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be文库
首页 solarbe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

  • 资源大小:2.12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6金币 【人民币6元】
游客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人民币6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根据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作为您下次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如填写的是手机,那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就是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4、下载无积分?请看这里!
积分获取规则:
1充值vip,全站共享文档免费下;直达》》
2注册即送10积分;直达》》
3上传文档通过审核获取5积分,用户下载获取积分总额;直达》》
4邀请好友访问随机获取1-3积分;直达》》
5邀请好友注册随机获取3-5积分;直达》》
6每日打卡赠送1-10积分。直达》》

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

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 赵 争鸣 ,雷 一 ,贺凡波 ,鲁宗相 ,田 琦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电机系 ,北 京市 100084 ) 摘 要 为推动光伏发电的发展 ,加快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国内相继开工并已建成了若干兆瓦级大型 并网光伏电站示范工程 。结合国内外的运行经验 ,综述了大型光伏电站在光伏阵列 、变换器以及并 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新动态 ,总结了对国内大型光伏电站 建设和运行的一些启示 ,并对大容量光伏并网发电的技术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逆变器集群 ;光伏电站 ;并 网 收 稿日期 2010 -09-26 ;修 回日期 2011-03-0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737002);台 达环境与教育基 金会电力电子科教发展计划重大项目 (DREM200902)。 0 引 言 近 年 来 ,全 球 光 伏 产 业 发 展 迅 速 ,根 据 Solarbuzz 的 最新市场数据 , 2009 年 全球光伏发电 系统装机总容量约为 7.5GW ,在 金融危机形势下 仍较 2008 年 增长了 20% 。自 1993 年 德国建成第 1 座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以来 ,大型并网光伏发电 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 2009 年 全球并网光伏发电系 统份额超过 90% 。 中 国的并网光伏发电呈现出 “分散开发 、低压就 地接入 ”与 “大规模集中开发 、中高压接入 ”并举的发 展特征 [1] 。国 家能源发展规划 规定 大规模的太 阳能光伏电站作为 2010 2020 年 重点发展的领域 之一 。 2004 年 深圳园博园建成了国内第 1 座兆瓦 级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 ,此后若干兆瓦级并网光伏 电站相继在甘肃 、宁夏 、上海等地建成或开工 。但目 前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仍以示范工程为主 ,旨在为 光伏商业化并网发电积累运行经验 。 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是大规模集中利用太阳 能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离网光伏发电系统 ,大型并 网光伏电站可以省去蓄电池用作储能的环节 ,采用 最大功率点跟踪 ( MPPT )技 术提高系统效率 。相对 于小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可更 加集中地利用太阳能 ,更多地使用逆变器并联 、集中 管理与控制技术 ,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太 阳能的时间分布特性和储能技术 ,起到削峰 、补偿电 网无功功率等满足电网友好需求的作用 [2] 。随 着系 统成本的持续降低和发电效益的不断提高 ,大型并 网光伏电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 ,国内外若 干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运行经验表明 大型光伏阵 列的固有温度特性和组合特性可能会导致电站出力 减小 ;除了随机波动性较大之外 ,谐波 、不对称 、闪变 等电能质量问题也影响着光伏并网 [3] ;电 网的非理 想电源特性对逆变器并联运行将产生一定影响 ;电 网从自身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 ,对大容量并网光伏 电站提出了新的要求 [4] 。 本 文对国内外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运行过程中 凸显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并阐述了 大容量并网光伏发电技术的一些新进展 ,以期对中 国并网光伏发电技术研究有所启发 。 