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Hi-MO3:单晶PERC双面半片技术降低光伏电站度电成本(白皮书)
白皮书 1 / 4 Version 20190306 Hi-MO3 单晶 PERC 双面半片技术降低光伏电站度电成本 1. 介绍 隆基在 2018 年结合单晶 P 型双面 PERC 技术与 半片技术推出了 Hi-MO3 组件,该产品延续了 Hi- MO1 单晶 PERC 组件的高效率 低光衰及 Hi-MO2 双面双玻组件的高双面率,应用了半片技术后,组 件功率与产品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应用于光 资源丰富地区的大型地面电站配合固定支架或平单 轴跟踪支架 可 实现最低度电成本,应用用于地表经 过高反光处理(如刷 白 漆)的分布式电站则可显著 提高项目的收益率。 P 型 PERC 双面技术是自 2015 年新出现的双面 技术 1,相对传统的 N 型双面与异质结双面电池, PERC 双面电池采用低成本的 P 型硅片 与 铝栅线电 极,且也能够 获得 高 转换 效率与 最高 约 80的 电池 双面率,因此具有极高的性价比。隆基在双面电池 研发上可实现正面 23.11、背面 18.97的效率 Fraunhoer-ISE, 2018.5,双面率 82.1,量产电池 的正面效率也已达 22以上。 隆基 高效 PERC 电池使 组件 具有优秀的弱光性 能与低功率温度系数值,在 2017、 2018 年连续获得 TV 莱茵“ 质胜中国 ”光伏组件仿真第一名;低光衰 技术更使隆基的 PERC 组件在户外具有更好 的发电 表现,在 PV magazine test 中,隆基单、双面 PERC 组件的发电量均在同类型产品中排名第一 2。 半片技术使电池工作电流减半从而显著降低焊 带上的能量损失,单晶 PERC 电池的高电流及双面 电池背面受光带来的工作电流增益使得双面 PERC 技术非常适合与半片技术相结合,带来功率、发电 量、可靠性的多重提升。 2. 产品特点与性能优势 隆基 Hi-MO3 采用高可靠 封装材料,确保组件 的抗 PID 性能并进一步提升了其长期可靠性 ; 作为 双玻组件,有边框 Hi-MO3 组件 的正、背面 均采用 2mm 厚度 的玻璃 从而 减轻了组件的重量,便于安装 及与跟踪支架的匹配; 背面玻璃可以使用镀有白色 陶瓷网格的玻璃,这样 60 片电池的双面组件正面功 率可以提升近 5W; Hi-MO3 采用 B 面宽度 30mm 的 边框使其可以承受正面 5400Pa 的静载,该边框采用 短边无 C 面设计以降低对背面电池的阴影遮挡,相 对常规边框可以提高双面组件的发电量;在低 载荷 地区也可以使用无边框的 60 片电池组件 120 片半 电池, 玻璃厚度 2.5mm,这样可以节省组件的成本 并且避免了边框对背面的遮挡;另外,笔形分体式 接线盒的使用也使其不会遮挡电池背面。 图 1 Hi-MO3 组件示意图 光伏组件在实际运行中难免被鸟粪、树叶等局 部遮挡,如不及时清理持续的热斑效应会使组件发 生不可逆的衰减甚至失效,理论分析 3与实验数据 均 表明半片技术可以使组件热斑温度降低 1020oC, 这将使 Hi-MO3 组件 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实验室正面打光测试时,半片技术可以使 60 片电池 PERC 组件的焊带热损耗降低 5W 以上,户 外光照好时考虑 到 双面组件收到的背面辐照,所降 低的热损耗可达 8W 以上,此时双面半片组件的工 作温度相比全片的双面组件会有较明显的差别,该 温差最高可达 1oC 以上,因此发电能力有所提升。 基于 高辐照时明显降低的内部热损耗与较低的工作 温度 , Hi-MO3 组件应用于全 球 光资源非常丰富的 地区 一般温度也很高 发电优势尤为明显 ,如中国西 部、中东、非洲北部与南部、澳大利亚、美国西部、 墨西哥、智利等。 