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be文库
首页 solarbe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光伏系统三种不同连接方案的发电量仿真比较

  • 资源大小:178.2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3金币 【人民币3元】
游客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人民币3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根据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作为您下次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如填写的是手机,那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就是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4、下载无积分?请看这里!
积分获取规则:
1充值vip,全站共享文档免费下;直达》》
2注册即送10积分;直达》》
3上传文档通过审核获取5积分,用户下载获取积分总额;直达》》
4邀请好友访问随机获取1-3积分;直达》》
5邀请好友注册随机获取3-5积分;直达》》
6每日打卡赠送1-10积分。直达》》

光伏系统三种不同连接方案的发电量仿真比较

光伏系统三种不同连接方案的发电量仿真比较倪华,陈娟,赵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 合肥市 230088)The Photovoltaic System Power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Three Different Connection Scheme NI Hua ,Chen Juan, Zhao Wei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 He fei , An ’ hui Province, China, 230088ABSTRACT Mismatch will bring power loss to the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ystem power loss caused by the mismatch and the some conclusion has been given. Firstly a MATLAB simulation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he accuracy of model has been confirmed. Secondly this paper defined the conception about the power loss of the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shaded loss, series loss and parallel loss for the first time. Each and every part has been respectively specific analysis. On this basis, compared and simulated three different solar panel connected systems the centralized system, the distributed system and the micro inverse system.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entralized system power loss string system power loss micro inverse system power loss is proved, and the reason has been presented that the distributed system eliminated the parallel loss, therefore improve the part of the power system; Micro inverse system while eliminating series loss and parallel loss at the same time, so the loss is minimal. The proper application field about those three systems has also been concluded in the end. KEY WORDS PV Array, System Power Loss, Centralized System, Distributed System, Micro Inverse System 摘要 任何失配现象都会给光伏电站系统带来功率损失,对此, 本文着重进行了分析与仿真验证。 