1 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的运行机理与特性 大 型并网光伏电站一般由 1 个或多个基本单元 组成 ,如 图 1 所 示 ,每个单元的容量约为 0.3~ 1.0MW (如 敦煌 2 个 10MW 并 网光伏电站各由 20 个 容量为 500kW 的 单元组成 )。其 中 ,大面积的 光伏阵列组件实施光电转换后经汇流器将直流电分 配给逆变部分 ,再由逆变器及其滤波装置转换为满 足电能质量要求的交流电 ,经变压器升压后并网 。 通过逆变器控制 ,调节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进行 MPPT 控 制 。每个单元的逆变器可以是单台 ,也可 以是多台并联 。 图 1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基本架构 Fig.1 Basic structure of large-scal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tations 相 对于小容量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大容量并 网光伏电站具有以下运行特性 1 )光伏阵列面积大 ,组件性能有所差异 [5] 。组 101 第 35卷 第 12期 2011年 6月 25日 Vol.35 No.12 June 25 , 2011 件 性能差异一方面源于生产厂家和电池型号不同带 来的光伏阵列固有特性的差异 ,另一方面源于实际 运行条件不同导致的组件工作温度 、日照强度的不 同 ,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光伏阵列组合特性 [6] 要 求 。 这可能引起阵列内部损耗增加 ,导致阵列功率 电 压 ( P-V )曲 线的多峰值特性 ,影响 MPPT 控 制 。 2 )并网逆变器容量大 、型号多 ,通常采用多台低 压逆变器组合 [7] ,由 变压器升压至中高压 ( 10kV / 35kV )并 网的方式 。多台逆变器的组合旨在增加 系统的冗余度 ,并在低光照时通过部分逆变器停机 实现高转换效率 ,但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会产生环 流 、谐波放大等不良现象 。 3 )对本地电网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如电能质 量问题 [3,8] ,功 率输出不稳定引起电压波动 [9] 、孤 岛 [10] 等 。光 伏发电作为小时间尺度 、无旋转惯量的 电源方式 ,在其并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必然会对 电网的安全运行提出挑战 [11] 。 2 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的新问题 2.1 组 合光伏阵列的多峰值特性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经常会由于光伏组件的差异 而使得大面积光伏阵列呈现出与单个光伏电池或者 小面积光伏阵列不一样的输出特性 [5] ,如 图 2 所示 。 图 2 大面积光伏阵列的 P -V 输 出特性 Fig.2 P-Voutput characteristic of large-scale photovoltaic arrays 由 图 2 可以看出 , 4 部分光伏阵列各自的输出 特性都是正常的单峰值 P-V 曲 线 ,但由于各部分特 性的不一致 ,其组合输出特性为 1 条多峰值 P-V 曲 线 ,且 各个极值点的大小随光伏组件工作环境的变 化而改变 ,使得常规的 MPPT 技 术无法捕获到全局 最大功率点 [12] 。 目 前 ,大多数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尚未考虑这一 因素的影响 ,仍采取常规的 MPPT 方 法或恒定电压 法 。而针对 P-V 曲 线的多峰值特性 ,需要设计能搜 寻全局最大功率点的 MPPT 方 法 。 2.2 光伏阵列的温升效应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与运行温度密切相关 ,如 图 3 所示 。随着温度升高 ,短路电流略为增加 ,开路 电压大幅降低 ,最大功率点电压降低 ,最大输出功率 也降低 ,大面积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将更为复杂 [5] 。 光伏阵 列的输出电压如果低于逆变器工作电压的阈 值 ,则可能导致逆变器停止工作 。 图 3 光伏电池的温度特性 Fig.3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voltaic cels 某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夏季某高温天的输出功 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4 所示 。 图 4 某并网光伏电站的设计发电功率与实际发电功率 Fig.4 Design and actual power outputs of a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tation 由 图 4 可以看出 ,光伏阵列温升过高将导致电 站出力大幅降低 ,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段 ,系统却不 能有效发电 ,全天发电效率仅为 38% 。 这 一现象存在于部分高温运行的并网光伏电站 中 。由于光伏阵列面积大 ,加装冷却装置不现实 ,因 此需要对光伏电池的材料特性进行研究和改进 ,使 其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保证发电能力 。 2.3 光伏阵列存在热斑效应等威胁 在大面积光伏阵列中 ,某组件会因遮挡而带负 电压 ,相当于负载 ,随着热耗的增加将产生大量的热 量 ,形成局部热点 ,即热斑效应 [5 -6 ] 。热 斑损坏是光 伏电池最常见也是很严重的一种损坏 ,可能会导致 光伏电池出现永久性的功率输出损失或者永久性的 开路失效问题 。