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测试技术规范20160530报批稿(最终报批稿0624)
ICS 27.160 K 83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DB 41/T XXXXX XXXX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测试技术规范(报批稿)XXXX- XX- XX发布 XXXX- XX- XX实施河 南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XX/ XXXXX XXXX I 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文件资料和气象环境监测数据收集 35 现场检测和数据修正规则 46 光伏电站性能测试 57 光伏电站系统性能比评估 . 118 检测评估报告 . 14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光伏电站性能测试与整体性能评估主流程 . 15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光伏电站基本信息记录表 . 16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光伏电站气象环境系统数据记录表 . 17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光伏电站性能测试记录表 . 18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光伏电站系统性能比评估数据记录表 . 24附录 F(规范性附录) 检测结果记录表汇总表 . 25DBXX/ XXXXX XXXX II 前 言本本规范根据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计量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建材设备节能与智能化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科诚节能环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洛阳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辐射安全技术中心、河南省建筑工程标准定额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军、程涛、刘江峰、黄成伟、是凡、耿晓菊、唐庆伟、吉晓红、冀艳霞。本标准参与起草人邓小君、张莲敏、黄静、齐志伟、韩会丽、夏燕杰、黄强。DBXX/ XXXXX XXXX 1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测试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并网光伏电站性能测试的定义、测试方法、技术要求和判定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安装的并网光伏电站、 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电站, 不适用于储能电站及独立光伏系统。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297-1989 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术语GB/T 6495.3 光伏器件 第 3部分地面用光伏器件的测量原理及标准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945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GB/T 17949.1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 1部分常规测量GB/T 18210-2000 晶体硅光伏 PV 方阵 I-V 特性的现场测量GB/T 19964-2012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20513-2006 光伏系统性能监测、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GB/T 29196-2012 独立光伏系统技术规范GB/T 29319-2012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GB/T 507972012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NB/T 32012-2013 光伏发电站太阳能资源实时监测技术规范CNCA/CTS0004-2010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工程验收基本要求IEC TC82 光伏系统能量性能评估方法技术标准IEC 61140-2009 电击防护装置和设备的通用概念IEC 61829-1995 晶体硅光伏方阵 I-V 特性现场测量IEC 624462009 并网光伏系统系统文件、试运行测试和检查的最低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水平面总辐照度DBXX/ XXXXX XXXX 2 被测光伏方阵附近,水平面上的太阳辐照强度,用 Gh 表示,单位为千瓦每平方米( kW/m2)。