根据 Enrique Cabrera 在德国太阳 能研究中心 ISC-Konstanz所作的实证 4, 90的地表 反射率时半片技术 使 双面组件的系统效率提高了 2.7,在 900W/m2 以上辐照时,半片带来的 系统效 率 增益 更 达到 4.3。 关于组件工作温度需要指出的 是, 由于双面 PERC 电池背面使用局部铝栅线替代 全覆盖的铝电极减小了对热效应强的红外光的吸收 5,双面 PERC 组件的工作温度与单面 PERC 组件相 当甚至略低。 目前市场主流的半片组件均采用了上半部分与 下半部分并联的设计, 其中一半被大面积的阴影遮 挡时并不会导致 旁路 二极管启动,这使得半片组件 在竖向安装 状态下 ,早、晚前排组件阴影开始遮挡 组件下半部分时,上半部分仍可正常发电 图 2a;同 样的道理,如果安装高度不高或者地形地表环境复 杂,双面组件上、下两部分将受光不均,此时半片双 白皮书 2 / 4 Version 20190306 面组件的发电表现将优于全片组件 图 2b。 图 2 a半片组件与全片组件 竖向安装 在阵列阴影遮挡时的功率输出 情况, b半片双面组件与全片双面组件在背面受光不均时的背面发电 增益对比 以上大面积阴影遮挡时 旁路 二极管不启动的优 势并不妨碍半片组件二极管对组件热斑的防护,根 据实验与理论分析, 发电状态下 单块半片组件当一 片半电池 90面积被完全遮挡时旁路二极管 开始 启 动,而单块全片电池组件则是在整片电池 50面积 被完全遮挡时旁路二极管启动;对于 多 个组件 组成 的光伏系统,以 12 块组件为例,其中一块半片组件 的一块半电池被遮挡 20的面积时旁路二极管启动, 对应的 全片电池遮挡面积比例则为 13。可见半片 图 3全片与半片组件旁路二极管 启动所需要的电池遮挡比例 技 术使得组件在小面积遮挡时二极管更容易启动, 增加对组件热斑效应的防护。另外, 热斑导致的温 升最大值发生在 约 10的全电池面积遮挡时 图 4, 此 时尚 未达到旁路二极管启动条件, 半片 技术使热 斑温度 降低约 1020oC 的 特性 显著提高了组件可靠 性。 图 4全片与半片组件在不同电池遮挡面积时的热斑温度 3. 电站设计 双面组件背面可以接收到 直射光与散射光的 地表反射光,也可以直接接收到散射光,一定情况 下还可以受到直射光 。 这些辐照使 双面组件工作电 流提高 从而获得显著的发电增益。 因此影响双面组 件发电增益的因素就包括地表反射率 ; 辐照中的散 射光比例 ;组件离地高度、阵列间距 GCR、太阳 天 顶 角 Sun Zenith Angle等。 图 5 双面组件背面受光示意图 在 地表反射率是 影响 双面组件发电增益的最重 要因素, 常见材料的反射率 通常 以水面 近 10、草 地 1525、土地 2030、水泥地 沙地 2540、 反光膜 新雪 7090的顺序依次提升 。因草的茂密 程度 , 土地、水泥的颜色等 原因 ,不同具体环境的反 射率会有所不同。实际电站项目地的地表反射率可 根据 ASTME1918-16标准测试, 在直径大于 4m 的均匀平整地表使用背靠背的两个辐照测试仪测试 正面辐照与反射辐照从而计算出地表反射率。 图 6地表反射率测试示意图 表 1根据 ASTME1918-16标准测试 的实证项目中不同地表反射率 地表类型 实证项目地点 实测反射率 水泥地 中国 ,泰州 25.15 反光膜 71.44 草地 中国 , 海南定安 16.01 水泥地 43.10 沙地 40.46 双面组件背面可直接收到散射光,所以当散射 光比例高时双面组件发电增益也会较高 。在双面组 件与单面组件单日的发电对比中,可以看到双面发 电增益中午平稳,早晚明显升高的现象 ;实证电站 白皮书 3 / 4 Version 20190306 中也会发现在多云、雨、雾的天气时,双面发电增益 优于晴朗天气。考虑到光资源一般的地区通常散射 光比例较高,采用双面组件可以 使 这些地区 也能 获 得 较好的光伏发电 投资收益。 