某些光伏电池受到高温 、高反压和 高功耗的综合作用 ,可能会发生永久性的短路甚至 烧毁 。光伏阵列局部因热斑效应导致失效的效果图 201 2011 , 35 ( 12 ) 见 附录 A 图 A1 。据国际电工技术 委员会 ( IEC )统 计 , 2009 年 上半年 ,欧洲已发生 10 余 起光伏电站起 火事故 。 2009 年 7 月 ,德 国 Buerstadt 屋 顶光伏电 站阵列起火现场见附录 A 图 A2 ,造 成事故的主要 原因就是热斑效应积累 、电弧 、开关频繁启动等 。更 严重的是 ,由于光伏阵列高压带电 ,灭火困难 。 因此 ,需对光伏电池的反向特性进行建模分析 ,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措施 。国外已有学者进行了 建模分析 ,其中 , Bishop 模 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模 型 [5] ;国内尚无针对光 伏电池反向特性的研究 。 2.4 逆变器组合的非理想特性 对于图 1 中的逆变单元部分 ,有的光伏电站通 过汇流器将直流母线并联 ,根据日照强度投入相应 数量的逆变器运行 ,确保逆变效率和可靠性 ,如图 5 所示 。 图 5 共用直流母线的多逆变器组合拓扑结构 Fig.5 Topology of multi-inverters with common DC bus 由 于各个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不同 ,直流母 线电压的控制无法跟踪每个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 点 。更严重的是 ,直流母线并联为逆变器之间的零 序环流提供了通路 [7,13 -14 ] 。在 各台逆变器单独控 制 、触发信号不同步的条件下 ,即使入网电流纹波 小 ,单逆变器输出电流纹波也会加大 ,逆变器侧滤波 电感负担加重 ,噪声 、发热厉害 。 2 台逆变器共用直 流母线时的现场实测波形见附录 A 图 A3 。 有 的光伏电站无直流母排上的并联开关 ,使逆 变器各自跟踪对应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运行 。与 单台集中式逆变器类似 ,这种方案的逆变器在光照 不足时逆变效率大大降低 ,同时 ,低光照强度下的电 能质量问题也更加恶化 。 对逆变器集群进行控制的方式有集中控制 、主 从控制和对等控制 [13] 。通 过合理设置各逆变器的 输出特性 ,实现自动协作 ,减小相互之间的影响 ,使 得逆变器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稳定运行 。而目前 ,多 数光伏电站示范工程的逆变器集群无相应的集控策 略 ,相互之间存在影响 ,这也是其非理想特性之一 。 因此 ,需要研究改进的控制算法或其他措施 ,及 逆变器集群控制方案 ,避免逆变器并联时产生环流 , 提高低光照条件下的转换效率 。 2.5 电能质量问题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容易产生谐波和三相电流 不平衡等问题 ,同时 ,输出功率的不确定性易造成电 网电压波动和闪变 [3,8] 。目 前 ,谐波问题是制约光 伏电站并网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很多大型并网光伏 电站存在谐波超标问题 ,在低光照运行条件下更加 突出 。谐波形成和相互作用的机理复杂 ,由于大型 并网光伏电站一般采用 LCL 滤 波 ,且很多光伏电站 通过长距离输电线缆接入弱电网 ,滤波电容可能引 起谐振从而造成某些次谐波放大 [15] 。大 型并网光 伏电站的运行经验表明 即使单台逆变器输出电流 谐波较小 ,多台并联后整体输出电流的谐波也有可 能超标 [8] 。此 外 ,实际的电网电压往往也包括谐波 成分 ,造成逆变器输出谐波电流 。宁夏石嘴山某兆 瓦级并网光伏电站的输出三相电流与某相电压波形 见附录 A 图 A4 。 需 要从来源和传输 2 个方面揭示谐波的形成和 演化机理 ,据此采取抑制措施 。目前 ,对 LCL 滤 波 器的谐振和电网谐波模型已有较多研究 ,但光伏电 站应用这些技术较少 ,且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实际 情形与谐波抑制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多 。 2.6 电网接纳问题 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会对电网产生一系列的不 良影响 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出力直接造成电网的电 压波动 ,无旋转惯量的电流源并网接入使得电网的 稳定裕度减小 [9,11,16] 。对 于接入配电网的大型光伏 电站 ,所造成的潮流变化使得馈线电压调节困难 ,保 护整定更加复杂 [17 -18 ] 。电 网从自身安全运行的角度 出发 ,要求并网光伏电站具备一定的电源特性 [4] ,而 目 前运行的示范工程均未达到这些要求 ,其差异情 况如表 1 所示 。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并网 ,电网和光 伏电站都需要相互增强适应性 。 2.7 光伏电站设计的科学性 目前尚缺乏一套科学的光伏电站设计和发电预 测理论 ,光伏电站的运行指标总体低于预期值 。光 伏电站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光伏阵列的组合方式 、 变换器的组合方式及其并网拓扑和控制 。光伏阵列 和变换器的组合方式有集中式 、组串式 、多组串式 、 集成式 [19] 等 ,并 且新的拓扑结构层出不穷 。由于未 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验证 ,缺乏定量的评价标准 ,每 种结构虽然各有特色 ,但可靠性 、成本和效率等指标 都难以兼顾 [20] ,尚无一套针对一些关键 指标 (如平 均无故障时间 、平均修复时间 、可用度 、可维护度等 ) 301 综 述 赵争鸣 ,等 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 的 整体光伏电站优化设计理论 [20 -22 ] 。 