3.2 光伏方阵面总辐照度光伏方阵面上的太阳辐照强度,用 Gi 表示,单位为千瓦每平方米( kW/m2)。3.3 环境温度光伏方阵附近的温度, 可通过避免辐照且空气流通的防护罩测得, 用 Tamb 表示, 单位为摄氏度 ( oC) 。3.4 光伏组件温度光伏组件背板温度,温度传感器贴在光伏组件背板上测量得到的组件背板温度,用 Tmod 表示,单位为摄氏度( oC)。3.5 标准测试条件1000 W / m2的总辐照度, 25℃电池温度,光谱 AM1.5,太阳光谱分布按 GB/T 6495.3 的规定执行。3.6 光伏组件功率衰减率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下标称功率与评估时实测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下功率之差与标准测试条件下标称功率的比值,单位为百分比( )。3.7 光伏失配损失光伏组件的串联失配损失 光伏组串中所有组件最大功率的代数和与光伏组串最大功率的差值与所有组件最大功率代数和之比值,单位为百分比( )。光伏组串的并联失配损失 并联回路中所有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代数和与该并联回路最大功率 (或该回路的实际工作功率)的差值与所有组串最大功率代数和之比值,单位为百分比( )。3.8 直流线损一条直流线路的电压降与该条直流线路的入口电压的比值,单位为百分比( )。3.9 交流线损一条交流线路的电压降与该条交流线路的入口电压的比值,单位为百分比( )。DBXX/ XXXXX XXXX 3 3.10 逆变器效率任意时刻逆变器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单位为百分比( )。3.11 并网点对于有升压站的光伏电站, 指升压站高压侧母线或节点; 对于无升压站的光伏电站, 指光伏发电站的输出汇总点。3.12 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比光伏等效利用小时数与峰值日照时数的比值,单位为百分比( ),性能比是评估光伏电站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计算见公式( 12)。3.13 光伏发电系统标准性能比进行温度和辐照度修正后, 排除了由于使用地点环境温度不同造成差异的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比, 用百分比表示,更准确反映了光伏电站的实际质量。计算见公式( 14)( 15)。3.14 光伏发电系统加权性能比光伏发电系统在不同水平辐照度范围下的性能比, 结合电站当地历史辐照度分布情况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数值,用百分比表示。计算见公式( 16)。4 文件资料和气象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及测量4.1 文件资料收集在进行测试之前应进行下列文件的收集光伏电站基本资料;光伏电站电气连接图;光伏电站平面布置图;光伏组串结构和电参数;逆变器的主要技术参数额定功率,最大功率点跟踪( MPPT)电压范围,逆变器最高和加权效率等;光伏方阵设计及组件排布图;主要设备产品说明书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变压器等。不同类型光伏组件技术参数开路电压,短路电流,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工作电流;电流温度系数,电压温度系数,功率温度系数;光伏方阵面一周、一月及一年的总辐照能量DBXX/ XXXXX XXXX 4 光伏组件一周、一月及一年的平均电池结温并网计费点的一周、一月及一年的总发电量注 若现场能收集到光伏电站监测的历史数据, 则可以选择一周、 一月及一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性能比和标准性能比的计算。 若收集不到历史数据, 则需要现场进行相关数据的测试, 测试的天数可以由检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少于 3天。4.2 气象环境监测数据的测量4.3 太阳辐照度光伏电站系统应具备水平面辐照度和方阵面辐照度的实时测量装置, 辐照度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应符合 NB/T 32012-2013 中 5.1 的规定,试验方法应按照该条款的要求。4.4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测量应避免阳光直射,且保持空气流通。温度计的技术参数应符合 NB/T 32012-2013 中 5.7的规定,试验方法应按照该条款的要求。4.5 光伏组件温度和电池结温取光伏组件的背板温度 2℃作为电池结温。光伏组件温度测量传感器的位置选择应按照 GB/T 18210-2000 中的要求进行。 