双面组件阵列的阴影会 减少地表收到的辐照从 而影响组件背面收到的地表反射光 。所以实证中, 单块双面组件的背面发电增益会略高于单排组件, 后者的背面增益又略高于多排组件 ; 多排组件的阵 列间距较大 GCR 较小 时背面发电增益会相对较高 。 组件离地高度较低时,阴影较深且阴影对背面辐照 的影响更大,因此 一般情况下 双面 组件最低点离地 高度应不低于 1 米,优选 1.5 米以上。太阳 天顶角 会影响地面阴影的大小 ,一般角度小时阴影也较小, 双面组件背面发电增益会较高, 中高纬度地区全年 双面组件发电增益呈现较为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 的趋势,一方面原因就是夏季的太阳天顶角较小, 另一方面夏季的早晨、傍晚持续时间较久,此时散 射光比例高也使背面发电增益较高。 PVsyst 使用视角系数 View factor模型来计算双 面组件的背面受光,自 6.65 版本已可以较为准确的 对使用双面组件的光伏电站进行仿真设计 6, 因此组 件离地高度、倾角、阵列间距、电站容配比 DC/AC 等均可结合项目发电量与电站成本根据收益率最优 的原则来计算。 双面组件较高的工作电流使得逆变器需要具有 较高的组串电流承受能力,目前主流逆变器制造商 已把最大组串电流提升到 12.5A13A 以配合双面组 件需求。 Hi-MO3 支持 1500V 系统电压,适合搭配 1500V 逆变器等组成大方阵,可降低系统成本、减 少电缆上的功率损失提升系统效率。 大方阵占地面 积大,可能存在 地表反射率不均的情况使得方阵内 不同位置的组件发电功率有所不同,此时推荐使用 具有多路 MPPT 功能 的 逆变器减少 失配 损失。 光伏支架方面,因双面组件的背面受光需要,宜采 用对组件背面无遮挡的支架 ,当然也需避免或减少 电缆、汇流箱或组串式逆变器对组件背面的遮挡。 基于安装可靠性的分析双面组件应采取长边安装方 式 因此隆基双面组件设计为短边无 C 面 ,所以 钢 梁位于组件长边两侧 , 这种要求下 固定支架 , 4 排横 装相比 2 排竖装的设计 通常 具有较少的用钢量 (图 7) ,但组件需配置更长的电缆,增加了组件间电缆 连接的工作量,电站设计者 可根据具体成本情况来 选择 。 如不可避免使用对组件背面有遮挡的支架, 支架钢梁距离组件背面的距离应不低于 50mm 以减 少对背面发电增益的影响。 图 7 不遮挡双面组件背面的支架示意图,左 竖装,右 横装 在低纬度、太阳光直射比高的地区采用平单轴 跟踪支架可获得较高的发电增益,双面组件搭配平 单轴跟踪支架 时,跟踪支架使正面辐照最大化,双 面组件 在跟踪中仍可接收背面辐照,两者加和 可实 现 更低 的度电成本。通常双面组件宜搭配 2PPortrait 跟踪支架以避免对支架对背面的遮挡,而双面半片 组件 Hi-MO3 则可以搭配 1P 跟踪支架,因其中间部 分的间隙达 33mm,支架中轴遮挡了部分光线,但 正面的光线可透过间隙照射到反射率较高中轴部分 反射到组件背面,补充了背面被遮挡的电池的受光 量,使得中轴 对 背面 受光的不利影响显著降低。 图 8双面半片组件搭配 1P 平单轴跟踪支架时的背面受光典型情况 4. 应用案例 表 2. 隆基双面 PERC 组件实证项目 项目地点 地表 增益 容量 对比组 支架类型 统计周期 中国 ,鄂尔多斯 沙地 13 336kWp 多晶 斜 单轴 17.718.12 中国 ,泰州 水泥地 10 2.8kWp 多晶 固定 17.918.8 反光膜 25 中国 ,格尔木 沙地 15 20MWp 单晶 平单轴 18.318.8 中国 ,合肥 水面 7 5.0kWp 多晶 固定 18.118.12 中国 ,海南 定安 a 草地 10 2.7kWp 单晶 PERC 固定 18.918.11 沙地 15 水泥地 15 印度 ,金奈 a 白石子 20 600Wp 单晶 