表 1 大型光伏电站并网要求及现状 Tab.1 Grid connection demands and status of large-scale photovoltaic stations 电 网需求 光伏电站现状 有功功率可调 ,具备调 频特性 最大功率点跟踪 ,出力随机波动 性 较大 一定的无功功率输出 , 具备调压特性 无功补偿装置建设滞后或不具备 无 功补偿装置 孤岛保护 多台逆变器之间的孤岛检测相互 影响 ,无 统一策略 低电压穿越 一般不具备此功能 ,与孤岛保护 存 在矛盾 光伏电站作为整体进行 调节 变换器之间相互影响 高 效变换 ,有较好的电 能质量注入 变换效率不够高 ,谐波超标等电 能质量问题严重 另 外 ,即使在正常工作温度条件下 ,光伏电站的 实际发电量也少于设计值 [23 -25 ] 。一般的预测方法考 虑 的是光伏阵列的最大出力 ,而实际上系统的发电 能力还与系统的 MPPT 及 系统效率有关 。表 2 列 举了降低系统发电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 ,光 伏发电出力的预测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表 2 降低光伏系统发电能力的影响因素 Tab.2 Factors that decrease the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of photovoltaic systems 因 素 影响 并网输出 光照吸收 太阳辐射除被光伏阵列吸收外 ,还有 散射 、反射 、空气吸收等损失 减 少 光伏阵列 长久工作 老化 ,衰 减 减少 光伏阵列 温升 开路电压和最大功率点电压降低 ,最 大功率减少 减 少 变换器非理 想工作点 非额定出力情况下 ,转 换效率低 减少 光伏阵列 、 MPPT与 变 换器的匹配 光伏阵列温升条件下 ,MPPT控 制室 的直流电压接近逆变器工作下限 ,三 者失配 减少或 无 输出 3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关键技术及 其发展 趋势 3.1 光 伏阵列方面 光伏电池是光伏电站最昂贵的元件 ,其转换效 率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在单晶硅 、多晶硅和薄膜电 池相继问世后 ,将太阳光集中多倍的聚光式光伏组 件 (如附录 A 图 A5 所 示 )目前已经得到应用 ,其效 率可达 24%~28% 。光 伏组件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与 DC / DC 变 换器的一体化 。每个组件均集成 一个小型 DC / DC 变 换器 ,构成一个智能模块 ,独立 进行 MPPT 和 保护控制 ,如附录 A 图 A6 所 示 。但 是 ,光伏电池的抗高温 、抗风沙特性尚未引起重视 , 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较慢 。 针对大面积光伏阵列的多极值特性 ,需要寻求 定位于全局最大功率点的新型 MPPT 控 制方法 ,并 解决算法的动态跟踪性能问题 。目前主要有两步法 和全局搜索法 。文献 [ 5 ]提出了建立准确的光伏阵 列组合模型 ,并通过传感器获取的温度和光照强度 , 计算出全局最大功率点对应的电压 ,在此电压附近 运用常规的 MPPT 算 法跟踪全局最大功率点 ,是一 种可行的方案 。该方案需要对光伏阵列的组合准确 建模 ,且需要增加若干监测装置 ,其具体实施和验证 还有待研究 。 热斑效应是损害光伏电池的重要因素 ,需要通 过对光伏电池反向特性模型的研究 ,揭示热斑效应 的机理 ,为减小热斑的危害提供策略 [26] 。明 确正常 模型与失效模型 、局部故障与全局运行之间的关系 , 对大面积光伏阵列多影响因素特性进行研究 ,寻找 局部失效的检测和排除 、故障机理分析与保护的方 案 。目前 ,以 Bishop 模 型为代表的光伏电池反向模 型已经可以分析一些特性 [26 -27 ] ,但 对于热斑的形成 与扩散缺乏深入的研究理论 。 应对热斑效应的有效方案是并联旁路二极管 , 这对于光伏组件是否会产生热斑效应以及热斑效应 的严重程度有直接的影响 ,需要一套完善的配置和 评估方案 [5,27] 。同 时 ,结合大容量光伏阵列配置与 布局的集成优化 ,可实现大面积光伏阵列的非理想 特性最小化 。目前 ,对热斑保护旁路二极管优化配 置理论的研究还较少 。 3.2 高性能变换技术 多变换器系统要重点关注其协调运行与集群特 性 。一方面需要通过变换器的统一控制来减小相互 之间的不利影响 ,如多机孤岛检测的冲突 、内部环流 与谐波问题等 ;另一方面需要系统控制方案来实现 变换器集群的统一协作 ,从而完成功率调节 、低电压 穿越 、孤岛检测 、与电网的通信 、机组投切与优化运 行 、综合保护策略与故障冗余运行等功能 ,目前在这 些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 [14,28 -29 ] ,但都停留在理论分 析 和小容量光伏系统阶段 ,尚未在大容量光伏系统 中得以应用 。 逆变效率是大容量光伏发电装置的重要指标之 一 。各逆变器生产厂商正在拓扑结构 、开关器件和 开关频率 、控制算法和死区 ,以及辅助电源和散热等 方面积累相关技术经验 ,目前多数产品能够实现 30% 以 上出力情况下的高效运行 。上海华电都市型 1.2MW 光伏电站采用三 电平逆变技术实现了高开 关频率下的低开关损耗 。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合适的 401 2011 , 35 ( 12 ) 集 群控制策略 ,使得每台机组都尽量工作在高效运 行点 [28] 。 电 能质量问题由来已久 ,针对大容量光伏并网 系统 ,如何更好地抑制低功率 、弱电网时的电流谐波 及多台逆变器同时并网时电流谐波的叠加 ,如何在 电网电压谐波大时仍保证低电流谐波 ,都是目前正 在解决或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电力电子装置厂商 一般通过适当的滤波拓扑结构 、合理设计电感和电 容参数 、控制算法 、脉宽调制驱动方式 、采样及运算 精度 ,共同保障谐波含量达标 [30] 。对 于大容量并网 光伏电站 ,电网对逆变器 、逆变器对电网 、逆变器对 其控制部分等都有电磁兼容问题 ,需要采用隔离变 压器和电磁干扰滤波器 ,或通过控制算法 、拓扑结构 予以减小 。