首先建立了基于工程计算方法的 MATLAB 仿真模型, 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其次文章首次提出将光伏电站系统功率损失分为组件功率损失、 串联功率损失、 并联功率损失三部分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 对三种不同的系统连接方案 集中式、 组串式和微逆的发电量区别进行了理论解释 组串式系统主要消除了系统的并联功率损失, 因此提高了部分系统功率; 微逆系统同时消除了系统的并联功率损失和串联功率损失,因此损失最小。通过仿真对比了不同条件下三种系统连接方案的发电量,验证了上述结论并分析出了三连接方案的不同适用范围。关键词 光伏阵列,系统损失,集中式,组串式,微逆0 前言目前国内光伏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大方向模型的研究与失配特性的研究。仿真是认识光伏阵列特性的主要途径。理想的阵列特性比较容易得到,而实际情况中的阵列大都含有失配现象。保持绝对的一致性的阵列是不存在的,阵列失配则是绝对的,只是程度轻重的差别,因此失配阵列是光伏阵列仿真的主要对象。能引起阵列失配的原因有多个,阴影、短路、断路、出厂参数不一致、安装过程中的损坏、衰减等都可以导致失配。诸多失配原因的一致结果是引起阵列表面的光照不均匀,因此阴影常被作为失配的典型研究对象 [1, 2]。通过阴影仿真研究证明,失配会影响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主要表现于系统最大输出功率率减少, 且会出现多波峰现象 [3-6] 。 基于传统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可能会使把系统的局部最大功率点误当作全局最大功率点,因此带来更大的功率损失 [7]。针对此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光伏拓扑优化和最大功率跟踪算法改进这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前者在保持最大功率跟踪算法不改动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阵列结构或优化阵列配置,使得系统尽量避开失配带来的影响 [4, 7-9] 后者则主要保持阵列结构不动,而通过改进最大功率跟踪算法的灵活性来使系统主动识别失配特性,寻找到全局最大功率点,从而减少系统功率损失 [6, 10-13] 。阵列的串并联电气连接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系统的功率损失。理想的光伏阵列,其各组件的一致性非常好,组件间的电气连接不会影响系统的功率。实际情况中,由于各组件的不一致,会通过电气串联、并联连接给系统带来功率损失。文献 [14] 指出了集中式、串式和多串式三种电气连接技术由于系统的 MPPT (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 只针对整个串并光伏阵列或组件串而会损失一部分功率,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单个组件的MPPT 模式,以保证阵列中每个组件均运行在最大功率点。 文献 [8] 更进一步, 以每个共用旁路二极管的电池元组为基本单元进行 MPPT 跟踪, 以求得更大的系统功率。由此可见,减少组件间的电气连接能提高光伏电站的系统功率,但上述文章均只以结论的形式阐述了不同电气连接方案的特点,相关的原理性解释并不多。 本文主要以集中式、 组串式 (也称分布式) 、微逆三种电气连接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它们的特点及不同情况下的输出特性及其原因。集中式逆变器 ( a) 集中型系统组串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 b 组串式系统方案微逆,,,,微逆 微逆 微逆微逆 微逆 微逆 微逆c 微逆系统图 1 三种不同的光伏阵列系统连接方案如图 1 所示, 三种方案的区别在于系统内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一样,本质上是对失配组件的不同处理,主要通过系统中 MPPT 的个数来表现。在集中式系统方案中,所有组串共用一个或少数几个MPPT,其投入成本少。组串式系统中每一个或每几个组串接一个 MPPT,因此同一光伏阵列中其包含的 MPPT 个数要比集中式方案多。 MPPT 个数的增加意味着投入成本的增加,因此组串式系统成本较高。微逆系统中每一个组件都配有一个 MPPT,因此相同的阵列中其拥有的 MPPT 个数最多, 成本也最大。由于串、并联连接会损失掉系统的一部分功率, 因此系统中的 MPPT 个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系统最大功率的获得能力。实际情况中,光伏逆变器为 MPPT 的载体。因此不同的光伏阵列连接方案应对应用不同大小的逆变器。各逆变器厂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深入研究不同光伏电站连接方案的优缺点这一课题很有必要。现有的一些系统方案比较结论都是根据实际电站运行结果对比得到的,但实际情况中有许多影响系统功率的因素无法保持一致,如比较对象、环境因素。因此,这些实际结论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可确定性和人为主观性。客观、严谨地对各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并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必须保证系统中除组件连接方式可变化外,其它一切因素均恒定不变。