对于不同类型的组件, 每一种组件至少安装一套组件温度测量装置。 温度计的技术参数应符合 NB/T 32012-2013 中 5.7 的规定,试验方法应按照该条款的要求。注 1 温度传感器与组件之间具有良好的热传导,导热系数应达到 500W/m2 K或更高;注 2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不应对前面电池片的温度造成大的影响。4.6 风速 / 风向测量光伏电站应安装风速和风向监测装置。风速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应符合 NB/T 32012-2013 中 5.5 和 5.6的规定,试验方法应按照该条款的要求。以上收集数据记录到附录 C光伏电站气象环境监测数据记录表中。5 现场检测和数据修正规则5.1 抽样规则对于只有单一品种光伏组件和逆变器的光伏电站,根据电站运行数据,以逆变器单机为一个单元,按照好、中、差进行分档, 每档抽取一个单元。 连续检测每一个单元所有光伏组串的发电量和基本电参数,测试周期至少 3天。将所有组串发电量从大到小排序,按照 1 3 1的比例分为好、中、差三档,从各档中随机抽取 2个组串,一共 6个组串进行现场检测。对于有多种光伏组件和逆变器的光伏电站, 以逆变器单机为一个单元, 对不同品种的光伏组件和逆变器各抽取一个单元。 连续检测每一个单元所有光伏组串的发电量和基本电参数, 测试周期至少 3天。 将所有组串发电量从大到小排序,按照 1 3 1的比例分为好、中、差三档,从各档中随机抽取 2个组串进行现场检测。5.2 检测基本条件和修正规则热斑检查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抽样单元的全部组件,辐照度≥ 600 W/m2;严重热斑功率损失辐照度≥ 700W/m2,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DBXX/ XXXXX XXXX 5 污渍遮挡损失 辐照度≥ 700W/m2,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光伏组件性能衰降辐照度≥ 700W/m2,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光伏组件 / 组串的串并联失配损失辐照度≥ 700W/m2,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隐裂检查用电致发光成像设备检测有明显问题的组件;直流线损辐照度≥ 700W/m2,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逆变器效率全负载率效率曲线,按照加权效率给出结果;交流线损辐照度≥ 700W/m2,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并网点电能质量辐照度≥ 700W/m2;防孤岛性能测试接入配电网时,按 IEC 624462009 要求测试;对地绝缘性能检测按 IEC 62446-2009 要求检测;接地连续性检测按 IEC 61140-2009 的要求检测;5.3 辐照度和结温的修正规则5.4 辐照度修正规则检测条件辐照度≥ 700W/m2;修正方法线性等比例修正,仅对电流进行修正,不对电压进行修正(认为 700W/m2以上辐照度的变化对光伏电池工作电压无影响)。因此,辐照度对功率也可以采用线性修正。注 本标准中辐照度修正是指光伏方阵面辐照度的修正,有特殊声明的除外。5.5 温度修正规则检测条件无温度范围限制;修正方法在辐照度高于 700W/m2时,以电池结温对电流、电压和功率进行修正。5.6 电流、电压和功率的修正计算公式电压的修正计算见公式( 1)。251/ ccx TVV 1 式中xV 修正电压,单位为伏( V) ;cV 实测电压,单位为伏( V ) ;光伏组件电压温度系数,单位为每摄氏度( 1/℃) ;cT 电池结温,单位为摄氏度(℃) 。电流的修正计算见公式( 2)。251//1000 cccx TQII . 2 式中xI 修正电流,单位为安培( A);cI 实测电流,单位为安培( A);cQ 测试光伏方阵面辐照度,单位为千瓦每平米( kW/m2);DBXX/ XXXXX XXXX 6 光伏组件电流温度系数,单位为每摄氏度( 1/ ℃);cT 电池结温,单位为摄氏度(℃)。功率的修正计算见公式( 3)。251//1000 cccx TQPP 3 式中xP 修正功率,单位为瓦( W);cP 实测功率,单位为瓦( W);cQ 测试光伏方阵面辐照度,单位为千瓦每平米( kW/m2);光伏组件功率温度系数,单位为每摄氏度( 1/ ℃);cT 电池结温,单位为摄氏度(℃)。6 光伏电站性能测试6.1 热斑检查检测方法 对抽样单元的全部光伏组件进行红外扫描, 检测时光伏方阵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且方阵面的辐照度应高于 600W/m2,以确保有足够的电流使有问题的部位产生高温。红外扫描应重点发现电池热斑、有问题的旁路二极管、接线盒、连接器等。注意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应从组件的正反两面扫描以正确判断引起高温的原因, 同时保留影像, 并记录有问题组件的位置。在扫描光伏组件正面时,应注意检测人员不要对扫描组件造成遮挡。对于有严重问题的组件, 应检测电性能, 以便与正常组件进行比较, 热斑组件的功率衰降率计算见公式( 4)。