目前 ,国外以 SMA 为 代表 ,国内以合肥 阳光为代表 ,已有若干技术应用于逆变产品中 。在 学术研究方面 ,文献 [ 31 ]提 出了逆变环节输出与电 网波形一致的电压 ,以减小电网电压畸变造成的谐 波电流 ;文献 [ 32 ]对 多台逆变器组合的谐波问题和 稳定性进行了建模分析 ,并在 105kVA 系 统中验证 了逆变器并联的一些谐波特性 ;文献 [ 33 ]针 对由 LCL 滤 波器谐振造成的谐波放大问题 ,给出了阻尼 解决方案 。 3.3 电网友好的网源互动技术 大容量光伏并网对逆变器提出了 “电网友好 ”的 要求 ,这就要求其可以快速控制 ,拓展通信功能参与 调度 ,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减少有功功率变化 率 ,抑制谐波等 [4] 。智 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吸 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 ,因此必须具备符合 智能电网标准的网源互动技术 。 文献 [ 29 , 34-35 ]分 析了出力随机波动造成并网 点电压波动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其 中 ,通过储能元件来保证功率输出的稳定 ,以减小波 动性的影响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且有较多的研 究成果 ,但还需要在大容量储能与配置技术上有所 突破 。通过配置无功功率输出可调装置参与电网电 压调节 ,可以改变准入功率 ,满足电网对功率因数的 要求 [30,36 -37 ] 。文 献 [ 31 ]提 出了根据有功功率调节无 功 功 率 以 保 证 电 压 稳 定 的 控 制 算 法 ,并 在 400kW 光 伏发电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 并网逆变器通过增加相关控制及辅助设备 ,可 以实现动态电压补偿 、有源滤波 [38] 、无 功补偿 [39] 的 功 能 ,如何多机配合实现 ,仍有待研究 。大容量光伏 并网装置 ,甚至可以集成静止同步补偿器 ,用于调节 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 [40] ,甚 至抑制次同步振荡 。这 些功能有的已通过仿真得以验证 ,有的在小容量样 机平台上试验成功 ,但距离大容量的工程应用还有 一定的距离 。 低电压穿越是对电网故障恢复的有力支撑 。目 前 ,针对单台光伏逆变器的低电压穿越技术已有较 多研究 [31,41 -42 ] ,但 这些方法很难同时保证输出的电 能质量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 ,且都是在小容量系 统中完成实验验证 。目前 ,很多逆变产品都声称具 备低电压穿越功能 ,但实际的光伏电站往往为保证 安全而采取低电压切机 。此外 ,多机组合的低电压 穿越有待研究 。孤岛保护检测要求盲区尽量小 [43] , 同 时避免多机检测之间的相互影响 ,解决与低电压 穿越存在的冲突 。文献 [ 44-45 ]对多机独自孤岛检 测 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给出了互不干涉的检测方 法 。目前 ,工程上仍采取独自孤岛检测方法 ,对于大 型光伏电站 ,则倾向于使用集中控制手段进行孤岛 检测 。 3.4 光伏电站的设计规范 国内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中国光伏电站设计方法 的标准化研究 。这需要长期运行经验的积累 ,借助 于可靠性评估技术 、拓扑配置优化技术 ,形成一套科 学合理的光伏电站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和规范化的设 计标准 ,兼顾效率与成本需求 ,用于指导光伏电站各 部分的结构选型 、布局优化 、辅助设备配置 ,指导光 伏电站的合理建设和运行 。未来的光伏电站将与智 能电网的建设同步 [46] ,运 用信息化和控制技术实现 可再生能源转换 。 4 结 语 大 型光伏发电系统正经历从示范到大范围推广 应用的关键阶段 ,还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 ,需要不断 改进和完善 ,主要体现在光伏阵列组合的多峰值特 性 、光伏阵列温升影响 、热斑效应 、逆变器组合非理 想特性 、转换效率 、设计规范 、电网接纳等方面 。针 对这些问题 ,只有研发并推广与之相对应的关键技 术 ,才能向电网注入真正无污染的绿色 、高效电能 。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 ( http // aeps.sgepri.sgcc. com.cn / aeps / ch / index.aspx )。 参 考 文 献 [ 1 ]赵 玉 文 ,吴 达 成 ,王 斯 成 ,等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06 2007 )(下 )[ J ] .太 阳能 , 2008 ( 8 ) 6-13. ZHAO Yuwen , WU Dacheng , WANG Sicheng , et al.Report on China PV industry development ( 2006 2007 )( 3 )[ J ] . Solar Energy , 2008 ( 8 ) 6-13. [ 2 ]赵 争鸣 ,刘建政 ,孙晓瑛 ,等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 [ M ]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 3 ]赵 平 ,严玉廷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对电网影响的研究 [ J ] .电气技 术 ,2009(3)41 -44. 