因此,仿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工程计算方法的光伏电站仿真模型,紧接着通过理论分析将失配光伏电站的系统功率损失分为组件功率损失、串联功率损失、并联功率损失三部分,概述了光伏电站系统的功率损失原因。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文章分别对各种失配情况下的三种连接方案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特点。仿真中保证了除连接方案不同外的其它因素的恒定,客观地比较了三种连接方案在失配光伏电站系统中的发电量损失。结果证明同一失配电站系统中,微逆系统的功率损失最小,而集中式系统的损失最大,但它们的相差程度在不同类型的电站系统中不一样。本文的研究为光伏领域相关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工程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 仿真建模1.1 仿真模型建立光伏阵列仿真一般以单个光伏组件为基本单元进行建模,且不考虑组件内部的局部故障影响。本文 以 常 用 的 工 程 计 算 方 法 为 数 学 模 型 , 利 用Simulink 仿真工具建立电站级仿真模型。其中工程计算方法表述如下 [15]标况下即 Sref1000W/m 2、 Tref25℃时12-12121 exp1 ln 11 exp 1m mSC OCm mOC SCSCOCI UCI C UU ICU IUI I CC U一般工况下即任意光照强度和温度时1111 ln1 lnrefrefSC SCrefm mrefOC OCm mT T TSSSSI I TSSI I TSU U T e SU U T e S 1 21 exp 1SCOCUI I CC U其中, 0.0025 / C , 0.5, 0.00288 / C仿真模型如下图 2 所示, 阵列中组件的主要参数及各环境中的光照 S、温度 T 为仿真模型的输入信息, 输出为系统的各电气变量 功率 P、 电压 U、电流 I。12powergui37.3Uoc_ref30.3Um_refUITo Workspace2UTo Workspace1PTo Workspace25T1000S11000S0PVS-Function1N08.69Isc_ref8.25Im_refU_out图 2 仿真模型1.2 仿真模型验证以 JA Solar 公司的 143-7615 光伏组件为例,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如下。0 10 20 30 400246810JA Solar 143P-7615 PV Panel I-V characteristicVoltage [V]Current[A]仿 真 曲 线实 验 曲 线a I-V 曲线0 10 20 30 40050100150200250300JA Solar 143P-7615 PV Panel P-V characteristicVoltage [V]Power[W]仿 真 曲 线实 验 曲 线b P-V 曲线图 3 组件实际特性曲线与仿真特性曲线的对比Fig.3 Solar Panel Characteristic Comparison between Test and Simulation 表 1 光伏组件测试与仿真参数对比Tab.1 Solar Panel Parameters Comparison between Test and Simulation 参数 测试值 仿真值 误差 / Uoc/ V 38.343 38.280 0.164 Isc/ A 8.950 8.950 0 Um/ V 31.067 31.570 1.619 I m/ A 8.424 8.283 1.674 Pm/ W 261.702 262.405 0.269 上图 3 所示为该组件的仿真曲线与实验曲线对比,可以看出组件的仿真曲线与测量曲线的重合度非常高。 表 1 中比较了测试曲线与仿真曲线的 5 个主要参数并计算了它们的误差。数据表明,各仿真参数的误差最大不超过 2,仿真误差非常小,说明了该仿真模型准确性较高。后续的系统仿真主要基于此模型进行,各仿真结果具备较高的可靠性。2 系统功率损失分析如前所述,当一个组件所处环境的光照或温度发生变化时,其功率输出会发生变化;当该组件所处环境恒定但其特性发生衰减时,其功率输出也会有所变化。这样一个组件与其它组件串联时,会使整个组串的功率有所损失;当该组串与其它组串并联时,还会给整个系统功率带来损失。当光伏阵列中存在多个这样的组件时,称该阵列光伏组件失配现象严重。遮挡、角度不一致、地势不平整等都可以导致光伏阵列失配。仔细研究这些失配现象发现,它们本质上都导致阵列中的组件承受不均匀辐照或温度。因此电站中的绝大部分失配现象均可通过改变组件的辐照度和温度来进行仿真。根据光伏组件功率损失的原因及其在光伏阵列的串并联结构,本文定义含失配现象的光伏系统总功率损失由三部分组成组件功率损失、串联功率损失和并联功率损失,即 F S BP P P P 。其中, FP 指组件本身的功率损失; SP 指不同特性组件串联带来的功率损失; BP 指不同特性组串并联带来的功率损失。组件功率损失为客观损失,主要原因是组件本身的输出功率减少,外部原因或组件本身原因都可导致,如遮挡使组件承受的 S、 T 改变,或组件本身衰减、老化等。当阴影使阵列中部分组件从 S0、T0 状态变化成 S1、 T1 状态,由此受遮挡组件减少的功率部分即为组件功率损失。光伏阵列中,凡是串联就会由于各组件的电流差异造成电流损失,从而导致串联功率损失;凡是并联就会由于各组串的电压差异造成电压损失,从而导致并联功率损失。这两部分损失都是由于电气连接造成的,属于光伏阵列本身内部的原因。