100/ wrrwrrs PPP . 4 式中rs 组件热斑功率衰降率;wrP 无热斑组件修整功率,单位为瓦( W);rP 热斑组件修正功率,单位为瓦( W);判定条件以检测结果为准,分析热斑原因。检测结果应附热斑组件和对比计算用的无热斑组件的红外成像照片。6.2 光伏系统污渍和灰尘遮挡损失DBXX/ XXXXX XXXX 7 检测方法在抽样组串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积灰组串,清洗前后分别检测一次 I-V 曲线,记录对应光强和组件温度; 分别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 同时记录清洗周期以及上一次的清洗时间。 应附清洗前和清洗后被测组串照片。计算见公式( 5)。100/ qhqqqhhs PPP 5 式中hs 组串灰尘损失;qhP 组串清洁后修正功率值,单位为瓦( W);qqP 组串清洁前修正功率值,单位为瓦( W);判定条件不应超过 5。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1 内。6.3 光伏组件功率衰降检测方法 待测试方阵面辐照度超过 700W/m2 时,检测选定且清洗干净的组串中每一块组件 I-V 曲线,同时记录光强和组件温度,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同标称功率比较,得到光伏组件功率衰降率。判定条件多晶硅组件 1年内衰降率不超过 2.5, 2年内衰降率不超过 3.2;单晶硅组件 1年内衰降不应超过 3.0, 2年内衰降不应超过 4.2。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2 内。6.4 光伏系统串并联失配损失6.4.1 组串内光伏组件的失配损失检测方法断开选定组串,对选定组串中每一块组件检测 I-V 曲线,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结温;再检测整个组串的 I-V 曲线,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结温;分别修正到 STC条件。计算公式100/ zxzczxzs PPP 6 式中 zs 光伏组件的失配损失;zxP 组件修正功率,单位为 W;zcP 组串修正功率值,单位为 W;判定条件组件串联失配损失最高不应超过 1。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3 内。6.4.2 多个组串并联的失配损失DBXX/ XXXXX XXXX 8 检测方法 断开选定汇流箱, 对选定汇流箱中每一个组串检测 I-V 曲线, 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结温;接通汇流箱,使其处于工作状态,记录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如 I-V 测试仪允许,最好检测选定汇流箱的 I-V 曲线),同时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结温;分别修正到 STC条件。计算公式100/ zchlzccs PPP . 7 式中 cs 光伏组串的并联失配损失;zcP 组串修正功率值,单位为 W;hlP 汇流箱修正功率值,单位为 W;判定条件组串并联失配损失最高不应超过 2。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4 内。6.4.3 多个汇流箱并联的失配损失检测方法 断开逆变器的输入开关, 对选定逆变器中每一个汇流箱检测 I-V 曲线, 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温度;接通逆变器输入开关, 使所有汇流箱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记录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 同时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结温;分别修正到 STC条件。计算公式100/ hlnbhlhs PPP . 8 式中 hs 光伏汇流箱的失配损失;hlP 汇流箱修正功率值,单位为 W;nbP 逆变器光伏输入修正功率值,单位为 W;判定条件汇流箱并联失配损失最高不应超过 2。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5 内。6.5 光伏组件的隐裂检查抽样原则根据前面的测试,对红外扫描和 I-V 测试发现的有严重热斑或功率衰降严重的组件进行电致发光测试。检测方法采用电致发光测试仪对问题组件进行测试。检测时记录隐裂、黑片、断栅、裂片、虚焊等问题并保留影像,标记问题位置,以便分析问题。6.6 直流线损6.6.1 光伏组串到汇流箱的直流线损抽样从一台汇流箱所对应的组串中抽取近、中、远三个组串进行检测。DBXX/ XXXXX XXXX 9 检测方法 同时检测 (光强较稳定条件下也可以分别检测) 组串出口直流电压和汇流箱入口直流电压,同时测量该组串在汇流箱入口的直流电流,并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温度。