基准法之间,是指根据排 放企业的产品产量、历史强度值、减排系数等计 算分配配额。即企业自身进行纵向对比,例如在 过去3年-5年的平均排放水平上叠加减排系数。 优点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对数据要求相对低; 适用于产品类型较多的行业。 缺点同样存在不公平,变相奖励了历史排 放量相对高的企业;未考虑新公司无历史排 放数据。 行业基准线法 (也称标杆 法) 指以纳入配额管理单位的碳排放效率基准为主 要依据,确定其未来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方法。即 与行业中企业进行横向对比,例如将整个行业的 排放量较少的前15、25作一个加权平均作为 基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 优点相对公平;为行业减排树立了明确的标 杆,考虑了新老公司的排放。 缺点计算方法复杂,所需数据要求高,行 政成本高;仅使用于产品类别单一的行业。 资料来源中国碳交易网,碳配额初始分配方法研究, 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整理  相关机构安排即除了控排企业外对于相关机构的安排,包括 4 个要素。登记注册 系统与交易平台为各方参与碳交易市场的线上基础设施,前者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 碳配额账户设立、碳排放配额以及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法定确权及登记的服务,并实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免责声明 华宝证券 14/42 [table_page] 产业研究专题报告 现配额清缴及履约管理,后者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在线达成碳配额交易的平台,一 般针对客户不同的交易需求会有不同的交易产品和功能。2011 年年初欧盟奥地利、 波兰、希腊等成员国的国家注册系统曾遭到黑客入侵,约值 2870 万欧元的 200 万 碳排放额被盗,因此两个系统对数据、网络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市场监管的设计一 般包括对监管机构、监管对象、需监管的环节的确定以及监管机构职责的划分,此 外还包含对监管内容、流程、规则的约定等。由于碳排放权本身具有标准化、虚拟 化、数字化的特征,且碳排放权私有化本身依靠法律政策的设定,因此市场监管尤 为重要。由于碳排放权具有一定商品属性和金融工具属性,因此金融机构的参与是 必要的,金融机构的加入可为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提供支撑,它可以通过碳基金理 财产品、绿色信贷、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债券、碳排放配额回购 等方式参与碳交易。  调控政策碳市场是一个政策市场,为了防止碳价暴涨暴跌、落实减排目的,政府 需要对碳市场进行适当调控,主要包括 4 个要素。价格调控机制一般指为了维护碳 价稳定,政府会考虑使用价格调控手段,例如规定一二级市场碳价上下限、政府公 开市场操作、控制碳价涨跌幅等,以修正由于配额总量设置、配额初始分配上的不 合理带来的碳价扭曲,随着整体政策及规则制定上的完善,“政府之手”会逐渐向后 收回。税费制度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环保行业碳中和系列报告: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至,从海内外经验看未来发展趋势)为本站会员(光伏小萝莉)主动上传,solarbe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solarbe文库(发送邮件至401608886@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copyright@ 2008-2013 solarbe文库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0028102号-1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