2.1 串联功率损失不考虑 MPPT 的追踪误差问题, 光伏系统皆以P-V 曲线的全局最大值为阵列工作点。通过研究发现,含两种特性的组串,其串联 I-V 特性曲线上会出现 “ 阶梯 ” , P-V 特性曲线上会出现 “ 双波峰 ” 。其中在 P-V 特性曲线的左侧波峰时, 被遮模块被旁路二极管旁路,不再工作,其余未遮模块以最大功率状态输出;在右侧波峰时,被遮模块继续工作,同时将其余未遮模块的工作电流拉低,工作电压抬高。 因此, 无论最终工作在左侧波峰还是右侧波峰,系统均会损失的一部分功率,此即为串联功率损失。0246810电流[A]电 压 [V]3个 光 伏 组 件 串 联 输 出 特 性功率[W]80 1600 20 40 60 100 120 140 02004006008001000图 4 组件串联特性曲线当工作在左波峰时,串联功率损失为被遮组件在被遮光照下的功率,此部分损失与旁路二极管有关;当工作在右波峰时,被遮组件与正常组件的工作电流有差异,因此产生串联功率损失,此部分损失主要由串联连接导致。当组串中无遮挡或全遮挡时, 串联组件之间无电流差异, 串联功率损失为 0;否则组串中定有一部分串联功率损失。2.2 并联功率损失组串并联的本质是各组串在相同电压处的输出特性叠加。以一个 2 组串并联阵列为例进行说明如下。无遮挡 P-V 曲线无遮挡 I-V 曲线遮挡后 I-V 曲线遮挡后 P-V 曲线0 200 400 600 8000200040006000800010000电 压 [V]功率[W]失 配 组 件 串 并 联 P-V 曲 线 比 较并 联 后支 路 1支 路 2a 580 600 620 640 66050006000700080009000电 压 [V]功率[W]失 配 组 件 串 并 联 P-V曲 线 比 较bm2m1ab 局部放大图 5( a) ( b) 不同特性组串并联 P-V 特性在上图中, a、 b、 m 分别表示组串 1、组串 2以及阵列的最大功率位置。 m1、 m2 分别为组串 1、2 分别向阵列最大功率点贡献的功率位置。它们对应的功率分别为 aP 、 bP 、 mP 、 1mP 、 2mP 。由图中可看出, a、 b 分别为组串 1、 2 的唯一最大功率点,因此有 1a mP P , 2b mP P 。又由于阵列的最大功率是由两个组串共同作用决定的,故有 1 2m m mP P P 。因此, a b mP P P ,此即说明了各独立组串最大功率之和必然要大于等于它们并联后的最大功率。定义各组串最大功率总和与并联后阵列最大功率之差即为并联功率损失。令a b mP P P P ,表示并联后的功率损失, Δ P≥0说明并联后系统肯定有功率损失。仔细分析不同特性组串并联情况可知并联功能损失 Δ P 由各并联组串的差异性程度及数量决定; 各组串的特性差别越大时, 并联功率损失越大;当阵列中各组串完全一致时,并联功率损失为 0。2.3 三种连接方案的功率损失综上所述,组件功率损失 FP 是由客观环境导致的,可认为无法进行弥补;而串联功率损失 SP 、并联功率损失 BP 这两部分损失是由组件之间的串并联电气连接造成,因此如果能想办法把串、并联进行解耦,尽可能减少串联电流损失或并联电压损失则能把 SP 、 BP 两部分损失减到最少。所谓解耦即取消串、并联的电气连接,使组件或组串之间相互独立。所谓的组串式系统就是全部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组串间的电气并联解耦,从而避免全部或部分的并联功率损失。微逆系统则是同时对电气并联与串联进行解耦,从而避免了所有的串联、并联功率损失。集中式系统没有对组件串并联连接采取任何解耦措施,因此功率损失最大。3 三种连接方案发电量仿真比较基于前面建立的仿真模型,本节对集中式方案、组串式方案和微逆方案进行系统级仿真。验证光伏系统功率损失分析理论的正确性,并对三种连接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各自的特点。3.1 小型电站系统中的对比仿真电气解耦的主要实现手段是增加系统中 MPPT的个数。 设 M N 系统, 其中, M 代表阵列中并联的组串个数, N 代表每组串中串联的组件个数。集中式系统有且仅有 1 个 MPPT, 微逆系统有个 M N 个,而组串式则有多个不同情况根据每个 MPPT管辖不同的组串数 MPPT 个数从 2 个到( M N-1 )个均有可能。 组串式系统中 MPPT 个数对系统的发电量影响很大。光伏电站根据阵列大小可大致分别大型光伏电站和小型光伏电站。屋顶电站为常见的小型电站,本节讨论其相关特性。小型电站系统中出现的失配组件面积一般也较小, 下面以 2 21 和 10 21两个光伏阵列为例,其中每个阵列均有且仅有一个组件被遮挡。对三种不同的连接系统进行仿真,对比发电量, 同时讨论 MPPT 个数给系统带来的影响。设定 2 21 阵列中, MPPT 的个数为 2 个; 10 21系统中, MPPT 有 2、 5、 10 个。仿真所得各数据如表 2 所示,系统各部分功率损失分析如表 3 所示。表 2 小型电站系统中的三种连接方案对比阵列尺寸MPPT 个数微逆系统功率损失[] 组串式功率损失 [] 集中式功率损失[] 2 21 2 1.360 2.383 2.797 10 21 10 0.272 0.476 0.662 5 0.272 0.559 0.662 2 0.272 0.632 0.662 注正常光照 /遮挡光照 700/300。表 3 小型电站系统中的系统功率损失分析损失分类 2 21 阵列损失百分比 10 21 阵列损失百分比 组件功率损失 1.36 0.272 串联功率损失 1.023 0.204 并联功率损失 0.414 0.186 比较上表中各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a 对于任意失配阵列, 如果其它因素都保持一致,仅就不同连接方案进行比较,则必然有集中式系统功率损失 组串式系统功率损失 微逆系统功率损失。