取近、中、远直流线损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直流线损。计算公式100// stczchrzcstczs VIVVI . . 9 式中 zs 组串直流线损;stcI 光伏组串标准测试条件下工作电流,单位为 A;zcV 组串出口直流电压,单位为 V;hrV 汇流箱入口直流电压,单位为 V;zcI 组串在汇流箱入口的直流电流,单位为 A;stcV 光伏组串标准测试条件下工作电压,单位为 V;判定条件平均直流线损不应超过 1.5。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6 内。6.6.2 汇流箱到逆变器的直流线损抽样从一台逆变器所对应的汇流箱中抽取近、中、远三台汇流箱进行直流线损检测。检测方法 同时检测 (光强较稳定条件下也可以分别检测) 汇流箱出口直流电压和逆变器入口直流电压,同时测量该汇流箱到逆变器入口处的直流电流,并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结温。取近、中、远三个汇流箱直流线损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直流线损。计算公式100// stcdcnrhcstchzs VIVVI 10 式中 hzs 汇流箱到逆变器的直流线损;stcI 汇流箱标准测试条件下工作电流,单位为 A;hcV 汇流箱出口直流电压,单位为 V;nrV 逆变器入口直流电压,单位为 V;dcI 逆变器入口直流电流,单位为 A;stcV 汇流箱标准测试条件下工作电压,单位为 V;判定条件平均直流线损不应超过 1.5。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7 内。DBXX/ XXXXX XXXX 10 6.7 交流线损交流线损主要分布在逆变器到变压器和变压器到并网点之间。检测方法同时检测(光强较稳定条件下也可以分别检测)逆变器(变压器)出口三相电压、电流和变压器(并网点)入口三相电压、电流,并记录辐照度和组件电池结温。取近、中、远三组交流线损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交流线损。判定条件分段交流线损均不超过 1.5。逆变器到变压器交流线损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8内。变压器到并网点交流线损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9内。6.8 逆变器效率若现场有光伏电站监测的历史数据,可以从收集到的逆变器输入 / 输出数据中分析计算逆变器的加权效率,方法如下a 找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 4 个典型日的逆变器全天输入 / 输出数据, 将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7内。b 根据附录 D.7 表中的数据, 绘制逆变器 4 个典型日的全功率范围效率曲线, 并计算 4 个典型日逆变器的加权效率10075503020105 15.037.025.012.006.003.002.0china 11 逆变器的加权效率应不低于 96。若没有光伏电站的历史监测数据,可以现场测试逆变器的加权效率,方法如下从早到晚利用逆变器显示参数,在不同负载率时读取逆变器的输入 / 输出功率,读数时同时测试太阳辐照度、环境温度和组件电池结温。将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10内。逆变器的加权效率应不低于 96。6.9 电能质量测试检测方式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1924-2013光伏发电站电能质量检测技术规程来执行,在电站与电网断开和连接两种情况下,测试电网并网点的电能质量判断标准谐波含量参照标准 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电压偏差参照标准 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参照标准 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三相电压不平衡参照标准 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频率偏差参照标准 GB/T 15945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直流分量≤ 0.5。测试时应注意区别电能质量参数的偏差是属于电网原有偏差还是光伏电站系统并网之后产生的偏差,并将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11内。6.10 防孤岛性能检测光伏发电系统的防孤岛安全功能,需依据 GB/T29319-2012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进行测试。DBXX/ XXXXX XXXX 11 6.11 光伏方阵绝缘性检测方法对于方阵边框接地的系统,测试方阵正极与负极短路时对地的绝缘电阻。对于方阵边框没有接地的系统,应分别进行方阵电缆与组件边框及大地的绝缘测试。对于没有导电边框的光伏组件方阵(如双玻组件、屋顶光伏瓦片),应在方阵电缆与接地体之间进行绝缘测试。