PERC 固定 18.9 沙特 ,图沃 a 沙地 9 600Wp 单晶 PERC 固定 18.9 美国 ,费里蒙特 a 浅 沥青 7 1.8kWp 单晶 PERC 固定 18.818.11 美国 ,利菲摩尔 a 砾石 9 2.1kWp 单晶 PERC 平单轴 美国 ,帕伦普 a 砾石 10 2.8kWp 单晶 PERC 固定 隆基双面组件自问世以来,已应用于各种地表 白皮书 4 / 4 Version 20190306 与气候环境,其发电增益与特性符合理论预期,且 长期表现稳定,可以为电站投资者的同类项目提供 参考。代表性项目如表 2,其中位于中国鄂尔多斯市 库布齐沙漠的电站目前已运行 1 年半以上,双面组 件配合 12o 倾角的斜单轴支架相比“多晶组件 固定 支架”年发电增益可达 25;水面虽然反射率较低, 但凭借隆基 PERC 组件在弱光发电能力、功率温度 系数等方面的优势,合肥项目双面组件相对多晶组 件 18 年全年的发电增益也达到 7;在第三方机构 测试、对照组为隆基单晶 PERC 组件的双面组件也 有较高的发电增益,这种对比得到的增益值才是通 常所说的背面 发电增益 Bifacial gain,在 TV 南德 的实证因组件离地高度为理想的 1.5m,因此获得的 增益值相对更高。 图 7 a 应用了双面组件与斜单轴跟踪支架库布 齐 沙漠 336kWp 项目 , bTV 南德 在中国海南的双面实证项目, cd Hi-MO3 组件应用了近 275MWp 的中国泗洪领跑者项目 Hi-MO3 双面半片组件于 18 年 5 月推出,凭借 领先的组件效率 18.7在 18 年下半年中国的泗洪 领跑者项目 共 500MWp的供货量接近 275MWp, 该供货组件采用 镀有白色陶瓷网格的 背板 玻璃 ,正 面功率达 315Wp120 片半电池 。 18 年 全年 Hi-MO3 的签单量 更 达到 了 500MWp 以上。 总之,隆基 Hi-MO3 组件兼具高功率、高发电 量与高可靠性, 双面组件的系统设计、发电仿真及 配套设备均有成熟方案,光伏电站选用 Hi-MO3 双 面半片组件将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 参考 1. Dullweber Thorsten, et al. “The PERC cell A 21-efficient industrial bifacial PERC solar cell.“ 31st EUPVSEC. 2015. 2. https//www.pv-magazine.com/features/pv-magazine-test/. 3. Qian Jiangdong., et al. “Comparison of half-cell and full-cell module hotspot-induced temperature by simulation.“ IEEE Journal of Photovoltaics. 2018 4. Cabrera Enrique, et al. “Advanc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AMO a solar module adapted for the climate conditions of the Atacama desert in Chile.“ 31st EUPVSEC. 2015. 5. Bas Van Aken. “Bifacial modules Hot or cool “ 13th CSPV. 2017. 6. Andr Mermoud, et al. “Bifacial shed simulations with PVsyst.” Bifi- PV workshop 2017 in Konstanz.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