b 光伏阵列一定, 微逆的 MPPT 个数也就被确定,某一失配条件下能提高的功率也一定。而组串式系统中不同的 MPPT 个数提高的系统发电量则不同。一般而言, MPPT 越多,组串式功率提高优势越明显。c 同一失配情况下,阵列尺寸越大,微逆和组串式系统的功率提高优势反而越不明显。这是因为组件功率损失不变,而串联功率损失、并联功率损失只随阵列的增大而有微弱变化。因此,三部分损失百分比反而随系统增大而减少,故微逆与组串式的优势也就越小。 表 3 充分体现了这一结论, 同时也验证了系统功率损失分析的正确性。3.2 大型电站系统中的仿真大型电站如荒漠电站、山地电站等也非常常见。假设一个 101 21 的 500K 大型光伏电站系统,有 2121 块组件, 每块组件的额定功率为 235W。 如图 6 所示,其中 16 个组串含有遮挡组件,遮挡个数分别为 1, 2, 3 16,共有 132 块组件受遮挡,受影响功率为 132*23531 020W 。遮挡故障不变,仿真对比集中式系统、不同组串式系统和微逆系统的发电量差别。仿真结果如下表 4 大型电站系统中的三种连接方案对比系统方案 MPPT 个数 功率损失 [] 集中式 1 个( 101 组串) 7.806 组串式17 个( 6 组串) 6.587 21 个( 5 组串) 6.358 34 个( 3 组串) 6.156 26 个( 4 组串) 6.017 51 个( 2 组串) 5.999 101 个(单组串) 5.923 微逆 2121个(单组件) 3.66 注正常光照 /遮挡光照 700/300。4 51 2 34 51 2 34 51 2 34 51 2 34 51 2 34 51 2 34 5 61 2 34 5 61 2 34 5 61 2 3 21组件123415164 51 2 3171 2 3 4 5 14 15 16 19 20 219899100101101组串图 6 500KW 电站阴影示意图根据上表中的各数据可计算出此失配情况下的系统各部分损失为表 5 大型电站系统中的系统功率损失分析损失分类 损失百分比 组件功率损失 3.66 串联功率损失 2.263 并联功率损失 1.883 仔细分析上述仿真结果,可得以下几个结论对于存在失配现象的大型光伏阵列,( a)对于任意失配阵列,三种连接方案的系统功率损失大小比较仍与小型电站系统一致集中式系统功率损失 组串式系统功率损失 微逆系统功率损失。其中集中式系统( 1 个 MPPT)中遮挡产生的总功率损失为 7.806;单组串 MPPT 系统(共101 个 MPPT) 产生的功率损失为 5.923; 微逆系统 (共 101*212121 个 MPPT) 产生的功率损失为3.66 。b 阵列及故障一定, 微逆提高的系统发电量固定;但不同 MPPT 个数的组串式系统提高的系统发电量不同, MPPT 的个数与功率提高百分比成线性关系但不成正比。c 组串式系统中 MPPT 路数越多,发电量提高量越多。但即使完全消除并联带来的功率损失,组串式最多只能弥补 2.26的并联功率损失,对剩余的串联功率损失与遮挡产生的功率损失不起作用。这与系统功率损失理论分析是相符合的。d 微逆含有的 MPPT 个数最多,但也只能提高时提高 4.146的发电量,并不能达到 100,这是由于剩余的组件功率损失无法通过电气解耦得到弥补,因此充分证明了前述系统功率损失分析理论的正确性。e 上述仿真背景较极端,实际环境极少出现这样恶劣的情况,可供微逆与组串式弥补的串联、并联功率损失并不会有这么多,因此它们相对于集中式系统的优势也不会这样明显。3.3 大型荒漠电站仿真我国目前的光伏电站大都建在西北荒漠地带,因此研究大型荒漠电站的失配更具有实际意义。大型荒漠电站所处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其周围基本无遮挡物,局部遮挡发生少,因此各组串本身特性失配即组件衰减成为阵列失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组件衰减或老化等原因导致功率输出减少归根结底表现为组件的主要电气特性参数相对于铭牌上标注的数据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对输入模型的特性参数进行一定的调节以达到模拟失配现象的目的。对于上述 500KW 电站, 分别用衰减率为 3和10的组件作为影响量, 随机分配到阵列各位置上,分析三种连接方案的发电量损失差别。 各情况下的仿真数据如下 表 6 所示。表 6 荒漠电站系统中的三种连接方案系统功率损失对比衰减率系统连接方案非随机情况 1 非随机情况 2 非随机情况 3 非随机情况 4 随机情况3 集中式 1.674 1.198 1.411 1.785 0.866 组串式 1.645 1.164 1.368 1.747 0.839 微逆 1.624 1.131 1.341 1.717 0.807 10 集中式 5.827 4.183 4.903 6.140 3.031 组串式 5.600 4.060 4.704 5.976 2.979 微逆 5.429 3.780 4.484 5.741 2.698 注意 组串式含 101 个 MPPT,为单组串 MPPT 系统;上述仿真都是在标况下进行的。表中对比的四种非随机情况均代表人为选择衰减组件的数目及发生位置的情况;随机情况指用Matlab 生成随机数(符合正态分布)表示各组串中衰减组件个数,模拟各逆变器随机分布中的某一种情况。实际情况中衰减组件必然随机出现在光伏阵列中,因此随机情况下的对比仿真更显实际性与有效性。