注 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测试,光伏方阵正负极短路时应使用专用短路器。判定条件见表 1 表 1 光伏方阵绝缘性判定条件光伏系统对地绝缘电阻的最小限值测试方法 系统电压( V) 测试电压( V) 绝缘电阻最小限值( MΩ )光伏方阵正负极短路对地光伏方阵电缆对地及组件边框< 120 250 0.5 < 600 500 1.0 < 1000 1000 1.0 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12内。6.12 接地连续性检测检测方法利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选定接地点的对地电阻或连接通路的连接电阻。需测试支架、汇流箱、组件、逆变器室的每个关键设备的接地连续性。判定条件接触电阻不高于 100 mΩ ,且保证其接地电阻不高于 4Ω 。检测数据记录在附录 D.13内。7 光伏电站系统性能比评估7.1 基于电站运行数据的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比评估7.1.1 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比计算公式/// i0 GHPEPR . 12 式中 PR 电站系统性能比,或光伏电站综合能量效率比;E 并网计费点的一周、一月或一年的总发电量 , 单位为 kWh;0P 光伏发电系统额定功率,单位为 kW;iH 光伏方阵面一周、一月或一年的总辐照能量,单位为 kWh/ m2;G 标准测试条件辐照度, 1000W/m2。注 计算方法详见 GB/T 20513-2006 光伏系统性能监测、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DBXX/ XXXXX XXXX 12 7.1.2 光伏发电系统标准性能比不同气候区或不同季节由于环境温度不同而会影响到性能比, 而温度差异造成的性能比不同并不属于电站质量问题。 为了排除温度的影响, 可以用标准性能比对光伏电站进行评估, 标准性能比是将温度条件修正到标准测试条件的性能比。为了进行温度修正,引入温度修正系数25*1 CTC cellii . 13 式中 iC 第 i 种组件的温度修正系数;i 第 i 种光伏组件的功率温度系数;cellT 评估周期内电池的平均工作结温,单位为℃;如果光伏电站只有一种组件,则标准性能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i0stc GHPCEPR . 14 式中 stcPR 光伏发电系统标准性能比。如果电站采用多种( k 种)光伏组件,则标准性能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i0stc GHPqCEPR iki . . 15 式中 iq 第 i 种光伏组件的装机容量占比。即将不同类型光伏组件装机容量占比作为该类组件额定功率的占比 , 计算出该类组件的标准额定功率,然后再进行温度修正。7.1.3 评估要求光伏系统性能比评估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评估a 测试组人员进行性能比评估时,应从电站收集到相应数据,除特殊情况,不进行现场测试获取此类数据。b 测试组人员进行标准性能比评估时,修正使用的温度值应为评估周期内的平均电池结温。c 本部分评估结果记录在附录 F中。7.2 基于现场检测数据的光伏电站系统加权性能比7.2.1 光伏发电系统加权性能比测试在不能获得被测光伏电站可信的年运行数据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现场检测, 采用加权性能比来评估光伏电站的年发电能力。本规范中系统加权性能比采用在不同总水平辐照度 300 20 W/m2,500 20 W/m2,700 20 W/m2,900 20W/m2 时的电站性能比测量值,分别代表光伏电站系统在 200-400 W/m 2,400-600W/m2, 600-800 W/m2,800-1000 W/m2辐照度范围的性能比。测量时分别读出系统并网计费点的实际输出功率并计算得到整个光伏电站系统在相应辐照度下的性能比, 然后根据电站当地历史辐照度分布情况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整个系统加权性能比 , 计算方法见式( 16)。DBXX/ XXXXX XXXX 13 44433322211144332211sSPOPSPOPSPOPSPOPPPPPPPPP 16 式中 s 加权性能比;1 在总水平辐照度范围 300 20W/㎡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运行效率的权重系数;2 在总水平辐照度范围 500 20W/㎡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运行效率的权重系数;3 在总水平辐照度范围 700 20W/㎡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运行效率的权重系数;4 在总水平辐照度范围 900 20W/㎡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运行效率的权重系数。效率权重系数需根据光伏电站所在地理位置的一年的辐照度分布时间获得,计算方法见式( 17)。