501 综 述 赵争鸣 ,等 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 ZHAO Ping , YAN Yuting.Research on effect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on power grid [ J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2009 ( 3 ) 41-44. [ 4 ]国 家电网公司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试行 )[ S ] .2009. [ 5 ]邓 夷 .适用于复杂电路的 IGBT模型及大面积光伏阵列建模研 究 [D].北 京 清华大学 ,2010. [ 6 ] ALONSO M C , RUIZ J M , CHENLO F.Experimental study of mismatch and shading effects in the IV characteristic of a photovoltaic module [ J ] .Solar Energy Materials &Solar Cels , 2006 , 90 ( 3 ) 329-340. [ 7 ]余 蜜 .光伏发电并网与并联关键技术研究 [ D ] .武汉 华中科技大 学 ,2009. [ 8 ] VARMA R K , SALAMA M , SEETHAPATHY R , et al. Large-scale photovoltaic solar power integration i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 C ]// Proceedings of IEEE Power &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 July 26-30 , 2009 , Calgary , AB , Canada 1-4. [ 9 ] LI Wang , LIN Yinghao.Random fluctuations on dynamic stability of a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array [ C ]// Proceedings of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Winter Meeting Vol 3 , January 28-February 1 , 2001 , Columbus , OH , USA 985-989. [ 10 ]杨 卫东 ,薛峰 ,徐泰山 ,等 .光伏并网发电系 统对电网的影响及 相关需求 分 析 [J].水 电 自 动 化 与 大 坝 监 测 ,2009,33(4) 35-39. YANG Weidong , XUE Feng , XU Taishan , et al.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 s influence on power systems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 J ] . Hydropower Automation and Dam Monitoring , 2009 , 33 ( 4 ) 35-39. [ 11 ] ACHILLES S , SCHRAMM S , BEBIC J.Transmission system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high-penetration photovoltaics [ R ] . Golden , CO , USA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 2008. [ 12 ]陈 剑 .太阳能光伏系统最大 功率点跟踪技术的研究 [ D ] .北京 清华大学 ,2010. [ 13 ]朱 志杰 .逆变器控制及其并联技术的研究 [ D ] .杭州 浙江大学 , 2004. [ 14 ]王 博 .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 器并联技术的研究 [ D ] .合肥 合肥 工业大学 ,2009. [ 15 ] SHIH F Y , CHEN D Y , WU Y P , et al.A procedure for designing EMI filters for AC line applications [ J ] .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 , 1996 , 11 ( 1 ) 17-18. [ 16 ] RODROGUEZ C , AMARATUNGA G A J.Dynamic stability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s [ C ]// Proceedings of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Vol 2 , June 7-10 , 2004 , Denver , CO , USA 2193-2199. [ 17 ]王 建 ,李兴源 ,邱晓燕 .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 述 [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29(24)90 -97. WANG Jian , LI Xingyuan , QIU Xiaoyan.Power system research on distributed generation penetration [ J ]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 2005 , 29 ( 24 ) 90-97. [ 18 ] LIU E , BEBIC J.Distribution system voltage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high-penetration photovoltaics [ R ] .Golden , CO , USA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 