表 7 荒漠电站系统中各仿真情况的系统功率损失分析衰减率各部分损失计算非随机情况 1 非随机情况 2 非 随 机情况 3 非随机情况 4 随机情况3 组件功率损失 1.624 1.131 1.341 1.717 0.807 并联功率损失 0.028 0.034 0.043 0.038 0.027 串联功率损失 0.021 0.033 0.026 0.030 0.032 10 组件功率损失 5.429 3.78 4.484 5.741 2.698 并联功率损失 0.227 0.123 0.199 0.164 0.052 串联功率损失 0.171 0.280 0.220 0.236 0.281 注意四种非随机情况具体安排见附录。从仿真结果及各部分功率损失分析中可看出,首先在由衰减导致的失配阵列中,由于衰减组件数目较多,因此系统的功率损失都较大;且衰减率越大,损失越多。其次,各情况下的系统功率损失中组件功率损失占据了主体,串联、并联功率损失都相对来说较小,因此组串式与微逆的系统功率提高优势都不明显。再次,由表中各数据可知,衰减组件被特殊安排时,衰减率越大,并联损失越多,因此微逆方案与组串式方案较集中式方案提高的功率越多。但在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情况下,并联损失均较少,微逆方案和组串式方案较集中式功率提高都很少。这是由于失配组件大面积随机分布在阵列中,各组串之间相似性很大的缘故。依此类推,当各组件衰减率不同时,根据衰减组件分布的随机性,各逆变器内的组串也必然不能保证刚好各异,因此微逆与组串式方案较集中式方案的发电量提高更加不明显。4 结论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光伏系统的发电量损失,对集中式、组串式、微逆三种不同连接系统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得出了以下相关结论微逆同时避免了组件串联、并联造成的功率损失;其效果最好 ,但成本最大,实现难度较大。组串式主要避免了组串并联造成的功率损失;因此能较集中式提高一定的发电量;提高是绝对的,提高多少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集中式系统因从成本、人力等原因出发没有对串并联功率损失进行弥补,从而使系统损失比前面两者均要大些,但成本较小,容易实现。集中式系统是最典型的系统,其功率损失比微逆系统与组串式系统大,但成本投入最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微逆系统同时弥补串联、并联功率损失,因此对任意容易产生失配故障的光伏电站系统都有效。但鉴于其实现成本太大,投入的与产生很成正比,因此目前为止其应用得较少。由于组串式弥补的是并联功率损失,因此适用于含多种不同环境如地势不平整、易发生遮挡的电站中,如山地、丘陵等电站,或者组件朝向不一致的屋顶电站,这些组串并联功率损失较大的场合。对于地势平坦、环境情况单一、失配现象均匀、遮挡少有发生的光伏电站,微逆系统、组串式系统、 集中式系统在发电量上并无明显差别。 因此,大型荒漠光伏电站中,微逆和组串式系统在提高发电量上的优势不明显,反而增加了投资成本。参考文献[1] 张臻 , 沈辉 , 李达 . 局部阴影遮挡的太阳电池组件输出特性实验研究 [J]. 太阳能学报 , 2012, 331 5-12.Zhen Zhang, Hui Shen, Da Li. Experiment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al shaded solar module[J].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2012, 331 5-12.[2] 戚军 , 张晓峰 , 张有兵 , 等 . 考虑阴影影响的光伏阵列仿真算法研究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12, 3232 131-138.Qi JunI, Zhang Xiaofeng, Zhang Youbing,et al. Study on Simulation Algorithm of PV Array Considering Shade Effect[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2, 3232 131-138.[3] 陈阿莲 , 冯丽娜 , 杜春水 , 等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 [J]. 电工技术学报 , 2011, 263 140-147.Chen Alian, Feng Lina, Du Chunshui,et al. Modeling of Photovoltaic Array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Under Partial Shaded Condition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1, 263 140-147.[4] 朱文杰 , 荣飞 . 局部阴影条件下基于支路串联电压源的光伏阵列结构设计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13, 3336 96-103.Zhu Wenjie, Rong Fei. Structural Design of Photovoltaic Arrays Based on Series-voltage Source Under Partial Shading[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3, 3336 96-103.[5] 肖景良 , 徐政 , 林崇 , 等 . 