iiii HH / . 17 式中 i 效率权重系数;1i 时, iH 是一年中辐照度为 200-400 W/m 2强度段的累计辐照能量,单位为 kWh;2i 时, iH 是一年中辐照度为 400-600 W/m 2强度段的累计辐照能量,单位为 kWh;3i 时, iH 是一年中辐照度为 600-800 W/m 2强度段的累计辐照能量,单位为 kWh;4i 时, iH 是一年中辐照度为 800-1000 W/m 2强度段的累计辐照能量,单位为 kWh;1 在 300 20W/ ㎡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的运行效率;2 在 500 20W/ ㎡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的运行效率;3 在 700 20W/ ㎡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的运行效率;4 在 900 20W/ ㎡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的运行效率;1OPP 在 300 20W/㎡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输出功率,单位为 W;2OPP 在 500 20W/㎡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输出功率, 单位为 W;3OPP 在 700 20W/㎡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输出功率, 单位为 W;DBXX/ XXXXX XXXX 14 4OPP 在 900 20W/㎡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输出功率, 单位为 W;1SPP 在 300 20W/ ㎡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理论输出功率,单位为 W;2SPP 在 500 20W/㎡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理论输出功率,单位为 W;3SPP 在 700 20W/㎡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理论输出功率,单位为 W;4SPP 在 900 20W/㎡总水平辐照强度范围下某个具体测试点的光伏系统理论输出功率,单位为 W。光伏系统理论输出功率计算方法见式( 18)。nompvstcrrstcrr PTIIbeLnIIP 251sp . 18 式中 rrI 测得的方阵面辐照强度,单位为 W/㎡;stcI 标准测试条件下的辐照度 1000 W/ ㎡;0005.0b ㎡ /W,为光强修正系数;表示组件的功率温度系数,单位为 1/ ℃;pvT 是组件的电池结温,单位为℃;nomP 表示光伏电站系统的标称功率,单位为 W。注 式 ( 18) 中, stcrrstcrr IIbeLnII / 为光强校正项, 采用的是工程上精确计算常用的非线性校正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温度校正项。7.2.2 测试要求光伏系统加权性能比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测试a 测试由经过授权的专业人员进行,做好安全防护,遵守相关种作业规范;b 对只有一种光伏组件的电站系统, 至少选择三个以上温度测试点, 测量组件背板温度, 计算电池结温, 以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点的电池结温; 对有多种光伏组件的电站系统, 每种光伏组件最少检测一个背板温度,计算电池结温平均值。c 检测方阵面辐照度的同时应测试水平面辐照度,以便与历史气象数据结合使用。d 测试时需选择少云或无云的天气,以避免云层遮挡导致阵列发电效率不均匀产生误差。e)测试设备均需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校准,测量取值过程内时间记录需精确到秒,辐照度计最大允许误差 20W/m2,组件温度测量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 2 C,关口计量表的准确度等级为 0.2S 。DBXX/ XXXXX XXXX 15 7.2.3 测试方法光伏系统加权性能比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测试a 将辐照度测试装置、组件温度测试装置按测试要求安装到位。b 根据电站所在地气象数据,确定记录总辐照度值的选择及权重值。c 同步测量所需总辐照度值下的环境温度, 组件表面的辐照度值, 并网点处的输出功率值 , 将测试结果记录至附录 E表 E.1 中。 优先选择可连续监控记录以上参数的测试设备, 从连续测试数据中选取所需辐照度下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同步性。d 整理测试结果并汇总至附录 E表 E.2中,根据式( 16)计算系统发电效率。注 若现场能收集到光伏电站一年的气象监测数据,权重系数 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气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若现场收集不到,可以借鉴本地或相近地区气象监测数据进行权重系数 的计算。