2008. [ 19 ] CARCANGIU G , DAINESE C , FARANDA R , et al.New network topologies for large scale photovoltaic systems [ C ]// 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f PowerTech , June 28-July 2 , 2009 , Bucharest , Romania 1-7. [ 20 ] STEMBER L H , HUSS W R , BRIDGMAN M S.A methodology for photovoltaic system reliability &economic analysis [ J ] .IEEE Trans on Reliability , 1982 , R-31 ( 3 ) 296-303. [ 21 ] CHAN F , CALLEJA H.Design strategy to optimize the reliability of grid-connected PV systems [ J ]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 2009 , 56 ( 11 ) 4465-4472. [ 22 ] CHA S T , JEON D H , BAE I S , et al.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distribution system connecte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considering weather effects [ C ]// Proceedings of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babilistic Methods Applied to Power Systems , September 12-16 , 2004 , Ames , LA , USA 451-456. [ 23 ] SO J H , JUNG Y S , YU B G , et al.Performance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large scale PV system [ C ]// Proceedings of IEEE the 4th World Conference on Photovoltaic Energy Conversion , May , 2006 , Wairoloa , HI , USA 2375-2378. [ 24 ] SO J H , YU B G , HWANG H M , et al.Performance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idential grid-connected PV system [ C ]// Proceedings of IEEE the 33rd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 , May 11-16 , 2008 , San Diego , CA , USA 1-4. [ 25 ]刘 莉敏 ,曹志峰 ,许洪华 .50kWp并网光伏示范电 站系统设计 及运行数据分析 [J].太阳能学报 ,2006,27(2)146 -151. LIU Limin , CAO Zhifeng , XU Honghua.Design and analysis of 50kWp grid-connected PV station [ J ]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 2006 , 27 ( 2 ) 146-151. [ 26 ] SIMON M , MEYER E.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hot-spot formation in solar cels [ J ] .Solar Energy Material &Solar Cels , 2010 , 94 ( 2 ) 106-113. [ 27 ] SILVESTRE S , BORONAT A , CHOUDER A.Study of bypass diodes configuration on PV modules [ J ] .Applied Energy , 2009 , 86 ( 9 ) 1632-1640. [ 28 ] YOSHIDA K , KOUCHI K , NAKANISHI Y , et al. Centralized control of clustered PV generations for loss minimization and power quality [ C ]// Proceedings of 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 July 20-24 , 2008 , Pittsburgh , PA , USA 1-6. [ 29 ] HOJO M , HATANO H , FUWA Y.Voltage rise suppression by reactive power control with cooperating photovoltaic generati

注意事项

本文(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为本站会员(华电李二生)主动上传,solarbe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solarbe文库(发送邮件至401608886@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copyright@ 2008-2013 solarbe文库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0028102号-1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