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优化设计[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09, 2911 119-124.Xiao Jingliang, Xu Zheng, Lin Chong,et al. Optimal Design of Photovoltaic Arrays Under Partial Shading[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9, 2911 119-124.[6] 胡义华 , 陈昊 , 徐瑞寿 , 等 . 阴影影响下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12, 329 14-26.Hu Yihua, Chen Hao, Xu Ruidong,et al.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Under Shadowed Condi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2, 329 14-26.[7] 卞海红 , 徐青山 , 高山 , 等 . 考虑随机阴影影响的光伏阵列失配运行特性 [J]. 电工技术学报 , 2010,6 104-109.Bian Haihong, Xu Qingshan, Gao Shan,et al. Operation Mismatches of Photovoltaic Array Considering Random Shadow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0,6 104-109.[8] 王丰 , 吴新科 , Lee Fred C., 等 . 嵌入式智能光伏模块的最大功率输出统一控制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13,21 81-89.Wang Feng, Wu Xinke, Lee Fred C.,et al. Application of Unified Output MPPT Control in DMPPT PV Systems[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3,21 81-89.[9] 丁明 , 刘盛 , 徐志成 . 光伏阵列改进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13, 3334 2-8.Ding Ming, Liu Sheng, Xu Zhicheng. An Improved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Solar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3, 3334 2-8.[10] 朱艳伟 , 石新春 , 但扬清 , 等 .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光伏阵列多峰最大功率点跟踪中的应用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12, 324 42-48.Zhu Yanwei, Shi Xinchun, Dan Yangqing,et al. Application of PSO Algorithm in Global MPPT for PV Array[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2, 324 42-48.[11] 葛俊杰 , 赵争鸣 , 袁立强 , 等 . 基于模拟定位电路的多峰值 MPPT方法 [J]. 电力自动化设备 , 2013, 3310 16-21.Junjie G. E., Zhengming ZHAO, Liqiang YUAN,et al. Multi-peak MPPT based on analog locating circuit[J]. 2013, 3310 16-21.[12] 刘立群 , 王志新 , 张华强 . 部分遮蔽光伏发电系统模糊免疫MPPT 控制 [J]. 电力自动化设备 , 2010, 307 96-99, 116.Liqun LIU, Zhixin WANG, Huaqiang ZHANG. Fuzzy-immune MPPT control of PV generation system under partial shade condition[J]. 2010, 307 96-99, 116.[13] 戚军 , 翁国庆 , 章旌红 . 光伏阵列多峰最大功率点分布特点研究[J]. 电力自动化设备 , 2014, 343 132-137, 143.Jun Q. I., Guoqing WENG, Jinghong ZHANG. Multi-peak

注意事项

本文(光伏系统三种不同连接方案的发电量仿真比较)为本站会员(索比杜金泽)主动上传,solarbe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solarbe文库(发送邮件至79424667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copyright@ 2008-2013 solarbe文库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0028102号-1

1
收起
展开