8 检测评估报告光伏电站的检测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1 光伏电站基本信息;2 光伏电站检测结果汇总;3 测试说明依据标准,测试设备,抽样原则,测试条件和数据修正原则;4 光伏电站总体性能评估性能比、标准性能比或 加权性能比;5 光伏电站性能测试( 12项)。DBXX/ XXXXX XXXX 16 AA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光伏电站性能测试与整体性能评估主流程测试组进驻到光伏电站光伏电站性能测试电站资料与运行数据的收集光伏电站整体评估根据电站运行数据进行抽样性能比标准性能比实际发电效率各项性能测试(共 11项)光伏电站性能测试及整体评估报告DBXX/ XXXXX XXXX 17 BB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光伏电站基本信息记录表电站名称基本信息电站地点 经纬度组件规格 供应商名称汇流箱规格 供应商名称逆变器规格 供应商名称电站建设开始时间 电站建成时间运行模式电站清洗频率 晚上是否停止变压器电站采暖方式 测试时空调是否投运DBXX/ XXXXX XXXX 18 CC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光伏电站气象环境系统数据记录表气象监测塔编号日期 时间水平面总辐照度( W/m2 方阵面总辐照度W/m2 气温 oC 组件温度oC 电池结温 oC 风速( m/s)风向00000 00500 01000 01500 02000 02500 03000 03500 04000 04500 05000 05500 10000 10500 11000 11500 12000 12500 13000 13500 14000 DDBXX/ XXXXX XXXX 19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光伏电站性能测试记录表表 D.1 组串灰尘损失测试记录表测试项目 组串灰尘损失测试组串 I-V 修正到 STC 条件(清洁前)测试组串位置标称功率( W)辐照度( W/m 2)组件背板温度(℃)电池结温度(℃)测试功率( W)修正功率( W)组串 I-V 修正到 STC 条件(清洁后)测试组串位置标称功率( W)辐照度 ( W/m 2)组件背板温度(℃)电池结温度(℃)测试功率( W) 修正功率( W)组串灰尘损失计算值测试组串位置组串清洁后修正功率值( W)组串清洁前修正功率值( W)组件标称功率值( W)组串灰尘当前损失计算值组串灰尘当前损失 (组串清洁后测试的修正功率值 -组串清洁前测试的修正功率值) /组串清洁后测试的修正功率值100 清洗周期 上次清洗时间表 D.2 光伏组件 I-V 测试记录表测试项目 光伏组件 I-V 测试被测组件位置组件编号标称功率( W)Voc( V ) Isc( A)Vpm( V )Ipm( A )Pmax( W)辐照度背板温度 /电池结温 ℃ 修正功率 W 功率衰降( )1 2 3 4 5 6 平均功率衰降率( )表 D.3 光伏组件串联的失配损失DBXX/ XXXXX XXXX 20 组串编号 修正功率 辐照度 电池结温组件编号 修正功率 辐照度 电池结温光伏组件串联的失配损失表 D.4 组串并联的失配损失汇流箱编号 修正功率 辐照度 电池结温组串编号 修正功率 辐照度 电池结温组串并联的失配损失表 D.5 汇流箱并联的失配损失逆变器编号 修正功率 辐照度 电池结温汇流箱编号 修正功率 辐照度 电池结温汇流箱并联的失配损失表 D.6 光伏组串到汇流箱的直流线损汇流箱位置测试和修正项 光伏组串 1(近) 光伏组串 2(中) 光伏组串 3(远)组串输出电压( V )汇流箱输入电压( V )电缆压降( V )工作电流( A )光强( W/m 2 组件温度( oC)电池结温( oC)电缆电阻( Ω )STC 电流( A)STC 电压降( V )STC 工作电压( V )STC 电缆线损( )平均 STC 线损( )表 D.7 汇流箱到逆变器的直流线损DBXX/ XXXXX XXXX 21 汇流箱位置测试和修正项 汇流箱 1(近) 汇流箱 2(中) 汇流箱 3(远)汇流箱输出电压( V)逆变器输入电压( V)电缆压降( V)工作电流( A)光强( W/m2 组件温度( oC)电池结温( oC)电缆电阻( Ω )STC 电流( A)STC 电压降( V)STC 工作电压( V)STC 电缆线损( )平均 STC 线损( )表 D.8 逆变器到变压器交流线损逆变器和变压器位置测试项目 测试结果逆变器 A 相输出电压( V)逆变器 B 相输出电压( V)逆变器 C 相输出电压( V)逆变器 A 相电流( A)逆变器 B 相电流( A)逆变器 C 相电流( A)变压器 A 相输入电压( V)变压器 B 相输入电压( V)变压器 C 相输入电压( V)A 相电压降( V)B 相电压降( V)C 相电压降( V)A 相线损( )B 相线损( )C 相线损( )平均逆变器到变压器交流线损( )表 D.9 变压器到并网点交流线损变压器和并网点位置测试项目 测试结果变压器 A 相输出电压( V)DBXX/ XXXXX XXXX 22 变压器 B 相输出电压( V)变压器 C 相输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